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物理期末.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60376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物理期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上物理期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上物理期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上物理期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上物理期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物理期末.docx

《八上物理期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物理期末.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物理期末.docx

八上物理期末

八上物理期末

八上物理期末总复习提纲刘佳琪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能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介质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传播最慢。

3、回声

(1)产生: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形成了回声。

(2)应用:

回声测距。

4、人耳听声:

(1)听声过程:

外界的声波进入人耳,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等听觉器官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

(2)听声条件:

①物体振动发声;②声音的频率在听觉范围之内;③具有传声的介质;④有良好的听觉器官。

5、音调:

声音的高低。

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6、响度:

声音的强弱。

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声源的远近和声音是否集中有关。

7、音色:

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音色是“听声辨物”的根据。

  8、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从环保的角度看:

噪声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第三章《透镜》

  1、透镜对光的作用

  

(1)透镜分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薄的叫做凹透镜。

  

(2)凸透镜:

  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

在凸透镜的中心有一个特殊的点,过该点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这个点叫做光心。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3)凹透镜: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又叫做发散透镜。

平行光线经过发散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也会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像距v、凸透镜的焦距f

  

(1)当u>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当u=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v=2f;

  (3)当f2f;

  (4)当u=f时,无法成像;

  (5)当u

(6)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就减小,像也随之减小;反之,物距减小,像距就增大,像也随之增大;

  3、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

  ①原理:

物距u>2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像的大小的调节:

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即镜头向后缩),像变小;减小物距同时增大像距(即镜头向前伸),像变大。

  

(2)投影仪

①原理:

物距当f

②像的大小的调节:

增大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同时减小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屏幕上的像变小;减小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同时增大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屏幕上的像变大。

  (3)放大镜

  ①原理:

当物距u

  ②像的大小的调节:

在u

  4、眼睛与眼镜

  

(1)眼睛的构造及原理: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2)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前后方向上太长所造成,需要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3)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前后方向上太短所造成,需要佩戴凸透镜来矫正。

  5、显微镜与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做物镜。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通过物镜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放大镜,对这个像进行二次放大。

  

(2)望远镜:

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目镜的焦距以内靠近焦点的位置成一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该实像放大。

  (3)显微镜和望远镜都由两组凸透镜(物镜和目镜)组成。

显微镜的实质是成放大的虚像,望远镜的实质是增大了观察者的视角。

 

第四章《物态变化》

  1、温度:

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温度计:

  

(1)作用:

测量物体的温度;

(2)原理: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3)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医用温度计)。

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最小刻度值即分度值是0.1℃。

  3、温度单位

  

(1)摄氏温度:

用符号℃来表示。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2)热力学温度:

国际单位制中把-273.15℃规定为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是开尔文,符号K。

  (3)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

T=t+273.15K。

  4、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1)使用前,首先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和0℃的位置;

  

(2)使用时要注意:

  ①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②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这样才能保证温度计玻璃泡的温度与被测物体温度相同;③读数时不能把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取出(体温计除外);④待温度计的求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⑤体温计可离开人体读数,但再次使用前须用力甩几下,使体温计内的水银柱回到玻璃泡内。

  5、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

  

(2)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在凝固过程中需要放热。

  (3)晶体熔化必须要同时满足的两个条件:

一是温度要达到熔点,二是要继续吸热;

(4)晶体凝固必须要同时满足的两个条件:

一是温度要降低到凝固点,二是要继续放热。

  (5)熔化与凝固的比较:

晶体

非晶体

物质

海波、冰、各种金属等

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熔化前吸热,温度不断上升;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完成后继续吸热,温度继续上升。

  从加热开始,温度持续上升,先变软,再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

熔化温度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

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图象

温度/℃

 

    时间/min 

温度/℃

  时间/min

凝固图象

温度/℃

 

时间/min

温度/℃

 

时间/min

  6、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物质在汽化过程中需要吸热。

  

(2)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物质在液化过程中需要放热。

  (3)汽化的两种方式:

  ①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且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沸腾:

只在一定温度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③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④蒸发与沸腾的比较:

蒸发

沸腾

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

必须达到液体的沸点

是缓慢的汽化

是剧烈的汽化

使液体的温度降低

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需要吸收热量

  ⑤液体要沸腾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液体的温度必须达到沸点,二是要继续吸热。

  (4)液化的优点:

气体液化后体积小,便于贮存和运输;另外,将混合气体液化后,根据沸点的不同,便于提纯和分离。

  (5)液化方法: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

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6)影响蒸发的因素:

①温度:

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②液体表面积:

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③液体表面的气流:

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发越快。

  7、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物质在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物质在凝华过程中需要放热。

  (3)实际应用:

人工降雨、制作舞台烟雾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1、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这时物体带的是静电。

  2、带电体的性质:

吸引轻小物体。

  3、自然界只有正、负两种电荷。

人们规定: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

  4、电荷间力的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符号是Q,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电子是带电量最小的电荷,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e=1.6×10-19C。

  6、电路:

(1)电路的组成:

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

(2)电路的三种状态:

通路、开(断)路、短路;(3)电路图:

用统一规定的元件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

  7、串联电路特征:

  

(1)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组成的电路;

(2)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一个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3)串联电路中的用电器互相影响。

  8、并联电路特征:

  

(1)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在电路的两点之间叫做并联;

(2)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条路径,有干路和支路之分;(3)并联电路中的用电器互不影响,干路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中所有的用电器,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的支路上的用电器。

  9、电流:

  

(1)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符号I表示,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电流的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3)电流方向:

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4)电路中的电流方向:

在电路中,电流总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流回电源的负极。

  10、电流表:

  

(1)电流表是用来测量电流大小的仪器,表盘上标有A;

(2)电流表有三个接线柱,标有“-”的是负接线柱,标有数字的是正接线柱,每次只选用一个,根据被测电流的大小而选用。

(3)电流表有两个量程,表盘上面是0~3A的量程,每小格表示0.1A,每大格表示1A。

表盘下面是0~0.6A的量程,每小格表示0.02A,每大格表示0.2A。

  11、正确使用电流表

  

(1)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2)必须要保证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否则容易损坏电流表;(3)量程的选择要合适。

在预先无法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采用试触法,看指针的偏转是否超过电流表的最大量程,如果超过,则应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在不超过量程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小量程以提高测量的精确度。

  12、电流的规律:

  

(1)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数学表达式为:

I1=I2=I3=…=In;

(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数学表达式为:

I=I1+I2+I3+…+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