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4853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docx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docx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赵氏孤儿”故事流变及其文化意蕴

摘要:

经典悲剧“赵氏孤儿”在司马迁《史记》中成型,程婴、公孙杵臼等义士的出现是司马迁对“忠”、“孝”、“义”等民族精神的赞扬。

“赵氏孤儿”在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中成熟,韩厥、公孙杵臼的牺牲及程婴的忍辱负重换来赵武的“大报仇”大快人心,表现出纪君祥反元复宋的思想倾向。

新的时代,“赵氏孤儿”的改编负载着现代文人对经典的思考与审视。

金海曙对传统价值的颠覆,田沁鑫对千年仇恨的消解,陈凯歌对人性的拷问、命运的思考,都是在寻找属于现代的民族精神与文化。

关键词:

赵氏孤儿,流变,纪君祥,民族精神,现代性

 

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问世后争议颇多,这部电影中的“保孤英雄”程婴的形象与以往大不相同,“被动保孤”的程婴失去了在原来故事中的大义凛然,却变得更加人性化。

追溯历史,“赵氏孤儿”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八年》,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对其做了重大改编,使这个悲情故事成型;纪君祥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对“赵氏孤儿”的改编堪称神来之笔,将它推上历史峰顶,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也称赞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是我国古代“最具悲剧之性质”的剧作之一,“既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本文将梳理“赵氏孤儿”的流变脉络,透析流变中的文化意蕴。

一、《左传》到《史记》:

“孤儿”悲剧成型与民族精神的凸显

“赵氏孤儿”名为赵武,乃战国时期晋国公卿赵盾之孙、当朝驸马赵朔之子,赵氏在晋国位高权重是有历史原因的。

晋献公欲立其宠妃骊姬之子为太子,在骊姬的努力下,太子重耳及其他王子不得不流亡他国,在包括赵衰在内的一帮忠诚的跟随者的帮助下,历经19年重耳重回晋土,为晋文公。

晋文公封赵衰为原邑大夫,代理国政。

赵盾乃赵衰之子,子承父业,辅佐晋君,赵盾之子赵朔娶成公之姊庄姬为妻。

与《左传》相比,《史记》中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出入较大,有许多学者对其做了考究,笔者赞同白国红的观点,认为《左传》较为可信。

不过,司马迁对《左传》“赵氏孤儿”的改编使其初具悲剧格局,加之故事中体现出的民族精神,才让这个故事流传千古。

(一)悲剧成型

《史记》在《左传》的基础上,改变故事背景,增加程婴、公孙杵臼等中心人物及其保孤的情节,化原本平淡无奇的“赵氏族灭”之事为跌宕起伏的“义士救孤”的故事。

1.人物之变

《左传》中赵族被灭的罪魁祸首是庄姬,保孤之人也是庄姬,又在韩厥的努力下,赵武复得田邑;而《史记》中“赵氏孤儿”变的更加复杂,罪魁祸首是《左传》中没有的奸臣屠岸贾,“赵氏孤儿”被忠肝义胆的程婴与公孙杵臼保护下来,此二人也未在《左传》中露面,不变的是韩厥在故事结尾的向主上禀明的角色,至于这些中心人物的事迹后文会有详细论述。

2.背景之变。

据《左传》记载,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五年春,原、屏放诸齐”,庄姬诬告赵氏谋反,晋君便灭了赵族。

当然,庄姬诬告或许只是表面原因。

赵盾之父赵衰忠随晋文公重耳而位列公卿固然可喜,但居安思危是人臣必须时刻谨记的,无论晋文公如何感激赵氏、信任赵氏,其子嗣未必感激信任,断不可恃功傲物。

当赵氏力量日渐壮大,晋君在赵氏被告谋反这样一个漂亮的借口下铲除赵族势力实为无缝。

《史记》中的庄姬却是保孤人之一,“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氏灭乎,若号;既不灭,若无声’。

及索,儿竟无声”。

司马迁提供的背景倒是直接。

晋襄公归天之后,理应襄公之子夷皋继承王位,无奈夷皋年纪太小,此时赵盾若是另立他君,必位极人臣,赵盾欲立晋襄公之弟、夷皋之叔公子雍。

夷皋虽小,其母岂肯善罢甘休?

见赵盾便哭诉,甚至下跪,赵盾甚为忧虑,只得改弦更张。

夷皋继位,是为晋灵公,灵公成人后对赵盾怀恨在心,变的骄纵无常,二人关系恶化。

在这个过程中,夷皋一派软硬兼施,太子母向大臣赵盾下跪,同时赵盾也“恐其宗与大夫袭诛之”,因此,赵盾不得不复立太子夷皋,这不仅使晋、秦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也为日后赵氏命脉埋下祸根。

晋灵公长大之后怎会不记恨赵盾,何况“赵盾益专国政”,君臣权利之争是永远不可能调和的矛盾,只有付出血的代价,权回王手方可收场。

“灵公立十四年,益骄。

赵盾骤谏,灵公弗听”,此时的灵公还未成熟,对赵盾的不满也反映在了耍小孩子脾气上,无论赵盾口干舌燥的劝谏是对是错,他一概不听,这是对赵盾明目张胆的抵触,直到悲剧导火索的出现,灵公才下定决心:

“及食熊蹯,胹不熟,杀宰人,持其尸出,赵盾见之。

灵公由此惧,欲杀盾”,可是灵公的举措遭到自己卫士的破坏,“盾素仁爱人,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捍救盾,盾以得亡”,“未出境,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

可以看出,赵氏与晋君的矛盾非常尖锐,晋国王室不会因为赵氏弑君但未夺权篡位而忘其罪过,更不会因为赵氏将成公扶上王位而感恩戴德,一场较量才真正开始。

晋公三年,“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此时的赵氏可谓春风得意,断不知灾难的魔爪正悄悄伸向自己,庄姬这一悲剧妇人在历史中又成功扮演了王权牺牲品的角色。

《史记》载,“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这样一位灵公的宠臣在这种背景下要灭赵氏,正是笔者认为赵氏灭门是晋君所为的原因。

一言蔽之,“下宫之难”为君臣之斗的结局,只是《左传》与《史记》中君王的工具不同罢了。

3.过程之变

《左传》中,赵氏被灭的十分利索,“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

’……六月,晋讨赵同、赵括……以其田于祁奚”,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云在数行文字间烟消云散。

而《史记》中故事的开端却是这样,“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便告诸将曰:

‘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

请诛之’”。

屠岸贾所言“盾虽不知”实为谬论,灵公欲杀赵盾而被“饿夫”所救逃亡之时,“未出境,而赵穿弑灵公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赵盾怎会不知“贼人”就是赵穿?

“犹为贼首”却说的颇有道理,正如《史记》所言“君子讥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故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赵穿弑君也是因赵盾出逃,且赵盾未追查赵穿责任,所以,此时屠岸贾假赵盾弑君之事灭赵族可谓名正言顺,暴风雨来的稍晚了一些只是因为时机成熟的稍慢了一些。

保孤的过程也不大一样。

《左传》中庄姬带着孤儿入宫中便平安无事了,《史记》中孤儿与庄姬却没这么幸运。

“朔妇免身,生男。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夫人置而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

’及索,儿竟无声”,上天注定孤儿躲过第一劫。

随后程婴、公孙杵臼定下计谋,公孙舍命,程婴立孤,“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故事结尾当然也不相同。

《左传》中赵武很容易便承袭了父亲基业,没有被惩治的凶手,没有艰苦的斗争,这样的故事结尾显然不符合悲剧应有的特点,《史记》则向悲剧迈进了一大步。

首先,韩厥进言有了合理的契机,“居十五年,晋景公疾。

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韩厥不失时机的道出“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后又禀明赵孤尚在,复立之事便顺理成章;其次,贼人结局不同,《左传》中的庄姬平安无事,而《史记》中的屠岸贾被灭门,“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最后,保孤人的结局也不同,《左传》中保孤人庄姬庸庸碌碌,故事结尾再无其踪,而《史记》中的保孤人公孙杵臼被杀,程婴也在功成之后自刎身亡,“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韩兆琦在岳麓书社版《史记》中注“齐衰是为祖父母与叔、伯所服”。

当然,韩厥始终不变的是进言的角色,只是在《史记》中多了赵氏灾难之时“称疾不出”养精蓄锐的举动。

《史记》中的“赵氏孤儿”故事与《左传》中的相比情节跌宕曲折、情感色彩浓厚,成为后人改编此悲剧不可逾越之结构。

(二)民族精神的凸显

《史记·赵世家》对《左传》“赵氏孤儿”的改编,将“忠”、“义”、“孝”的民族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赵朔门客公孙杵臼为赵氏孤儿忍受皮肉之苦且不得善终是为“忠”;赵朔友人程婴为赵氏孤儿背负小人之名,于山中躲藏十五年抚养孤儿成人是为“义”,功成之际为报故人自刎身亡更是将“义”完美演绎;赵武为抚养自己多年的恩士着齐衰哀三年则是“孝”。

在其后的“赵氏孤儿”千年改编中,关于“忠”、“义”、“孝”民族精神价值的思量始终贯穿于故事之中,无从取代。

二、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

经典的改编与反元复宋的倾向

宋元易代之际,《史记》中“赵氏孤儿”故事经纪君祥的改编成为悲剧经典,并得到广泛流传,这与此作品的反元复宋倾向有很大关系。

(一)经典的改编

纪君祥将“赵氏孤儿”的故事推向历史高峰,这次改编堪称神来之笔,也为后来多种艺术形式演绎“赵氏孤儿”奠定了基础。

1.主要人物之变。

《赵氏孤儿大报仇》中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的身份均有变化,这也带动了“赵氏孤儿”悲剧色彩的变化。

(1)程婴。

《史记》中程婴身份是赵朔友人,有“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之句,而《赵氏孤儿大报仇》中程婴道“自家程婴是也,元是个草泽医人,向在驸马府门下,蒙他十分优待,与常人不同”,“草泽医生”这一身份使得程婴受庄姬托孤变得顺理成章,整个故事紧凑顺畅。

这一身份也被后来文人所保留,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如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程婴成为屠岸贾的“御用医师”,有无数次毒害屠岸贾的机会,可程婴非得让孤儿一刀砍了屠岸贾才算把仇报了,大大增加了仇恨深度、悲剧色彩。

另外,程婴因所献“赵氏孤儿”的替身身份的改变变得更加正义。

《史记》中程婴、公孙杵臼“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二人谋取他人婴儿之身影多少会让二人正义的形象打了折扣;《赵氏孤儿大报仇》却大不相同,程婴所献乃自己亲子,并且此子是程婴四十五岁才得的唯一一子,“没来由割舍的亲生骨肉吃三刀”,程婴的大义凛然顿时令人肃然起敬。

(2)公孙杵臼。

《史记》中有云“赵朔客曰公孙杵臼”,而《赵氏孤儿大报仇》却道“老夫公孙杵臼是也,在晋灵公位下,为中大夫之职只因年纪高大,见屠岸贾专权,老夫掌不得王事,罢职归农”。

门客保孤似乎理所当然,情感色调偏淡,然一位看不惯屠岸贾专权而退居山野的中大夫为保赵氏一脉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使悲剧的冲击力更强,公孙杵臼耿正仁义的形象更加高大,同时,屠岸贾人人得而诛之的奸贼形象也跃然纸上。

(3)韩厥。

《史记·韩世家》云:

“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韩厥止贾,贾不听”,“厥告赵朔令亡”,“乃贾诛赵氏,厥称疾不出”,可见韩厥与赵朔、屠岸贾同朝为官,所以故事结尾有“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韩厥成为赵孤复立的直接因素,但与《赵氏孤儿大报仇》中的韩厥相比,此韩厥并不伟岸。

《赵氏孤儿大报仇》有云:

“某下将军韩厥是也,佐于屠岸贾麾下”,但他随后又说,“嗨,屠岸贾,都似你这般损坏忠良,几时是了也呵!

”,待程婴药箱夹带孤儿出逃时,韩厥说“我若把这孤儿献将出去,可不是一身富贵?

但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怎肯做这般勾当?

”,甚至为了让程婴放心逃脱抚养孤儿,他拔剑自刎,这样一个舍生取义之血性男儿让读者为之动容,同时,屠岸贾逆天行、失民心的奸贼形象又在韩厥倒下的血泊中得到有力彰显。

2.部分情节之变。

《赵氏孤儿大报仇》基本沿袭了《史记》中“赵氏孤儿”的故事结构,但有三处较为明显的改动。

(1)搜孤过程。

《史记》载,屠岸贾一索未果,程婴、公孙杵臼知屠岸必复索,乃定下计策,《赵氏孤儿大报仇》却增加了屠岸贾矫传圣命“把晋国内但是半岁之下,一月以上,新添的小厮,都与我拘刷将来,见一个剁三剑。

其中必有赵氏孤儿,可不除了我这腹心之害?

”的情节,这一情节的增加为屠岸贾灭绝人性、丧心病狂的形象重添一笔。

(2)养孤过程。

《史记》中程婴与孤儿一起隐匿山中,十五年后复出报仇,而纪君祥却让屠岸贾认孤儿为义子,程婴说“自到屠府中,今经二十年光景,抬举的我那孩儿二十岁,官名叫做程勃,我根前习文,屠岸贾根前演武,甚有机谋,熟娴弓马”,当赵武得知真相灭了屠岸族,刑架上的屠岸贾或许身未伤而心先死吧,自己不惜杀光全城婴儿而苦苦搜寻的赵氏孤儿却被自己一手养大,滑天下之大稽!

屠岸贾的一生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这一情节的增加堪称神来之笔,是后人改编无法剔除的。

(3)故事结局。

《史记》中韩厥进言,诸将与程婴、赵武灭了屠岸贾全族,程婴也为“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自刎,这是一个纯理想化的完美的忠义结局。

《赵氏孤儿大报仇》中,程婴用手卷绘图告诉赵武身世,赵武在晋君的帮助下擒拿屠岸贾,“把奸贼全家尽灭亡”,程婴也未自刎,赵武说“谁舍了亲儿把别姓藏?

似你这恩德难忘,我待请丹青妙手不寻常,传着你真容相,侍奉在俺家堂”,晋君“给程婴十顷田庄”,这样的一个大团圆结局实在大快人心。

《赵氏孤儿大报仇》中程婴、屠岸贾等人的形象更加丰满,如庄姬托子、韩厥放行、公孙定计时程婴表现出的种种心理矛盾十分真实,这不但不会破坏程婴的义士形象,反而使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更加贴近读者。

“忠、义、孝”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赵氏孤儿大报仇》中表现的十分强烈,韩厥的舍生取义、公孙的毅然决然、程婴的忍辱负重无不让读者心绪紧缩、心潮澎湃。

(二)反元复宋的思想倾向

罗屿《<赵氏孤儿>千年成长史》认为,赵姓是宋之国姓,程婴、公孙杵臼等义士挽救赵氏于飘摇之中,也就是承担着让一个王朝起死回生的使命,“纪君祥想要号召所有有文化良知的赵宋遗民奋起捍卫处于倒悬之中的文化血脉”;吴戈《<赵氏孤儿>的文化改写:

古代\当代\中国\外国》也认为纪君祥杂剧有反元复宋的倾向,其文指出,“《赵》借《史记》的纪事表现血海深仇中存根保种、终于大报仇的创作,重点应该是‘存根保种’和‘报仇雪恨’”。

笔者认同二位先生所言,同时,笔者以为纪君祥反元复宋思想倾向还有两个重要体现——“正祖”愿望与盛传期待。

从古代“孝义”的角度看,赵武杀屠岸贾是对其宗亲之孝又是对屠岸贾的不孝,但杂剧中似乎并未流露出赵武杀屠岸贾时的一丝丝犹豫心理,“他、他、他,把俺一姓戮,我、我、我,也还他九族屠”,“把铁钳拔出他斓斑舌,把锥子生跳他贼眼珠,把尖刀细剐他浑身肉,把钢鎚敲残他骨髓,把铜铡切掉他头颅”,且不论这种残暴的做法是否合理,这表现出的是赵武强烈的宗族意识和“正祖”愿望,无论屠岸贾平日对他有何恩情,在祖宗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

纪君祥身处宋元易代之际,蒙古族打天下时对汉人无情屠杀,统治时对汉人残酷镇压,赵武不再单单是一个什么赵朔与庄姬之子,而是被残暴迫害的代表,纪君祥必须要让孤儿灭了屠岸族,方能“正祖”。

《史记》中的故事杂不可数,定有许多篇章可改编成不朽的故事,可偏偏“赵氏孤儿”在宋元易代之际枝繁叶茂,可见当时百姓也从《赵氏孤儿大报仇》中得到了某种心灵的慰藉,这也正是这部作品具有时代倾向的最好的表现。

三、话剧、电影版《赵氏孤儿》:

对经典的现代性思考与审视

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中,程婴功德圆满、赵武正祖复立、屠岸贾悲剧身亡,是传统意义上的悲剧典型,“赵氏孤儿”经过元代的进化开始为众人所知,后来的许多艺术家以多种形式演绎了这个悲情故事。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赵氏孤儿”的现代性思考与审视的作品也应运而生,其中金海曙话剧《赵氏孤儿》、田沁鑫话剧《赵氏孤儿》、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最具代表性。

刘彦君《三部<孤儿>三种态度》指出,“对于原作的态度,如果说……人艺版(金海曙版)的改编刻意颠覆,那么,国话版(田沁鑫版)改编《赵氏孤儿》的志向则是消解了”,笔者深同其辞,同时,笔者认为,金海曙版对传统价值的颠覆体现于对“‘忠义’的寻找”和“孤儿的叛逆”两方面;田沁鑫版在化解仇恨的同时,传达出作者“大爱”的思想;陈凯歌版对程婴、屠岸贾等形象的改造是对人性的拷问、命运的思考。

(一)价值的颠覆,叛逆的孤儿

金海曙《赵氏孤儿》是继纪君祥后第一部对“赵氏孤儿”有较大改编的成功的作品。

故事结构除结局外,基本沿用纪君祥《赵氏孤儿》故事结构,但晋灵公不再是以往那个耍小孩脾气的胆小君王,而是一个深谋远虑、玩弄权臣的政治家;公孙杵臼也不是什么赵朔门客或者退居山野的中大夫,而是老谋深算的老丞相;韩厥也非屠岸贾的下将军,而是一个怀私心又心软的将军……正如剧本所言“这里没有理想化的完美君子”、“各人都怀小算盘”,就在晋灵公利用屠岸贾以复仇的名义除去赵盾,王权绝对化的过程中,金海曙实现了对传统价值的颠覆。

1.寻找忠义。

金海曙《赵氏孤儿》中,程婴携赵氏孤儿在屠岸贾门下鬼一般的在黑暗中存活了十六年,与《赵氏孤儿大报仇》相同,程婴出卖了自己的儿子,但这次出卖显得那么的愚蠢,包括韩厥、公孙杵臼的生命的结束也似乎未开出忠义之花。

二十年前,晋灵公利用赵盾杀屠岸贾全家,留屠岸贾性命,将其发配西域。

今天,就在赵盾母亲七十寿宴上,晋灵公将屠岸贾秘密召回,于是历史重演,赵盾灭门,无论过程如何,结果似乎都是必然。

随后的十六年间,屠岸贾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成为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但这种稳定的政治结构对晋灵公的绝对权力再次形成了挑战和威胁,一切都与赵盾的遭遇如出一辙。

当晋灵公得知赵家有后,一句“屠太尉,王室凋零,没有什么人才,这人,给孤留着”让屠岸贾心何堪受?

忠义在哪里?

一切都按照王权的指挥棒有条不紊的发生着,什么忠奸善恶都不过是王权棋盘的一子,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的忠义失去了正邪之争的支撑显得那么的愚钝、落后。

或许屠岸贾冷冷的那句“臣不敢”看破了王权之术,笑自己的半生痴癫;程婴的那句“真是大道无道,大仇无仇,世事无定”心中释然,可又道出多少心酸。

二人此时或许恨意全无,如同剧末瓢泼而下的大雨,在拷问世人,忠义的价值在哪里?

2.孤儿叛逆。

《赵氏孤儿大报仇》中的的赵武白日习文、夜间演武,金海曙《赵氏孤儿》中的赵武却在十六岁生日时就与妓女鬼混。

面对惆怅的父亲程婴,《赵氏孤儿大报仇》中的赵武心想“我过去问他,谁欺负着你来?

对您孩儿说,我不到的饶了他哩”,“兀的不傒幸杀也”,金海曙《赵氏孤儿》中的赵武却表现的十分厌烦:

“我爹?

嗨,他这又是怎么了!

这些天,他整天神神叨叨的,我都快不敢见他了!

”闻得身世后,《赵氏孤儿大报仇》中的赵武发出“兀的不痛杀我也”的感叹,血性立誓“把铁钳拔出他斓斑舌,把锥子生跳他贼眼珠,把尖刀细剐他浑身肉,把钢鎚敲残他骨髓,把铜铡切掉他头颅”,金海曙《赵氏孤儿》中的赵武却说:

“这些话就别再说了,就当我从来没有听见过。

”“随您怎么说,就算您说的都真,这仇我也不报!

”“不管有多少条人命,它跟我也没有关系!

”更甚者,此赵武听晋灵公说“屠太尉,王室凋零,没有什么人才,这人,给孤留着”之后,留下一句“爹、干爹,那孩儿就先走了”,就随晋灵公而去。

叛逆的赵武,面对自己的大好前程,怎顾什么宗族灾难、养育恩情,随晋灵公转身而去哪里理会程婴被屠岸贾如何处置,“孝义”在他的叛逆中完全失去了阵脚,年少无知的他,怕不会想到灵公的另一工具应运而生了吧。

(二)仇恨的化解,平和的大爱

2003年两台同名话剧,田沁鑫与金海曙编剧的《赵氏孤儿》几乎同时演出,与金版不同,田沁鑫《赵氏孤儿》对于悲剧的起因沿用了《左传》的记载。

天真、高傲的庄姬认为自己血统尊贵便“人可尽夫”,赵朔见庄姬私通叔父赵缨而气急败坏,叔父丧命,庄姬反目,诬告赵氏谋反,但此庄姬只是想给赵朔一个教训,并未预料到父王灵公会痛下杀手屠戮赵族。

惨案发生不久,她产下赵氏孤儿,一个女人通过分娩的苦痛长大、成熟,懂得了羞耻,面对自己一手制造的惨案她无颜存活下去,让赵家孩子活下来便成为她人生的最大愿望,于是有了庄姬托孤自刎,程婴信守诺言、忍辱负重保孤的故事。

同金海曙《赵氏孤儿》一样,程婴背负卖主求荣的骂名,连屠岸贾、儿子程勃都看不起他,这样的付出只为“信”字。

这个赵武是幸福的,亲生父母虽然未曾谋面,但程婴为了他牺牲妻儿、尊严,十六年忍辱负重,将他抚养成人后却犹豫他能否接受现实,这慈祥的爱属于赵武;屠岸贾得知义子竟为赵孤时,还用自己的性命践行自己的生存理念,来教他勇为世人,这沉痛的爱也属于赵武,正如剧本中所说的,“父亲教我生而为人之道…义父教我在世为人之勇”。

这个赵武是真实的,听说义父是杀父仇人时他怨恨,但当义父离自己而去时他悲伤,如同两位父亲气绝身亡时他喊出的那句“今天以前,我有两个父亲…今天以后,我是…孤儿”。

这个赵武是完美的,“救命恩人,杀父仇人,还有我没见过面的赵家父母。

残阳浑浊一派,血光笼罩苍穹。

那迷狂的血色预兆着我的前程!

父亲、义父…我要上路了…”。

与金海曙《赵氏孤儿》风卷残云般悲苍、雄浑的结局相比较,田沁鑫《赵氏孤儿》结局更显亭前秋雨般黯然伤神。

赵武这个复仇的工具在田沁鑫《赵氏孤儿》中成了化解屠赵两家仇恨的桥梁,这是大爱!

是啊,冤冤相报何时了?

有人一味吹捧“孝义”之重要,却不知“孝义”也是一把双刃剑,若赵武也诛了屠岸贼,戮了屠岸族,若干年后,会不会有一个“屠岸孤儿”再掀风云?

有时,有仇必报是狭隘的表现,“忠义之行”是残忍的借口,保持一颗平常心,大爱生和平。

(三)人性的拷问,命运的思考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话剧舞台上争鸣转淡后,2010年被陈凯歌再度演绎。

陈凯歌基本沿用纪君祥《赵氏孤儿》故事结构,屠岸贾一手制造赵氏惨案,庄姬、公孙杵臼先后献生,程婴背负骂名携孤儿作屠岸贾门客,十几年后孤儿报仇。

李波《价值的颠覆——对陈凯歌<赵氏孤儿>的解读》中说“我认为陈凯歌版《赵氏孤儿》就是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颠覆,是一部建立在现代‘忠’、‘义’、‘孝’观念之上的巅峰之作”,安敏《从不变的“侠义”到不忍的“情意”——谈电影<赵氏孤儿>剧本改编的“亲民”取向》和罗屿《<赵氏孤儿>千年成长史》认为陈凯歌是对草根生命、平民价值的看重,笔者倒是觉得陈凯歌对“赵氏孤儿”做出的三处重大改编,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拷问,命运的思考。

1.“被动”保孤。

程婴舍妻舍子的大义凛然被千年提倡,但是陈凯歌提出了质疑。

古代封建礼教中的“三纲五常”不要拿到现代来影响世人,程婴有什么权利“舍妻舍子”?

正如片尾屠岸贾的那句“程婴,你有什么权利决定你儿子的生死?

”每个人生而平等,为什么数条人命换取“孤儿”的生存是值得提倡的?

所以,陈凯歌《赵氏孤儿》中便出现了程婴的“被动”保孤。

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程婴是一名胆小怕事的草泽医生,庄姬将孤儿塞进药箱托其转交公孙杵臼,可在韩厥的目光下,程婴只想孤身而退,无奈被庄姬叫回;他又是一个善良的平民百姓,出得赵府心疼孤儿落地未食,便先抱回家让妻子喂些吃的再行送去。

可就在这时,官兵错将“赵氏孤儿”当程婴之子收去、妻子同公孙杵臼未能出城而程婴不知等等的众多偶然发生了。

程婴的妻儿被杀,一个莫名其妙卷入大臣纷争的百姓偶然间失去了所有。

程婴不再是纪君祥《赵氏孤儿》中那个大义凛然的忠义的化身,而是一心只想过平常日子无奈躲不过命运戏弄的善良的百姓,陈凯歌的这处改编失去了纪君祥《赵氏孤儿》的荡气回肠,却描摹出了一个小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孤楚。

当程婴的世界被彻底摧毁后,看着手中这个可恨又无辜的孤儿,看着依然在晃荡的孩子的摇篮,看着似乎刚刚还坐着温婉娇妻的炕头,报仇成了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正如片尾屠岸贾所说的“当一个人热血被点燃的时候,他什么都做得出来”,这是一个平民百姓对命运的无声抗争,程婴携孤儿做了屠岸贾门客,踏上了漫漫复仇路。

2.辛酸养孤。

程婴莫名其妙的救下了赵氏孤儿,可如何抚养孤儿替赵氏、替自己报仇才是对他最大的考验。

陈凯歌第一次刻画了程婴养孤的辛酸历程。

程婴辛酸之处并非经济困难,他作了屠岸贾的门客,有酒有肉吃穿不愁,最难以承受的是日日面对自己恨不得剁碎却还得给他看病抓药的仇人,和如何培养与屠岸贾相亲相爱又能下手砍了屠岸贾的孤儿,所以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病态”的程婴盯着孤儿一刻不离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

程婴接受了考验,屠岸贾怎么也没想到这个貌不惊人、唯唯诺诺的小人物忍受了令人咋舌的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