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著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3441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docx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专著心得体会.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docx

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教育教学专着心得体会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着,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着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

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着,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

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说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

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

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

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

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

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

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压根和你不一样,托马斯先生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很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在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业上的残疾人,但这些标签被无情的贴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的成了学业上的残疾人了。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

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

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

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李圣珍常说:

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

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己,成为社会可用之材。

无论进步、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

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

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希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

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

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

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

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

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积极发现的过程。

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

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

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

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

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

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

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

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优秀是教出来的》读书笔记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

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

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

但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

对于一个小学老师来讲,《优秀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

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

克拉克老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养。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

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生动形象,作为读者丝毫没有感觉枯燥乏味,相反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亲切自然。

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

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罗恩克拉克的几点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

例如:

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罗恩克拉克和他家长联系了多次都没有联系到。

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克拉克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

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

“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

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

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这种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

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

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

看完罗恩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

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所创新,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一定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多渠道地转变后进生。

优秀是教出来的,一般的人对于这个教育都有一种狭隘的理解:

那就是学校教育。

其实不是这样的。

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会使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

总之这位老师的做法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机智和教育的挑战。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拥有丰富的教学案例和经验,但由于理论欠缺,不能变成文字,使自己好的经验不能与人共享,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再加上自己思想作祟:

我不行,人家是名家,我不行……究其原因,说白了不是自己不行,而是自己教育理论不足,不能把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罢了。

学校倡导大家读教育类书,目的在此,希望大家争做名师。

基于此目的,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响应学校给教师的读书计划,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生命与教育》《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欣赏教育》等学术作品。

读完之后顿觉受益非浅,

读了《生命与教育》,使我知道,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

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

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托尔斯泰说过:

“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

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欣赏教育》告诉我们:

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和得到别人欣赏,是我们每一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

欣赏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

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

“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欣赏教育最大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承认差异,允许错误和失败。

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个好孩子。

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通过广泛的阅读,拓宽了我的专业知识,使我获得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读了这些书,使我明白了在教学活动中欣赏与激励的重要性,爱的重要性,这些都将作为我以后教育学生的座右铭。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感

度假区中心小学——池玉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陶行之先生,读罢文集,崇敬和景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陶行之先生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他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为改革中国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我想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要使你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知识传播等都较好地被学生接受并产生效果,应具备的基础条件不外乎这样三个方面:

(1)人格、

(2)学问、(3)方法。

即:

一个要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必然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育人艺术水平。

同时,还要做到“心中有书,眼中有人”(这里的人是指学生)。

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夫子曾说过样的话“仁者爱人”,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你首先要爱你的学生,教师爱学生是无选择的,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被动的、压抑的。

学生尊敬和爱戴我们教师的条件又是什么呢除了上面讲到的“人格”、“学问”、“方法”以外,还应该加上“关爱”,即:

关心爱护学生。

在教育行为中,教育管理学生,要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前提。

从一定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力学的关系,进一步说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按照牛顿力学原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的。

我们做教师的给予我们学生的是关爱、是亲和,学生会回报我们教师疏远与冷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没有亲和力,你怎么能要求学生走近你、亲和你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早就有这样的定论:

轻松、和谐、充满爱的环境能够激发人健康向上的情感,能够唤醒人的爱心。

相反,充满仇恨、冷漠的环境却会诱发人产生邪恶,使人与人之间变得隔膜、疏远、丧失爱心。

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方法得当,方法的选择要因学生而异,即所谓因材施教是也。

切不可千人一面,逮住一种方法就认为它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未免简单、幼稚。

要不断地观察学生、走近学生,研究学生、直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最终达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说理要动之以情,管理要晓之以理。

要达到以上目的,我们做教师的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外,更重要地要拥有一颗爱心。

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之心,一颗关爱学生成长的仁爱之心。

像陶行之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打心底把教师工作视为一份崇高的事业来追求,每时每刻都对这份事业打心底倾注我们对它的爱,那么,教育——这座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文明大厦,就一定会建造得更加宏伟、壮观。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价值始终是社会的核心价值、终极价值。

生命的尊严才是至高无上的,在神圣的生命面前,没有任何世俗之物称得上高贵。

任何世俗之物都应匍匐在生命之灵光之中。

他所理解的现代化首先是要提升人的权利和尊严、服务于人的自由和幸福。

因此,先生以一颗广博的爱心爱国家,爱人民,爱师生。

“爱满天下”,“情满人间”,情至真,爱至深,是我们做人的典范。

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牢记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导,更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的一颗爱心!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以先生为榜样,始终把了解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做到人格上尊重他们,生活上关怀他们,学习上关注他们,身体上关心他们,使全体学生生活在充满爱的浓浓氛围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增进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

真爱无痕,大爱无疆——《教育的真爱、假爱与错爱》专着读书心得

最近,在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教书的同学,赠送了一本该校校长陈立群先生着作的《教育的真爱、假爱与错爱》教育专着给我,使我有幸拜读了这位具有传奇色彩人物的书。

称其为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因为五年前,我在杭州挂职时就听说他在三年时间里使长河高级中学实现了传奇式的三级跳跃,由省三级重点中学提升到省二级重点又到省一级重点的飞跃式发展,使学校从原先不知名的一所学校,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杭州八大所之一(杭州八所着名的省一级重点中学)。

放眼整个浙江省的教育界,这样有思想、有魄力、善管理、有超前眼光的教育家也是凤毛麟角。

所以陈立群先生的这本专着我细细地拜读。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提出了“真爱”这个概念。

“真爱”完全没有不良的动机,集慈爱于一身,爱护一切生命。

真爱很纯然,没有束缚,没有溺爱,会协助所有的人勇于接受各种考验、挑战,能够真正地开启智慧,协助人们成长、成熟。

陶行知先生曾说: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教育爱是教育的“根”,它赋予教育以生命与活力。

教育爱的本质属性规定了教育爱具有无私性、无差性和恒常性。

这就意味着教育必须是一种不求回报、不求索取的投入,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这个“人”的发展,并伴随其全部的学习过程。

也就是说,教育爱本质上是一种真爱。

因为真爱爱的就是学生这个“人”本身,不论其品行优劣、学习好差、外形俊丑。

教育爱是一种有教无类的爱。

书中,不仅作者的教育理论比较深入,作者精彩的案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谈到假爱时,作者认为假爱里面有很明显的不正确的企图心及不良动机,利用众生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

换句话说,就是把“爱”当作一种投资报酬率来换算,算计“爱”可以换回多少价值,能够来怎样的名和利。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把学生考出好的成绩当成自己辛辛苦苦工作的唯一追求,视之为最重要的责任,最高尚的道德。

一切只为分数增长。

其实,他们只是在培养考生,而忽视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精神生活的眷注,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人的全面培养。

知识增长了,精神脆弱了;分数提高了,人格缺失了。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无道之德。

一些教师把自己的功名置于学生的人格之上。

一些教师以貌取人、以分取人、凭自己的喜好行事,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

一些教师屈服于家长的权势地位,在座位安排、练习批改、上课提问等方面对他们的孩子给予比较多的照顾。

应该承认,以上这些现象中,有些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者迫于各方的压力而作出的无奈选择。

由此,作者把教育者出于功利驱动、个人喜好,或迫于压力而施于学生的爱界定为教育的假爱。

真爱无痕,润物无声。

假爱的特点是“爱”的过程是很明显的,带有条件的,以利言爱,以利言德,看似爱生,实则爱己。

其付诸爱的对象往往是那些所谓学业优秀者,或是那些聪明、听话、善学、家庭条件好的学生。

这种“关爱”其实是一种偏爱,而偏爱的实质表明了教师真正爱的并非学生本身,而是学生某些特定的品质,是教育者从其自身的需要、喜好出发,把自己的教育爱当作一种投资报酬率来换算,通过学生的成绩、分数、学生家长的礼物、财富来换回一定的名和利,或偏向于家庭条件好,或有特定背景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特别关照。

说到底,这样的教师,爱的是他自己。

教师就这样违背了职业道德,污染了孩子纯洁的心灵,对孩子造成伤害。

这就违背了爱的主动性原则和无私性原则,是一种教育假爱。

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错爱”是教师没有明显的不良动机和不良居心,甚至很多“错爱”的出发点完全出自于善心善意、慈悲好意,主要是因为爱的里面欠缺智慧且含有很强的主宰欲。

“错误的爱”最明显的结果,是导致彼此或一方很痛苦。

教育错爱也是如此,教师或者父母教育子女和学生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使孩子们痛苦或者不如意。

作者把教育的错爱界定为:

教育者忽视甚至违背作为教育本体“人”的发展规律,在教育过程中施予学生(孩子)的关爱。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保护期”阶段,他们期待教师具有慈母严父与知识传播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很难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教育者爱的施予是有条件、有所求的,心里夹杂着很强的主宰欲。

譬如,有些教师“己所欲施于人”,用一种强势态度要求学生接受自己所预定的框框、架构,并试图以自我意识去主导学生;有的教师通常用一种命令、权威的方式对待学生,而不是以一种邀请、尊重的心态和平等的立场对待学生,从而使学生成为了与教师相对立的一派。

“好心没有好报”,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就是爱不得法,此乃教育的错爱。

教育的错爱有很多的现实案例,如:

张老师是一位有30年教龄的小学语文教师。

在学校里他被公认为勤奋认真的好教师,几乎每天他都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

校长对他的评价是:

“他努力使学生好好学习,不能容忍懒散的现象,最赖的学生在他班上也会变成勤奋。

但是,奇怪得很,学生们都不喜欢他,班里学生的语文成绩一般。

”于是一位班主任向班上的语文课代表了解情况。

“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张老师?

是否因为他要求过严?

”语文课代表告诉说:

“张老师经常要我们罚抄。

语文默写错时,他就要错一罚百。

有一次我听写时写错了一个字,将‘琴’字下边的‘今’写成了‘令’,张老师竟罚我抄写1000遍(因为我是语文课代表)。

我放学回家就开始抄写,到晚上10点才算抄完。

开学后的语文单元测验,因为全班学生考得都不太理想,张老师罚我们把第一单元所有生字和词语各抄三行(每行10个字),并且第二天上语文课时必须交上。

还有的时候是一个人做错,全班挨罚。

一次听写,有几个同学共写错了18个字,结果全班每个人一起被罚抄30遍……所以大家都不喜欢语文课,越来越讨厌张老师。

”“张老师对你们这么严,你们的语文成绩应该不差吧?

”“哪里呀,张老师一来就要我们罚抄那么多,我们都烦透了,哪有心思去考虑自己到底怎么会写错的,只管乱抄一气,赶着完成罚抄的任务要紧,有不少同学看看罚抄有很多,实在完成不了,就干脆不做了。

您想,这样的订正效果能好吗?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教师是“错一罚十”还是“恨铁不成钢”的做法出发点是好的,因为肯定没有哪一个老师纯粹想跟学生过不去。

然而,这样做不仅完全达不到教师预想的目的,相反的,无意中侵犯了学生的自主权,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极为恼火,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师生关系紧张,沟通困难,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高,甚至反而下降。

在这种教育的“错爱”中,爱的施予方式是教师不把学生当作人格平等的人来看待具体体现。

在这种爱中,虽然教师有意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但是,由于教师并不顾及到学生的独立人格并尊重其人格的独立性,教师对学生的这份“错爱”就会物极必反,成为严重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

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以至留下不能释怀,甚至是难以磨灭的阴影。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喜爱和厌恶确实纯粹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是出自人的一种正常的对优秀和美的追求和向往的心理,是人之常情。

但是,从教育的意义上讲,这种有选择性的爱是不是一种教育的真爱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既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教师就应无差别地爱每一个学生,既欣赏某些学生的优点,也包容某些学生的缺点,甚至对于那些并不讨人喜欢的学生,教师要对其施予更多的关爱。

对于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在同学们中毫不显眼的学生来说,也许正是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抹微笑,给了他学习的动力和勇气,促使其在心理上发生积极的转化。

因此,在对待学生上,教师必须克制人对人的这种私人的感情,以饱满的热情接受和爱护各个不同的学生。

其实,教育真爱就是教育爱的正常状态,是真爱的一种。

教育真爱是一种打破师生隔阂、激发学生成长的能力;是一种付出;是一种给予;是一种奉献;它不分性别、美丑、身份高低;也无论学生的品行优劣、学习好差,普遍实施于每个学生,无条件地传授于所有的学生。

面对成绩优秀、品行高尚者固然不吝肯定、赞美之词,而对发展相对落后者更是言辞恳切,充溢希望之情。

犹如面对一帮中流击水之人,教育并非仅仅立于岸上,为那些善游者、先行者加油,更是置身河中,帮助并非不善游者或者暂时落后者授之以术、导之以向、倾之以爱,共渡滔滔江河。

得此真爱者,必定信心满怀、心存感激、心怀感恩、心念社稷,也必能传承真爱。

教育的神圣使命即在于真爱!

真爱无痕,大爱无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