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5571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七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七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七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七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

《七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第二单元备课.docx

七下第二单元备课

祖国之恋

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陈月红

单元目标:

1、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继续学习精读。

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3、培养学生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本单元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黄河颂》《最后一课》《木兰诗》,一篇读课文《土地的誓言》和一个习作、一个综合性学习。

第一课时

《黄河颂》

光未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2.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诗歌。

3.分析诗歌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诗歌。

二.教学重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难点:

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

三、检测预习;

1.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

2.字词积累:

正音识字、成语积累

浊流狂澜山巅屏障澎湃哺育九曲连环

四、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是指定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注意停顿、重音、速读、语调的

 二次备课

 

 

处理、针对该同学的朗读,教师可酌情点拨指导: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1)诗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3)“啊!

黄河!

”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的高昂,表明在歌颂(4)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5)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2、学生各自吟诵诗歌,反复练习朗读。

3、再次体会诗歌的情感,听清诗歌的停顿。

4、学生一齐随配乐朗读。

五、研读课文,探究学习

1、诗由朗读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什么特点?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起了什么作用?

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3、学生讨论交流,老师点拨,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把握诗歌语言特点,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一、研读赏析

 1、师生共同品读诗歌,抓关键语句:

 2、讨论交流归纳:

3、全班齐读第三遍。

二、品味语言

学生以“我欣赏这首诗的————,因为————。

”的句式说话

学生畅谈学时的感受、体会。

三、课堂小结

四、延伸拓展:

学生阅读<<长江之歌>>并谈谈体会

二次备课

 

  

 

《最后一课》目标及预习题 

教学目标:

A类:

1、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能够依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B类:

3、跳读课文,根据文中描写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4、把握人物情感和文章主旨;

C类:

5、初步了解小说常识。

预习设置:

一、初读课文,将学到的生字词写下来掌握字形字音,理解意思。

二、“最后一课”是什么意思?

什么情况下上的一课?

三、根据故事发展给文章划分情节分为四部分,并简单以地点时间为内容拟段意。

四、文中师生二人在最后一课上有哪些变化?

试着以表格形式梳理。

五、文中师生二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记得要全面评价。

在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点吗?

是什么?

六、本文是一篇小说,结合本文和读过的小说进行比较,你认为小说需要把握哪些要素?

举例证明。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理清线索和小说结构,弄清小说情节上的伏笔和照应及其作用;

2、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找出社会背景;

3、通过过分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学习和热爱本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一、析题:

——“最后一课”关键在“最后”这一词上。

谁的最后一课?

为什么是最后的一课?

它有什么意义?

二、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法国小说家。

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

代表作:

《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三、读课文,理线索,明结构

【教学要点:

学会寻找线索,并按线索划分结构】

1.线索:

最后一课

2.结构:

第一部分:

开端(1-6)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

发展(7-10)上课前

第三部分:

发展(11-23)上课

第四部分:

高潮和结局(24-29)下课

四、分析课文

㈠环境和情节

1.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有直接交代的,也有隐含在自然环境或其他描写之中。

本篇小说就有这样的情况,请找出来,分析一下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

——第③段“锯木场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第④段“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

败仗啦,

二次备课

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打败仗的坏消息屡屡传来,法国的土地上有普鲁士兵(德)操练,这些描写实际上都是社会环境描写,表现了法国这部分领土已经沦丧,被普鲁士占领。

小说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屈辱的背景之下。

这里对社会环境的交代非常巧妙,同时设置了悬念,为下文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埋下伏笔。

【教学要点:

学会从小说的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找出社会背景来】

2.小说情节上为了更清楚,更具可读性,安排了许多伏笔,设置了一些悬念。

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伏笔、悬念和照应。

并说一说伏笔及照应在文中的作用。

——伏笔和照应的作用:

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谨。

3.第2段和第3段首句的自然环境描绘有什么特点?

又有什么作用?

——自然非常优美,清新,明快,恬静,这与国土沦陷的现实即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4.今日的上课前的课堂与往日比有哪些不同?

说明了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第11段韩先生说“我的孩子们……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些话有什么含义?

——韩麦尔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

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人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法奴役法国人民。

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的“最后”一课,其实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甚至对整个阿尔萨斯人来说,都是“最后”一课。

6.第13段单独成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并且结尾用了叹号,这句内心独白表达了小弗怎样的情感?

——单独成段,强调了小弗的悲痛与愤怒之情。

7.第20段韩先生关于法国语言的论述如何理解?

——这些论述表达了韩先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祖国和法兰西民族未来的无限信心。

㈡人物

1.通过小弗郎士的表现,来看一看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在上最后一课前后有什么变化)?

上最后一课前

⑴对老师的态度:

⑵对学习的态度:

逃学,但又能管住自己

⑶对侵略者:

认为普鲁士兵操练有趣,祖国观念不清,幼稚

⑷对时事:

“一切坏消息”知道打败仗是坏消息,有一定的是非辨别力

⑸对他人的讽刺: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知道这是一种讽刺,可以看出小弗有自尊心

二次备课

——以上这些都说明小弗是一个不爱学习、天真幼稚的小孩子,能管住自己,说明他有一定的自制力,有自尊又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这是他后来思想转变的基础。

【教学要点:

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心理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4.诗人眼中的“泪水”中都包含了哪些东西?

——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沉的爱,对敌人对侵略者无比的恨,对遭受到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5.有人说最后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谈谈你的看法。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6.诗的两节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会怎样?

——第一节是对爱国主题的抒情性铺陈描述,第二节则是对诗的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如果去掉第二节,诗的主题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五、主题归纳:

——这首抒情诗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以象征的手法,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诗人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六、写作特色:

(1)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

(2)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情

(3)强烈的对比,映射执着的爱。

七、再读全诗。

 

二次备课

 

《土 地 的 誓 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结构;反复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分析本文出现的关键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3.价值观目标:

激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对日本帝国主义无比憎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

   2.多读、多体会。

   3.在脑海里形成画面。

教学难点:

   努力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与教具:

   多媒体影视系统演示。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

3.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九·一八”的历史知识,以开阔视野,激发学生了解历史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感情。

课堂设计:

一、整体感知:

二次备课

 

㈠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导入。

㈡介绍作者及背景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展示有关文字。

㈢朗读练习,整体感知

1、认知性听读

(要求:

学生合上书,带上耳机,用心去听,去感受作者那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在脑海里形成画面。

2、打开课本,速读课文,结合课前的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如有疑难,小组内解决或请老师帮忙。

3、感知性朗读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品味精华)

㈠品析文中关键意象。

本文众多的意象如列锦般排列在一起,密集的意象纷至沓来,不断冲击着读者,从而在文章中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

这便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思念故乡时,故乡的一切——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无一不奔涌而出,这些意象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想像体味这些意象,力求将它们还原为真切的感受和活生生的形象,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再造出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

(展示一些有关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的资料。

㈡品析精彩语段,通过揣摩语言感知文章写作特色。

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分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出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特产?

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3.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胧,黑玉的眼睛”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为什么?

二次备课

 

㈢积累、记忆、体会课文浓郁的抒情性。

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

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三、引发联想拓展延伸。

学生再次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土地的眷念之情,体现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同时配乐《在松花江上》

[课后反思]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了“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这些画面直接感染学生。

从他们的眼神可以看出,这些画面已经撞击到学生的心灵,心中便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我觉得这种方法很直观,能直接地让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这就更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那种眷念乡土的深情。

另外,这篇课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文章,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也便于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尤其是最后一次的配音朗读,更是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作者那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和浓度的情感打动了每一位学生,同时也从内心激发出了热爱故乡故土的深情。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表现和自我完善。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意味着正视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我们应尊重人的情感,理解人的情感,从人的情感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思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自身情感,一切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学生不被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没有自我,没有主体意识,没有完善的精神和情感。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呼唤的只有健康情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

因此,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主动积极地接受思想教育,比冰冷的道德说教更具实效性。

教育必须从“动情”到“晓理”过渡,而不是相反。

[教材分析及有关设计说明]

   

二次备课

 

本文几近于一首散文诗,其间充溢的是众多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

而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园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

因而在教学之前,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九”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

 

 

二次备课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语: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歌曲《谁说女子不如男》。

 

问:

同学们,有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谁说女子不如男)恩,大家说得很对,谁说女子不如男啊?

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叫什么“巾帼不让须眉”吗?

其实,古今中外,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女中豪杰,你们知道哪些呢?

数一数吧?

(穆桂英、刘胡兰、江姐、萨切尔夫人、木兰……) 

导入:

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

刚才有人说到一个人——木兰,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

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

(学生讲故事)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

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1、解题:

《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

二次备课

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

 

A认真听读,不出声。

 

B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C揣摩读乐府诗的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3、听完了一遍课文,同学们,你们有哪些话想要说呢?

 

4、指名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弄懂意思,整体感受。

 

1、导入:

好,刚才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好,那现在,老师把时间交给大家,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扫除字词障碍。

 

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学习情况。

 

A字词。

 

注音: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马 鞍鞯 辔头 鸣溅溅 

鸣啾啾 戎机 金柝 阿姊 著我旧时裳 

B指名分段朗读,正音,学生集体评价。

 

3、导入:

刚才,老师检查了大家的自学情况,非常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大家分好的组,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把这篇文言翻译成白话文吧。

 

第一组:

一二段;第二组:

三四段,第三组:

五七段,第四组:

六七段。

 

4、指句串讲。

适时补充指导。

 

5、指名复述故事。

 

四、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诗歌。

 

导入:

《木兰诗》写得很好,同学们都背过了吗?

(背过了)那让我们一起背诵《木兰诗》。

 

二次备课

师生一起背诵。

 

同学们背得很熟。

和同学们一起背诵的时候,老师想起了自己上中学时学习这首诗的情景,认真学习,谁都会被木兰这一这一中国古代巾帼女英雄的形象深深地打动。

听同学们背诵得很有情,看出同学们很喜欢这首诗。

最喜欢诗的哪一段或哪一部分呢?

为什么喜欢?

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

学生有可能会说:

 

我最喜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两句诗,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女孩子,因此她下定了替父从军的决心,“从此替爷征”。

 

我喜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几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前紧张的准备工作,而且读起来也很顺口。

 

我最喜欢“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这几句能让人联想到木兰到底在想什么。

 

顺势导入:

这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你们都有丰富的想象,来,想象一下木兰当时想的是什么吧?

 

指名说。

适当指导,学生评价。

 

我喜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几句描写了北方塞外特有的景色,概括了木兰十年的从军生活。

 

“军中生活”一段确实写得很好,老师也很喜欢这一段。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冷的夜晚,点点星光照在木兰的铠甲上,的确是传神之笔。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同学们思考:

十几年的军中生活为什么只用了这短短的六句诗来描写呢?

 

(学生思考,讨论。

) 

指名说。

 

二、启发想象。

 

导入:

详略的安排是这首诗的一个主要特点。

正因为是略写,也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下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丰富的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木兰的军中生活。

可以从木兰的女扮男装,从天气呀,地势呀,交战双方呀,多个方面展开想象。

 

(学生静思默想。

) 

然后问:

哪位同学愿意把想象出来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指名说,老师作适当指导,学生评价。

 

二次备课

三、交流讨论。

 

出示问题:

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原因是什么呢?

请大家分组讨论。

 

小组讨论。

 

指名说,学生评价,老师指导。

 

四、结束新课。

 

同学们,学了花木兰的故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指名说。

 

板书设计 

木兰 

1.母问女答 表明缘由 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 思亲情切 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 烘托互渗 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 亲欢伴惊 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 赞美谨慎机警 

课后反思:

 

作者浓墨重彩去表现的恰恰不在她的“奇”和“英雄”,而是要表现她作为一个平凡女子对家乡的热爱,对父亲的眷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因此应该说,作者是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来表现北朝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才是本文要体现的最重要的主题思想。

 

 

二次备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