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6611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docx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docx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

主讲人: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树超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

时间:

2009年7月7日上午

地点:

北京会议中心

主持人:

李进

李进:

(09:

11:

30)尊敬的各位同仁,一个学期结束了,大家辛苦了一个学期,首先向大家道一声辛苦!

今天我们在北京举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实际上我们是读书会,我们工作了一个学期,要总结一下、反思一下、研究一下,以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各位同仁,我们后面有大标语,说“教育是种大爱!

”,其实教育也是一种大苦,也是一种大乐,我们的爱洒向社会、洒向学生,我们的苦是因为我们在探索,我们在辛苦地工作,但是我们乐在其中。

要可持续地乐、要一直乐下去,就要不断地充电,实际上今天我们也是自我充电的会。

我们要回顾一下历史,展望未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我们的思路更进一步理清。

今天是一天的会,上午一个报告,下午一个报告。

上午由马所长报告,下午由高教司张尧学司长报告。

现在我们热烈欢迎马所长作报告。

马树超:

(09:

12:

21)各位代表,各位领导,上午好!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和现场的700多位代表分享我们承接的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成果。

同时也是最近几年我们对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认识、一种判断、一种研究。

在全国还有很多分会场,也同时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

我想,在这里,作为前言,首先要表示感谢,感谢我们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李进会长给我们安排这样一个平台,也感谢教育部新世纪教育研究所给我们安排这么好的一个平台。

同时,要感谢教育部高教司,会上我们发的这本书,在前言里我有很大的一段致谢,主要是教育部高教司张司长对我们这个项目特别偏爱,这个偏爱具体表现在对项目研究的严格要求。

我们从阶段性成果开始上报,张司长不断地提出修改意见,前后五次,因为这次教育部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共13个,3年以前下发到各地,其中12个都是本科院校负责的研究项目,只有这个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项目。

范伟(音)组长作为项目的联系人,教育部安排专门对这个项目进行具体指导,所以才使我们这个项目有机会到26个省、市、自治区高职院校和现场进行调研。

非常感谢我们能够有这么一个成果。

同时,我在前言中专门讲到这个成果最终的观点是我们研究团队的观点,可能不代表委托方的观点。

这一点还要专门说明,因为后面有一些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包括我们的一些建议,都是我们研究团队的一些判断。

第三个要感谢的是一大批高职院校参与了项目的研究,不仅仅是书上列的十个子课题,因为书上列的十个子课题是我们在“798”会议个案的基础上选择的一部分案例,从今天来看,它确实不能完整地代表整个高职教育改革的所有示范经验,因为我们在最近几个月的调研中又发现,不仅仅是国家示范院校在改革、在发展,一大批非国家示范建设院校的院校也是目标非常明确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上探索出了很好的经验,等一下我会专门讲到。

当然我们也非常感谢参与这本书研究团队的十个子课题的院校,尤其是项目最后在青岛经济学院进行合成的时候,研究人员在学院里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和所感悟到的,对我们这个课题的成果有很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已经把这些感悟写进成果里。

第四个,还要感谢我的研究团队、我的同事们,确实在这个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大苦”,确实非常辛苦,向各位到会的代表们形容一下我们的感受,当一年以前《跨越、转型、提升》这本书完成的时候,我们当时感觉已经完成了研究成果,但是张尧学司长说不行,作为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还差很远,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要能够直接针对我们现在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压缩饼干”的教学模式。

所以当时我们的团队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郭洋(音)已经感觉精疲力尽。

所以我说这个研究确实非常辛苦。

第五个,要感谢今天到会的同志们和在全国各个分会场跟我们分享这个研究成果的各位代表。

因为你们和我们分享这个研究成果本身也是我们这个研究项目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后面我们会专门讲到关于示范建设的一些体会,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要凝聚全社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马树超:

(09:

14:

36)今天报告的题目,按照联席会议和研究所的建议,采用这本书的题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封面是竖排,实际是左边读、右边读都可以,右边读就是《历史的抉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选择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6月23日中国青年报选登这本书稿的形式采用了右排的方式。

我想,作为推动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预期的研究成果,希望通过今天这个报告会的形式,能够有所启示。

马树超:

(09:

15:

32)希望报告在五个方面让各位代表有所启示:

一,高职院校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二,高职教育的变革难在哪里?

我们的研究成果发现,高职教育的改革是真难,教学改革真难,而且是“知易行难”,知道很容易,开个会,对这些理念进行学习、分享,但是要成为改革的行动和成效就会感到非常难。

三,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推进高职改革?

因为我在以往的学术报告里经常讲的一个逻辑起点就是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政府主导,尤其在我们国家这么一个政体下,政府的推动和主导,尤其是对于改革发展推动的主导至关重要,能不能够把握历史的机遇?

机遇随时都在,如何把握?

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因为05年我参与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起草,《决定》上当时写要实施1000所示范中职和100所示范高职的建设计划,如何把握这样一个机遇?

在研究过程中,教育部高教司在政策的把握、机遇的把握上确实是成功的。

四,高职院校如何着手变革?

刚才我讲了难,但是要变。

五,已有的成效如何深化?

最近28所第一批国家示范建设院校进入验收阶段,怎么样深化这个改革?

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我想,通过我们今天的讲座,通过我们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启示。

马树超:

(09:

18:

00)项目成果框架也就是这本书稿的框架,综合研究报告作为第一部分,共三章。

第二部分是改革发展专题,分各个专题进行讨论。

第三部分特别突出了教育行政部门对于高职改革发展政策的把握,列为政策分析专题。

第四部分是院校实践探索的案例。

我重点讲第一部分:

项目综合研究报告。

共分三章,第一章:

历史的转折——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基础;第二章:

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第三章:

高职教育发展的走向与展望。

这个展望是趋势性的,今天的材料里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的书评,7月1号光明日报刊载,大家重点看一下,上面专门讲了这个成果的逻辑,就是从“变”开始出发,到“难”,应对这个变的改革之难。

然后再到“改”,如何改革?

我想,这个评价还是比较到位的。

马树超:

(09:

20:

30)1.历史的转折:

职业教育新战略的基础。

这也就是“变”。

1.1我们当前面临经济社会的变化,从传统封闭到现代开放。

在书稿里明确写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面临的许多变化,尤其是写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整个技术周期的缩短对于教育,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非常严峻的挑战,要求提高了。

这次天津技能大赛高职组的四个项目为什么要这么设立?

从研究人员的角度作研究分析,然后再从承办者的角度做一个体会介绍。

马树超:

(09:

23:

48)1.2经济社会在变,高等教育也在变。

高等教育变化最典型的就是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十多年前普通中专毕业生不但不愁分配,而且还可以具有国家干部身份,而在企业生产第一线,即使大专毕业生也很难看到。

在十多年以后的今天,许多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却在为就业四处奔波,一些人开始去卖肉、开洗脚房。

我们在最后完成总稿的时候,这部分的研究人员开始写到一些人甚至去卖肉。

我就问,什么意思?

贬义。

我们说是中性的,是描述一个客观的事实,一些人开始卖肉。

这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阶段的教育。

马树超:

(09:

26:

02)就业岗位变了,大家都知道,在1999年大扩招之前,1998年的时候,全国普通高校一年的招生数是108万。

就这个数字,在100万左右,延续了10多年的时间。

在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称之为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

我们的毕业生真是供不应求,中专毕业生都是国家干部、技术员的培养目标。

而在今天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一年招生630多万,一下子从108万到630多万。

我们整个就业岗位按照我们对就业岗位的分析,能够进入传统就业岗位的也就是250万左右,占25%。

600多万的毕业生,今年发布的数字是61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包括高职高专在内。

按照对就业岗位的分析,传统的白领岗位有250万,也就是说还有300多万必须要走出传统白领岗位的就业之路,也就是到一线操作、管理和服务岗位。

面对这样一个变化,整个高职教育的模式也必须变。

高职高专本身的变化,从普通专科转向高职教育。

前不久我在一个地方作学术报告,互动的时候有人提问,专科和高职有什么区别?

下午高司长会从行政的角度做一个解释。

马树超:

(09:

27:

45)我想,第一章就是变化,变化太大。

今天我在这儿作报告,全国各个分会场都能够同步看到、都能够同步听到这个变化就很大。

15年以前我到日本作访问学者的时候,到了横滨一看实时转播的会议,觉得简直先进得不得了,而今天我们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同步转播系统。

所以,我们的模式必须变,以适应这些变化。

在这里,我专门把6月30日中国教育报访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校长的一段话摘下来,叫“详解墨尔本模式”。

第一段标题,记者就采用了“结束150年的教学传统”,写到墨尔本模式是一次全方位的大学课程模式改革。

马树超:

(09:

28:

50)我在这里提一个问题,刚才我们说“变”,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经过研究,我们提出,改革有许多挑战,但是最大的挑战是冲垮传统的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目标不再是精英,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具有技术周期短的特征,教学内容不再稳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压缩饼干”的模式还能持续下去吗?

我认为,要么适应这种变化,要么就出局。

推动变革的力量如果再不变,那就推你出局。

所以形势非常严峻。

马树超:

(09:

30:

27)第二章: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

“难”是这一章的主题。

我们在成果里专门写了一段在过去那些历史转折的关头,尽管有黄炎培先生这么好的理念,这个理念确实是真好。

今天我们翻开一看,确实好象针对性非常强,包括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包括搞职业教育光靠学校不行,光靠工厂、企业、商业也不行。

还专门讲,如果职业学校要聘请老师,只有一种选择,或者是有大学传统的大学老师,或者是有企业经历,他说二选一,宁可选有企业经历的。

这么好的理念,为什么很难成为我们持续的行动?

往往是做着做着就走样了。

所以在这部分我们专门说,可见改革之难,教学改革之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之难。

以此为鉴,要解决难,才能真正行动。

马树超:

(09:

32:

05)确实是,现在国家示范院校进入第一批验收,有的院校就提出来,改革太难了,国家的政策不配套。

还有人专门发表文章,给有关方面的领导发过来,说真是太难了,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什么时候能跟上去?

这次会上专门有专家提出来,当然我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假如现在国家的政策都配套了,就不用示范建设再进行这么大投入的改革了。

就是因为国家政策、制度尚不配套,需要改革、需要探索、需要朝前走,需要积累我们的经验。

马树超:

(09:

34:

37)在这一章,我们专门分享主要的历程,从教育与实业相结合,到实业学堂的学术化。

今天早上碰到福建交通职业学院的沈院长,当时沈院长在编制方案的时候,我到福建交通去考察,沈院长跟我说,你看看,我们的教学大纲就是5:

5,一半是理论,一半是实践,实践的比重非常大,都要到现场。

我看了以后说,那你们后来怎么不往下做了?

当然大家都知道,那不是我们自己学院里能够在这方面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专门有文件要求实业学堂要按照正规的学术型的学校的办理模式。

我们的书稿中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