组织学内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68351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组织学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组织学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组织学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组织学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学内容.docx

《组织学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内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学内容.docx

组织学内容

绪论

一.   组织胚胎学的定义

1.组织学:

研究有机体微细结构及机能的科学。

2.研究范围:

(有机体的构成方式:

细胞组织器官有机体)

①基本组织、②细胞形态和结构③器官的组织形式和联系、④三者间的关系及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二.组织学的分科

1.依研究对象分:

动物、植物、人体

2.依研究方法分:

1)叙述组织学:

用描述的方法记述有机体内细胞及细胞间质如何有机结合为组织,不同组织以何种形式构成器官。

是组织学其他学科的基础。

2)病理组织学:

研究疾病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变化及其结局和转归。

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是疾病诊断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组胚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1.活体观察研究

(1)活体染料:

细胞吞噬活性

(2)体外培养的细胞和组织的观察

(3)显微电影:

用摄像机拍摄显微镜下的纤毛运动、有丝分裂过程

2.组织切片技术

(1)常规光镜切片:

取材-----固定----脱水-----浸蜡-----包埋----切片---脱蜡----染色----脱水---透明---封固

 

第一章 基本组织

组织是由形态、结构、机能及来源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间质所组成的有机结构。

由胚胎早期的胚层逐渐分化而成。

♦四大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四大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器官→系统→有机体

♦细胞间质的特点:

1)不具细胞形态;

2)由细胞分泌的;

3)位于细胞之间的;

4)内含纤维和基质的。

第一节上皮组织

又称上皮,由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呈膜状。

♦据分布和功能:

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

一、被覆上皮

(一)一般特征

1.组成:

大量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

2.形态:

带状或膜状结构

3.分布:

覆盖体表;衬贴在体内各管、腔、囊的内表面;脏器外表面(朝向体腔)

4.具有极性和特化结构

上皮有两个面:

♦游离面:

面向空间,不与任何组织相接触

♦基底面:

与游离面相对、附着于基膜上并借此与结缔组织相连

♦极性:

指上皮的游离面和基底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特化结构:

在游离面、基底面和细胞间的邻接面形成

5.功能:

保护、吸收、分泌

6.再生能力强(分化程度低)

7.无血管、具神经

(二)被覆上皮种类和结构

1.单层扁平上皮(2种)

分布:

内皮—心脏、血管、淋巴管等的内壁

间皮:

腹膜、胸膜、心包膜、肠系膜的表面

(浆膜=间皮+结缔组织)

功能:

1)内皮--细胞薄,游离面光滑,利于液体流动、物质交换

2)浆膜--游离面湿润而光滑,保护、减少磨擦

2.单层立方上皮

组成:

一层立方细胞。

形态:

表面--六角形或多边形。

侧面--正方形,核圆形位于中央

分布:

肾小管、外分泌腺的导管处、甲状腺滤泡

功能:

运输、吸收、分泌

特化结构---刷状缘

肾小管内壁上皮游离面有染色深呈毛刷状的结构

3.单层柱状上皮

组成:

一层棱柱状细胞。

形态:

表面--六角形或多边形。

纵切--高柱状,核长椭圆形近基底部含杯状细胞(分泌粘液)

分布:

肠胃粘膜、胆囊内壁

功能:

吸收、保护、分泌

特化结构:

纹状缘

(有些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的游离面具有纤毛,称为纤毛柱状上皮)

4.复层扁平上皮

1)角质化复层扁平上皮

组成(由外至内):

扁平细胞---梭形细胞---多边形细胞---低柱状细胞

形态结构:

角质层(无核死细胞)

透明层

颗粒层

棘细胞生发层

低柱状细胞生发层

基底层

分布:

表皮

功能:

保护、耐磨,防止水分蒸发

2)未角质化复层扁平上皮

分布:

口腔、食道内壁及经常受摩擦的地方;鱼类表皮(少数鱼的唇角质化)

形态:

扁平、多边形、低柱状,含大量杯状细胞(瓶状细胞)

功能:

保护、分泌粘液

5.复层柱状上皮

形态:

多边形细胞(深层,多层)

低柱状细胞(浅层,一层)

分布:

眼睑结膜、尿道海绵体等粘膜上皮

功能:

保护

6.变移上皮

形态:

表层细胞—盖细胞(常见双核)

中层细胞—多边形

基层细胞—低柱状

特点:

细胞形态和层数可随所在器官的收缩或扩张而发生变化(少时2~3层,多时5~7层)。

分布:

膀胱、输尿管内壁

功能:

防止尿液侵蚀(主要是壳层)

特化结构:

壳层(盖细胞浅层胞质致密而成)

♦因各个细胞都伸出脚状突起附着于基膜上,又称假复层上皮

7.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组成:

纤毛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梭形细胞、(锥体形)基细胞

形态结构:

细胞高矮不等,胞核不在同一平面,但均立足于基膜上,为单层

分布:

气管、输精管、附睾等

功能:

保护、分泌

(仅柱状细胞游离面有纤毛)

(三)上皮的特殊结构

1.游离面的特殊结构

1)细胞衣(糖衣)

黏着、支持、保护、识别和物质交换功能

2)微绒毛

纹状缘:

电镜下,肠上皮表面的原生质分化成的一层染色较深、整齐的带状结构(有许多与表面垂直排列的纵纹)

刷状缘:

电镜下,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面的密集毛刷状结构

结构:

质膜+微丝;

功能:

扩大吸收和分泌面积

3)纤毛

光镜下,分布在呼吸道、生殖管道等上皮表面的原生质分化成的细长突起

结构:

质膜+微管(“9+2”,与中心粒结构相似"9+0")

功能:

其摆动利于粘液、灰尘细菌等特殊物质及生殖细胞的移动

4)微皱襞

扁平上皮细胞原生质向游离面轻微突起又连接形成指纹样的花纹结构

作用:

对分泌的粘夜起固着作用,形成粘液外衣层使表面润滑

5)壳层

光镜下:

膀胱、输尿管腔面上皮的表面,细胞质浓缩形成一染色较深的结构

电镜下:

在盖细胞顶部的细胞质中含有许多梭形的扁平囊泡和微丝,微丝具有牵引作用,防止细胞破裂;壳层表面覆盖一层糖蛋白层:

利于质膜更新

功能:

防止尿液侵蚀

2.侧面的特殊结构

1)紧密连接

柱状上皮浅部的邻接面间,细胞膜外层相互融合,形成环绕细胞侧面的连续的闭锁小带,封闭近游离面的细胞间隙

2)中间连接

间隙150~200A,膜内侧有致密物质,并发出微丝.(连续)

3)桥粒

上皮细胞邻接面深层,间隙200A,隙间含中间线,膜内侧有致密附着斑,并发出微丝,斑块状连接(==细胞间桥)

4)缝隙连接

即融合膜,相邻细胞膜间20A,外膜间断融合,融合膜上有小孔,较小分子可通过

5)镶嵌连接

凹凸突起相互嵌合,增大细胞间接触面积

连接复合体

两种或以上两种的连接结构形成

(闭锁堤:

在肠上皮、气管上皮的细胞间,细胞间质的表面浓缩,联结成一个网状结构,包绕上皮细胞的浅层)

功能:

封闭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间隙,加强细胞间联接

3.基底面的特殊结构

1)质膜内褶

肾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许多内褶。

扩大细胞表面积

2)半桥粒

上皮细胞基底面和基膜接触处,细胞内侧有一半的桥粒结构,使细胞牢固附着于基膜上

3)基膜

基板(上皮形成)

网板(结缔组织形成):

网状纤维+基质

具半透膜性,利用物质交换

(五)上皮的再生

生理再生:

表皮、肠上皮等

损伤后的再生

二.腺上皮

分泌腺:

具有分泌功能的器官

腺上皮:

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

1.腺的发生:

表面上皮层--腺上皮芽--腺上皮索--管状分泌腺:

(远端)腺末房—外分泌腺;(近端)导管—内分泌腺

2.腺的种类:

1)外分泌腺

据位置、细胞数目、分泌物形状及性质等分

例:

杯状细胞为--上皮内腺、单细胞腺、粘液腺)

2)内分泌腺:

有腔、无腔

3.腺的结构及机能

单细胞腺:

杯状细胞—分泌粘液,保护和润湿作用

多细胞腺:

腺末房--锥形细胞,合成、分泌作用(含肌上皮细胞,借桥粒连接)

导管---立方形细胞,排出分泌物,能分裂增生为腺细胞

4.腺的分泌方式

外分泌腺:

局部分泌型:

腺细胞不受损伤,胞吐,肠腺

顶浆分泌型:

汗腺、乳腺

全浆分泌型:

皮脂腺

内分泌腺:

局部分泌

三.感觉上皮

♦感受特殊刺激,传导神经冲动

♦舌粘摸(味觉上皮)、鼻粘摸(嗅觉上皮)、视网膜(视觉上皮)、内耳(听觉上皮

第二节结缔组织

♦一.结缔组织一般特性

1.组成:

少量细胞+大量细胞间质

2.形态结构:

细胞不规则地散布在细胞间质中,没有层次

3.不具有极性

4.来源:

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间充质:

胚胎时期最原始的结缔组织,填充在各胚层之间起支持和填充的作用。

由间充质细胞+基质(稀薄)组成,

5.种类:

多[细胞种类多+纤维3种+基质3态]

6.分布:

广泛

7.功能:

多样:

填充联结(固有结缔组织)、支持保护(骨和软骨)、营养,运输,防御保护(血液)

二.分类

三.结构

(一)固有结缔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

特点:

分布广,

结构:

细胞种类多

–纤维排列疏松

–基质为无固定形态、无色、透明胶体

功能:

填充、保护(巨噬细胞)

–营养(含丰富毛细血管)

成纤维细胞:

扁平,多突,椭圆核,核仁1~2,RER、Golgi发达,活跃合成基质和纤维。

纤维细胞:

梭形,核小,RER、Golgi少,合成蛋白质能力低

巨噬细胞:

有伪足,具吞噬、胞饮作用。

吞噬衰老死亡细胞和抗原

–组织细胞:

静止的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

体大、核小,含粗大颗粒(异染性),内含肝素、组织胺和慢性反应物质

浆细胞:

核偏位,异染色质呈辐射状排列,RER、Golgi、核糖体发达,产生抗体

脂肪细胞:

含1脂滴,核、质位于一侧,供能、保温、缓冲压力

色素细胞:

多突,含色素颗粒,

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星形、质少、核大,发育潜力大

血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白细胞等。

基质----无色、透明、均质的胶体

基质内含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A、C和纤维,前者曲折盘绕状---具分子筛效应(对大分子物质起屏障作用)

2.致密结缔组织

特点:

纤维排列密集

♦[1]胶原纤维性致密结缔组织

分布:

腱,韧带,被膜或被囊,真皮,消化道粘膜下层

组成:

细胞---腱细胞,不规则三角形挤压于纤维间

纤维:

大量胶原纤维密集排列成束(腱:

有规律;真皮:

无规律)

基质:

稀少

[2]弹性纤维性致密结缔组织

分布:

黄韧带(项韧带)

组成:

细胞---结缔组织的细胞

纤维---大量弹性纤维密集,联结成网状

基质---稀少

3.脂肪组织

结构:

脂肪小叶---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隔膜+脂肪细胞

种类:

⑴黄(白)色脂肪(脂肪组织):

单泡脂肪细胞组成,分布于皮下、网膜、系膜,肾脏的周围及骨髓。

功能:

储存能量、保温、填充、缓冲

⑵棕色脂肪:

含较多毛细血管,多泡脂肪细胞组成,新生儿及冬眠动物较多。

功能:

产生热量。

脂肪细胞的产生:

(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成脂肪细胞---脂肪细胞)

4.网状组织

分布:

骨髓、淋巴结、脾脏、肝等造血器官

组成:

细胞---网状细胞:

星形,突起相连,能分化成各种血细胞

纤维---网状纤维

基质---细胞,纤维浸于此,在造血器官为组织液

功能:

保护、营养

单核性巨噬细胞系:

将结缔组织的巨噬细胞、血液的单核细胞、肺泡的尘细胞、小脑的小神经胶质细胞、肝脏的枯否氏细胞等具有吞噬特性的细胞统称之。

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

(二)支持组织

具坚韧的细胞间质

1.软骨组织

特点:

是一种结实、具有韧性和弹性的组织;

基质:

结实、有抗性,凝胶状物质,无血管和神经

以含纤维不同分:

–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

[1]透明软骨

分布:

胚胎骨骼、肋软骨、鼻软骨、长骨关节面、气管壁

功能:

支持、保护

结构:

细胞:

位于软骨陷窝(软骨囊)中,形成同族细胞群

纤维:

胶原纤维

基质:

软骨粘蛋白+水

软骨膜:

含血管和神经

外层(纤维层):

细胞(梭形)少,纤维多,保护作用

内层(生发层):

细胞多,纤维少,伸入基质中

软骨生长方式:

软骨内生长(间质性生长)---实质部软骨细胞分裂,分泌间质(软骨发育早期);

软骨膜下生长(附加性生长)---软骨膜中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软骨细胞→分泌→间质

[2]弹性软骨(黄软骨)

分布:

外耳廓、听道、会厌

结构:

(与透明软骨比较)

–细胞:

同族细胞群少

–纤维:

大量弹性纤维+少量胶原纤维

–基质:

软骨粘蛋白+水

生长方式:

软骨膜下生长

[3]纤维软骨

分布:

哺乳类椎间盘,韧带与骨相接触的地方

结构:

无软骨膜

–含大量致密胶原纤维束,基质少,软骨细胞排列成行.

软骨组织的发生和再生

透明软骨的发生:

间充质细胞---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

弹性软骨的发生:

间充质细胞---原始结缔组织(含成纤维细胞)---软骨细胞

特点:

再生能力弱,成年动物软骨损伤由结缔组织化生。

2.骨组织

1)功能:

支持,构成运动器官,钙磷库,造血器官(骨髓)、保护

2)组成:

细胞:

骨细胞(年轻的骨细胞—较成熟的骨细胞--成熟的骨细胞):

扁平,多突,分化程度高,位于骨陷窝,细胞突起伸入骨小管中

骨间质:

有机质---胶原纤维、粘蛋白---韧性;无机质---骨盐(钙离子、磷酸根、羟基)---坚硬

3)分类:

–粗纤维骨:

胶原纤维束粗细不等,排列无序,

–板层骨:

胶原纤维排列规则,密集成骨板

依骨板的排列将骨组织分为:

骨密质:

骨板规则排列(长骨骨干)

骨松质:

不规则排列骨板构成骨小梁交替联结而成,小梁间为骨髓腔

4)骨组织结构

长骨+骨细胞+哈佛氏系统(骨单位)

5)发生和生长

发生:

膜内成骨(原始结缔组织内)和软骨内成骨

成骨作用:

成骨细胞(来自骨原细胞)---立方形,核大,核仁明显,分泌基质(类骨质和基质小泡)、骨胶纤维,随骨陷窝周围的细胞间质钙化而成为骨细胞.

破骨作用:

破骨细胞---巨形,多核,与骨质接触面有许多微绒毛(褶皱缘),

具破坏吸收骨质的作用

成骨作用和破骨作用相并进行,使骨组织不断的吸收和重建,以适应器官的发育(例:

随脑的增大,头骨的曲度在不断的改变。

6)鱼类支持组织的特点

结构简单,哈佛氏系统无,无层次分明的骨板,无明显的管道系统。

骨组织再生能力强,骨膜中成骨细胞分泌基质。

种类多,骨与软骨之间有许多过度类型(例如鳃盖骨和鳍条)。

(三)血液

1.组成(P51图)

2.血细胞的形态结构

1)红细胞:

圆盘状,无核,高度分化.

含血红蛋白(血红素+球蛋白),运送氧气、二氧化碳

细胞膜为半透膜,溶血,血影

2)白细胞:

球形,比红细胞大,无色

有粒白细胞:

无粒白细胞:

3)血小板

由骨髓巨核细胞质脱落而产生.

透明区(周围):

含环行微管束

颗粒区(中央):

含凝血致活酶

功能:

参与凝血,保护血管内皮

3.血细胞的发生

三阶段:

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分早、中、晚三期)、成熟阶段

红细胞

颗粒细胞

单核细胞

血小板

淋巴细胞

造血器官:

哺乳动物为骨髓、脾脏、淋巴结

3.鱼类的血液

1)红细胞:

体大,有核,含血红蛋白,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未成熟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多)

2)白细胞:

有颗粒白细胞:

核偏位,数量较少。

嗜中性粒细胞:

最多,趋化性,参与炎症反应

嗜酸性:

吞噬作用

嗜碱性:

含肝素,抗凝血

无颗粒白细胞,

淋巴细胞(约60%):

形态与血栓细胞难分辨,能产生抗体

单核细胞:

数量很少,吞噬作用

♦3)血栓细胞:

纺锤形,略大于红细胞的核,核大,凝血和吞噬作用。

♦4)血细胞的发生:

由脾、头肾、肾间质等造血器官的成血细胞发育,无骨髓(哺:

造血器官为骨髓、脾脏、淋巴结),鱼类血细胞分化水平低,大多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幼稚阶段晚期,可进一步成熟。

4.海产无脊椎动物的血液

(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

特点:

1.)血细胞无色(除少数软体动物有红细胞外)

2.)血蓝蛋白于血浆中(含铜离子)

3.)软体动物无凝血现象(无纤维蛋白),甲壳动物有强有弱

第三节    肌肉组织

一.一般特性

1.组成:

主要由肌细胞(肌纤维)组成,细胞间含少量结缔组织、血管、神经。

2. 具有收缩性(含肌原纤维)

3.来源于中胚层(肌上皮细胞来源于外胚层)

二.种类

以细胞形态和功能分:

横纹肌:

骨骼肌(多核共质体,长柱形)随意肌

心肌(网状合胞体,短柱状,1~2核)

平滑肌:

(梭形,1核)不随意肌

三.结构

(一)平滑肌

1.分布:

内脏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管壁、血管和淋巴管壁、真皮等

2.形态结构:

(1)肌纤维:

梭形,核长椭圆形,核仁1~2,含许多纵行排列的肌原纤维,无横纹,均质。

(2)肌细胞间以肌膜形成齿状突起和缝隙连接,后者有利于神经冲动的传导。

(同步收缩)

(3)以肌层的形式存在:

肌纤维平行排列,紧密接触,被疏松结缔组织联结成肌层,内含神经、血管

(4)分环肌、纵肌

3.功能:

不随意肌,作有规律的缓慢而持久的收缩;合成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蛋白多糖。

4.来源:

间充质

(二)骨骼肌

1.分布:

头、躯干、四肢的骨骼上,另有舌、咽、食道、生殖器上

2.形态结构:

1)肌细胞:

多核共质体,核位于肌膜边缘,由大量肌原纤维、肌浆、肌膜、核组成

2)肌原纤维:

具横纹,分为粗肌丝和细肌丝

细肌丝:

肌动蛋白分子组成

粗肌丝:

肌球蛋白肌丝

分子---肌丝---肌原纤维---肌纤维---肌束----肌肉

肌节:

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由1/2I+A+1/2I构成

3)横小管(T小管):

肌膜向肌纤维内凹陷形成。

走向与肌原纤维的长轴垂直,缠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

相邻肌原纤维周围的横小管相通并开口于肌膜表面。

有利于神经冲动传导到每一条肌原纤维。

4)肌浆网:

即滑面内质网,组成:

终池+纵小管。

分布于肌原纤维周围,走向与肌原纤维的长轴一致,纵向排列于两条横小管之间,故称纵小管(L小管)。

位于横小管两侧的纵小管膨大为终池。

–三联体:

Z线附近,由终池+T小管+终池,

•有利于神经冲动的传导

5)肌浆的其他成分:

含大量糖原颗粒(能源物质)、线粒体、少量核糖体和粗面型内质网

•骨骼肌依肌浆含量分:

红肌纤维(肌浆和肌红蛋白多,收缩慢但持久)和白肌纤维(肌浆和肌红蛋白少,收缩快但易疲劳)和中间型纤维

肌质网

3、肌纤维的结合:

♦肌内膜:

薄,结缔组织(含血管和神经)

♦肌束膜:

厚,结缔组织(含血管和神经)

♦肌外膜:

厚,致密结缔组织(含血管和神经)

4.功能:

受意志支配进行收缩

5.来源:

中胚层生肌节膜

♦(三)、心肌

1.分布:

心脏和大血管近心端

2.形态结构:

具横纹,肌纤维分支,网状合胞体;核位于中央;肌纤维含大量肌浆,具闰盘

闰盘:

心肌纤维上每隔一定距离有一色较深的呈阶梯状的横线,是两个心肌纤维的分界线,是传导神经冲动的区域。

平直形:

缝隙连接(纵向)波浪形:

桥粒、中间连接(横向) 

3.比较

 

第四节神经组织

二、神经元

1.分布:

大\小脑的皮质,脊髓的灰质,神经节

2.种类:

以突起多少分:

–假单极神经元:

周围突+中枢突

–双极神经元:

1树突+1轴突

–多极神经元:

多个树突+1轴突

以功能分: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假单极和双极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3.神经元结构

胞体:

星状、锥形、圆

核:

大,呈空泡状,核仁明显

质(核周质):

尼氏体=嗜染质=虎斑(轴丘和轴突内无);组成:

RER+Rib,合成神经递质和蛋白质

神经原纤维(神经丝和神经微管):

与支持、物质运输有关

膜:

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

突起

树突:

分支呈树枝状,含尼氏体;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入细胞体;传导方向:

树突→胞体

 轴突(轴膜、轴浆):

分支少,不含尼氏体;将接受的神经冲动传至其他细胞元或效应器;传导方向:

胞体→ 轴突

4、神经纤维

  突起(轴突或长树突)+神经胶质细胞

(1)分类:

 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

(2)结构:

①有髓神经纤维:

轴索+髓鞘+神经膜

郎飞氏结:

两许旺氏细胞接触的地方髓鞘中断,该区域称郎飞氏结。

利于神经冲动的跳跃式快速传导。

节间段:

两个郎飞氏结之间的神经纤维。

②无髓神经纤维:

一个许旺氏细胞包裹多根轴索,部分轴索裸露,无郎飞氏结;连续性传导冲动,速度慢。

例:

内脏神经纤维、嗅神经等

(3)神经纤维的结合方式

神经纤维-----神经

5、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分为:

1.游离的感觉神经末梢:

分布:

表皮、结缔组织、肌肉等。

功能:

感受痛觉、冷、热

2.有被囊的感觉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外有结缔组织包裹

♦环层小体:

感受压力和振动,

分布:

皮下组织、肠系膜、腹膜等。

结构:

内棍+具扁平细胞的环层结缔组织

有被囊的感受器

♦触觉小体:

感受触觉

♦肌梭:

分布于骨骼肌的感受器,感受肌肉运动和肢体位置变化

运动神经末梢(效应器):

运动神经原的轴突终末,支配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三、神经原之间的联系

突触

四、神经胶质细胞

♦1.特征:

是神经系统的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无轴突和树突之分,不形成突触,无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可分裂再生,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绝缘、保护和修复等作用。

2.分类、结构和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

(1)星形神经胶质细胞:

形成血脑屏障。

纤维性:

含大量原纤维,突起少而细长,光滑,分支少。

功能:

营养(具有脚板),

♦来源:

外胚层

(2)少突神经胶质细胞

♦功能:

形成髓鞘,参加神经原的营养供应,对神经组织再生起重要作用

♦结构:

胞体小,突起少

♦来源:

外胚层

(3)小胶质细胞

♦分布:

中枢灰质

♦功能:

保护(可转变成吞噬细胞)

♦结构:

体小,突起少且有短棘

♦来源:

中胚层(单核细胞→小胶质细胞)

(4)室管膜细胞

♦分布:

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内壁

♦功能:

保护,运输(纤毛)

♦结构:

柱状,游离面有纤毛,利于管中液体流动;基底面伸出长的突起,联结成膜状起屏障作用

♦来源:

外胚层

外周神经胶质细胞

许旺氏细胞---形形成髓鞘、诱导神经再生

被囊细胞---营养、保护

 

第二章 器官组织学

第一节  循环器官

  血液循环器官+淋巴循环器官

一.血液循环器官的结构

  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形成封闭式管道系统)

1.心脏:

两心房两心室(哺乳类)

心内膜:

内皮---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下层---致密结缔组织

内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大量普肯野氏纤维:

肌细胞)

♦心肌膜:

心肌,呈螺旋形排列(心室较心房

厚),心房肌纤维可产生心钠素

♦心外膜:

浆膜(疏松结缔组织+间皮)

2、动脉:

♦大动脉:

弹性动脉,

♦中动脉:

肌性动脉,

♦小动脉:

结构逐渐趋向简单

•(平滑肌减少)

中动脉的结构:

内膜:

内皮: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下层:

致密结缔组织

  内弹性膜:

含大量弹性纤维(因平滑肌收缩而呈波浪状)

中膜:

平滑肌,环形排列(大动脉最厚,并含大量弹性纤维)

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与中膜交界处是外弹性膜)

3.静脉:

4.毛细血管:

物质交换的场所

类型

1)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常见周细胞;分布在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肺。

2)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内皮细胞有孔,基膜完整,周细胞较少:

分布在肾血管球,胃肠粘膜,鳃小片。

3)血窦(窦状隙):

内皮细胞有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