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3090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docx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 第三章 第5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docx

步步高届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配套文档必修一第三章第5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5讲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最新考纲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壳物质循环。

考纲解读

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理解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3.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4.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

考点一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形成各种岩浆岩,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

2.地壳运动

(1)

(2)地震

①概念:

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

引起的地壳震动。

 

3.变质作用:

原有岩石受内动力的影响,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化,形成变质岩。

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判断

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

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被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

图示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成泉的地方。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气较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油较重,分布于背斜中部;水最重,分布在下部。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

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13·北京文综)下图中的甲、乙两处由内力作用形成;丙、丁分别为典型的向斜山和背斜山。

(×)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知,甲为峰林,可确定为喀斯特地貌,甲处为流水的溶蚀作用,为外力作用形成;乙处是砂岩,为沉积岩,外力的堆积作用形成;根据岩层形态知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2)(2012·四川文综)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

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

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断裂上升。

(√)

解析 由图片可知该山的一侧是断崖,由此可推出其形成应该与岩层断裂上升有关,属于断块山。

(3)(2011·广东文综)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背斜、向斜、断层。

(×)

解析 甲处岩层断裂并错位,为断层;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2012·江苏地理)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

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读图,回答2~3题。

2.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

答案 2.D 3.C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理解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这一概念。

第2题,从图上地势的起伏状态可以判断出地形类型,属于谷地的是①②③④四处。

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即图中的虚线,其起伏状态可以看作同一岩层的形变状态,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向下弯曲的为向斜。

把上下两图复合起来,既是谷地又是背斜构造的是①处和④处。

第3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图中⑤处同一岩层发生了上下错位,并且埋藏深度低于左侧,显然是发生了断裂,并且相对于左侧发生了沉降。

(2009·北京文综)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读下图,回答第4题。

4.图中(  )

A.乙处为河流冲积扇B.丙处侵蚀比对岸强

C.丁处矿床为天然气D.戊处位于背斜谷内

答案 D

解析 分析图像可知,乙处为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而河流冲积扇应位于山麓地带;丙处为凸岸,河流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对岸为凹岸,河流侵蚀作用较强;天然气为沉积矿床,并且应位于背斜的项部,丁处不可能有天然气;从岩层的形态看,戊处岩层明显上拱,应为背斜。

考点二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

1.实质:

使地表物质从高处向低处迁移。

重力决定着物质迁移的方向。

2.主要类型

(1)风化作用:

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2)侵蚀作用:

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

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

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

3.相互关系

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表: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雅丹地貌)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特别提醒]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

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

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结果: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2013·福建文综)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1~2题。

1.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B.洪积平原

C.三角洲D.河漫滩

2.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D 2.C

解析 提取关键信息和读懂景观图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

第1题,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根据河流堆积地貌的成因和分布可知,宽谷中分布的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只能是河漫滩。

冲积扇多位于河流的出山口处,三角洲位于入湖口和入海口处,图中沙丘地势高、坡度大,不属于洪积平原,因此可以排除A、B、C三项。

第2题,沙丘是“爬升沙丘”,又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外力作用必然是由河水向河岸一侧作用。

从景观图中可以看出沙丘剖面的形状。

③的坡度及形状符合景观图的情况。

3.(2013·浙江文综)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

②)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答案 D

解析 由图2可知,曲流处凹岸流速快,凸岸流速慢,由图1知,甲为凹岸,乙为凸岸,AB项错误;乙岸流速慢,多泥沙堆积痕迹,不适宜建港,C项错误;甲岸流速快,侵蚀强烈,应建设防洪设施,D项正确。

4.(2013·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解析 从图示可以看出,P位于山麓谷口处,为冲积扇;其形成过程从搬运、堆积两方面描述。

5.(2012·北京文综)读图,回答下题。

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

答案 在滦河河口附近,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解析 河流三角洲的成因一般从河流含沙量大、流速减缓、海水顶托作用等方面分析。

   地理事象判断型

地理事象判断类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回答“是什么”“属于什么”的问题。

这类问题往往是自然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判定与比较,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主要是找出三个方面:

一是基本的规律和原理,例如在解答试题调研第2题时,要明确该问题所涉及的内、外力作用原理分别是什么。

二是图中的信息(点、线、面、图例和注记等);三是基本方法。

第二种是回答“怎么样”“是否合理”的问题。

这类试题往往是对人类生产活动的评价,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主要也是找依据,主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来分析。

考点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循环过程

(1)岩石分类:

岩浆岩(A侵入型岩浆岩、B喷出型岩浆岩)、C沉积岩、D变质岩。

(2)地质作用:

①冷却凝固、②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2.影响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代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

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

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特别提醒]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有用成分举例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玄武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2011·大纲全国文综)读下图,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成岩浆岩。

(×)

解析 各类岩石在地球表层受到多种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影响,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沉积岩。

(2009·江苏地理)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2~3题。

2.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B.③C.④D.⑤

3.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B.Ⅱ——③

C.Ⅲ——⑤D.⑥——Ⅰ

答案 2.D 3.A

解析 第2题,教材虽没有讲述昆仑玉的形成,但讲述了大理岩的形成。

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是由石灰岩受热变质而成的。

图中⑤表示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第3题,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的化石属于沉积环境下的沉积岩形成过程,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选项A是正确的。

下图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

回答4~5题。

4.“猴子”的岩石按成因属于下图中的(  )

A.甲B.乙C.丙D.丁

5.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猴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海浪侵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风化作用

答案 4.C 5.D

解析 第4题,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知,甲、乙、丙、丁分别是沉积岩、岩浆、岩浆岩和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由此得出答案。

第5题,棱角分明的花岗岩经过风化作用,逐渐成为栩栩如生的“猴子”。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表现,它实际上是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正确掌握该内容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

(1)准确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由上图可知:

当炽热的岩浆(图中C)从地球内部喷出后,便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如果岩浆未喷出地表便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为侵入岩(图中D);如果岩浆到达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为喷出岩(图中E)。

岩石在地表暴露,受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常含有化石的沉积岩(图中A)。

沉积岩在高压、高温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图中B),变质岩在地壳深处被高温熔化变成岩浆。

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的物质循环。

(2)理清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的方向

①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②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

③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3)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可以总结如下

岩浆喷出或者侵入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转化为沉积岩,各类岩石受地壳运动影响,经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在地壳深处经高温熔融作用又可以重新转化为岩浆。

(4)熟悉地壳物质循环的各种变式图

练出高分

一、选择题

地球表面形态的塑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回答第1题。

1.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

B.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和固结成岩作用

D.侵蚀作用和岩浆活动

答案 B

解析 内力作用是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下图表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判断图中甲、乙两处分属(  )

A.岩浆岩和变质岩B.变质岩和岩浆岩

C.沉积岩和变质岩D.变质岩和沉积岩

答案 C

解析 由图中看出甲处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乙处附近有岩浆侵入,会使其岩性发生变化。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3~4题。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

A.⑥处岩层不可能含有化石

B.③物质主要来自于地核

C.④处岩石类型不同于①是因为发生了变质作用

D.⑤处形成大陆岛

4.从地质条件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是储藏天然气的良好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沉积岩

C.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④②①

D.若修南北向的隧道⑥处构造好于①处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⑥处为沉积岩,有可能含有化石;③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④处是由于①岩层受热而形成的变质岩;大陆岛是陆地向海洋的延伸部分,⑤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

第4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①处是向斜;②处是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④、②、①岩层相比①先形成,②④后形成;⑥处是背斜构造,①处是向斜构造,修建隧道最好选择在背斜处,这样地基稳定,便于施工。

5.下图为“某山区地质构造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是火山喷发和地震

B.D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C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C.在地质构造上,世界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与图中的B处相同

D.图中E处不可能含有化石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B处为岩层断裂下陷,与东非大裂谷形成原因相同;火山、地震多发生于板块交界处;D处地质构造为背斜,C处地质构造为向斜;E处岩石为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

故C项正确。

读“某河流示意图”,回答6~7题。

6.甲处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

A.中游落差小B.地转偏向力作用

C.河流含沙量大D.入海口潮差小

7.造成乙现象最终消失的原因是(  )

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

C.侵蚀作用D.堆积作用

答案 6.A 7.C

解析 第6题,甲地貌为河口三角洲,中游落差大小对河流入海口处的流速没有必然影响,所以对其形成无关。

第7题,瀑布形成处在水流的强力冲击下将不断地坍塌,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后退并降低高度,最终消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侵蚀作用。

下图是夏威夷群岛(编号为1)与其3个链状火山岛屿(编号为2、3、4)的分布示意图(未按比例绘制)。

许多科学家相信,夏威夷群岛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应该是因为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图中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形成的。

读图,回答8~9题。

8.火山岛屿1至4主要由下列哪种岩石组成(  )

A.岩浆岩B.沉积岩

C.变质岩D.资料不足,无法判断

9.下列四图中最能代表链状火山岛屿(2、3、4)和夏威夷群岛主岛

(1)的年龄分布情形的是

(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8.A 9.C

解析 第8题,火山岛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是岩浆岩。

第9题,由图可知,由于板块的运动,距离热点越近,岛屿年龄越年轻,越远则年龄越老。

下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白头山天池是著名的火山口湖,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  )

A.①岩B.②岩C.③岩D.④岩

11.①②④类岩石转化为③类岩石,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B.岩浆侵入

C.外力作用D.变质作用

答案 10.A 11.D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中物质循环关系可知,①是喷出岩,②是沉积岩,③是变质岩,④是侵入岩。

白头山天池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喷出岩。

第11题,根据上题判断可知,③类岩石为变质岩,①②④三类岩石变成③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

象鼻山位于广西桂林,因酷似一只伸鼻豪饮漓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称为桂林山水的象征。

读“象鼻山景观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关于象鼻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山上的天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B.“象鼻”形成与流水溶蚀作用有关

C.象鼻山山体的基岩是岩浆岩

D.山体的垂直节理性好

13.关于象鼻山地区地质作用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岩浆冷却—沉积作用—垂直运动—流水溶蚀

B.沉积作用—岩浆冷却—垂直运动—风力侵蚀

C.岩浆冷却—垂直运动—沉积作用—风力侵蚀

D.沉积作用—岩浆冷却—垂直运动—流水溶蚀

答案 12.B 13.A

解析 第12题,象鼻山位于桂林,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与流水溶蚀作用有关。

天然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基岩为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垂直节理性好是黄土的特征。

第13题,岩浆冷却后形成岩浆岩,岩浆岩经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经过地壳垂直上升运动出露地表,后经流水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

二、综合题

14.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

(2)①②③④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________,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_______。

(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____。

(4)在台湾东北海岸的“野柳公园”内,有一群海岸怪石,其中以“女王头”(如下图)最为著名,但其“玉颈”逐年变细。

你认为其“玉颈”变细是受________作用的影响,该作用对应于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

(5)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

答案 

(1)岩浆岩 变质岩

(2)①③④ ②

(3)③ ②

(4)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