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5072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20古代诗歌五首

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评法。

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

1.陈子昂(约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2.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三、文本链接

1.介绍古体诗

古体诗,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五言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为“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登幽州台歌》背景介绍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任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期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四、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

借机划出诗的节奏)

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2.熟读并背诵两首诗。

五、课文精读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贤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忧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慨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情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地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3.分析《登幽州台歌》的写作特色。

气势磅礴:

景物宏大、开阔壮美;

胸怀宏伟:

胸怀宇宙。

4.背诵、默写诗歌。

二、赏析《望岳》

1.找出诗中起统领作用的词语。

——起统领作用的词:

望。

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2.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这是远望。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这是近望。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

这是细望。

3.诗中“钟、割”二字用得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钟”:

聚集,宠爱、钟爱,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

明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明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4.尾联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哲理?

它告诉我们:

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

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5.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6.归纳主旨。

诗人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1.背诵上节课学习的两首诗。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登幽州台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望岳》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课文精读

一、赏析《登飞来峰》

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划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了解作者、背景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作“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3.品读诗歌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①②句描写景物,③④句抒发情怀。

(2)前两句写景,突出了飞来峰的什么?

——山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前两句突出了飞来峰高耸云天的气势。

(3)后两句抒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以及对自己对未来充满雄心壮志的情怀。

(4)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似浅近,其实用了典故。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

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二、赏析《游山西村》

1.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浚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

这首诗作于次年春。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2.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

“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

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

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村庄。

这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写村中所见所闻。

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

这两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拐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

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村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三、赏析《己亥杂诗(其五)》

1.解题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2.作者简介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3.朗读诗歌,理解赏析。

(1)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2)后两句抒情。

——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萎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小结全诗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三、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反思

朗读教学是诗歌的重要环节,在学习五首诗时,我注重了诗歌的朗读,无论是理解内容,赏析诗句,还是把握思想环节,都要求学生多角度地朗读诗歌。

多种朗读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探究如何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并初步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

(1)知人论事;

(2)分析诗人选取材料构成的艺术形象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诗歌语句应注意景和人、物与人、景和情、物与情之间的关系。

唤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这是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