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化学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3633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化学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化学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化学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化学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化学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化学解析版.docx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化学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化学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化学解析版.docx

上海市金山区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化学解析版

上海市金山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

相对原子质量:

O-16C-12Na-23Ba-137

一、选择题

1.关于

Ts中数字的描述正确的是()

A.117是

Ts的质子数B.117是

Ts的中子数

C.291是Ts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D.291是Ts元素的质量数

【答案】A

【分析】

左下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数字表示质量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详解】A、

左下数字表示质子数,

的质子数是117,故A正确;

B、

的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291-117=174,117指的是质子数,故B错误;

C、291是

的质量数,故C错误;

D、291是

的质量数,Ts元素有多种原子,故D错误。

答案选A。

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冰醋酸B.汽油C.硫磺D.丙三醇

【答案】B

【分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

无固定组成和性质,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保持着原来的性质。

混合物可以用物理方法将所含物质加以分离。

【详解】A、冰醋酸是醋酸的液体形态,属于纯净物,故A不选;

B、汽油是多种烃的混合物,属于混合物,故B选;

C、硫磺是硫单质的固体形态,属于纯净物,故C不选;

D、丙三醇属于多羟基醇类化合物,为纯净物,故D不选。

答案选B。

【点睛】常见判断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方法:

能否写出化学式,能写出化学式的为纯净物,不能写出的为混合物。

3.常温下,Fe、Al在浓硫酸中钝化,浓硫酸表现了()

A.难挥发性B.吸水性C.脱水性D.强氧化性

【答案】D

【解析】Fe、Al在浓硫酸中钝化是因为在金属表面生成一层氧化膜,阻止金属和酸的进一步反应。

这表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故D正确。

而难挥发性、吸水性表现的是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故A、B不正确。

脱水性是浓硫酸能将有机物中的H和O按2:

1组合成水而脱去,故C不正确。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

点睛:

本题要注意“钝化”的意思,这是Fe、Al在浓硫酸或浓硝酸中的一种现象。

4.按照有机物的命名规则,下列命名正确的是()

A.1,2-二甲基戊烷B.3,4-二甲基戊烷

C.2,2-二甲基丁烷D.2,3,3-三甲基丁烷

【答案】C

【分析】烷烃的命名原则是:

找出最长的碳链当主链,依碳数命名主链,前十个以天干(甲、乙、丙)代表碳数,碳数多于十个时,以中文数字命名,如:

十一烷;从最近的取代基位置编号:

1、2、3(使取代基的位置数字越小越好)。

以数字代表取代基的位置。

数字与中文数字之间以-隔开;有多个取代基时,以取代基数字最小且最长的碳链当主链,并依甲基、乙基、丙基的顺序列出所有取代基;有两个以上的取代基相同时,在取代基前面加入中文数字:

一、二、三,如:

二甲基,其位置以,隔开,一起列于取代基前面。

【详解】根据上述规则:

A、应该是3-甲基己烷,A错误;

B、应该为2,3-二甲基戊烷,B错误;

C、2,2-二甲基丁烷,符合烷烃的命名原则,C正确;

D、应该为2,2,3-三甲基丁烷,D错误;

正确选项C。

5.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煤的干馏B.石油的分馏C.石油裂化D.石油裂解

【答案】B

【解析】煤的干馏有苯及苯的同系物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石油的分馏是根据沸点不同把石油分离为汽油、煤油、柴油等物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正确;石油裂化是大分子烃断裂为小分子烃,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石油裂解是大分子烃断裂为乙烯、丙烯等产物,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6.关于乙醛,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官能团—COHB.比例模型

C.最简式C2H4OD.结构式CH3CHO

【答案】C

【详解】A.醛基中H原子与C原子形成共价键,故醛基的结构简式为﹣CHO,故A错误;

B.用小球和小棍表示的模型为球棍模型,故

为球棍模型不是比例模型,故B错误;

C.各原子的最简单的整数比为最简式,则C2H4O可为有机物的最简式,故C正确;

D.用一条短线来代替一对共用电子对所得到的式子为结构式,故

为乙醛的结构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现有pH为1的100mL0.1moL/L的AlCl3溶液,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溶液显酸性,主要因为铝离子水解导致的

B.溶液显酸性,主要因为溶液中有盐酸

C.溶液显碱性,主要因为铝离子水解导致的

D.溶液显碱性,主要因为铝离子水解导致的

【答案】B

【详解】在pH为1的100mL 0.1mol/L的AlCl3,溶液显酸性,其主要原因是在配制过程中要加入少量盐酸以抑制铝离子的水解,故答案选B。

8.不能鉴别0.1mol/L盐酸和0.1mol/LNaOH溶液的是()

A.石蕊试液B.甲基橙试液C.酚酞试液D.淀粉KI试液

【答案】D

【分析】酸碱指示剂能鉴别酸溶液和碱溶液,淀粉KI试液一般用来鉴别氧化性溶液。

【详解】A、石蕊试液分别加入两溶液,盐酸显红色,氢氧化钠溶液显蓝色,A不符合题意;

B、甲基橙试液分别加入两溶液,盐酸显红色,氢氧化钠溶液显黄色,B不符合题意

C、酚酞试液分别加入两溶液,盐酸显无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C不符合题意

D、淀粉KI试液分别加入两溶液,都无明显变化,不能鉴别两溶液,故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9.工业生产氨气的适宜条件中不包括()

A.用浓硫酸吸收产物B.用铁触煤作催化剂

C.温度500℃左右D.压强为20~50MPa

【答案】A

【分析】分析工业生产氨气整个反应。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平衡,但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考虑反应平衡,温度不宜太高。

增大压强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也可以促进化学平衡正向移动,但生产时的条件会限制压强。

从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方面看,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一般为压强:

20MPa-50MPa,温度:

500℃左右,催化剂:

铁触媒。

【详解】从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方面看,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一般为压强:

20MPa-50MPa,温度:

500℃左右,催化剂:

铁触媒。

用浓硫酸吸收氨气会生成硫酸铵,不适合吸收产物。

答案为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制氨气的反应中反应条件的选择,综合反应速率、反应平衡考虑。

10.氮气常用作白炽灯泡中钨丝的保护气,这是因为()

A.氮气比空气轻B.氮气难溶于水

C.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氮气很不活泼

【答案】D

【详解】A.氮气密度与空气相近,故A错误;

B.氮气作保护气与氮气的溶解性无关,故B错误;

C.氨气作保护气与氮气的颜色、气味无关,故C错误;

D.氮气的性质不活泼,一般条件下不和其它物质反应,因此可以用氮气作保护气,故D正确;

答案选D。

11.下列物质对水的电离平衡没有影响的是()

A.NaIB.KFC.KAl(SO4)2D.NaHSO4

【答案】A

【详解】水的电离H2O⇌H++OH-,加入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加入能水解的盐促进水的电离。

A.NaI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出钠离子和碘离子,这两种离子都不水解,对水的电离平衡无影响,故A正确;

B.KF电离出的F-为弱酸根,在溶液中水解,对水的电离有促进作用,故B错误;

C.KAl(SO4)2溶液能电离出硫酸根、钾离子和铝离子,铝离子在溶液中能水解,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故C错误;

D.NaHSO4溶液能电离出氢离子,溶液显强酸性,对水的电离有抑制作用,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AB,要注意氢卤酸的强弱,在氢卤酸中只有氢氟酸是弱酸,其余的氢卤酸都是强酸。

12.SiF4与SiCl4分子都是正四面体结构。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键长:

Si-F>Si-ClB.键能:

Si-F>Si-Cl

C.沸点:

SiF4>SiCl4D.共用电子对偏移程度:

Si-Cl>Si-F

【答案】B

【详解】A.原子半径Cl>F,原子半径越大,则其形成的化学键的键长就越大,所以键长:

Si-F

B.形成化学键的原子半径越小,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就越强,键能就越大。

由于原子半径:

Cl>F,所以键能Si-F>Si-Cl,B正确;

C.SiF4、SiCl4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结构相似,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就越大,克服分子间作用力使物质气化需要的能量就越大,即物质的沸点越高。

由于相对分子质量:

SiF4

SiF4

D.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与同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的极性就越强,共用电子对偏离程度就越大。

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

F>Cl,所以共用电子对偏移程度:

Si-Cl

故合理选项是B。

13.准确量取22.00mLNa2SO3溶液,最合适的仪器是()

A.25mL量筒B.25mL滴定管

C.50mL量筒D.有刻度的25mL烧杯

【答案】B

【详解】A.25mL量筒,量筒的读数只能读到0.1mL,无法量取25.00mL溶液,故A错误;

B.滴定管、移液管是能精确计量的仪器,准确量取25.00mL溶液,应用25mL的滴定管,故B正确;

C.50mL量筒,量筒的读数只能读到0.1mL,无法量取25.00mL溶液,故C错误;

D.烧杯不能用于精确量取液体,可粗略估计,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注意掌握常见的计量仪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明确托盘天平准确度为0.1g、量筒准确度为0.1mL、滴定管为0.01mL等,是解题的关键。

14.下图表示某可逆反应在使用和未使用催化剂时,反应过程和能量的对应关系。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a与b相比,a的反应速率更快

C.a与b相比,反应的平衡常数一定不同

D.E2大于E1,说明总能量生成物比反应物低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b中活化能小;K与温度有关,且化学反应相同;焓变等于正逆反应的活化能之差。

【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b中活化能小,b的反应速率更快,故B错误;

C、K与温度有关,且化学反应相同,则a与b相比,反应的平衡常数相同,故C错误;

D、焓变等于正逆反应的活化能之差,E2大于E1,焓变为负,为放热反应,说明总能量生成物比反应物低,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把握反应中能量变化、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K与温度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

15.下列转化过程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Al(OH)3→Al2O3B.Al2O3→Al(OH)3

C.Al→AlCl3D.Al→NaAlO2

【答案】B

【详解】A、Al(OH)3加热分解Al2O3,可一步实现转化,A错误;

B、氧化铝不溶于水,不能一步转化生成Al(OH)3,B正确;

C、金属铝与盐酸或氯气反应均生成AlCl3,可一步转化,C错误;

D、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可一步实现转化,D错误;

答案选B。

16.糕点包装中常见的脱氧剂组成为还原性铁粉、氯化钠、炭粉等,其脱氧原理与钢铁的吸氧腐蚀相同。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脱氧过程中铁作为原电池正极

B.负极的电极反应为:

Fe-3e→Fe3+

C.正极的电极反应为:

2H2O+O2+4e→4OH-

D.脱氧过程是吸热反应,可降低温度,延长糕点保质期

【答案】C

【分析】钢铁的吸氧腐蚀,铁作负极,发生Fe-2e-=Fe2+,C为正极,发生O2+2H2O+4e-=4OH-;

【详解】A、糕点包装中常见的脱氧剂组成为还原性铁粉、氯化钠、炭粉等,其脱氧原理与钢铁的吸氧腐蚀相同,钢铁的吸氧腐蚀中铁作负极,故A错误;

B、钢铁吸氧腐蚀中,铁作负极,其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故B错误;

C、吸氧腐蚀,碳作正极,氧气在正极上得到电子,即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故C正确;

D、原电池放电过程是放热反应,因此脱氧过程也是放热过程,防止糕点应氧化而变质,故D错误。

17.通常情况下,仅凭下列事实能证明乙酸是弱酸的是()

A.某乙酸溶液与锌粒反应产生气泡很慢B.乙酸钠溶液pH>7

C.乙酸溶液能使石蕊变红D.某乙酸溶液能导电能力弱

【答案】B

【分析】证明CH3COOH为弱酸,可从以下角度判断:

①等浓度的HCl、CH3COOH导电能力;②等浓度的HCl、CH3COOH比较二者与金属反应速率大小;③判断是否存在电离平衡;④比较二者对应的盐溶液的酸碱性等,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某乙酸溶液与锌粒反应产生气泡很慢,说明该乙酸中氢离子浓度很小,但是不能说明乙酸部分电离,不能证明乙酸是弱电解质,A错误;

B.乙酸钠的pH>7,说明乙酸钠是强碱弱酸盐,乙酸是弱酸,B正确;

C.乙酸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乙酸电离出氢离子,但不能说明部分电离,所以不能证明是弱电解质,C错误;

D.某乙酸导电能力弱,说明该酸中离子浓度较小,但是不能说明乙酸部分电离,则不能证明乙酸是弱电解质,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点睛】本题考查弱电解质判断的知识。

明确强、弱电解质根本区别是解本题关键,溶液导电性强弱与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有关,与电解质强弱无关,题目难度不大。

18.除去物质中含少量杂质的方法错误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实验方法

A

K2SO4(K2CO3)

加入稀硫酸使溶液呈中性

B

NaCl(KNO3)

样品配制成热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C

CO2(HCl)

通过NaHCO3饱和溶液,干燥

D

溴苯(溴)

加入足量NaOH溶液,充分振荡,分液

【答案】B

【详解】A.碳酸钾能够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二氧化碳气体,可以除去碳酸钾,且不引入杂质,故A正确;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应该将样品配制成热饱和溶液,蒸发浓缩后趁热过滤,可以除去混入的硝酸钾杂质,故B错误;

C.氯化氢能够与NaHCO3饱和溶液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可以除去HCl,且不引入杂质,故C正确;

D.溴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盐,而溴苯不溶于水,可以除去溴,且不引入杂质,故D正确;

故选B。

19.关于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子晶体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

B.分子晶体中,分子间的作用力越大,该分子越稳定

C.原子晶体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

D.某晶体溶于水后,可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该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

【答案】C

【详解】A.分子晶体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稳定性越大,而分子间的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所以键能的大小不能判断分子晶体的熔沸点,A项错误;

B.分子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熔沸点越高,而共价键的键能越大,稳定性越大,B项错误;

C.原子晶体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键能决定其熔沸点,C项正确;

D.共价化合物形成的电解质溶于水后也可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如HCl等,D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一般来说,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的高低顺序为:

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而金属晶体的熔沸点有高有低。

这是由于不同类型晶体的微粒间作用不同,其熔、沸点也不相同。

原子晶体间靠共价键结合,一般熔、沸点最高;离子晶体阴、阳离子间靠离子键结合,一般熔、沸点较高;分子晶体分子间靠范德华力结合,一般熔、沸点较低;金属晶体中金属键的键能有大有小,因而金属晶体熔、沸点有高(如W)有低(如Hg)。

20.测得某pH=2的溶液中有关数据如下:

离子

Na+

Fe3+

NO3-

SO42-

浓度(mol/L)

2.0×10-2

1.4×10-2

2.0×10-2

2.4×10-2

则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一种离子是()

A.Cl-B.SO32-C.Ba2+D.Al3+

【答案】A

【分析】pH=2的溶液含大量的H+,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等,则离子大量共存,结合溶液为电中性来解答。

【详解】pH=2的溶液含大量的H+,c(H+)=1.0×10-2mol/L,结合溶液中电荷守恒可知,1.0×10-2mol/L+2.0×10-2mol/L+1.4×10-2mol/L×3>2.0×10-2mol/L+2.4×10-2×2,则还含有的离子为阴离子,因CO32-与Fe3+反应生成沉淀不能共存,只有A合理;

故答案选A。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离子的检验及离子共存,把握溶液的pH及电荷守恒为解答的关键,注意电荷守恒的应用。

二、综合题,完成下列填空

21.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氯、硫、铁、铝等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是学好中学化学的重要基础。

完成下列填空:

(1)Cl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_,次氯酸分子的结构式为:

_____________。

(2)Cl、S、Na三种元素形成简单离子其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表现出了独特的性质,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硫和氯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试剂:

溴水、硫化钠溶液、Na2SO3溶液、稀硫酸、NaOH溶液、氨水。

  要证明Na2SO3具有还原性,应选用的试剂有___________________,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证明Na2SO3具有氧化性,应选用的试剂有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三周期VIIA族

(2).HClO4(3).H-O-Cl(4).S2->Cl->Na+(5).H++AlO2–+H2O

Al(OH)3

Al3++3OH–(6).Cl>S(7).氯和硫原子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氯大于硫,因此氯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大于硫,得电子能力大于硫(8).溴水(9).橙红色褪去(10).硫化钠溶液和稀硫酸(11).2S2-+SO32-+6H+→3S↓+3H2O

【分析】

(1)主族元素周期数=电子层数、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氯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高氯酸;HClO中O原子分别与H原子、Cl原子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的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氢氧化铝为两性氢氧化物,在水中有碱式电离、酸式电离两种情况;

(3)电子层相同,质子数越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越强,得电子能力越强;

(4)要证明Na2SO3具有还原性,应选用强氧化性的试剂溴水;要证明Na2SO3具有氧化性,应选用还原性试剂,选择试剂为:

硫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详解】

(1)Cl是17号元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7,处于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VIIA族。

氯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HClO4.HClO中O原子分别与H原子、Cl原子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其结构式为H-O-Cl,故答案为:

第三周期第VIIA族;HClO4;H-O-Cl;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离子的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故离子半径:

S2->Cl->Na+;氢氧化铝为两性氢氧化物,电离方程式为:

H++AlO2-+H2O⇌Al(OH)3⇌Al3++3OH-,故答案为:

S2->Cl->Na+;H++AlO2-+H2O⇌Al(OH)3⇌Al3++3OH-;

(3)氯和硫原子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氯大于硫,因此氯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大于硫,得电子能力大于硫,故非金属性:

Cl>S,故答案为:

Cl>S;氯和硫原子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氯大于硫,因此氯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大于硫,得电子能力大于硫;

(4)要证明Na2SO3具有还原性,应选用强氧化性的试剂溴水,看到的现象是:

橙红色褪去;要证明Na2SO3具有氧化性,应选用还原性试剂,选择试剂为:

硫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2S2-+SO32-+6H+=3S↓+3H2O,故答案为:

溴水;橙红色褪去;硫化钠溶液和稀硫酸;2S2-+SO32-+6H+=3S↓+3H2O。

22.中国科学家用金属钠和CO2

一定条件下制得了金刚石:

(1)配平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Na+_____CO2

_____Na2CO3+_____C(金刚石)。

若反应过程中有0.15molCO2反应,则电子转移的数目为:

____________。

(2)CO2的电子式为:

_________________,Na原子核外电子有_______个能级。

(3)已知:

常压下

Na2CO3

金刚石

石墨

熔点(℃)

97.8

851

3550

3850

沸点(℃)

882.9

1850(分解产生CO2)

----

4250

若反应在常压、890℃下进行,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3v正(Na)=4v逆(CO2),则________(选填序号)。

a.反应肯定达到平衡b.反应可能达到平衡c.反应肯定未达平衡

(4)副产物Na2CO3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请结合平衡移动的原理,用文字描述所得溶液呈碱性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10升容器中,反应进行了5min,金刚石的质量增加了6g,则5min里C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4

(2).3(3).2(4).1(5).0.2NA(6).

(7).4(8).K=

(9).a(10).由于碳酸是弱电解质,Na2CO3溶于水后电离出的碳酸根离子结合了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导致水的电离平衡朝正反应方向移动,氢氧根离子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

(11).0.03mol/(L·min)

【分析】

(1)根据电子守恒配计量数并计算转移电子数目;

(2)二氧化碳的电子式为

;N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1;

(3)根据一些物质的熔沸点数据,在常压、890℃时Na和CO2都是气态,Na2CO3和C都不是气态,则可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根据一正一逆,速率之比等于系数比,则反应肯定达到平衡;

(4)Na2CO3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是因为碳酸根发生水解;CO2的平均反应速率=

【详解】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