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5434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一.docx

《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一.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一.docx

江西省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试题一

上饶市民校考试联盟2018-2019学年上学期阶段测试

(一)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试卷:

9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西周的诸侯国中,从分封对象看与其他国类别不同的是

A.吴

B.齐

C.鲁

D.晋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周分封制有三大类,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ACD属于分封王族,而B属于分封功臣,故选B。

2.《国语》载: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A.分封制

B.内服制度

C.联姻结盟

D.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国语》为战国年间左丘明所作的一部国别史,故可确定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那么追求和目的就相同”。

故“同志”的基础就是“同姓”,而同姓强调单一姓氏以及血缘的一致性,即材料强调要通过血缘宗法关系来巩固统治,也就是宗法制度,故选D;分封制下的分封对象不仅有同姓的王族,还有非同姓的功臣和先代贵族,排除A;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所以内服未必与商王有血缘关系,排除B;西周规定同姓不婚,所以联姻结盟是不同的血缘和不同的姓氏,排除C。

3.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断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明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

其评价的是

A.国与国的关系

B.嫡长子继承制

C.郡国并行制

D.三公九卿制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周王朝”“亲属等差递减制度”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与血缘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指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的纷争问题,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故B项正确,A项排除;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的地方政治制度,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排除。

点睛:

材料“周王朝”“亲属等差递减制度”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此制度与血缘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正确答案。

4.《礼记·礼运篇》记载: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一记载反映了

A.分封制开始出现

B.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和所学知识可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D项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政治制度,排除A。

题干强调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

题干强调的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无关,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5.西周推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

A.历史制度总是重复循环

B.西汉的制度最优

C.制度的革新具有渐进性

D.郡县制存在弊端

【答案】C

【解析】

郡国并行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创新,所以材料说明了制度的革新具有渐进性,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历史制度不是简单的重复循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汉的制度也不是最优的,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没有说郡县制存在弊端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秦朝三公之下有九卿: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室财政;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用马;宗正,掌管皇族、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九卿

A.职权细化,各负其责

B.服务皇室,君权至上

C.政务繁杂,中央集权

D.官员众多,权力分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九卿的职权基本围绕皇帝或者皇室展开,故九卿服务皇室,体现皇权至高无上,B项正确;材料体现九卿职责,没有涉及职权细化,各负其责,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九卿政务繁杂,且与中央集权不符,排除C;九卿不能体现官员众多,且权力分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

所以选B

7.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

嬴政这一做法

A.重在限制丞相权力

B.具有宣扬功业色彩

C.在寻求统治依据

D.企图保证正皇位世袭

【答案】B

【解析】

A项不选,题干没有提及丞相权力;由“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可以看出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具有宣扬功业的色彩,故本题答案选B项;C和D与材料无关。

点睛:

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结合所学可以分析出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和五帝,即可得出正确选项。

8.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关于郡县制优劣的马诠松式论战中,秦始皇是持肯定观点的第一位专制统治者。

秦始皇持肯定观点主要在于郡县制

A.在秦国有坚实基础

B.比分封制度更优越

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促进了民族间融合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有鉴于分封制下,诸侯割据局面,秦始皇处于对地方政权有效控制的需要,实施了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项是其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错误,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优劣;D项是郡县制的影响,并非原因。

9.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

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这段材料揭示出

A.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

B.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

C.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

D.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地处边陲,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以绝对服从为天职,揭示出秦国文化传统具有专制色彩,故B项正确;中原文化宽容柔和、崇尚尊严和优雅,是贵族文化的特征,并不等于丧失了进取意识,A项错误;材料能体现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但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特征,没有涉及二者是否难以融合的信息,故D项错误。

10.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

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

材料说明

A.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

B.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

C.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

D.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反映的是出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无关,故C错误;题干中“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正体现出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B错误;题干中“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说明秦朝因不遵循宗法制而导致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A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相权,故D错误。

1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

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

【答案】C

【解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的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故答案为C项。

刺史是汉朝设立的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职位,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12.周朝以王畿的方言作为雅言,相当于现代所谓“民族共同语”,当时各诸侯国都以雅言作为标准语。

秦汉时期,各地方可使用本地的方言,政府任其自然。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秦汉时期

A.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B.小农经济的发展

C.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D.大一统思想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故C错误。

小农经济的发展与政府任由方言自然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

秦汉时有了文字的统一,才不会限制各地方言的使用,故A正确。

大一统思想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他认为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这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3.下列属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①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②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③采取九品中正制选官

④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宋规定由文臣担任知州,防止武将控制地方,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①项正确。

为了防止州郡官尾大不掉,宋代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知州共同处理政事。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须通判与知州联名签署方能生效,并有监察官吏之权,故②项正确。

北宋设立转运使,负责管理地方财政,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故④项正确。

九品中正制始于曹魏,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宋代沿用,故③排除。

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排除ACD,选B。

14.“在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

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B.汉朝郡国并行制C.唐朝三省六部制D.元朝的行省制度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宰相的人数增加”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宰相不仅仅有一位。

A选项三公九卿制中只有一位丞相;B选项郡国并行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问题,与中央内部权力无关;C选项符合题意,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D选项行省制也是中央与地方的问题。

点睛:

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清楚材料涉及到的是哪一问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两大基本问题,一个是中央与地方的问题,一个是中央内部权力分化的问题,本题是第二个问题,因此排除B、D选项。

15.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C.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答案】C

【解析】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是因为选官制度变成了科举制度,即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变革和创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和社会环境关系不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和租佃关系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的增多是由于制度的变革和创新,即科举制度的实行。

16.“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两句诗句描述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取代的是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金榜、十年寒窗”等字眼体现的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取代的是九品中正制而非世官制、察举制以及科举制等选项,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

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17.魏晋时期,读书人贾五,被家乡所在郡的中正评为“下上品”,推荐到怀远县作县令。

这表明当时中国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

B.军功授爵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由“魏晋时期”、“中正”等信息结合所学古代选官制度的内容可知,这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选C;世官制是先秦时期贵族世袭为官的制度,所以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军功爵制是以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的制度,故B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故D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

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

这一题就是与古代选官相关的制度的理解和判断,考生既要熟悉各个选官制度的含义,又要准确记忆其实行的时间,才可以准确作答。

18.《汉书》记载:

“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默陆,而藩国自析。

”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贵族

B.削弱王国势力

C.增加税收

D.实现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没有理解“推恩令”的真正含义,他实际上是削弱王国势力;C选项增加税收的举措是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

19.“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

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

”(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代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设立三司管理财政,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故C项正确。

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故A项错误。

唐朝是三省六部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

元朝实行的是中书省管理行政,故D项错误。

20.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

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

皇帝

军机大臣人数

乾隆

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

嘉庆、道光、咸丰

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

同治

五到六人

光绪

76.5%的时间四至六人

 

A.精干高效

B.机构健全

C.权力稳固

D.保密性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表格统计的军机大臣的人数来看,多至十人,少至一人,由此可得出军机处的特点是精干高效,故A项正确。

材料主要反映各时期军机大臣人数的变化,权力稳固、机构健全、保密性强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CD三项排除。

21.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相权不断削弱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皇权不断加强

D.中枢机构不断完善

【答案】C

【解析】

三公九卿、内外朝特别是内阁、军机处等均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所以说这些机构的设立在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材料不是强调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以及中枢机构完善等问题,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2.“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事皆朝廷总之。

”材料中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之后就没有丞相这一官职。

排除AB,选C。

清朝沿用明制,也没有设立丞相,排除D。

23.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

A.清朝的军机处

B.唐朝的中书省

C.宋朝的通判

D.秦朝的太尉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反映的是这一机构按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清朝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故选A;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有实权,与题意不符,故B项排除;宋朝的通判具有监视地方知州的职能,与题意不符,故C项排除;秦朝的太尉掌管军事,与题意不符,故D排除。

24.程天相说:

“中国历史五千多年以来,所有改朝换代、革命成功,或是王朝的建立者,没有一位是状元出身的,知识分子出身的只有落第秀才。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考试内容单调乏味

B.考生知识局限

C.选用人才文化素养低

D.科举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很少反抗封建统治,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D项正确。

题干强调科举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科举考试内容不符,排除A。

题干强调科举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考生知识局限无关,排除B。

题干强调科举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人才文化素质高低无关,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25.以下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我国封建社会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其演进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基本是一直呈上升趋势的,故排除ACD,选B。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25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计50分.)

26.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后,回答问题:

不管叫什么名称,中国的制度确实和欧洲人所知道的任何制度不一样。

……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封建主,即皇帝统治,而由一个极其庞大的机构掌握管理;这个机构就是从“文士贵族”中任用的非世袭的文官系统,或官僚系统,或官吏阶层……很多家族可以上升到“文士贵族”的“地位”而重又衰落下去…

——李约瑟《现代中国的古代传统》

(1)假如你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一名中央政府官员,当时你能够耳闻目睹秦始皇集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

这种体制有何作用?

(3)假如你生活在北宋初期,有意从政,你将会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的?

假如你有幸考中并在中书门下省担任最高长官,你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4)假如你有幸穿越历史时空,对明太祖做一个加强皇权的访谈,你认为明太祖会谈到他的哪些措施?

(5)下图是哪个时期设置的什么机构?

此机构具有什么特点?

其设立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程序: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

作用: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帝的独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所沿用。

(3)科举考试。

局面:

虽行使宰相职权,但被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了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废除宰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5)清朝设置的军机处。

此结构的特点:

简、速、密。

影响: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第一小问,结合三省的职责列出运作程序,可以答为: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

第二小问,可以从加强君权、提高行政效率和对后世影响等角度分析。

(3)第一小问,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在宋代大力推行。

第二小问,可以结合宋代的二府三司制的知识说明宋代如何分割相权的,即宋代宰相行使宰相职权,但被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了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结合所学,明太祖为加强君权,废除宰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5)结合所学,图片反映的是清代的军机处。

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好。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同时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7.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元朝在地方行政机构制度上有何创新?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制度:

郡县制。

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

(3)制度创新:

地方设行中书省。

影响: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

【详解】

(1)材料一中“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说明西周疆域扩大,兵力单薄是其实行分封制巩固统治的原因。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不难得出秦代在地方管理上实行郡县制。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中央环节,直接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3)第一小问,材料“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说明元代疆域辽阔,元代为此而实行行省制度。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对后世影响等方面归纳其影响。

2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

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三(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

举进士、拔萃,皆中。

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

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

……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四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

(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答案】

(1)选官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问题:

科举制存在弊端,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

启示:

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汉武帝”“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察举制;据材料二中“曹魏黄初元年”“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九品中正制;据材料三中“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

举进士、拔萃,皆中”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科举制。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唐太宗所述,引文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而不注重品行(道德)是害已害民,说明了科举考试存在的弊端,应该加强官员品德重视。

第二小问,结合前面三则史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