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14500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69769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gb14500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gb14500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gb14500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gb14500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gb14500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gb14500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docx

《gb14500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14500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gb14500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docx

gb14500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八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均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是的修订版。

除按(.}的规定对标准格式作厂相应修改

外,新版作如下主要修改:

'',新编呀了“废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和“废物管理的从本原则”两

章.强调可持续发展、废物最少

化、优化管理和设:

废物管理设施必须“三同时”的原则,其中也包含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出版的放射性

废物怜理的原则》号安全丛书中的主要内容;增加了“废物的特性鉴定”、“气态和液态废物的排

放”、铀•‘、针伴生矿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和“退役和环境整治”四章;按照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几个基本步骤

重新组织改写“废物的预处理”、“废物的处理”、“废物的整备”和“废物的

处置”各章,并根据近年来废

物管理方面的发展,补充了“免管废物的管理”、“废物的贮存”和“废物的运输”三章的内容:

删去“低于低

放废物的管理”和“管理职责”两章;对“引用标准”和“定义”作一相应的修改

本标准山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辐射防护分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山全国核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辐射防护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核清原环境技术工程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孙东辉、陈式、糕凤官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放射性废物的产生、收集、预处理、处理、整备、运输、贮存、处置与排放等各个阶段以

及退役和环境整治等有关活动的管理目标和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核燃料循环各环节和核技术应用与铀、针伴生矿开发利用

所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管

理。

其他实践所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亦可参照执行

引用标准

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辐射防护规定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浅地层处置规定

放射性废物的分类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岩洞处置规定放射性废物近地表处置的废物接收准则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放射性废物来自实践或干预的、预期不会再利用的废弃物(不管其物理形态如何),它含有放射性物质或被放射

性物质污染,并且其活度或活度浓度大于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

放射性废物管理包括放射性废物的预处理、处理、整备、运输、贮存和处置在内的所有行政管理和运行活动通常把

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放射性污染设备与材料的管理和退役与环境整治也包括在放射性废物管理范内

核燃料循环与核能生产有关的所有活动,包括铀或牡的采矿、选冶、加工和富集,核燃料制造,核反应堆运行,核

燃料后处理,退役和放射性废物管理等各种活动,以及与上述各种活动有关的任何研究与开发活动

核技术应用放射性废物通常指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和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包括废放射源),以及某些射线装置(如

中、能加速器等)应用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铀、牡伴生矿放射性废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一批准铀、针伴生矿(如伴有铀、针的有色金属矿、磷矿、铁矿、煤矿等)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免管废物。

按照清洁解控水平可以免除核审管控制的废物。

清洁解控水平山审管部门规定的、以活度浓度和(或)总活度表示的值当辐射源的活度浓度和(或)总活度等于或

低于该值时,可以不再受审管部门的审管

废物预处理废物处理前的一种或全部的操作,如收集、分拣、化学调制和去污等。

废物处理为了安全或经济目的而改变废物特性的操作,如衰变、净化、浓缩、减容、从废物中去除放射性核素

和改变其组成等。

但不包括废物的固定。

废物整备为形成一个适于装卸、运输、贮存和(或)处置的货包而进行的操作,包括把废物转化为固态废物体、

把废物封装在容器中和必要时提供外包装

废物处置把废物放置在一个经批准的、专门的设施(例如近地表或地质处置库)里,预期不再回取。

处置也包括经批准后将气态和液态流出物直接排放到环境中进行弥散。

门排放将气载和液态放射性物质有计划、受控制地释放到环境中。

这种释放应符合有关审管部门规定的所

有限制。

弥散气态或液态流出物在大气或水体中的输运、扩散和混合的过程。

多重屏障由两道或两道以上独立屏障组成的系统,用以隔离系统内的放射性废物和阻止或延迟系统内的放射性核素或其他有害物质向系统外运动。

它们通常包括工程屏障和天然屏障。

退役

核设施使用期满或停役后,为了保护公众和环境的长期安全而采取的管理的和技术的行动。

退役的

目的是实现场址和或设施的无限制的或有限制的开放或使用。

此定义不适用于铀、牡矿冶尾矿库和废石场的停闭和放射性废物处置场

(库)的关闭。

清除通常指减少土壤和建(构)筑物表面污染物的活动。

环境整治()在涉及被污染场所(如因事故被污染的场外场所,或来自以往实践的污染)持续照射的情况下,评估

和实施补救行动的过程。

补救行动在涉及持续照射的干预情况下,当超过规定的行动水平时所采取的行动,以减少可能受到的照射

剂量

废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

总目标采取一切合理可行的措施管理放射性废物,确保人类健康及环境不论现在或将来都得到足够的保

护,」不给后代增加不适当的负担

辐射防护要求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放射性废物及其管理活动所引起的对工作人员和公众的辐射照射不超

过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并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

环境保护要求确保各项放射性废物管理活动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

为保护环境,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人运行

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

门保护人类健康放射性废物管理应确保对工作人员和公众健康的影响达到可接受的水

平。

在确定辐射防护的可接

受水平时应符合和的有关规定,并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后,使发生照射的可能

性、个人剂量的大小和受照的人数都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

在确定其他有毒物质危害的可接

受水平时应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的规定。

保护环境放射性废物管理应使对环境的保护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在确定环境保护的可接受水平时应符合国

家有关法规和标准(特别是向环境排放限制)的规定要求,并使废物管理各阶段放射性和非放有害物质

向环境的释放保持在实际可达到的最低水平。

保护后代放射性废物管理,特别是废物处置、核设施退役和环境整治活动应保证对后代预期的健康影响不大

于当今可接受的水平,同时不给后代留下不适当的负担。

考虑境外影响放射性废物管理应考虑对境外人类健康和环境的保护,并确保对其的影响不大于对自己境内已经

判定可接受的水平。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放射性废物管理应在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体系的框架内进行(包括明确职责和具有独立审管职

能),并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

放射性废物产生的最少化在一切核活动中,应控制废物的产生量,使其在放射性活度和体积两方

面都保持在实际可达到的最

少量。

.了废物管理各步骤间的相互依赖放射性废物管理应遵循“减少产生、分类收集、净化浓缩、减容固化、严格包装、安全运输、就地暂存、

集中处置、控制排放、加强监测”的方针,实行系统管理。

废物管理应以安全为目的,以处置为核心,充分

发挥废物处置(包括排放)对整个废物管理系统的制约作用。

废物管理应实施对

所有废气、废液和固体废

物流的整体控制方案的优化和对废物从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的优化,力求获得最佳的技术、经济、环境

和社会效益,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废物管理设施的安全在废物管理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及退役或处置场关闭的各个阶段应优先考虑安全的需求,

以保证设施在其寿期内的安全,并保证公众不会遭受不可接受的危害。

应加强对废放射源和非在用源的安全管理,保证其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受控状态。

废物的分类

门废物的标准分类放射性废物按的规定分类。

从于处置目的的低、中放固体废物按的规定分类。

,特定的废物分类在特定场合,为了更好地表示废物的某特性,可以按不同的废物特征使用下列的分类表述方法

)按废物来源,如矿冶废物、核电废物、后处理废物、退役废物、核技术应用废物等

)按废物处理方法,如可燃废物和不可燃废物、可压实(缩)废物和不可压实(缩)废物等;

()按特殊性状,如有机废物、生物废物、混合废物等

废物的特性鉴定

目标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对废物特性进行足够详细的鉴定,为废物的安全管理、核设施退役方案的制

定'实施,以及确保符合废物接受的有关准则提供可靠的依据。

基本要求了应按有关规定对废物的分类收集、处理、整备、贮存、运输和处置(排放)活动的有关物项进行特

性鉴定,确保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标准规定的要求和相应的接收准则。

进行特性参数鉴定时,应采用适当的数据质量控制措施,以保证数据的不确定度可以接受。

7.2.3营运单位应配备进行特性鉴定所需要的合格人员和必要的设备和方法,必要时也可委托有资格

的单位进行鉴定。

特性鉴定参数和方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7.2.4应将特性鉴定的参数、方法和操作程序列人有关文件特性鉴定的结果和评价结论应予记录,并

按规定予以保存。

废物产生的控制

目标废物产生的控制目标是通过优化设计,合理的运行管理和分类收集,尽可能减少所产生废物的活度

和体积,达到最少化。

基本要求

8.2.1在设计和选择上游生产工艺时,应采用合适的流程、设备、试剂和材料,使其产生的废物体积和

含盐量、悬浮固体颗粒或有害物质的含量低,放射性活度浓度低,并且易于安全和经济地处理或处置,选

择技术与经济综合性能好的工艺和设备.

8.2.2在废物处理和整备设施的优化设计中,应采用使用寿命长、操作维修简便、处理效果好、投资和

运行费低以及二次废物产生量少、减容比大、包装体积小的方案。

8.2.3应防止各类废物的混杂,尽可能使废物的组成简单并易于进一步处理。

应考虑并实施废物直接或经处理或去污后再循环或再利用的可能性,以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

物产生量。

废物的预处理

门目标废物预处理的目标是将废物分类收集,防止混杂和调整废物的性质,为后续的处理、整备或处置提

供良好的条件。

基本要求

9.2.1应分类收集放射性废物与非放射性废物、长寿命放射性废物(包括高放废物和废物)与短寿命

放射性废物、可娜废物与不可韶废物、可压实废物与不可压实废物,以避免混杂和交叉污染,简化废物的

进一步处理或处置。

9.2.2收集和分拣操作一般应在专用的设施或设备中进行,并配有必要的通风、防护、检测和监督手段,以减少对上作人员的照射,防止污染扩散。

应尽量把免管废物、极低放废物和可供再循环、再利用的物料从废物流中分拣出来,以减少废物的处理和处置量

9.2.4化学调制和去污应符合的要求,控制废物的成分和产生量,并满足后续步骤(处理、整备、运输、贮存和处置)的要求

9.2.5应采取专门措施收集和保存被放射性污染的动物尸体或器官组织,以及其他生物和医疗废物,以防止腐烂和病菌传染

废物的处理

门目标废物处理的目标是降低废物的放射性水平或危害、减少废物处置的体积。

基本要求

放射性废气的处理

10.2.1门应根据放射性废气的特性(如物理和化学特性,放射性核素种类和活度浓度、有机物浓度、气

溶胶浓度、含尘量、含湿量、酸碱度和温度等)和排放限值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如过滤、吸附和洗涤等),

采用安全、高效、二次废物量少和经济的方法和设备。

10.2.1为防止污染扩大,应合理组织工艺废气处理系统和放射性工作区通风系统的气流走向,并保

持一定的负压和或换气次数。

门对从事开放性操作、产生粉尘的操作和超铀元素操作的工作箱、设备室或区域应考虑分别设

置独立的排风处理系统,或净化后并人总的排风系统,以防交叉污染和影响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

门在进行可能引起污染的检修、去污、拆卸操作和发生事故的场所,应考虑设置临时排风装置

的可能性。

2.1.5在可能存在易燃易爆气体的地方应设置必要的防火、防爆装置。

过滤器、吸附器、洗涤器等要定期检查其净化效率和压力降,并及时更换净化介质或部件

10.2.2放射性废液的处理

.,应根据放射性废液的特性(如物理和化学特性、放射性核素种类和活度浓度、有机物含量、含

盐量、悬浮物含量、酸碱度等)和排放限值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如蒸发、离子交换、膜技术、絮凝沉降、吸

附、过滤、离心分离等),采用安全、高效、二次废物量少和经济的方法与设备。

应合理分类处理不同的放射性废液(如高、中、低放废液,有机与无机废液,工艺与非工艺废

液等).以防系统交叉污染、增加处理和整备的复杂性、增加维修和检查的困难。

当采用蒸发法净化处理高放废液时,应考虑限制蒸发器加热介质的温度,并设置防爆装置。

高放浓缩液接受槽应考虑设置冷却装置和采取防核临界措施。

10.2.2当采用热解焚烧或湿法氧化法处理有机废液时,应考虑设置防火、防

10.22.5从废液中回收易裂变材料时,应考虑核临界安全问题。

应考虑经过处理后净化水复用的可能性及其复用的范围。

净化水系统应单独设置,并予严格

检验和控制使用。

应从系统、设备、管道、阀门与管件、焊接与安装、维修等各方面加强管理,防止发生放射性废

液污染事故

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

10.2.3门应根据放射性固体废物的特性(如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放射性核素和活度浓度等)和后续

整备、贮存、运输或处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采用安全、高效、二次废物量少、包容性好和经济

的方法和设备。

10.2.3对固体废物采用焚烧减容处理时,应根据废物特性(如化学成份,热熔、含水率、密度、不可燃

物含量等)选择合理的炉型和操作条件,保证燃烧完全,防止炉内架桥、炉蓖堵塞和产生有毒物或易爆

焚烧系统应设置防火、防爆装置,并设有完善的排气净化系统,并保证排人大气的放射性及其他有

害物质低于审管部门规定的限值。

应根据焚烧灰渣的特性对其作进一步处理。

应考虑回收其中有用的物质,或直接进行固定、熔融.或

暂存在可靠的密封容器内,待整备后送废物处置场处置当对固体废物采用压实减容处理时.应采取措施收集压实时产生的废液,并防止发生气载污

染、必要时,压实前可将废物切割成小块或在捅内预压实,以提高压实的减容比

处理废错包壳时,应注意防止自燃或燃烧固体废物处理中应考虑材料的回收和利用。

其他要求

门废物处理设施应设有完善的防护措施,保证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

处理废物的系统应安置

在相应的密封屏障内,并注意确保核临界安全。

应考虑废物浓缩、减容后放射性活度浓度的提高所导致的辐射影响。

必要时,应采取适当措

施防止对工作人员和公众造成不可接受的照射

废物的整备

目标废物整备的目标是把废物转变成符合后续过程废物接收则要求的废物体或废物包,保证搬运、运

输、贮存和处置过程中的安全。

基本要求

们应将放射性废液转变成固态废物体,并封闭在容器中。

应根据放射性废液的特性(化学组成、放

射性核素和活度浓度等)和后续贮存、运输或处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固体基质(如水泥、沥青、聚合物、玻

璃、陶瓷体等)。

废物固化时应采用固化产品安全性能好、废物包容量大、减容效果好、操作与维修简单和安全

的固化配方、固化工艺与设备。

固化体的性能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放射性核素的浸出率低;

)具有足够的化学、生物、热和辐射稳定性;曰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抗冲击性能;

)质地均匀、密实,比表面积小,整体性好;

)与基质材料和包装容器有良好的相容性。

固化体的性能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埋置或包封固体废物时应选用合适的介质材料,以保证废物体尽可能均匀和密实。

特别要考虑

某些金属废物(如)与碱性水反应产生氢气的可能影响。

们各类废物应选用合适的包装(必要时包括外包装)才能进行贮存、运输和处置废物容器应符合

和其他有关包装容器标准的规定。

废物包装的材料和结构应满足贮存、运输和处置的废物接

受准则的要求。

11.2.5应尽可能采用标准包装容器(如废物容器、屏蔽容器、运输容器或外包装),以便于装卸、运输、

贮存和处置。

应充分考虑废物包装容器的密闭性。

采用高整体容器时,应考虑长期辐照对废物体及容器的

影响。

废物整备设施的营运者应定期对其废物体和废物包的长期安全性进行评估,以保证在搬运、贮存、运输和处置的正常土作条件下和设定的事故工况下能包容放射性物质。

废物体和废物包装的技术特

性应根据评估的结果加以改进

废物包装容器应由具有制造许可证的单位生产,并按相应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检验和验收。

废物的贮存门目标废物贮存的目标是在规定的贮存期间内确保废物不丢失、可回取和废物容器的完好,以便进一步处

理、整备、运输或处置。

基本要求

12.2.1固体废物的贮存废物应按其放射性活度和所含核素半衰期的不同分类贮存。

低、中放固体废物的贮存期一般

不宜超过五年。

应适时对废物进行相应的处理、整备或处置。

2.1.2贮存库的设计和运行应便于废物包的监视、识别、回取和管理。

应根据库址的自然条件(如温度、湿度、空气中腐蚀性成分的含量)和废物特性(如侵蚀性、释

热、放射性活度等)采取必需的措施(如通风、除湿、防火、防水、防震、防雷击、防撞击、屏蔽、冷却、实物保

护、剂量监测等),保证在规定的贮存期限内废物的安全和容器的完好。

必要时,应对废物包进行探测,以

便及早发现容器损坏、放射性泄漏或容器内有气体产生。

门贮存库的设计应考虑适当的冗余度,以满足检修和事故工况下废物量可能增

加的需求贮存

库中废物的贮量(体积和放射性总活度)和贮存时间不得超过设计规定或审管部门的要求。

对贮存含易

裂变材料的废物库,应采取防核临界措施。

12.2.1经过贮存衰变,如果废物的放射性活度浓度达到免管或极低放的水平,经审管部门批准可分

别按免管废物或极低放废物进行处理或处置。

应为检修或退役中产生的大件废物设置贮存场所。

贮存场所的设计应考虑废物安全和废物

对场地的可能影响,以及废物回取和转运的可能性。

拟送贮存场所的废物的表面剂量应达到运输规定

要求

2.1.7贮存库应建立废物档案和出人库登记制度,保证废物始终处于有效监控之下。

12.2.2废液的贮存

.,废液贮槽的材料应选用经过检验证明能耐所存放废液侵蚀的金属或其他材料。

废液贮存设施应至少有一个备用槽。

备用槽的容量至少应与最大槽的容量相

12.2.2废液贮存设施应设置多重安全屏障,如采用双层贮槽、加托盘和多种检漏装置;设置必要的

检测仪表(温度、压力、液位、酸碱度等)以及通风、搅拌、转运和取样装置采取监控废物特性和防止形成

燃爆条件等措施。

高放废液贮槽还应设置冷却、防核临界和控制气相中氢气浓度的系统。

应采取措施保

证设施的运行参数保持在可接受的限值内,防止放射性气溶胶和液态流出物超过规定的限值。

少量核技术应用废物的临时贮存医院、学校、研究所和其他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单位产生的少量放射性废物(包括废放射源),

经审管部门批准可以临时贮存在许可的场所和专用容器中。

贮存时间和总活度不得超过审管部门批准

的限值

应采用安全可靠的贮存容器,建立必要的管理办法,并配备管理人员,防止废物丢失或污染

周围环境。

临时贮存期满前应把废物送往贮存库或废物处理、处置单位。

12.2.3如果需要较长期(如几年)的就地贮存,应考虑保持废物包在此期间的完整性必要时应考虑

将废物固定或把废物转移到耐辐照、耐侵蚀的容器中.并保证不对工作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

废物的运输

.」目标废物运输的目标是确保废物安全到达目的地,即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废物不泄漏、不丢失,废物包装不受损坏,环境不受污染,工作人员和公众所受的照射剂量低于规定的限值。

基本要求

13.2.1废物货包废物货包应满足规定的有关要求,包括货包的类别、内容物、表面剂量和污染水平,货包

的设计、制造、实验以及货包的标识和装运。

应采用经检验合格的容器运输废物,并定期对循环使用的废物运输容器进行检查、去污和复验,以

保证运输安全。

运输工具应根据货包的特性和运输条件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运输工具应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可靠的栓固货

包的机构和明显的放射性货运标牌,并与所选择的运输路线相适应。

必要时应采取辐射防护措施

运输路线选择运输路线应考虑)沿途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情况、军事设施和大型危险品仓库情况;

)沿途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

)沿途的道路、桥梁、涵洞、隧道的通过能力和现状;

()交通流量、事故发生率和通信条件;

)沿途停靠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和安全保卫条件;

)货包转运的条件(起重和转运工器具等)。

运输计划应按规定的要求制定严密的运输计划(包括应急安排),以保证废物货包运输安全。

13.2.5启运前的准备启运前应为实施安全运输做好一切必要的人员、技术、仪表、物资、后勤支持和财务的准备工作,并

需按法规要求获取准运许可。

13.2.6运输中的要求应按规定的运输中的隔离、货包的摆放、中转存放、货包和运输工具的标志等要求,以及

经审管部门批准的运输计划和路线进行运输。

运翰中应保持对货包的监控和可靠的通信联络。

如运输

途中出现异常情况,应按预定的应急安排及时与有关方面联系,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人员、货包和

环境的安全。

严禁无关人员搭车。

货包运抵目的地后必须按计划做好交接工作。

场内运输应根据废物包的特性和场内运输条件考虑实施上述部分或全部废物运输的基本要求。

各单位应对

其负责的那部分场内运输工作加强管理,并负有安全责任。

废物的处

目标固体废物处置的目标是将废物与人类及环境长期、安全地隔离,使它们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减小到可

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

基本要求

14.2.1被处置的固体废物应是适宜处置的废物体,近地表处置的废物应符合接收准则的

规定14.2.2固体废物处置系统应能提供足够长的安全隔离期通常,低、中放废物的隔离期不应少于

年;。

废物和高放废物(包括不被后处理的乏燃料)的隔离期不应少于年每个处置设施的隔离

期应经过评价,由审管部门在许可证条件中予以规定

14.2.3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应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多重屏蔽,包括工程屏障(废物体、废物容器、处置结

构和回填材料)和天然(地质)屏障,以实现废物与环境的有效隔离。

应把多重屏障视作一个枯体系统,每

个屏障都应对系统的安全作出有效的贡献。

某一屏障的不足应由其他屏障加以弥补。

由于废物隔离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废物处置系统的设计应留有较大的安全裕度应尽量增加

系统的固有安全性,减少对长期监护管理的依赖。

低、中放固体废物应按“区域处置”的方针实施处置。

在考虑废物来源和数量、经济和社会因素

的条件下应建设若干个国家区域处置场。

低、中放固体废物应采用近地表处置(包括岩洞处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