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普通心理学 重点17章.docx
《最新普通心理学 重点17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普通心理学 重点17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普通心理学重点17章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怎样?
(1)行为不同与心理但由于心里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的复杂性引起的。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有意识,因而人类就和其他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
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称为无意识。
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人的正常生活学习工作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
但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有重要作用。
3心理学研究哪些问题,它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研究心理学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它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其他动物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意识也研究无意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有时心理学被认为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它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和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心里的神经机制、心里的发生和发展、心理与环境的关系等。
(3)在理论上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实践上有助于引导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并用心理学的规律,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活动。
4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一名心理学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一方面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另一方面心理现象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因而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也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要成为一名心理学家需要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知识和科学素养。
5心理学有哪些分支,在人类生活中作用有哪些?
(1)普通心理学:
基础学科的地位,为各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如感知觉、记忆思维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研究一般理论问题;研究心理现象的最一般方法。
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
研究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机制等。
更科学的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进而指导临床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3)发展心理学:
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促进新兴学科如仿生学,了解各时期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于有效的发挥人们工作生活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重要意义。
(4)教育心理学:
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关系到教育的改革、人才的培养及选拔因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重要意义。
(学校心理学)
(5)医学心理学:
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研究人的心理健康的各种手段,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6)工业心理学:
研究工业劳动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包括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消费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劳动心理学。
他对改善企业的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7)军事心理学:
研究军事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军事职业特点的分析等等一系列军事问题。
以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
(8)社会心理学:
是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有助于提高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友好关系及创造和谐社会。
6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各方法有什么特点?
(1)观察法:
特点:
<1>对所研究对象无法加以控制<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优点:
是对被观察者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由于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干扰。
因此可以了解到现象的真实情况。
缺点:
<1>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严格按相同方式重复出现,因此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而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2>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用观察法得到的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分析<3>由于对条件没有加以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出现而要研究的现象没有出现<4>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2)心理测验法:
只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心理品质的方法。
两个基本要求:
测验的信度(可靠程度)和效度(有效程度可通过行为的预测来表示)
(3)相关法:
相关是事物间的一种关系,两个事物的相关程度或强度可用相关系数表示它是从-1到1之间的数值。
相关系数为0表示两者相关很小,负数为负相关,正数为正相关
(4)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分为: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优点:
由于对实验进行了严格控制,有助于发现事件间的因果联系,并允许人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
实验室实验缺点:
由于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
被试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试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自然实验,优点:
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由于实验是在正常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自然实验比较合乎实际。
缺点:
由于条件的控制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实验中除应控制变量还应采用双盲控制(观察着和被观察者都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排除实验者的偏好有作用)
(5)个案法:
在研究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时的重要途径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
7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
构造主义
机能主义
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
冯特、铁钦纳
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华生
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弗洛伊德
观点
研究意识的构成、元素论、内省法
研究意识的功能、意识流
心理学研究行为、主张用实验方法、环境决定论
研究知觉的整体性
研究无意识、人格动力论、人格结构观、人格发展观、精神分析
近代心理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
马斯洛
奈赛尔
特点
以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性、不受无意识控制
揭示心理活动的脑机制、信息加工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始于1917年,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1920年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成立。
1921年创建中国第一个心理学会。
1980年正式加入国际心理学科学联合会
第二章感觉
1什么是感觉?
感觉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意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2分析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相互关系
(1)人的感官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的量做出反应称为感受阈限,感官察觉刺激的能力称为感受性。
(2)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受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3)绝对感受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在数值上成反比:
E=1/R(E代表感受性,R代表感觉阈限)
3什么是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如何评价
(1)德国生理学家缪勒提出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2)评价:
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这一点上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因素。
但缪勒只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直接感受,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这是不对的,并且这个学说不能说明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4什么是信号检测论?
他对研究人的感受性有什么重要意义
(1)信号检测论是用来评价个体的感受性和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做出的不同贡献的数学方法。
根据信号有无和观察者的反应,信号检测论将被试时的反应分为四种:
击中、漏报、虚报和正确拒绝。
(2)反应标准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信号检测论对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有重要意义。
5什么叫色觉对立过程理论,和传统的三色理论有什么里联系和区别
(1)黑林提出对立理论认为,视网膜存在三对视素,他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
(2)英国托马斯·杨提出三色说认为,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
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3)在视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
而在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拮抗过程。
6说明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为16~20000Hz。
1000~4000Hz是人而最敏感的区域。
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在1000Hz以上,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音调上升低于频率上升;1000Hz以下,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是线性的,音调的变化略快与频率的变化。
7肤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人们对事物的空间特性的认识
(2)与其他感觉的联合,还能认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3)肤觉起着重要的补偿作用(4)对维持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有重要的作用
8温度对味觉感受性的影响
当温度从17度逐步上升时对甜味的感受性逐渐上升,温度超过36~37度感受性又开始下降;在37度时咸味的阈限最低随着温度升高感觉阈限直线上升。
**1感觉分为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等)和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因而又叫机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
**2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为近刺激(感觉器官直接接受到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和远刺激(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不会有很大变化)
**3编码是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
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编码。
**4差别阈限:
这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也称为最小可觉差;差别感受性: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韦伯定律:
K=Δ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K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
但是它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
**5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1)对数定律:
费希纳(德)P=KlgI(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上升,以韦伯定律为基础)。
(2)幂定律:
斯蒂文斯(美)P=K乘以I的n次方(P是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对能量分布较大的感觉通道如视听觉,幂函数的指数低,因而感觉量随着物理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对能量分布较小的感觉通道如温度觉和圧觉来说,幂函数指数较高,因而物理量变化的效果更明显。
**6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官细胞: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7视觉的基本现象:
(1)明度:
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敏感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
明度不仅决定与物体照明的强度,而且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2)颜色:
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颜色的明度取决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不饱和的颜色没有色调如灰色。
(3)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1>视觉对比:
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为明暗对比与颜色为对比。
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颜色对比:
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他周围物体的影响而发生色调变化<2>边界突出(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侧抑制可解释这一现象。
<3>视敏度: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的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视角越大,视力越差。
视敏度分为三种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游标敏度。
(4)视觉中的时间因素<1>视觉适应:
暗适应:
是指明度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
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时间较为短暂。
意义:
人们利用它的规律可以提高视觉的效果避免在异常情况下光线对眼睛的破坏作用。
<2>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受现象并没有立即消失,他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叫做后像。
后像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反之为负后像<3>闪光融合:
当断续的闪光间歇频率增加,人们看到的不再是闪烁的光而是稳定的连续光的现象。
刚刚能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
<4>视觉掩蔽: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成为视觉遮蔽。
应用数字水印。
**8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理论:
(1)频率理论:
拉瑟福德提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也叫做电话理论。
评价:
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所以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2)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兹提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也称为位置理论。
评价:
老年人有很好的低频听觉的发现支持了这种理论但后来人们发现横纤维的长短与人耳接受的频率范围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
冯·贝克西提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震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进行分析。
评价:
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运动,有人认为,声音频率低于500Hz频率理论是对的,声音频率高于500Hz,位置理论是正确的。
(4)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提出,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评价:
用齐射理论可以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9音响是有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
强度大响度高,当声音超过140dB将引起痛觉。
**10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引起听觉阈限上升称为声音遮蔽,包括纯音遮蔽、噪音对纯音的遮蔽、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遮蔽。
**11嗅觉的感受器官:
鼻腔上部黏膜的嗅细胞。
味觉的感受器:
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
动觉感受器:
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中,分别命名肌梭、肌腱和关节小体。
平衡觉又称为静觉感受器:
内耳的前庭器官。
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感受器:
脏器壁也叫黑暗感觉。
第三章知觉
1什么是知觉,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怎么样?
请列举日常生活现象说明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1)人通过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
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综合与解释)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并了解它的意是知觉。
(2)<1>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2>人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3>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不仅与空间因素有关也受时间因素影响。
(3)日常生活中如两歧图形。
在安静教室内老师用很低的声音讲课,学生也能听见相反在嘈杂的环境中老师用相同强度的声音讲课,学生就听不清。
2用事实分析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与部分是互相依存的,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称为整体的能力。
如点子图
(2)我们对个别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如图形13在数字序列中人们会把它看成数字,但将它放在字母序列中大家就会把它看成字母B。
(3)人对整体的知觉还可能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如内温用实验证明了“整体优先”。
3什么是阈下知觉?
阈下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的知觉。
研究发现,当刺激没有被个体意识所觉察时,也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即个体可以在低于知觉阈限的情况下对刺激加工。
4什么叫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的种类
(1)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2)<1>形状恒常性:
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并没有显示出很大变化。
完全恒常性(看到的形状=实际形状)无恒常性(看到的形状=视网膜投影的形状)实际恒常性(实际形状=视网膜投射形状)<2>大小恒常性:
视网膜成像按几何投影的规律变化、随对象的距离按比例增大或缩小,而知觉到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3>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
<4>颜色恒常性:
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保持不变。
(3)影响恒常性的条件:
其中视觉线索有很重要的作用。
所谓视觉线索就是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物体距离、方位、照明条件的信息。
5如何理解知觉学习,请列举知觉学习的例子?
知觉学习是指由训练引起的知觉成绩的改变或知觉阈限的变化。
如:
知觉定式是指前面的知觉经验对后来知觉的影响。
知觉习惯:
平常我们按正常方向知觉人脸的整体特征,这种经验影响到对面孔细节的知觉。
种族效应是我们很容易辨别本民族的人脸,而不容易辨别不同民族的人脸。
6图形组织的原则有哪些
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线条朝向、简单性
7什么是双眼视差?
在深度知觉的作用
(1)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是依赖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双眼视差。
(2)与单眼线索相比,双眼线索对判断深度和距离有更大作用,立体电影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的。
8人的人耳定向有哪些规律和特点
<1>时间差(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入两耳的时间差别)<2>强度差(同一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到两耳时造成的强度差别)<3>位相差(在声音定向时除了耳朵作用外动觉和视觉也起作用)
9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我们知觉到客观事物或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就是时间知觉。
影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海克斯的扑克牌实验<3>人的兴趣和情绪
10什么是似动,主要形式有哪些?
(1)似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是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2)<1>动景运动:
动画片的制成,连环画有时也叫最佳运动。
<2>诱发运动:
夜空中月亮是相对静止,浮云在动,而人们看到月亮在动,浮云静止。
一般来说细小的物体在动,大背景则是静止的。
<3>自主运动:
暗室内点燃一个烟头并注视着个亮点看到光点似乎在动。
<4>运动后效:
当注视瀑布的某一处然后看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一切再向上飞。
**1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多这些特性的加工叫做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
知觉还依赖于感知的主体,人的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来输入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这叫做自上而下加工也叫做概念驱动加工。
**2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人对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3形状知觉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知觉能力。
形状知觉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对形状的识别开始于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
视觉系统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
**4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他是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的。
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到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而且也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
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
**5在图形识别的研究中,人脑如何将不同特征联合在一起的问题,叫特征捆绑问题。
**6人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
这就是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7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线索:
他
(1)肌肉线索:
调节、辐合
(2)单眼线索:
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8运动知觉:
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位移。
**9错觉:
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第四章意识与注意
1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1)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与注意等;就心里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
(2)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大部分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无意识的
2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1)意识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认识意识不到的如人看不见波长超过一定范围的光,这种局限性通常是由感官器官的特性决定的。
(2)意识的另一种特性是它的能动性。
人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如人眼中存在盲点。
3睡眠分为哪些阶段?
如何解释梦
(1)根据脑电波的研究睡觉分为四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的脑电波低频低幅的脑电波处于浅睡阶段,第二个阶段脑电波中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个体较难被唤醒,第三阶段脑电的频率变低,幅度大出现δ波(频率低幅度大)表明已进入睡眠的第四阶段即为深度睡眠阶段有时会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
快速眼动睡眠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
(2)对梦的解释: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生理学的观点认为梦只是个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则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4什么是催眠?
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1)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其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指引。
催眠状态不同于睡眠状态其脑电波特征与清醒时脑电波特征相似
(2)对催眠的不同解释。
社会认知的观点认为,催眠的作用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在催眠中,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
这个角色意味着将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的功能:
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催眠可以是这两种功能分离使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挥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
5注意有哪些分类
(1)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重要实验:
双耳分听实验。
选择性注意的抑制机制:
<1>负启动效应:
是指当探测刺激与先前被忽略的启动刺激相同或有关时,对探测刺激的反应变慢或准确度下降;<2>返回抑制现象是指对原先注意到的物体或位置进行反应时表现出的对目标刺激反应时变慢或正确率降低的现象;<3>注意瞬脱:
在识别一系列刺激流时,对某个刺激的准确识别会影响到其后对特别时间间隔的刺激的识别,这种现象被称为注意瞬脱。
(2)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持续性注意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
(3)分配性注意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研究方法为双作业操作。
6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
(1)过滤器理论把注意看成一个瓶颈或过滤器,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这一过滤机制。
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2)衰减理论认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认为,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