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道岔铺设技术条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4405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运专线道岔铺设技术条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客运专线道岔铺设技术条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客运专线道岔铺设技术条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客运专线道岔铺设技术条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客运专线道岔铺设技术条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客运专线道岔铺设技术条件.docx

《客运专线道岔铺设技术条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运专线道岔铺设技术条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客运专线道岔铺设技术条件.docx

客运专线道岔铺设技术条件

 

客运专线有碴道岔铺设暂行技术条件

 

二〇〇七年八月

 

目次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道岔铺设技术要求1

3.1一般规定1

3.2铺设技术要求2

3.2.1道岔吊装、运输与储存:

2

3.2.2道岔预铺3

3.2.3道岔移位铺设3

3.2.4道岔原位铺设4

3.2.5道岔的更换4

3.2.6无缝道岔的铺设要求5

3.2.7转换设备技术要求8

4铺设验收规则10

4.1道岔各部分尺寸容许偏差10

4.2客运专线道岔铺设及更换验收条件11

4.3道岔的验交11

 

铁路客运专线有砟轨道道岔铺设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铁路客运专线有碴轨道道岔铺设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验收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设计时速大于220公里客运专线道岔的铺设及其更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简称《技规》)

GB50091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

铁工务[1997]109号部令铁路线路设备大修规则

铁建设[2004]157号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

铁建设[2005]140号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

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规定

TB/T1632钢轨焊接通用技术条件

铁科技[2005]135号客运专线道岔暂行技术条件

TB/T2614转辙机通用技术条件

TB10071铁路信号站内联锁设计规范

TB10007─99铁路信号设计规范

TB10206─99铁路信号施工规范

TB10419─2000铁路信号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铁运[2000]14号信号维护规则(技术标准)

3道岔铺设技术要求

3.1一般规定

3.1.1新建客运专线应在拟铺岔位铺设临时线路,放行运碴、运梁及其它材料的工程列车。

3.1.2道岔铺设应采用先整组预铺后平移就位铺设方法或原位铺设方法。

3.1.3道岔应按本标准及铺设图进行铺设和检验。

3.1.4铺设前,核查托运单及装箱单所列道岔部件、零件的品种、规格及数量,并检查外观。

3.1.5道岔应遵循“专业化、机械化、标准化”原则,由专业施工队伍使用专用机械设备铺设。

3.1.6道岔应按测设的控制桩确定铺设位置。

3.1.7铺设前应明确道岔前后绝缘接头设置位置和方式。

3.1.8铺设前应检查道碴材质、粒径级配和道床断面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3.1.9道岔铺设前道床应平整密实。

3.1.10道岔前后与正线连接时,应铺设岔枕或Ⅲ型轨枕(过渡枕),过渡枕上宜安装与道岔或区间同类型的扣件。

垫板刚度按设计规定。

过渡枕数量应符合表1之规定。

表1

直向通过速度(km/h)

v≤250

250<v≤350

侧向通过速度(km/h)

80

160

220

80

160

220

道岔直向过渡枕数量(根)

≥60

≥90

道岔侧向岔后过渡枕数量

≥20

≥40

-----

≥20

≥40

≥60

3.1.11道岔轨面高程应与连接的正线一致,与侧线的轨面高差,应自岔后第一根普通轨枕起向站内或连接线顺坡,其坡度不应大于该线最大设计坡度。

与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及进入到发线有效长范围内的坡度,应满足铁建设[2005]140号《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和铁建设[2004]157号《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的要求。

3.2铺设技术要求

3.2.1道岔吊装、运输与储存:

3.2.1.1尖轨与基本轨组装件、可动心轨辙叉组装件、长度小于25m的配轨均应使用起重机械通过扁担梁和吊带在标明的起吊点起吊;禁止任意或单点起吊并防止碰摔,防止产生不能恢复的变形。

长度大于25m的特长钢轨组件,装卸作业时应采用起重机械和长度大于30m的专用多点吊具吊装,吊点间距最大值为4m;

3.2.1.2使用起重机械装卸混凝土岔枕,采取措施防止岔枕互相碰撞。

3.2.1.3严禁人工推撬装卸作业。

3.2.1.4转辙器尖轨和基本轨组件、可动心轨辙叉组件的运输应采用不致使其产生永久变形的运输方式。

采用专用夹具将道岔组件或轨排固定在运输车辆上。

3.2.1.5岔枕采用平板车或专用车辆运输时,多层码垛,每层应用木质垫块垫实垫平,组装有铁垫板的岔枕,层间垫块的高度应高于铁垫板。

3.2.1.6码放尖轨与基本轨组件、可动心轨组件、长轨件的场地应平整,道岔钢轨件分类存放,并保留临时固定零件;

3.2.1.7尖轨与基本轨组件、可动心轨组件、长轨件码垛层数不得多于4层,每层用木质垫块垫实垫平,垫块应按高度方向垂直设置。

3.2.1.8岔枕按长短顺序码跺,每层岔枕件应有上下层竖向对齐的两块垫木,码跺不应超过10层。

3.2.1.9电务转换设备应采用专用包装箱包装运输。

3.2.1.10道岔所有的零部件在运输、储存时应采取防雨措施。

3.2.2道岔预铺

3.2.2.1预铺场地应平坦、坚实,无合适的场地时应就近搭建临时专用平台。

3.2.2.2道岔部件吊装时,应合理布置吊点,并捆绑牢固,避免损伤道岔部件件。

3.2.2.3岔枕、扣件、钢轨件、联结部件的组装

a)在组装平台上依次对号安放混凝土岔枕,用水准仪逐根测量轨枕高程,用钢尺控制岔枕间隔。

b)严禁用撬棍插入岔枕螺栓套管撬拨实现各项调整。

c)严格按与岔枕对应的编号组装垫板,并保持岔枕位置及方向不变。

d)用专用吊具从前至后、先直向后侧向、先外股后里股吊装道岔钢轨件。

e)调整方向、轨距、密贴后紧固扣件,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规定。

f)严禁使用铁锤敲击铁垫板以调整岔枕间距。

g)严格按照产品出厂标记的接头顺序和设计预留轨缝值进行道岔连接。

3.2.2.4道岔的精调

精确调整轨距、支距、高低、水平、方向、基本轨和尖轨密贴、心轨与翼轨密贴、顶铁间隙、岔枕位置、钢轨件的组合公差等,各项点公差按表2要求执行。

3.2.2.5按3.2.7的规定安装转换设备、调整并试转换,应满足转换参数和道岔铺设要求。

3.2.2.6预铺完成后的道岔各检测项点的容许偏差应符合表2和表4之规定。

3.2.3道岔移位铺设

3.2.3.1移位铺设的道岔应是预铺完成并经检验合格的道岔。

3.2.3.2道岔移位铺设前宜拆除转换设备。

3.2.3.3铺设道岔前应布设并复核道岔中心控制基桩、道岔前、后直股和侧股控制基桩的中线里程和标高。

3.2.3.4铺设道岔前道床须经压实,压实密度不应低于1.70g/cm3。

碴面平整度用3m直尺检查不应大于10mm,预留起道量不应大于50mm,道岔前后各30m范围应作好顺坡并碾压。

检验数量和检验方法按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规定》执行。

3.2.3.5应采用道岔铺设机械或其它专用机具将道岔分段或整组平移、按测设的控制桩准确就位,平移道岔时应采取可靠的吊装措施,保证轨排不产生大的变形。

3.2.3.6人工补碴、起道、捣固至接近设计标高,预留道岔捣固机捣固3-5次的抬道量。

3.2.3.7完成岔区钢轨焊接,焊接顺序宜为先直、曲基本轨、后里轨,最后和区间钢轨焊联。

焊接要求按3.2.6的要求执行。

3.2.3.8使用道岔捣固机连续捣固并经稳定车稳定,捣固和稳定次数不得少于3次。

3.2.3.9按3.2.7的规定安装转换设备、调整并试转换,应满足转换参数和道岔铺设要求。

3.2.3.10道岔起道捣固并经稳定后,道床密度应达到1.70g/cm3。

3.2.3.11经检验达到表2的要求后,方可放行机车车辆,禁止边通行边施工。

3.2.4道岔原位铺设

采用原位法铺设道岔时,按3.2.2和3.2.3的相应规定执行。

3.2.5道岔的更换

3.2.5.1道岔更换对基础的要求:

a)测量拟更换道岔区的道床厚度及脏污程度,路肩高度和宽度,计算道碴用量(连同清筛并清除粉化磨耗等不合格道碴后回填的道碴),确保枕下道碴厚度不小于350mm(含有碴桥面上的道岔)。

b)拆除旧道岔及岔枕,进行道床清筛。

清筛道床时应消除道碴囊,使路基顶面标高低于枕底不小于450mm。

c)清筛处理后路基面应设置路拱,修建排水坡。

d)路基顶面补垫厚度不小于100mm的砂垫层,再铺垫厚度不小于350mm的道碴。

3.2.5.2宜采用经预铺并检验合格的道岔连同岔枕整体平移的施工方法。

3.2.5.3道岔应优先就纵向对位。

连接道岔直股后拨道,确保直股方向准确。

再按道岔后线间距调整与连接轨道的方向。

3.2.5.4起道应按设计标高起道,补碴,捣固并填满枕盒。

3.2.5.5无缝道岔应在锁定允许轨温条件下进行道岔前后的钢轨接头焊接。

3.2.5.6其他要求按3.2.2和3.2.3的规定执行

3.2.5.7按表2所列项点逐项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放行机车车辆。

3.2.6无缝道岔的铺设要求

3.2.6.1无缝道岔岔区内部钢轨接头的焊接宜在锁定轨温范围内进行,无缝道岔与相邻无缝线路的焊联应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内进行。

3.2.6.2无缝道岔与相邻轨条的锁定轨温差不应大于5℃。

3.2.6.3道岔与两端无缝线路应在轨面高程、轨向和水平达到设计标准的条件下施焊。

并准确记录实际锁定轨温。

3.2.6.4无缝道岔内焊接接头平直度应符合表3规定。

检验方法按TB/T1632执行。

其他要求满足TB/T1632的要求。

3.2.6.5应按TB/T1632的要求对无缝道岔内焊接接头进行超声波探伤,并填写探伤记录。

记录应包括仪器、探头、焊接接头编号、测试数据、探伤结果及处理意见。

3.2.6.6辙跟结构采用限位器的道岔铺设应使尖轨方正、限位器子母块居中,两侧间隙容许偏差1mm。

3.2.6.7不应在道岔区进行温度放散,特殊条件下仅可对直曲基本轨进行温度放散。

表2有砟轨道道岔铺设检验项点

序号

检测项目

偏差要求(mm)

特性

分类

1

水平

≤2,导曲线不得有反超高

B

2

高低

≤2,10m弦

B

3

轨向

≤2,10m弦,不得有硬弯

B

4

道岔始端轨距

±1

B

5

尖轨尖端轨距

±1

B

6

直线尖轨轨头切削起点处轨距

±1

B

7

直尖轨尖端与牵引点处与曲基本轨密贴

缝隙<0.5

A

8

直尖轨其余部分与基本轨密贴

缝隙<1.0

B

9

曲尖轨尖端与牵引点处与直基本轨密贴

缝隙<0.5

A

10

曲尖轨其余部分与基本轨密贴

缝隙<1.0

B

11

直尖轨工作边直线度

机加工段0.2mm/1m,全长2

A

12

直尖轨与曲基本轨间顶铁间隙

缝隙<1.0

C

13

曲尖轨与基本轨间顶铁缝隙

缝隙<1.0

C

14

直尖轨轨底应与滑床台

缝隙<1.0,

B

15

曲尖轨轨底与滑床台

缝隙<1.0

B

16

直基本轨与曲线尖轨组装后,在曲线尖轨0、5、20、35断面相对基本轨的降低值

±1.0mm

A

17

曲基本轨与直线尖轨组装后,在直线尖轨0、5、15、35断面相对基本轨的降低值

±1.0mm

A

18

基本轨、尖轨组装后,降低值起点处两轨轨顶面高低差

±1.0mm

A

19

转辙器部分最小轮缘槽

≥65mm

A

20

尖轨限位器两侧缝隙偏差

±1.0

B

21

直尖轨固定端支距

±1

B

22

曲尖轨固定端支距

±1

B

23

直尖轨跟端支距

±1

B

24

曲线尖轨顶铁处支距

±1

C

25

导曲线各控制点支距

±1

C

26

尖轨跟端直股轨距

±1

B

27

尖轨跟端曲股轨距

±1

C

28

可动心轨辙叉趾端开口距

±1

C

29

可动心轨辙叉咽喉宽

±1

B

30

心轨尖端与牵引点处密贴(直)

缝隙<0.5

A

31

其余部位心轨与翼轨密贴(直)

缝隙<1.0

B

32

心轨尖端与牵引点处密贴(曲)

缝隙<0.5

A

33

其余部位心轨与翼轨密贴(曲)

缝隙<1.0

B

34

18号道岔心轨组装后,在心轨0、20、40断面相对翼轨的降低值

±1.0mm

A

35

心轨、翼轨组装后,降低值起点处两轨轨顶面高低差

±1.0mm

A

36

在可动心轨辙叉牵引点处翼轨轨头外侧与翼轨轨肢侧相对距离尺寸允许偏差

±1.0mm

B

37

叉跟尖轨尖端(100mm)与短心轨密贴

缝隙<0.5

B

38

叉跟尖轨其余部位与短心轨密贴

缝隙<1.0

C

39

直向开通心轨轨底与台板缝隙

缝隙<1.0

B

40

侧向开通心轨轨底与台板缝隙

缝隙<1.0

B

41

心轨直股工作边直线度

0.2mm/m,全长(心轨尖端前500至可弯中心后500)2.0mm,不允许抗线

B

42

长心轨轨腰与顶铁的缝隙

<1.0

C

43

短心轨轨腰与顶铁的缝隙

<1.0

C

44

叉跟尖轨轨腰与顶铁的缝隙

<1.0

C

45

心轨实际尖端至直股翼轨趾端的距离

+4

0

B

46

可动心轨尖端前1m轨距

±1

C

47

可动心轨可弯中心后500mm轨距

±1

C

48

护轨轮缘槽宽度

±1

B

49

查照间隔

≥1391

A

50

可动心轨跟端开口距

±1

C

51

导曲线部分轨距(尖轨跟端至导曲线终点或辙叉趾端总长的1/4、1/2、3/4共3处)

±1

C

52

辙叉跟端轨距

±1

B

53

辙叉趾端轨距

±1

B

54

可动心轨辙叉第一牵引点处开口值

±1

B

55

道岔全长

18号道岔±10,大于18号道岔±20

C

56

岔枕铺设相对于直股的垂直度

牵引点两侧和心轨部分5mm,其余10mm

C

57

岔枕位置偏差

±5

C

58

螺栓扭矩达到设计要求、丝扣均应涂专用长效防腐脂

C

59

滚轮安装正确,并调整到位

C

60

标记正确齐全

C

61

转换杆件沿线路纵向偏移量

≤3mm

B

62

转辙机外壳边缘与基本轨直线距离偏差

≤3mm

B

63

各牵引点两侧锁闭框中心位置偏差

±1mm

B

64

各牵引点心轨外锁闭两侧锁闭量

两侧相差≤2mm

65

尖轨、心轨转换阻力

≤设计指标要求

A

66

牵引点密贴检查(密贴段)

2mm锁闭,4mm不锁闭

A

67

牵引点间密贴检查

4mm有表示,5mm无表示

A

注:

1.计算合格率时,检查项点中某一项点若有多处时,按多个项点计;

表3工地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容许偏差单位为毫米

序号

项目

容许偏差

1

轨顶面

+0.2

0

2

轨头内侧工作面

+0.2

0

3

轨底(焊筋)

+0.5

0

注:

1轨顶面中符号“+”表示高出钢轨母材轨顶基准面;

2轨头内侧工作面中符号“+”表示凹进;

3轨底中符号“+”表示凸出。

3.2.7转换设备技术要求

3.2.7.1一般要求

3.2.7.1.1道岔轨距及岔枕位置调整合格后方可安装外锁闭装置。

3.2.7.1.2尖轨与基本轨、心轨与翼轨密贴应符合道岔铺设技术条件规定。

3.2.7.1.3转换设备零部件数量齐全,质量合格,不应有遗漏和损伤。

3.2.7.1.4转换设备零部件的防腐层在运输、安装过程中不应破坏,如出现严防腐层失效,应及时进行处理。

3.2.7.1.5道岔预铺时,电务转换设备应与道岔进行转换试验。

3.2.7.1.6各部螺栓紧固件应紧固并达到规定的紧固力矩,螺栓丝扣露出螺母外部,螺栓防松部件、开口销应按照符合标准要求。

3.2.7.1.7各部绝缘安装正确,不遗漏,无破损。

电务转换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后,应检查系统绝缘性能。

用500V的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其数值不应小于100MΩ。

3.2.7.1.8道岔及转换设备预铺完成后,宜解锁外锁闭装置,拆下转辙机,待道岔就位后再将转辙机重新安装调整好。

3.2.7.1.9各类电气配线整齐、美观,端子紧固,接点调整良好。

3.2.7.1.10转辙机、密贴检查器安装位置应排水良好,必要时应设置排水沟槽。

3.2.7.1.11道床道碴不应影响转换设备的放置,必要时进行硬面化处理。

3.2.7.1.12转换设备在铺设初期,要加强检查、养护、清扫工作。

3.2.7.2转辙器外锁闭装置的安装程序及技术要求

3.2.7.2.1连接两锁闭杆,两锁闭杆保持平直,与绝缘垫板、夹板配合良好,各螺栓、螺母、垫圈紧固联结。

3.2.7.2.2将尖轨连接铁安装在尖轨上,其间应预置3mm调整片,当尖轨开口出现偏差时可进行增减。

3.2.7.2.3将锁钩与连接铁相连,销轴螺纹端远离尖轨铁位置。

应保证销轴水平,与锁钩配合良好,移动和转动灵活。

3.2.7.2.4先安装一侧锁闭框,将同侧尖轨与基本轨密贴,插入连接好的锁闭杆,用锁钩钩住锁闭杆。

3.2.7.2.5将斥离尖轨一侧锁钩套入锁闭杆后插入另一锁闭框,用螺栓连接锁闭框与基本轨。

锁闭框应与基本轨轨头和轨底侧面贴靠,同时保证锁闭框与锁闭杆的接触面水平。

3.2.7.2.6锁闭框安装后,同一牵引点处左右侧两锁闭框方孔中心应同轴,允许偏差±1mm。

3.2.7.2.7将锁闭铁插入锁闭框并用固定螺栓固定,初始安装时锁闭铁与锁闭框之间预置入5mm调整片,调整片可根据道岔的调整要求进行增减。

锁闭铁与锁闭框紧固后,应保证锁闭铁内侧上顶面与锁闭框方孔面接触。

3.2.7.2.8外锁闭安装后,转换过程中,锁闭杆、锁钩应动作平稳,准确到位。

转换到位后,尖轨与基本轨应密贴良好。

3.2.7.3辙叉外锁闭装置的安装程序及技术要求

3.2.7.3.1先安装一侧锁闭框,插入锁闭杆,然后将锁钩套住心轨后插入锁闭框,再将另一侧锁闭框套入锁闭杆和锁钩并与翼轨用螺栓连接。

3.2.7.3.2锁闭框与翼轨连接后,锁闭框应与翼轨的轨头和轨底侧面贴靠,同时保证锁闭框与锁闭杆的接触面水平。

3.2.7.3.3将锁闭铁插入锁闭框并用固定螺栓固定,初始安装时锁闭铁与锁闭框之间预置入5mm调整片,调整片可根据道岔的调整要求进行增减。

锁闭铁与锁闭框紧固后,应保证锁闭铁内侧上顶面与锁闭框方孔面接触。

3.2.7.3.4外锁闭安装后,转换过程中,锁闭杆、锁钩应动作平稳,准确到位。

转换到位后,心轨与翼轨应密贴良好。

3.2.7.4安装装置、转辙机的安装程序及技术要求

3.2.7.4.1检查外锁闭装置满足安装技术条件后方可进行安装装置和转辙机的安装。

3.2.7.4.2在岔枕上安装转辙机基础弯板,不紧固岔枕的连接螺栓。

3.2.7.4.3转辙机可以安装在道岔左右任意一侧,必须按照技术要求和相关尺寸进行零部件配置和安装。

3.2.7.4.4转辙机在基础弯板上准确就位后,连接各杆件。

调整基础弯板位置,保持杆件平直,并与道岔直基本轨垂直。

检查转辙机高度尺寸,满足要求后,紧固岔枕连接螺栓。

3.2.7.4.5转辙机基础弯板与岔枕固定后,基础弯板组件方正,保持弯板与道岔直基本轨垂直。

转辙机垫板应与弯板垂直并安装牢固。

3.2.7.4.6转辙机及其垫板安装后保持水平。

当基本轨与岔枕进行高低调整时,基础弯板应做同样调整,以满足转辙机与外锁闭装置高低变化的需要。

3.2.7.4.7调整动作连接杆长度,使锁闭量满足要求。

动作连接杆应保持水平,与转辙机动作杆、锁闭杆的连接良好。

3.2.7.4.8调整表示连接杆长度,在道岔定反位时,转辙机的检测柱落入表示(锁闭)杆缺口,并使缺口内两侧间隙相等。

表示连接杆安装后应保持水平。

3.2.7.4.9检查并紧固所有紧固件及其防松装置,保证其可靠性。

3.2.7.4.10转辙机安装后,转辙机动作杆应与道岔直基本轨垂直。

3.2.7.4.11各连接杆件应平顺,无别卡。

螺栓销置入、退出自如,不应强行敲击。

3.2.7.5转换试验及检验验收

3.2.7.5.1安装调试完成后进行转换阻力测试。

3.2.7.5.2转换设备安装完成后依照表2规定的基本项点进行检验,并向业主提交验收申请,由业主代表和承包人联合检验和验收。

4铺设验收规则

4.1道岔各部分尺寸容许偏差

道岔铺设后,视不同铺设部位按表2逐项检查,记录实测数据,归入技术档案

4.2客运专线道岔铺设及更换验收条件

按表2规定,验收条件如下:

a)A类项目合格率100%。

b)B类项目合格率90%。

c)C类项目合格率85%。

其中B类和C类项目均不应超过相应的客运专线道岔综合维修验收标准中相应项目的容许偏差,否则进行整治。

4.3道岔的验交

道岔铺设应经验收合格,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监理、负责人及设备管理单位确认签字验交。

 

《客运专线道岔铺设技术条件》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在“客运专线道岔暂行技术条件”、“铁路道岔铺设和养护技术条件”、“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钢轨焊接通用技术条件”等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并参考了prEN13231-2转辙器和辙叉工程验收标准和prEN13231-1轨道工程验收标准而制定的。

1EN13231-1(铁路应用-轨道-作业验收第1部分:

轨道作业)和EN13231-2(铁路应用-轨道-作业验收第2部分:

道岔作业)按速度将轨道和道岔的验收标准分为5档。

如表4所示)。

上述技术条件编制方式不再将技术条件按直向通过速度250和350km/h分类,而是按欧洲标准将直向速度超过220km/h的道岔划分为一类,采用相同标准。

表4欧洲验收标准按速度对轨道分类

序号

轨道类型

速度范围(km/h)

1

0

V直≤80

2

80<V直≤120

3

120<V直≤160

4

160<V直≤220

5

V直>220

3.1.1新建铁路,铺轨过程中直接用道岔连接正线时,运送道碴、桥梁、轨排以及其它材料的工程列车要频繁通过基础不实的道岔。

这些列车虽然运行速度不高,但重量很大,与改变设计受力支撑条件的道岔相互作用,不可避免地导致后者部件的变形、联结件错位、轨枕间距不匀等难以整治的问题发生,将会引起钢轨件在现场条件下无法整治的残余变形,成为状态不良的“先天”原因。

使客运专线道岔设计、制造的精度要求在实际运营中完全得不到体现。

为防止出现上述情况,本标准规定新建铁路铺轨时在正线岔位先铺与道岔等长的临时轨道,放行工程列车。

这样既不影响施工,又可借工程列车压实道床。

道床压实须经检验,机械捣固后道床密实度须达1.70g/cm3,此时拆除临时轨道,再铺设道岔转辙器、辙叉及护轨以及连接轨道。

在此基础上铺碴、逐步起道捣固,使道岔轨面达到设计高程,再填满枕盒。

3.1.2一般情况,推荐采用先整组预铺后平移就位铺设方法。

新建铁路正线道岔数量较为集中,铺设宜设立组装基地,由专业队伍将转辙器、可动心轨辙叉或固定辙叉及护轨等分别在专用平台上试组装,以保证组装质量,提高效率。

道岔更换多为按计划逐组进行,宜就近将道岔在平整场地或临时搭建的平台上整体预铺,然后平移就位,可减少开天窗的时间和提高铺设精度。

3.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