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针灸疗法及护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2993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针灸疗法及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0针灸疗法及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0针灸疗法及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0针灸疗法及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0针灸疗法及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针灸疗法及护理.docx

《10针灸疗法及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针灸疗法及护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针灸疗法及护理.docx

10针灸疗法及护理

第十章针灸疗法及护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毫针的结构、规格、保养、检修等根本知识.

2、掌握毫针刺法,包括刺手与押手的作用,常用的进针方法,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行针的根本手法与辅助手法,针刺补泻手法,留针与出针等.

3、掌握针刺得气的感应及影响得气的因素与处理方法.

4、掌握针刺补泻效果产生的主要因素以及针刺异常情况发生的原因、处理、预防等.

5、熟悉针刺前的准备〔选择针具,选择体位,消毒等〕.

6、熟悉针刺的考前须知.

7、掌握刮疲的根本操作方法、补泻手法;熟悉刮疲的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的预防、处理.

8、掌握拔罐的根本操作方法;熟悉拔罐的适应证、考前须知及意外情况的预防、处理.

9、掌握灸法的作用及根本操作方法;熟悉灸法的适应范围、考前须知及意外情况的预防、处理.

二、课时分配

本工程共3个小节,安排3课时.

三、教学重点

掌握毫针刺法,包括刺手与押手的作用,常用的进针方法,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行针的根本手法与辅助手法,针刺补泻手法,留针与出针等;掌握针刺得气的感应及影响得气的因素与处理方法;掌握针刺补泻效果产生的主要因素以及针刺异常情况发生的原因、处理、预防等;掌握拔罐的根本操作方法;熟悉拔罐的适应证、考前须知及意外情况的预防、处理;掌握灸法的作用及根本操作方法;熟悉灸法的适应范围、考前须知及意外情况的预防、处理.四、教学难点

熟悉针刺前的准备〔选择针具,选择体位,消毒等〕;熟悉针刺的考前须知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毫针刺法及护理

一、毫针的根本知识

〔一〕毫针的结构

毫针的结构可分为5个局部,即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针的尖端锋锐局部称为针尖,又称针芒,是刺入机体腌穴的前锋;以铜丝或铝丝紧密缠绕的局部称为针柄,是执针着力的部位;针尖与针柄之间的主体局部称为针身,又称针体,是刺入腌穴内相应深度的部位;针身与针柄连接的局部称为针根,是观察针身刺入穴位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针柄的末梢局部称为针尾,是温针灸装置艾绒的部位.

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二〕毫针的质量

衡量毫针的质量,主要指其“质〞和“形〞.

1、毫针的“质〞是指毫针选料的优劣.金针和银针传热和导电性能虽优于不锈钢针,但其针体较粗,强度、韧性远不如不锈钢针,且价格昂贵,目前较少使用.

2、毫针的“形〞是指其形状、造型.

〔三〕毫针的规格

1、毫针的长短规格毫针的长短是指针身的长短.旧规格与新规格采用相对值对应,即1英寸=25mm0、5英寸=15mm

毫针的长短规格

卜H规格/英寸iILS23514.5

|新规格〔毫米〕15254n50657590WJI5]

2、毫针的粗细规格毫针的粗细是指针身的直径.从号数与直径的对应关系可知:

号数越大,直径越小,针越细.

毫针的粗细规格

〔四〕毫针的检修

由于毫针针体较细,经反复使用、高温高压灭菌,容易出现弯曲、断柄等现象,所以要对毫针进行检修.检修的内容包括针尖有无钩曲、变钝、偏歪,针身有无弯曲锈蚀、针柄有无断裂等.假设针尖不正、过钝、有钩者,可用细砂纸或细磨石重新磨好,使针尖正直光滑,尖而不锐,圆而不钝,如松针状为宜.

〔五〕毫针的保养

1、针具在煮沸消毒时,宜用纱布包裹结扎妥当,以免在煮沸时针尖与锅壁碰撞受损.

2、使用时,针具放在针盘内,针尾宜靠抵住盘壁,针尖位于盘中央,移动针盘时,宜稍微倾斜,使针尾部稍低,针尖部略高,不可震动过大.

3、针具用毕,必须用棉花或纱布擦净.假设用针管收藏,须在针管顶端垫以棉花,放入时针尾先入,针尖向上,取用时亦应缓慢倒出以防损伤针尖.

4、暂时不用的针具,可不拆封或放在滑石粉内,或涂以少量凡士林包妥后放入硬质针盒或针管内.

二、针刺前的练习和准备

〔一〕针刺练习

毫针针体细软,假设无一定的指力和熟练的手法,就很难随意进针,实施各种手法的操作.因此,指力和手法的锻炼,是初学针灸者的根底,是顺利进针、减少疼痛、提升疗效的根本保证,故必须练好指力和手法.

指力练习

〔二〕针刺前的准备

1、选择针具根据患者体质、体型、年龄、病情和腌穴部位等不同,选择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适宜毫针.

2、选择体位针刺时患者体位的选择是否适当,不仅对于正确取穴和针刺施术有很大影响,而且还关系到治疗效果.

〔1〕卧位:

可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

(2)坐位:

可分为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

3、消毒针刺治疗前必须严格消毒,包括针具器械消毒、医者手指和施术部位消毒.

(1)针具器械消毒灭菌

(2)医者手指消毒

(3)施术部位消毒

三、毫针刺法

进针法又称刺针法、下针法,是指在刺手与押手的密切配合下,运用各种手法将针刺入腌穴皮下的方法,是毫针刺法的首要操作技术.

双手进针法

针刺角度

3、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腌穴皮肉内的深浅程度.掌握针刺深度,应以

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那么

四、行针与得气

〔一'〕根本手法

1、提插法即将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手法.提插

的幅度、频率和操作时间等,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腌穴部位和针刺目的

等而灵活掌握

夹持进针法

〔二〕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1、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简称针向

2、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外表所构成的夹角

捻转法

〔二〕辅助手法

1、循法医者用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腌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或叩

提插法

2、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反复捻转动作的

操作手法.使用捻转法时,要求往返捻转角度、频率、指力均匀一致

2、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1、得气的临床表现针下是否得气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判断:

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响;另一是医者刺手下的感觉.

2、得气的意义得气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也是医者判断正确定穴、针刺效应及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的依据,还是进一步实施针刺补泻手法的根底.

3、影响得气的因素一般情况下,毫针刺中腌穴后,运用一定的行针手法即能得气.

4、促使得气的方法针刺时,如不得气或得气较迟者,在分析其原因的根底上要采取相应举措,促使得气,以发挥针刺治疗效果.

五、针刺补泻

〔一〕针刺补泻的临床依据

1、区分虚实通过四诊合参,区分证候虚实,作为针刺补泻的依据.虚证采用针刺补法,以激发经气,调整阴阳气血缺乏,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实证采用针刺泻法,以祛散其邪.

2、审察经气对于针刺补泻而言,尤须审察其经气的虚实变化情况,以及针刺穴位时指下的感觉.根据经气的虚实情况而分别施行针刺补泻.

〔二〕影响针刺补泻的主要因素

针刺补泻效果的产生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机体反响状态对针刺补泻效应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本身的机能状态.人体机能处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其效果也迥然不同.

2、腌穴特性腌穴的主治作用不仅有其普遍性,而且有些腌穴的主治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

3、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促进内因转化、产生补泻效果的主要手段.针刺

补泻手法是对机体虚实不同状态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

六、针刺强度与留针的久暂

〔一〕针刺强度

1、刺激强度是指毫针行针时所用的刺激强度而言.刺激强度反映了针刺手法的轻重.它与诸多因素有关,如针具粗细、长短,刺入的角度、深度,行针时幅度、频率等.

2、刺激量作为针刺刺激量主要包括刺激强度和累积刺激时间在内,是刺激强度与累积刺激时间的乘积.

〔二〕留针与出针

1、留针当毫针刺入腌穴,行针得气并施以或补或泻手法后,将针留置在穴内一段时间后,再予出针,称为留针.

2、出针又称起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到达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是整个毫针刺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操作程序,预示针刺结束.

七、考前须知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其小腹部的腌穴.

3、小儿凶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腌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月中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腌穴.

第二节灸法

一、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二〕扶阳固脱

〔三〕消月中散结

〔四〕防病保健

〔五〕引热外行

二、灸法的种类

〔一〕艾灸

1、艾炷灸把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称为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艾炷为锥形艾团,规格有大、中、小三种.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艾炷规格

〔1〕直接灸

1〕瘢痕灸〔化脓灸〕:

施炎时先将所灸腌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少量凡士林或

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腌穴上,用火点

2〕非化脓灸:

又称无瘢痕灸.临床上多用小艾炷.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以增加黏附性,然后放置小艾炷于穴位上,从上端点燃.

〔2〕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因隔垫物的不同分为多种灸法,均以所间隔的药物命名.

间接灸

1〕隔姜灸

2〕隔蒜灸

3〕隔盐灸

4〕隔附子灸

2、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也称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

艾条

3、温灸器灸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炎的方法称温炎器灸.

温针盒

温针筒

(二)非艾灸

1、灯火灸

2、天灸

(1)蒜泥灸

(2)细辛灸

(3)天南星灸

(4)白芥子灸

(三)灸感、炎量及灸法补泻

1、灸感灸感是指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觉.

2、灸量灸量指灸法到达的温热程度.

3、灸法补泻灸法的补泻亦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那么,虚证用补法,而实证那么用泻法.

三、灸法的适用范围

灸法适用范围如下:

寒性胃痛、腹痛、呕吐、泄泻、风寒表证;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肩凝、肘劳、痈疮痔月中初起、痕疡、阴性疮疡、痔月中未化脓;神疲乏力、自汗、脏器下垂、久泻、久漏;阳痿、早泄、遗精、遗尿、亡阳虚脱、疮疡久溃不敛;灸关元、气海、足三里、大椎等穴培补元气,预防疾

四、灸法的考前须知

1、施炎顺序古人对于施灸的先后顺序有明确的论述.

2、施灸环境施灸诊室应通风良好,空气新鲜,预防烟尘过浓伤害人体.

3、施灸禁忌

(1)不宜施灸部位

(2)以下情况慎灸

4、灸后的护理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

第三节拔罐

一、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挤压排气罐、抽气罐和多功能罐等.

竹罐

 

玻璃罐

抽气罐

 

多功能罐

二、操作方法

〔一〕施术前准备

1、选择体位体位的选择,应以患者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施术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为原那么.

2、选择穴位根据疾病诊断与辨证结果,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结合腌穴的主治,根据选穴原那么选穴组方.

3、擦洗消毒在选好的治疗部位上,先用毛巾浸开水洗净患部,再以干纱布擦干,为预防发生烫伤,一般不用乙醇或碘酒消毒.

4、选罐与温罐根据施术部位的面积大小、患者体质强弱以及病情需要,而选用大小适宜的玻璃罐、竹罐及其他罐具等.

〔二〕根本操作技术

1、拔罐方法拔罐的方法有多种,可分为火罐法、水煮法、抽气罐法,具操作如下:

(1)火罐法:

利用燃烧时消耗罐中局部氧气,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在皮肤上.此法一般适用于玻璃罐.

(2)水煮法:

将罐倒置在沸水或药液之中,煮沸1〜2分钟,然后用银子挟住罐底,颠倒提出液面,甩去水液,乘热按在皮肤上,即能吸住.

(3)抽气罐法:

用抽气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使之吸拔在选定的部位上.

2、起罐法起罐时一般先用左手夹住火罐,右手拇指或食指、中指在罐口旁边按压肌肉,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起罐法

(三)临床应用

1、留罐法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拔罐后将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

分钟,待施术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

2、走罐法走罐法又称推罐法.选用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最好用玻璃罐.

3、闪罐法闪罐是将罐拔住后,随即用腕力取下,如此反复操作直至皮肤潮红为度.

4、留针拔罐法留针拔罐是将针刺和拔罐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刺血拔罐法刺血拔罐又称刺络拔罐.

6、药罐法药罐是指拔罐配合用药的拔罐方法.

、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逐寒祛湿,疏经活血、消月中止痛、拔毒泻热等作用.具作用机制是通过局部组织充血或皮下瘀血的吸收、消散,到达扶正祛邪,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治愈疾病的目的.拔罐还能增强体质、强身保健、解除疲劳.

目前常用于临床的病种已多达100多种,如感冒,发烧,咳嗽,支气管哮喘,胃痛,腹痛,腹泻,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风湿痹痛,落枕,痛经,闭经,座疮,尊麻疹,高血压,面瘫,肥胖症,毒蛇咬伤及丹毒等.

四、考前须知

〔一〕选择适当部位

选择肌肉饱满的部位拔罐.假设骨骼凸凹不平、头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拔罐.

〔二〕选择适宜罐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三〕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假设烫伤局部应涂湿润烫伤膏.假设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预防擦破即可.

〔四〕以下情况不宜拔罐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月中和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

〔五〕拔罐意外

1、预防如初次接受拔罐、精神过度紧张者,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对拔罐的顾虑.

2、护理方法一旦出现晕罐情况,应立即起罐,迅速让患者平卧,采取头低足高体位,注意保暖.

六、课后习题

完成每章后面的思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