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的未来是个怎样的未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3521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你想要的未来是个怎样的未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你想要的未来是个怎样的未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你想要的未来是个怎样的未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你想要的未来是个怎样的未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你想要的未来是个怎样的未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你想要的未来是个怎样的未来.docx

《你想要的未来是个怎样的未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你想要的未来是个怎样的未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你想要的未来是个怎样的未来.docx

你想要的未来是个怎样的未来

一、机遇  

上午考试,错过了一场TI(德州仪器公司)的无线通讯的报告。

下午上完课,从学校最南边跑到系里,听TI的另一场讲座“WhathasDigitalSignalProcessingDoneforUsLately?

”  

3点结束了TI的讲座,刚出门又遇到另一场讲座,97年诺贝尔奖得主StevenChu先生的生物医学讲座。

虽然与我专业不相关,为了领略诺奖得主的风采,也挤进去听了一个半小时。

  

“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

”我不知道UTAUSTIN每周有多少讲座、报告,我们系的秘书平均每天给我发4封邮件通知,包括活动、报告等等,还有学院的通知、学校各个办公室的通知、社团、各个协会的通知。

学校里定期不定期的举办领导力培训、各国文化差异、心理学、助教技巧培训、政治、军事等等等等的兴趣课堂。

如果不是课业相当繁重的话,我可以用这些报告、讲座填满我每周的日程表。

  

相比之下,百年的上理就缺少了这样的环境。

可以说,同学们缺少了名校的机遇。

不知道两年前的《沪江讲坛》还是否继续,每周一次的讲座似乎是我当年在校内唯一享有的学术“机遇”。

做一个直接的比较:

在上海理工的时候,我几乎参加过所有我看的上的活动,因为就那么点儿活动;现在在UT,我根本数不过来有多少活动,每天不需要自己去查询,仅仅系里秘书发过来的活动报告通知都顾不过来,机遇太多,想躲都躲不开。

  

以前对这种机遇与今后的发展空间做过一个定性的思考:

  

每年自身的教育投资约等于毕业后一个月的工资(定性思考,没有考虑各种参数的影响)。

例如,每年上理工学费5000块,毕业后一个月工资就5000。

如果上学期间努力参加各种校外培训,上新东方,考中口、高口,考注册会计师,考MCSE,考CCNA/NP等等,这些教育投资都会定性的体现在毕业后的工资中。

如果上学期间不努力,5000块的学费没有学到100%的话,毕业后工资大概也就只有2000块钱吧。

  

名校机遇:

除了自身的教育投资,还有一项就是国家对我们的投资(我们的学费根本不足以支撑大学的运转)。

记得以前从哪里看到一个数据,上理工一年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拨款是1.2亿,清华北大是24亿(数据可能不准)。

这就说明,清华北大等名校学生享有的教育投资是上理工的20倍,定量分析,毕业后工资就应该拿到上理工毕业生的20倍。

(其实没有这么高,可以从教育导向性、社会认知度、资源投资过剩等等来分析,这里只对名校和上理工的机遇进行比较。

)  

城市机遇:

城市之间的机遇是不同的,正如学校之间的差异。

为什么很多人都想往北京、上海挤,就是这个道理。

上海的大学毕业生正常工资是2500左右吧,山东、苏北的大学毕业生似乎只能拿到1000块,这就是城市机遇造成的。

但是,身处上海这座包含巨大机遇的城市,我们四年中从这个城市学到的,和在苏北、山东一个城市学到的有多少区别?

如果一直在学校里死读书,那就完全浪费了上海这座城市带给我们的城市机遇。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1.上海理工没有名校机遇,所以我们要去其它名校分享国家给予的名校机遇。

多去复旦转转,多听听大师的讲座,多听听大公司的宣讲会,多听听复旦教授的高质量的课(质量低的就别听了),多去复旦的图书馆、自习室看看书,感受一下和上海市最好的一群学生一起学习的氛围,多上复旦bbs。

上海理工的bbs还有wish365这种不能提高你能力的地方就少8g几次。

  

2.上海理工和复旦同样具有上海这座金融中心的城市机遇。

我在13楼写到过如何去参加展会、国际论坛,这些是国内其它城市没有的巨大资源。

还有上海市有相当多的英语培训、计算机技术培训等等,在学期里可以随时去参加这些培训,不像其它小城市想读新东方要等到寒暑假专门跑到北京上海。

上海的财经频道很多节目非常不错,有机会多看看电视。

上海还有数不清的大公司给我们提供实习机会,这在其它小城市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在后面会专门讲一篇求职与实习。

  

二、人文(学校精神)  

人文这个词儿我可能起的太大了,我争取在下文中充分的表达我的意思。

  

刚来UTAUSTIN的时候,就知道这里有种动物叫“longhorn”,这是一种德州特有的牛,头上长着很长的角。

  

  

Longhorn既是UTAUSTIN的标志,也是UT学生的标志,每个人都已longhorn为荣,都喜欢自称为longhorn(已经不是一般的牛人了:

)),都喜欢穿有longhorn标志的衣服,在聚会、庆祝的时候都会作出一种longhorn的手势,车上都贴着longhorn。

(很多美国的大学,也许所有的,都有自己的吉祥物,自己学校的标志,比如GIT以大黄蜂为标志)  

还有一件事最令我感受UT精神的是开学前的GonetoTexas活动,就是相当与迎新晚会。

晚会上,UT的橄榄球队、还有学校的鼓号队进行了游行,所有在场的学生全部都在欢呼,庆祝UT橄榄球队全美大学足球赛第4次冠军。

  

  

Maintower上,聚光灯打出的Longhorn标志  

还有亮灯仪式,在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物MainTower(像复旦的双塔之一)打出“1”的字样。

  

我在国内从没有感受到这种激情,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100%以自己的大学为荣的呼喊!

  

正如我在12楼写过的,上理工几乎没有雕塑。

UT校园内到处是雕塑,马丁路德金、很多美国前总统、历史名人、longhorn、南北战争的纪念雕塑、神话雕塑(可能与基督教有关),走在校园里就感觉到:

这才叫人文!

  

上海理工缺乏的是一种大学精神。

这种精神是要几十年、百余年才可以塑造。

其实百年的理工实际上从96年起勉强只有10年,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去塑造一种精神。

  

国内有几所大学的学生能发自肺腑的、满怀激情的、脸上洋溢的骄傲的说出自己学校的名字的?

上理工缺一种精神,不仅仅是一支代表性的球队,而是一个文化、一个标志、一段历史、一个能让所有上理学子引以为豪的精神!

  

举一些国内的例子:

  

金利来:

男人的世界。

  

雀巢:

味道好极了~  

美的空调:

生活可以更美的。

  

海尔:

海尔,中国造!

  

  

企业文化与学校精神,这是一个可以类比的题目。

什么可以让你想起上海理工?

上海理工让你想起了什么?

  

人不能没有精神的活着。

我们的心里已经永远烙下了上海理工的烙印,我很坦诚的讲,这个印记让我在名校学生面前不那么有自信。

我能用100条理由证明自己有这样的自卑心理是不对的,但是,当你和一个清华北大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和与一个大专生在一起的时候,你的心理感觉是不同的。

我非常非常的期望上理越办越好,我更加期望在有生之年能够自豪的说出我当年是上海理工毕业的。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人不能没有精神的活着。

如果你在上海理工感受不到学校精神的话,去复旦待一段时间,住一段时间,学一段时间。

  

我非常想提起的一个地方是上海新东方学校。

“追求卓越,挑战极限。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我希望大家能在暑假去新东方读一个连续20天的英语班,托福、GRE、中口、高口、4+1、新感念、商务英语。

不仅仅是学英语,更重要的是体会一种久违了的学校精神。

没有新东方精神,我不会从USST来到UT。

  

三、学习  

可能这是大家最不喜欢看的话题。

  

有些同学说“最大的差距在于学生自己”,大概主要也说的是学习。

  

我要谈的这个话题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学校的学风,二是学生的态度。

(本篇的学习仅指课业和学术的学习。

)  

在上海理工的时候,每个学期10多门课,20多个学分,很正常,很轻松。

基本上一个学期不去上课,不做作业,考前一个月突击一下,最后我还可以以系前三名的身份毕业。

现在在UT,这个学期两门专业课《电磁学理论》(研究生课)、《天线与电磁波》(本科生课),一门基础课《数字信号处理》,一门国际学生助教资格英语培训ITA。

一共12个学分,已经相当相当吃力了。

本学期一共要考试24次,包括1次英文预考,10个测验,9场期中考试,4场期末考试。

几乎每周2次考试。

还有每周平均交2次以上的作业。

每次作业、测验、期中期末都要算到最后的学期总分里,所以一点不敢怠慢。

更可怕的是,稍微休息两天,后面就跟不上了。

9月22日,在国内的同学们还沉浸在新学期新气象中等待着中秋和国庆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第一场期中考试了;10月初当国内的同学们都在国庆休息的时候,我们已经在热火朝天的考试周了。

  

不仅仅我有这种感觉,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的同学都一致认为:

以前听说美国本科生轻松,那纯粹胡扯。

  

再解释一下为什么课少了反而更加辛苦:

比如同样一门《数字信号处理》,上海理工的3个学分一共上了200多页书的内容,跳过了其中的100页,其实只学了100多页,最后还有几十页不考,所以我可以考前3天突击一下就能考到87分。

UT的3个学分,估计学了400多页,也要考400多页。

  

《电磁学理论》这门课印象最深,一本厚书,600多页,按照老师发的进度表要考到560页左右。

凭我对上理的上课感觉,如果这门课在上理开,估计也就考200页吧。

  

再举一个复旦的例子。

我在上理学《数字电路》的时候是考了97分的,大四迎评促建期间被教育部评审团抽到,30多名同学去考数字电路试验我是考第一的。

然而在大四下的时候我陪考研的同学去复旦旁听复旦大二学生的《数字电路》课,从他们的第4节课开始听,几乎完全听不懂,有好多符号都不认识。

已经考上复旦研究生的学长告诉我,上理的《数电》考90多分,考复旦的《数电》估计也就20分左右。

  

估计大部分同学在看到这些比较后都会感觉上理的学习氛围是多么的轻松,心里还暗自庆幸。

但实际上,我们在大学期间,花同样的学费学同样数量的课,学到的知识点只有名校的1/3,深度与难度也要打折。

对于以后不打算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同学,这些可能完全无所谓。

但是,对于那些出国和考验的同学,有一句话特别适用:

“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

”(我现在对这句话感触颇深)。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分两方面来谈:

一是学校的学风,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学校的导向性;二就是学生的态度了。

(不想在学术上走得更远而想直接找工作的同学可以跳过本篇)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是学术人才,科研精英,商界名家,政界名流,还是仅仅提高就业率?

  

回想高中的时候,学校的目标是高考升学率,还有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数量。

学校里被表扬最多的是考试最好的学生。

那些多才多艺的学生往往不被重视,有些时候会被老师教训说“不好好学习”。

在上海理工,学习好几乎得不到表扬,学校的奖学金也都是偷偷摸摸地就存到我们的农行卡上了。

奖学金的作用至少有两点:

一是给获得奖学金的同学以鼓励,二是给其他同学树立模范作用,激励其他同学好好学习。

现在第二点作用一点儿没有发挥。

  

再看学校里直接管理学生的是团委老师、辅导员等等,而不是教授。

很可能一场文艺演出、一场“一二。

九”歌会折腾学生一个月,很可能体育文化节搞得热火朝天,很可能花很大的精力去争取什么“精神文明奖”。

这些导向根本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放到应有的位置。

如果是教授负责制,估计这些乱七八糟的活动就没人去了吧。

  

我相信很多人会与我争论:

大学校园不是中学,远远不是只看学习,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素质教育。

  

我绝对赞成素质教育,我绝对支持多元化。

但是,看看如今的上理校园,仔细思考一下目前学校的导向性或者是实际的导向性,是不是把学生都导向了所谓的“精神文明”?

究竟是哪些学生从中获益?

究竟有多少学生从中获益?

  

素质教育不是放弃对学习和学术的倡导。

UT和复旦的素质教育或者“精神文明”不会比上理差吧,但是校园的学风呢?

  

关于我对于学风建设和学风导向性的观点,请参阅我在13楼给光电学院写的学风建议书。

  

楼上有同学说,“差距关键在于学生。

”很多人是有相同的观点的。

我非常赞赏也非常支持这些同学不把责任推给社会和学校的态度,这种态度对我我们自身的发展是相当积极的。

但是对于我们上海理工与名校的学风差异性问题的分析,我们不能把责任全部留给自己。

我们来大学之前只接受过小学与中学的教育。

而大学的学习方向、方法与中学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支付了学费,然而并没有人教给我们怎么学习,这就是我上文中提到的“学校导向性缺失”。

如果上海理工要求每门课的带课老师每周批改作业、每周测验一次、每学期期中考试3次期末考试一次,严格要求学生不许作弊,作弊立刻开除,最后绩点3.0以下的学生不能拿学士证书。

我保证从上海理工毕业的学生比复旦的学生在学术上要强的多!

  

这只是我说明上理与名校学风差异性的一个极端的例子,并不是我的本意。

不然大部分上理学生会恨死我:

)我在上文中仅仅是想说明名校学生和上理学生在课业学习或者说学术上的差距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我所倡导的在学校中如何学习,请看“四、追求”篇。

  

2、对于学生  

上海理工的学生基本上是名校落榜或是上海的本科分数最低的一批学生。

学习比名校差些,起点低些,这个我们并不否认。

对于想学习的同学,我想谈几点:

  

首先大家要看到我们和名校学生在学风上的差异性。

如果你想学习(指课业和学术),那么你在上理校园内按照“上理的教学模式”去学习想超过名校学生我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超过了也是事倍功半的。

我会在“四、追求”篇里叙述“有所读有所不读”的道理。

  

第二点也就是态度了。

这估计也就是很多同学所说的“最大的差距在于学生”的道理。

我们已经处在这样一个导向性缺失的环境中,无论你将来想找工作、考研、出国、考公务员等等,请不要在寝室整天打牌、打CS、打魔兽、打泡泡、还有等等我叫不出名字的电脑游戏。

偶尔调剂一下没什么不好,我也打牌我也下棋我无聊了也打游戏,关键看一个“度”的问题。

老生常谈,辅导员经常说,我就不多说了。

  

第三就是请看“四、追求”篇,我会谈一下我的观点,大学到底学什么,到底怎么学。

  

最后在这里仅浅谈一下我学英语的经验:

  

首先我要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是有问题的。

英语教学,要么是应试教育(指导你通过四、六级等等),要么是能力教育(听说读写),而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既不针对考试,也不针对能力的提高。

  

强烈向大家推荐《17天搞定GRE单词》一书,作者:

杨鹏。

可以在网上搜到该书全文。

用该书方法,2天可以解决6级1200个核心词汇,再做几套真题,过六级并不困难。

对于考研,该书背单词方法同样适用。

  

上面所说的背单词的方法,是我认为的学英语的“捷径”。

除此之外,勤奋二字。

当然还是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技巧的,不过我感觉都不如背单词的技巧那么明显。

  

如果在背完单词之后六级还有问题的话,去新东方读一个六级冲刺,250块钱挺划算的。

把题目背背基本上没啥问题了。

  

讨论:

我不了解现在DJ班的学习情况,我只是就我所知提出一种假设,欢迎大家讨论。

  

如果,课程设置的方案为:

学生在开学前自愿选择A组B组,A组学生按照我前面所说的每周测验每学期2-3门期中考试每周大量的高难度作业模式学习;B组学生按照上理正常的难度和模式学习。

两组学生可以一起上课,只是老师给A组学生布置的作业和自学的章节不同。

最后考试卷子难度也不同。

不过A组学生期末起评分40-60分(我现在上的课估计总分能上60的不多。

老师自己调整),B组学生起评还是0分(期末考多少是多少)。

A组学生学期中如果吃不肖可以调整到B组,不过就没有额外的40-60分的加分。

这样想学习和不想学习的同学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想学习的同学也可以挑选适合自己的课程选择A模式,没啥意思的课程但又不得不上的课程选择B模式。

评选奖学金的时候可以规定每学期至少要选1-2门A模式才能评特等和一等,其他人从二等奖起评(大家可以理解吧,如果不想学习的话就不要再争奖学金了,把精力投入到其它地方去,最后有个好看的绩点就可以了)。

  

没考虑成熟,欢迎大家讨论,欢迎建设性意见。

  

四、追求  

“上海理工的学生缺乏一个目标。

  

  

在校园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对话:

“请教学长们,我大一都快结束了,怎么还是不知道我们系是干吗的?

”“很正常,我大四马上毕业了还不知道我们系是干吗的呢。

”  

很多人是在迷茫中走过了四年的时光,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

”  

我接触到的复旦的学生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

在复旦BBS上,你总是可以看到大家在讨论出国、就业、实习等等话题,那里不仅可以感受到相当激励人的氛围,而且还有海量的信息资源。

  

每次我和学弟学妹聊我的大学经验时,我经常说“你按我的话做,大学四年玩两年,学两年,毕业时世界500强公司你可以进250个!

”前面三篇,我主要写了上理工与名校的差异,看到差距,分析差距,我希望这篇“追求”能帮一些同学跨越这些差距。

  

毕业出路:

出国深造、就业、考研(保研)、待业、创业、考公务员。

大概就这些吧,其它的我也就不分析了。

  

1、出国之路  

上理工出国的人不多,出国的风气不浓,我也不想在这里多谈。

推荐一篇文章:

  

BeBeyond9-StepGuidetoSuccessfulApplicationtoUSSchools  

  

BeBeyond是我在新东方之后接触到的一个留学申请为主导的培训机构,同时他的思想在找工作、就业问题上也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所以我同样推荐要找工作的同学看这篇文章。

BeBeyond的学费很贵,大概十几次课程要5000块。

家里有钱的同学我非常推荐你去读一下。

幸好我有同学在那里读,我间接的从BeBeyond那里受益匪浅。

  

2、实习与就业  

A、实习篇  

我把校外的工作分为两类:

实习和兼职(part-time)。

虽然严格说来part-time包含实习,不过我更愿意把它们分开来谈。

  

校园里经常贴着一些招聘兼职的广告:

送报纸、发传单、网页设计、家教、群众演员、等等。

这些工作总体来说是以赚零花钱为目的,它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锻炼能力、接触社会,比整天打游戏强的多,但与我要谈的实习相距甚远。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送过报纸、做过家教,还帮一个小公司摆过摊卖学习桌,因为我那个时候还不知道有“实习”这一说。

后来经常在复旦,发现复旦的学生基本上都去找实习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被甩下了一大截儿。

  

复旦的一个同学告诉我,他很佩服同班的一个女生,她从大一开始就在Intel实习,4年的学费都是自己实习赚的,4年的Intel实习经历让自己和公司上下都混的很熟,可想而知毕业后的工作是不费什么力气的。

  

还有一个复旦的同学,从大二起就在各大公司实习,大四毕业的时候顺利的找到了GE的管理培训生的工作,现在已经调到美国来工作了。

  

实习是毕业以后获得好工作的重要步骤。

相关的实习经历几乎等同于毕业后获得好工作。

如果可以量化的话,例如获得一份好的文职工作(团队助理、销售、市场、人力资源等)需要10分的积累,做过part-time的校园销售大概积1-2分,做一个社团的社长大概有4分,做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大概有5-6分,而在GE、西门子等大公司做过3个月的实习可以得8分(以上同种性质的分值不累加)。

如果只做过学生会主席没去大公司实习过的话,要获得一份好工作要跨越5分的距离;而在大公司实习过的同学,只要再迈出2分的一小步。

  

不过,那些1分2分的累加都是去大公司实习的重要积累,在学生会工作的经历自然要比没有学生工作经验的同学有更大的优势。

  

以我自身为例,大四上学期找工作的时候,我当时有绝对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学生会、社联、社团、学院等等等等,学习成绩top1%,英语面试没有太大问题,然而我面试各大公司的文职却并不是非常理想。

然而,大四下学期3个月的西门子公关部实习经历之后,我现在绝对有资本申请全球各大公司的管理培训生职位(财经类等除外)。

按照前面提过的量化标准,我的分值从5上升到8了。

  

以上说的是文职类,至于技术类的实习与就业的关系,可以类比。

一份技术类实习的项目经验,对于获得技术性职位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我的毕业设计的研发经验和上海市电子竞赛的参赛获奖经历导致我毕业后得到一个小公司的硬件工程师职位,导致我成功的出国申请(如同我在“1出国之路”中提到的,出国申请和找工作的基本思想都是一样的)。

  

B、就业篇  

我之前“夸下海口”说“按照我的方法,学两年玩两年,全球500强公司至少进250家。

”但请注意,一定要“学两年”,而且要认真的学两年。

  

举几个例子:

(刚从51job上摘录的)  

1、Dell――内部销售代表部门:

中小客户部  

职位说明:

  

通过电话进行销售活动,与外部销售代表合作完成各项销售指标  

工作职责:

  

•建立和维护客户档案  

•通过电话直销模式,销售戴尔产品和解决方案  

•开发新客户,拓展与老客户的业务  

•协调公司内部资源,提高客户满意度  

职位要求:

  

•大学以上学历  

•良好的英文读写能力  

•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学习能力  

•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  

•较强的计划组织及协调能力  

•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巧  

这份工作要去你学习成绩不要太差,英语6级,1-2年学生工作经验,外加某公司实习经历。

差不多认真准备1年就够了。

  

2、西门子――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SSME)  

职责与要求:

  

Responsibility:

  

SWdesign,code,unittestandmaintenanceofrelatedparts  

SWcomponentbugfix?

Implementthedesign  

Relateddocuments&processreview,inspectionandcreation  

Knowledge&TechnicalSkills:

  

-BachelorofScience/Engineeringdegreeorabove  

-ExperiencewithVC++andPerlisamust  

-ExperiencewithDHTML,JavaScriptfrontendisaplus  

-Experiencewithmulti-threadedC++CGIbackendisaplus  

-1-3yearsworkingexperienceispreferred  

-Creative,customerfocusedandself-motivated  

技术型工作的准备相对复杂些,不过根据这份要求,良好的成绩,2年的编程经验其中包含1年的实习项目经验,当然一定要懂得该职位要求的编程语言和工具。

  

以上举了两个例子,一文职一技术。

其实找工作就像考试,首先要知道他要考什么。

如果一本书考1-4章,你学了1-8章,对于这次考试而言你浪费了一半精力;如果考1、3、5、7章,你学了1-6章,虽然你学的多于考试内容,不过你第7章没学,还是考不好的。

  

如果大家从大二下开始认真的为毕业找工作而做针对性的准备的话,没有道理出现就业难的问题。

而浑浑噩噩过了三年,到了大四上才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就业指导讲座的同学,我个人感觉找一份好工作已经没太大希望了。

  

有所读有所不读:

上海理工的课程设置是有严重问题的。

不要抱怨。

例如对于光电学院的学生,根据就业需要,知道自己要认真读哪些课程(有些专业基础课非常非常有用,特别是教软件硬件的一些课程),没用的课考一个好绩点就可以了。

其实校外的一些培训机构设置的课程反而是更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