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 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3226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 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 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 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 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 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 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docx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 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 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 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docx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

Theconnotation,DevelopmentTrainofThoughtandBasicFrameworkofPeri-urbanModernisticAgriculture

孔祥智

Xiangzhi-Kong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SchoolofAgriculturalEconomicsandRuralDevelopment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城乡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包括:

高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安全农业、观光农业、组织化农业、信息农业。

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工作。

Abstract:

Peri-urbanmodernisticagricultureistheoutcomeofurban-ruralrelationshipdevelopingintocertainstage,andanimportantpartofthecity.ThedevelopingkeystonesofBeijing’smodernisticperi-urbanagricultureinclude:

high-techagriculture,brandagriculture,safetyagriculture,tourismagriculture,organizingagricultureandinformationagriculture.ThispaperputsforwardtheimportworkaboutdevelopingBeijing’speri-urbanmodernisticagricultureduringtheeleventh"Five-Year".

【关键词】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新农村建设

Keywords:

ModernisticAgriculture,Peri-urbanAgriculture,theConstructionofNewSocialistCountryside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京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形成了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共同投资于农村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

“十一五”期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全市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区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

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横向对比看,这一比例是最高的。

当然,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个字”的目标中,生产发展始终占居最重要的位置,生产发展是“本”,是其他目标实现的基础。

而就京郊而言,由于常规农业早已失去了竞争优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必然的选择。

一、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解

尽管都市农业的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但早在50、6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出现了都市农业的理念和做法。

我国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引入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比较公认的理解是“地处城市郊区(或者近郊)的农业以及由于市区扩展而划入市区的农业”,“是指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它“包括城市内镶嵌插花状的小块农田、庭院和阳台绿化,也包括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农业,还包括远郊,甚至环大都市经济圈在内的适宜大都市市场需求的农业”。

从中国期刊网上收录的数百篇文章来看,绝对多数定义或理解都在上述范围内。

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业和城市发展关系的反映。

从我国的情况看,农业和城市的关系呈现出三个阶段:

一是城郊农业阶段。

这是单一的农业为城市服务阶段。

城市的发展,需要周边地区为其提供鲜活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农产品,于是,城市郊区的农区农业,就演变为城郊农业,郊区的大小,一般以城市的需要为标准。

世界各国不乏随着城市的扩大而不断扩大所辖郊区范围的例子。

在城市郊区,农业产业的分布呈“屠能圈”状分布,不同的圈层具有不同的服务于城市的功能,但主要是农产品供给。

在这一阶段,城市外延性扩张的势头强劲,没有能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农业与城市的交流主要在产品和市场方面,农业自身的发展能力也较弱。

二是都市农业阶段。

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仅是充足的鲜活农产品,还有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休闲娱乐、回归自然和获得农耕文化知识的场所,城市对农业的需求更高了,同时,城市也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一定的资金支持。

在这一阶段,由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对农产品的要求,不仅是充足的农产品供给,还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选择性,而从总体上看,主要农产品的数量供给已经基本得到保障,城市居民更多的是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安全等方面的需要。

农业区域的范围也由原来的郊区扩展到了城市能够影响的周边地区,即城市化地区,农业产业的分布呈为:

休闲、娱乐功能的产业距离城区一般较近,而提供产品功能的产业距离城区一般较远。

三是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

到了这一阶段,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工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有能力对农业进行反哺,以财政、金融、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支持体系日臻完善,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盈利水平大大上升。

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农业区域的范围扩大到整个都市圈,而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行政区划,并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普遍采用现代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现代科学的尖端技术如电子、原子能、激光、遗传工程等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现代化温室、喷灌、滴灌等设施和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并成为吸引城市居民参观和游览的重要景观。

农产品本身不仅仅是能够吃得饱、吃得好的食物,还是城市居民不可多得的观赏品。

从时间上看,以北京为例,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北京和其他城市一样,实施“菜篮子工程”,农业的目标主要是满足城市居民以蔬菜为主的主要农产品供给,即城郊农业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5年底,农业作为“菜篮子”的任务已经完成,外阜蔬菜大量进入北京市场,郊区农业进入了艰难的结构调整阶段,并逐渐形成了以安全、优质、高效为特色的发展格局,这一阶段属于都市农业阶段;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以此为标志,我国农业的发展进入了“多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阶段,农业的发展逐步与城市经济融合在一起,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需要,北京的农业也开始进入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可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都市农业的高级阶段,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农业,是城市高度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条件下的农业形态,是城市体系下的农业形态。

概括地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生产者角度看,都市型现代农业要为生产者带来稳定的高收入。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城乡融合新阶段的产物,在这一农业形态下,农民不再是弱势群体,农业不再是弱质产业,农民能够获得与其他产业平均的利润,甚至高于其他产业,农民成为其他阶层所羡慕的群体。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农业劳动者获得高收入的基础和保障。

当然,这一结果,是城乡非农产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是城市高度发展以后所必然要求的城乡融合所带来的。

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劳动力都能够充分就业,乡村的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的生产经营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市场体系和现代经营方式,农业就业者不超过全部农村劳动力的5%。

从消费者角度看,都市型现代农业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功能化、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农产品,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是城市居民旅游、观光、体验、文化、休闲的场所。

首先,在北京市居民中,相当一部分是高收入阶层。

这部分消费者对高档农产品具有极大的消费能力。

这就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所提供的农产品不是一般的农产品,一般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周边地区就可以提供。

比如,北京市就可以依靠山东、河北、内蒙古等省区提供充足的一般农产品的供应,本市的耕地则主要用来提供安全、优质、功能化、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农产品,这样的农产品科技含量高,而北京作为首都和国家的科技中心,能够支撑高科技农产品的生产。

同时,这类农产品对全国农业的发展也具有示范效应。

其次,北京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人民币,这就决定了北京市城区居民不仅要求农业提供高质量农产品,更重要的还有在现代文明中对代表中国数千年传统的农耕文化的眷恋,以及对与城市狭小空间完全不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这就催生了高档次的农业旅游。

农业的功能也更重要的体现在休闲、娱乐、教育、文化、观光、体验等方面。

再次,单调的城市生活需要农业的点缀才能显现出勃勃生机。

从这一点看,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包括三个层次:

(1)城市居民家庭对鲜花、绿植、宠物的需求;

(2)城市绿化对林、草、花等产业的需求;(3)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通过时间和空间合理布局后形成的马赛克景观的需求。

最后,在某种意义上讲,城市的发展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破坏,它打破了原来的生态平衡,而郊区农业的发展则能够起到维系这种平衡的作用。

二、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义、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静相一致,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更高和更新的阶段,这就是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

当然,前面的分析表明,北京刚刚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起步或者初期发展阶段,在这个关键时刻,适时调整农业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郊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规划时,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首要位置。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现代农业的特点很多,主要是:

它是可持续发展的,是对环境友好的,是数字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以及工厂化的。

在“20个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而发展现代农业则是生产发展的核心。

在郊区,只有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为其他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郊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一向很高,只有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发挥首都地区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才能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

2、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郊区贯彻“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唯一出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六篇提出,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农业发展怎样为这一战略目标做贡献?

从北京的情况看,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菜篮子”、“米袋子”任务基本完成后,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偏低,化肥、农药的残留过高,以及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过大就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新世纪和新的农业发展阶段,郊区必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切实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普及性推广滴灌、喷灌、机械化操作、有机化种植、生物防治等先进和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以现代化为手段实现环境友好目标。

必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不断提高生物、工程、农艺、农机、材料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大力推广耕作、播种、施肥、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户用高效炉灶、秸杆综合利用、农业机械节能等农业节约型技术,使郊区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郊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资料表明,郊区主要农产品的的生产成本大大高于周遍地区,这就决定了对于常规农产品而言,郊区农业基本没有竞争力,更谈不上和国外农产品竞争。

但郊区农业有自己的优势,这就是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高端农产品,满足首都高收入阶层的需求,才是郊区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4、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新北京、新奥运”的要求。

2008年,北京要举办一届高水平、体现北京特色的奥运会,各项工作已经进入倒记时。

奥运会是全面检阅和展示北京形象的大舞台,这对郊区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不仅要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健儿提供优质、安全、营养丰富和具有北京特色的农产品,还要利用农业的合理布局提供丰富多彩的马赛克景观。

尤其要全面贯彻落实《2008年北京奥运食品安全纲要》,按照部门分工和相关要求,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生产投入品的连锁经营、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等相关工作,为奥运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充分准备。

因此,在2008年奥运会即将到来之际,结合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政府扶持

实践证明,凡是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和产业,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都市型现代农业也是这样。

因此,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坚持市场导向的基本原则,运用政策手段引导和扶持广大农民不断提高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和资金含量,走出一条具有北京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市场引导不仅要体现在政策上,还要体现在农产品市场的硬件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各个方面。

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政府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投入,以及合作经济组织、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定向扶持,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指引方向、奠定基础。

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北京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化中心,中央在京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可以为郊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北京共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万多人,占农业总人口的0.55%,在全国绝对处于领先水平。

此外,在北京城区的人口中,1/3以上属于高收入群体,这部分人对农产品的消费已经进入了高品质、安全化和个性化阶段,对休闲和旅游的要求较高。

这些都是郊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独特优势。

因此,要在摸清郊区农业、科技、人才、市场等各方面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郊区的资源优势,有重点地培育和发展具有北京特色的唯一性农产品,满足广大城市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要按照“创造唯一性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要求,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3、龙头带动,合作驱动

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产业链的打造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只有延长产业链条才能真正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国内外经验证明,龙头企业带动和在此基础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育,是打造农业产业链的中心环节。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把生产、流通、加工紧密结合起来,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改变“一类原料、二类加工、三类包装、四等价格”的低效益局面,这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北京不一定要做生产大市,但要做农产品加工强市,通过培养出能经得起市场风浪的市场主体,主动参与竞争,实现农业经营主体与市场的有效连接。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而产生的组织,是联结农户和市场、农户和龙头企业的重要桥梁。

实践证明,在同一区域内,同一农产品的生产者的大量存在,是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市场为导向、农民为主体、利益为纽带、发展与规范并重的原则,积极培育、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鼓励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法律、会计、会计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

4、科技支撑,基础先行

科学技术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兴起的以高新技术为突破口的工业革命称为第四次产业革命。

这次产业革命是依赖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空间开发与海洋开发等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来实现的。

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把人类带进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信息时代。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是适合京郊的重大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应用的结果,也是展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成就的载体。

因此,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一定要以充足的科技储备为前提,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机制,逐步完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基础条件建设。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定位

1、总体思路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城乡和谐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各郊区(县)功能定位,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发挥城市在经济、科技、信息、人才、人文、历史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城乡优势互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使郊区农业和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推进城乡融合、互动发展,实现郊区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生产型向生态型、产品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2、发展定位

(1)服务中高收入阶层。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供高质量、高品位、高附加值、无污染、多样化、功能化的农产品,为城市中的高中收入阶层服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所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上述诸多要求的前提下,应该是高价位的,一般的低收入阶层的市民很难消费得起,主要用来满足中高收入阶层的需要。

(2)提供观光、体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产品或者服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农产品,更主要的包括与产品相配套的服务性产品。

通过开辟绿色景观、市民公园、花卉公园等,延伸市民双休日和休闲度假的场所,让市民体验到农耕与丰收的喜悦,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的机会,增强人们对现代农业的感知,达到强身健体、愉悦心情的功效。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北京市民的周末旅游已经从单纯的观光和体验进入了文化和教育阶段,为此,都市型现代农业还将继续拓展功能,对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提供接触农业、体验农耕文化、接受农业教育的场所。

(3)为城市发展提供景观和生态保障。

通过对郊区的农田、菜园、果园、林地等方面的建设,可以组成马赛克式的景观,美化首都环境。

并且可以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充当都市的生态屏障,防止城市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营造绿色景观,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进一步塑造城市形象,创造城市品牌。

三、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框架

基于我们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认识,以及北京市郊区的农业资源和农业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至少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一)高科技农业

高科技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最重要内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就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两大支撑体系,也是未来世界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作为首都,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充分汲取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努力做到高科技带来高效益。

目前,北京市已经出现了许多应用最新农业科学技术的成功范例,如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区、昌平中日友好观光果园、小汤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平谷大桃技术推广和应用、以顺鑫农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以朝阳区来广营为代表的绿色农业产业的运行模式等,认真总结这些个案的经验,是北京市发展高科技农业的重要基础。

(二)品牌农业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农业产业也不例外。

近10余年来,北京已经形成了一批区域性的农产品品牌,如“怀柔板栗”、“平谷大桃”、“大兴西瓜”、“昌平苹果”、“顺鑫牌”蔬菜、“华都肉鸡”、“延庆杏扁”、“妙樱牌樱桃”等,但这些名牌的市场知名度还较低。

从总体上看,北京现有涉农品牌1300多个,而以初级农产品作为商品的农产品品牌只有300多个,已获得北京市著名商品的农产品还只有大地无公害蔬菜、绿中名瓜菜等11个品牌。

因此,要在在果品产业“八带、百群、千园”,养殖业“两区、三带、多品群”等产业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继续打造农业品牌,不断扩大北京名特优新农副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把上述品牌逐步打造成全国品牌乃至世界性品牌,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涌现出新的农业品牌。

要把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旅游、文化、观光结合起来,把北京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农业旅游观光结合起来,打造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农业旅游品牌。

(三)安全农业

大力发展安全农业,构建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条,是保证城乡消费者生命安全的需要,也是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是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

发展安全农业,必须抓住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投入品质量监管以及农产品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整合已有的检验监测信息资源,健全认证认可制度。

加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工作,不断规范各类主体的执业行为。

安全农业既指的是农产品自身的安全和无害化,也指的是对土地、地下水和整个生态环境的无污染和和谐。

因此,北京市发展安全农业,要坚持发展农业中的循环经济,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紧紧围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大力推广健康养殖、综合利用、农机服务等实用技术和生产模式,加大治理农业污染的力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四)观光农业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观光农业,不仅仅包括休闲、旅游和观光等活动,而是指在城乡居民收入达到较高水平的条件下,以郊区农业活动为基础,利用郊区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结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经济行为,把历史人文景观、自然资源景观、农村文化活动和农业产业链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城乡居民提供观赏、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度假等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的农业形态。

是农业由传统的第一产业结合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渗透和延伸的结果,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全市现有1940家各类大小不一的农业观光园,2004年接待游客4000万人次,实现观光收入27亿元,但观光园的景观环境、卫生状况、设计水平、服务质量等有待于提高,按照相关标准,2004年有30家观光园获得市级农业观光示范园的称号。

北京市观光农业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和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的观光农业还有很大的距离,仅仅停留在采摘瓜果、吃农家饭、民俗旅游等低级阶段,今后还要在做精、做细、突出每个地区乃至每个农户的特点等方面下工夫,在突出北京的文化特色上下工夫。

(五)组织化农业

北京郊区和全国一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

在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基本制度下,小规模农户经济将与现代化共存。

在小规模农户基础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提高组织化水平。

从国际经验及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小规模农户组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形成“龙头企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目前,北京现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940家,年加工产值250亿元,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市级龙头企业47家,这些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重点。

力争再用五年时间,使达到市级标准的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由目前的47家发展到100家,使北京农产品加工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80%,农产品加工产值由目前的250亿元提高到500亿元,成为国内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中心。

二是组建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