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二哲学考点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5942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高二哲学考点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政治高二哲学考点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政治高二哲学考点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政治高二哲学考点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政治高二哲学考点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高二哲学考点解析.docx

《政治高二哲学考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高二哲学考点解析.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高二哲学考点解析.docx

政治高二哲学考点解析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考点一、物质

1.明确物质概念的重要性。

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

2.理解哲学物质概念的内涵,抓住它的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涵盖的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同东西,是共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指明了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区别: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只有依赖于物质才能存在。

3.正确理解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实质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

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

其次,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又是有区别的。

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科学中讲的物质是指有形的实体,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囊括了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反映的是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惟一特性。

二者不能等同。

4.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有一个统一的本原,它就是物质而不是意识,但这并不是说世上只有物质的东西,没有意识的东西。

考点二、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可以从人类产生以前和以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主要是正确认识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处处打上了人的意识的烙印”,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

因为,人们无论是利用还是改造自然物,都必须以尊重自然物的客观属性和规律为前提。

⑴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主要运用三大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和人类起源)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

⑵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①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处处打上了人的意识的烙印”。

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

②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从人类改造自然物来看,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

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类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的关系,不是人单纯地征服自然。

人类要征服自然,就必须承认和尊重自然,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2.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⑴人类社会是客观的,是说人类社会从本质上是客观的,并非说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客观的,从现象上看,人类社会既有物质现象,也有意识现象。

⑵从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支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三个方面说明其客观性。

①人类的产生是生命自然进化的结果,是客观的。

反对各种形式的“神创论”。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表现在:

第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

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每一代人只能根据既成的历史条件发展生产力。

创造新的生产力要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因而,人们既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素决定的。

第二,生产关系也是生产方式的因素。

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客观的。

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决定。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生产关系形成是客观的。

生产关系的变更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生产关系才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发展。

生产关系的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类社会发展也是受到客观规律支配的。

总之,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那种认为“人们能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力或者随意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和“我们要尽快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为加快社会发展”等观点都是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没有看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是客观的”和“人类社会发展是客观的”,因而是错误观点。

③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也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⑶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但人的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人的活动要受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等其它客观条件及客观规律的制约。

3.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三个部分。

其中,前二者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第三者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考点三、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1.人类改造自然、变革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须以承认和尊重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

3.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才能即辩证又唯物地处理人和自然、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才能取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功。

4.生态环境的破坏、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等,都是没有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结果。

5.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作好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工作,

考点四、意识

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并且社会也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可见,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有了人才有意识,于是,意识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的时间证明,没有社会性劳动,古猿也不会进化为人,没有人的出现,当然不会有人的意识,一个人出生后,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生活,也不会产生人意识。

因此,意识更是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⑴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

没有人脑,就没有人的意识。

大脑不等于人脑,高等动物也具有大大脑,便不能形成人的意识,只能依靠其本能生存,不能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界。

有了人脑,也不一定就是意思的产生。

人脑只是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人们还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才能产生人的意识。

因此,人脑不是思维的源泉,人脑不能自行产生意识。

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离开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客观存在就不能通过社会实践作用于人脑,就不会产生意识,(如狼孩)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饮。

所以说: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归纳以上所说,意识的概念是:

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不同形式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⑴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⑵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⑶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⑷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所谓“人工智能”,只是对人脑思维的模拟。

4.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具有客观性。

考点五、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为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还突出表现为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正确区分反作用和反映两个过程。

客观事物在人的实践过程中进入人脑,形成主观映像,这是人对事物的反映过程。

人的意识形成后,指挥人在实践过程中去改变某一具体的客观事物,是意识发挥反作用的过程。

3.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不是说意识直接使客观事物发生改变,而是说意识支配人的活动,通过实践使客观事物发生改变。

认为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4.不同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结果是不同的。

正确的意识、科学的理论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反动的理论阻碍事物的发展。

考点六、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⑴实践证明,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⑵客观事物有相对稳定的状态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

⑶实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随着实践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更多的事物。

⑷人的认识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2.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是说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一样的。

相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不同的。

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也不意味着人的意识都是正确的。

因为人的意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⑴客观因素:

首先是事物的复杂程度、其次是与人类利益的密切程度。

最根本的在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

  ⑵主观因素:

 ①所处的立场,特别是个人的利益。

②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③知识结构。

  2.怎样形成正确的认识:

端正立场;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知识结构。

考点七、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要求我们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2.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无论是从具体的工作来看,还是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以及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在实现生活中,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不是很容易的。

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还要坚持从客观实际的整体出发,坚持从客观实际的多个方面出发,从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出发。

 

4.把握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联系,知道其实质是一致的。

考点八、了解国情,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哲学依据:

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些具体的表现:

2005年元月6日,中国十三亿人口日;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且不均衡;还表现在资源、历史、风俗习惯、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等方面。

3.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的意义

⑴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⑵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4.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立足国情的意义

⑴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⑵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增强历史责任感,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⑶只有了解国情,才能较好地思考和处理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

考点九、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本考点要求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要求不高。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哲学家和哲学派别,都必须首先要对此问题作出回答。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有两个方面:

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或者说物质和意识那个是世界本源;意识能否反映,特别是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

2.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即哪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4.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唯心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运用什么是意识问题的答案,可以说明这一问题。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所以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是本源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故:

唯物主义是正确的!

考点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其科学性在于:

将唯物论与辩证法有机结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将辩证唯物主义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

还在于它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3.所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又是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理论创新,使之符合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永葆活力。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考点一、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1.联系: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普遍性

⑴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⑵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相互联系着。

⑶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的客观性

⑴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不是外加给事物的或主观臆想的。

⑵任何联系都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是任意的虚构的和抽象的。

⑶联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不是思维的结果和某种神秘力量的产物。

⑷总之: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无法割断横向的邻右舍的联系,也无法割断纵向的古往今来的联系。

考点二、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1.事物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因果联系是事物诸多联系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2.因果联系的含义: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其中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3.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是先行后续的。

但先行后续的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时间上是先行后续的,又同时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才构成因果联系。

4.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

⑴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⑵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由于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这就要求人们应善于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

考点三、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也是具体的。

任何事物的联系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没有抽象的、无条件的联系。

2.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事物的联系有:

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必须具体地认识和把握这些联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因此,必须把事物的联系放在具体的条件下和特定的环境中去认识。

考点四、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⑴区别:

①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②整体和部分的地位与功能是不同的。

⑵联系:

①二者不可分割。

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甚至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3.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⑴重视整体对局部的作用。

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寻求最优目标。

特别是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时,必须学会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反对形而上学片面的错误。

⑵重视局部对整体的影响。

在强调局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从而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

考点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认识的变化发展,实质是人脑组织的变化发展,是以物质的运动为载体的。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唯物又辩证地看待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只有在谈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时候,才讲到物质。

辩证法讲世界的状态是怎样的,主体是万事万物(事物)。

4.区分“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考点二、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科学的发展观

1.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普遍的。

从根本上防止形而上学观点的存在和发生。

2.运动变化和发展,针对静止的观点来说,是相同的。

但它们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

发展是指事物向前的、向上的,符合规律的运动和变化。

发展是运动和变化,运动变化并不都是发展。

3.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主要是指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没有一瞬间的静止。

4.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⑴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⑶我们要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把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做得实而又实。

考点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⑴新事物是指符合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反之,就是旧事物。

新旧事物区别的标准在于事物是否符合事物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⑵不能简单地用事物出现的先后,事物力量一时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成熟与否、完善与否,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的东西作为区别新旧事物的标准。

⑶正确区分运动、变化和发展。

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⑴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⑵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⑶要坚持与进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考点四、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1.哲学依据: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创新的意义:

竞争制胜的关键。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创新的意义尤其突出。

3.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学习和继承先进的文化思想;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三节按客观规律办事

考点一、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⑴规律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

⑵规律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中的本质联系,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

⑶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

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2.规律与规律现象

⑴联系:

规律作为物质运动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不会外露于事物的表面,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所以,人们只能通过现象发现、认识规律。

同时,规律性现象也是由规律支配的,规律性现象中包含着规律。

⑵区别: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属于事物内部本质层次的东西;规律现象是具体规律发生作用的外部现象和外部联系。

3.规律与规则、守则

⑴区别:

规则、守则是按照人们的需要而制定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

它是主观的,属于意识的范畴,可以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制定、修改、废除规则、守则。

而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规律,更不能违背规律。

⑵联系:

规则、守则是具体规律的反映。

任何正确的规则、守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

考点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⑴自然界事物的运动有自然规律。

⑵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有社会规律。

⑶人类认识的发展有认识规律。

2.正确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⑴规律是客观的

①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⑵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规律存在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当规律所依赖的条件发生变化时,规律必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⑶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3.正确理解人与规律的关系

⑴规律是客观的,人既不能消灭规律,也不能创造规律,只能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⑵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趋利避害,为人类造福。

考点三、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

1.实事求是是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实事求是的哲学理论依据是事物运动规律的普遍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