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沪科版八下教案全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5095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61 大小:51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下教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下教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下教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下教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1页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下教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下教案全套.docx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下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沪科版八下教案全套.docx(1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下教案全套.docx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下教案全套

第七章 力与运动

第一节 科学探究: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方法。

3.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了解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实验活动了解观察法的单独使用无法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观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态度,了解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2.通过大量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难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

学生准备:

学案、小车、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

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

多媒体播放古代人劳动的漫画,边播放边说,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不是我说的。

是这样吗?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漫画,人推着车子,汗流浃背,推车的人放下车,一边擦汗,一边叹气。

通过看漫画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

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问题:

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学生活动:

利用桌子上的器材:

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做实验:

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撤去毛巾,让小车在桌面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距离才停下来。

教师活动:

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

矛盾出在哪呢?

学生活动:

学生举例讨论,比如:

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

点评:

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

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小球会怎样?

学生活动:

用小球做对比实验

A.使斜槽和桌面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

B.在桌面上放玻璃板,使斜槽和玻璃板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对比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滚动距离越远。

总结得出:

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

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点评:

1.对比实验,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在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

教师活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

(并板书)

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力撤物停是因为有摩擦力。

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

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

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教师活动:

边介绍边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要达到以下效果:

(1)对称斜面,没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越远。

(3)把另一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

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活动:

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物体将匀速运动下去。

点评:

通过观察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启发学生在研究科学问题时大胆的设想和科学的推理都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活动:

用气垫导轨消除摩擦。

让滑块在导轨上滑动,利用光电门测出滑块在不同位置的速度。

学生活动:

学生记录数据并比较,确信它的正确性。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伽利略的观点。

3.牛顿第一定律。

对比三个人的观点,它们都是表述力和运动关系的,哪个更全面?

学生活动: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亚里士多德:

地面上物体的“自然本性”是静止的,要维持物体的运动,就必须给它施加一定的力;不受力而能够一直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伽利略:

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师活动:

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是最完善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是指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两个方面:

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

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点评:

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不能。

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受力但合力为零时。

比如:

冰面上匀速滑动的冰块、冰壶。

点评:

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严谨态度。

教师活动:

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惯性是指什么?

你又怎样理解这种性质呢?

举例说明。

因为这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刚接受可能不是很好理解。

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理解。

在小车上放一高的木块,让小车在光滑的玻璃上运动,前面固定一物块,当车运动到物块时被挡住,车上的木块前倾。

为什么?

再如,人站在匀速行使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会落到原地。

这都是惯性现象。

再让学生举例,学生就必然入门了。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并思考,再进一步理解惯性: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教师活动:

列举惯性利用和危害的事例。

点评: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惯性。

教师活动:

进一步总结:

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理解时可认为不受力和合力为零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某个方向不受力,那么在这个方向物体也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当力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

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呢?

比如货车启动时,由静止到运动得需要一段时间,是空车好启动还是满载时好启动?

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来?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

比如骑自行车,单人时和带人时的感觉相比。

从实例可看出,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与质量有关。

教师演示:

弹簧穿过一细线与两质量不同的小车相连,剪断细线,观察小车的运动。

点评: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理解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

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

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

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对惯性的理解

1.被踢出去的冰块在摩擦力可以忽略的冰面上运动受没受向前的力?

为什么能够向前运动?

2.船在水中匀速行驶,一人站在船尾向上竖直跳起,他会落入水中吗?

为什么?

3.为什么跳远运动员要助跑才能跳得远些?

4.在一向北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车厢中,一小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坐在桌旁的人看到小球向南滚动时,火车做什么运动?

五、讨论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问题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理想实验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意义:

给出了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规律。

进一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引出了惯性的概念。

指出了受合外力为零的物体的运动规律。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课后1~3题。

实验探究报告

提出问题:

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会一直运动下去吗?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再在水平面上运动,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再用尺子量出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并推出当水平面没有摩擦的时候小车的运动状态。

准备器材:

斜面、较光滑平木板、小车、棉布、毛巾和刻度尺等。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的木板表面上,小车静止后记下小车在毛巾上运动的距离s1。

2.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棉布的木板表面上,小车静止后记下小车在棉布上运动的距离s2。

3.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较光滑的木板表面上,小车静止后记下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s3。

4.比较小车在上述3种情况下移动的距离,并将比较的结果填在表中。

接触面

小车受到摩擦力的

大小(大、较大、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s/m

铺有毛巾的表面

铺有棉布的表面

较光滑的木板表面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想化推理:

假如平面足够光滑(完全没有摩擦力),小车会做怎样的运动?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如果能用伽利略理想斜面推论出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力时能一直运动下去,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再结合推平时较重的物体或初速很小的物体(其实是受摩擦力相对较大的物体),推就动,不推就不动的解释,学生可能更好体会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推就动,被推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所以推力改变运动状态;放手不推时它的运动状态变化是在运动非常短的时间内变为零(我们的直观体会是立即变为零),此时去掉了推力,物体还受力吗?

像我们做实验的小车一样受阻力,不是去掉力它就不运动了,而是受到的阻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所以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本节课的整体安排是以物理学史的形式讲解这一课,让学生体会人们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体会科学形成的过程,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过程,体会科学家们的智慧,亚里士多德局限的观点统治人们2000多年,给后人留下很多思考,伽利略的智慧,利用斜面实验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从伽利略的某一个方向不受力(及运动方向不受力)推广到不受任何力做匀速直线运动,我想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对惯性主要通过生活中现象加以解释,比如为什么跳远要助跑,为什么开车要系安全带等等,充分体现了物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二节 力的合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效果。

2.知道合力和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定义的。

3.能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并会判断方向。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和精神。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合力的概念,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规律。

难点:

合力的概念,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铁架台、两个弹簧秤、大弹簧、刻度尺。

学生准备:

学案。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什么是惯性?

3.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

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三、进行新课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1.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2.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3.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地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4.众多船帆对大船产生的作用效果和发动机对大船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发动机所产生的推力就是许多船帆的推力的合力。

船帆的推力就是发动机的推力的分力。

5.数只蚂蚁对树叶的作用效果与一只甲壳虫对树叶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甲壳虫的力是蚂蚁力的合力,蚂蚁的力是甲壳虫力的分力。

合力: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F1和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

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替代,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一)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

如图所示,我们把大弹簧的下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旁边立一个刻度尺。

现在,我们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着弹簧使其伸长,同时用另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一根细绳也拉着弹簧使其伸长。

这时弹簧受到两个向上的拉力F1和F2,它们的大小分别从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表示出来。

读出F1和F2的大小,并记录弹簧伸长到的位置。

现在,我们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弹簧,使它伸长到跟刚才相同的长度,读出这个拉力F多大?

实验发现F=F1+F2

通过实验可知,力F产生的效果跟力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所以F是F1和F2的合力。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练习:

(1)同一直线上两个向上的力分别是20N和40N,它们的合力是    ,方向    ;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两个力的合力是200N,方向向下,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是80N,另一个力的大小是    方向是    。

 

答案:

(1)60N 向上 

(2)120N 向下

(二)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二力的合成

如图所示,我们将弹簧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向下拉弹簧,拉力为F1。

用一根细绳拴在下端弹簧测力计的钩上,用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向上拉,拉力为F2,此时弹簧伸长。

这时我们读出拉力F1和F2的大小,并记录弹簧伸长到的位置。

然后我们用一个力拉弹簧,使弹簧伸长到同样的位置,请同学读出这个拉力F的大小。

实验发现F=F1-F2

拉力F的作用效果跟拉力F1和F2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所以力F是力F1和F2的合力。

通过实验可知,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练习:

(1)水桶所受重力是300N,用竖直向上400N的力拉水桶,此时水桶受到合力大小等于    ,方向    。

 

(2)耕地时,马的水平拉力是2000N,土地对犁的阻力是1700N,犁受到的合力是    ,方向    。

 

(3)桌面放一个重力为3N的茶杯,桌子对它的支持力是3N,茶杯受到的合力是    。

 

答案:

(1)100N 竖直向上 

(2)300N 向前 (3)0N

例 跳伞运动员背着打开的降落伞从空中竖直跳下,它所受的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合力为10N,方向竖直向下。

已知运动员和伞具的总重为800N,求运动员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及方向。

(三)小结:

你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课本1、2、3题

【教学板书】

第二节 力的合成

一、合力: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F1和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

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

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F=F1+F2,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F=F1-F2。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总体设计上以学生为探索者,教师做引路人。

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验作手段,问题为线索”的构想,采用引导探索式教法来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描述物理现象并归纳出物理规律。

例如在引入新课时让三名学生到讲台前,拉一根绳做一个小实验来亲身感受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生动形象。

由此提出问题,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并由两幅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认识等效替代的思想。

在解决重点上运用探究实验的手段,避免由老师直接给出定则,让学生死记硬背。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找到乐趣。

对这次实践课所反映出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重新设计新的教学方案。

新的方案适当增加对学生的提问,增加师生互动环节。

可以安排在实验室进行此课,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操作过程、数据处理方法、实验结论、实验误差分析和反思进行详细的记录,然后给学生时间自己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自己得出结论。

把部分课件的内容写到黑板上,增加板书的比重。

新方案针对学生实验的不足,调整了教学策略,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探究的讨论,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学生面对方案的可操作性的互助讨论和质疑,让学生通过深入讨论、评价,切实提高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意识,除了从道理上讲清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之外,还应适当布置当堂练习,在老师督查下完成。

第三节 力的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2.认识到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也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实验中处理实验数据,并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中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状态变化的原因。

2.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平衡问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难点:

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分析】

为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为学生搭建支架,学生主要以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式来获取新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滑轮、钩码、细绳、木板。

学生准备:

学案。

【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复习

引入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

认真回答,明确物体受力怎样运动;思考,引起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引入

新课

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举例生活中常见的静止现象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现象,分析受力

感受力与运动关系

使学生认识合力在生活中也能找到

新课

教学

提出问题:

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

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1.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

指出这时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方法1:

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教材图7—21所示),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纸板是否静止?

纸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纸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纸板还能静止吗?

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纸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他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

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方法2:

学生探究性学习(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介绍实验仪器:

用细线系住纸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对于学生的设计给出评价和补充,学生理解实验步骤。

纸板是否静止?

纸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纸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纸板还能静止吗?

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纸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他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学生能小结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新课

教学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

最后归纳二力平衡的条件。

展示课件图片让学生练习:

静止的电灯,放在桌面上的书,在平直道路上做匀速运动的汽车,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方法1: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7—22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平衡力。

方法2: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由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受力情况。

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问题,首先要判断被研究的物体是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才可以应用这个条件。

对于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物体,要分析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

如水平面上拖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水平方向的二力也平衡。

在学生分析中要注意纠正学生认识上的简单化和片面性。

学生动手画图

 

学生判断

 

学生能画出相应的示意图

 

学生能完成

 

课堂

小结

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在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之后,可让学生分析一对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小结本节

及时复习巩固,让知识系统化

布置

作业

一、本节知识巩固:

1.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      或      状态。

 

2.质量为0.01g的雨滴在空中沿竖直方向匀速下落的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大小为    ,空气阻力的方向是    的。

 

3.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认真完成作业,

听讲,巩固新知识

学生练习完成

二、新知识练习

课本1、2、3题

补充练习

加强练习

板书

设计

第三节 力的平衡

一、二力平衡

静止状态 平衡力 平衡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二力平衡条件

1.作用于同一物体 2.大小相等 3.方向相反 4.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

反思

一、亮点:

第一、引课比较自然,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课,加上书上的图片,还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视听材料比较充分。

但有一点遗憾就是多媒体教室被别人用着,所以课件没看到。

第二、探究实验准备得比较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