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理字训.docx
《性理字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性理字训.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性理字训
《性理字训》南宋 程若庸
程若庸(生卒年不详)字达原,南宋安徽休宁人。
曾从饶鲁学,得朱熹传。
为咸淳进士,历任安定、临汝、武彝书院山长,称勿斋先生。
《性理字训》为当时儿童理学教育的启蒙教材。
是在程端蒙的428字计30条的《性理字训》基础上增写而成。
内容主要依据《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和朱嘉的《四书章句集注》,及《周易》、《荀子》、宋儒其他学者如周敦颐、二程、张载等人的著述,按太极、阴阳、道器、格物、致知、天理、人欲、生知、安行、大顺、小康等183个范畴,全文用3280字进行通俗诠释,并和以声韵。
与《弟子规》、《千字文》一起,被列为南宋以后历代“童蒙必读书”。
《性理字训》是按照朱嘉倡导的童蒙教育理学化、知识化、通俗化的标准和要求拟成的,其宗旨是宣扬封建的纲常礼教,但客观上却以简短的文字、对偶的形式和整齐的韵语再现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实际,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脉胳。
【原文】
造化第一
至理浑然①,冲漠无朕②,造化枢纽③,品汇根柢④,是曰太极⑤;一气块然⑥,充塞太虚⑦,动静周流,造化发育,是曰元气⑧。
气动而健,能始万物⑨,其数也奇,是之谓阳⑩;气静而顺,能成万物?
,其数也偶,是之谓阴?
。
得气之阳,轻清成象?
,运乎地外,大无不覆,主于生物,是之谓天?
;得气之阴,重浊成形?
,函于天中,广无不载,主于成物,是之谓地?
。
为阳之性,为天之德?
,健而无息,是之谓乾?
;为阴之性,为地之德?
,顺而有常,是之谓坤?
。
【注释】①浑然:
浑浊。
至理浑然:
至高至善之理如同浑浊状态。
②冲漠:
广远、旷达。
朕:
缝隙、形迹。
冲漠无朕:
至理至善之理如水之发于旷远沙地,没有形迹、缝隙。
③枢纽:
事物的关键。
造化枢纽:
化生万物的关键。
④汇:
类聚。
品汇:
不同事物的种类。
品汇根柢:
事物的根源。
⑤太极:
指派生万物的本原。
语出《易传》。
⑥一气:
元气。
块然:
浑然:
以淘泥之块比气之情状。
⑦大虚:
太空,亦指整个宇宙。
语出《庄子》。
⑧元气:
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亦指阴阳二气浑饨未分的实体。
语出王充《论衡》。
⑨始:
衍生。
能始万物:
派生万物。
⑩其数也奇,是之谓阳: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
此以奇数指称易卦中的阳爻。
?
能成万物:
成:
成就或造就。
能成万物:
造就、形成万物。
?
其数也偶,是之谓阴: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整数,此以偶数指称易卦中的阴爻。
?
轻清成象:
气有轻清、重浊之分,轻清之气飘扬上升而成日月星晨之象。
?
天:
与地对,指包括日月星辰在内的整个大空。
?
重浊成形:
重浊之气凝结下降而成山川草木之形。
?
地:
与天对,指包括山川草木在内的整个大地。
?
为阳之性,为天之德:
阳性与阳气、阳爻相应,象征天之德。
?
乾:
《易经》六十四卦之首卦,卦象由六阳爻构成,象征刚健与变易。
语出《易经》。
?
为阴之性,为地之德:
阴性与阴气、阴爻相应,象征地之德。
?
坤:
《易经》六十四卦之第二卦,其卦象由六阴爻构成,象征柔顺与不变。
语出《易经》。
【原文】
气运于天,循环无端①,春木夏火,秋金冬水②,土为冲气,寄王四时③,是曰五行④。
质生于地,自微而著,润下炎上,曲直从革⑤,土兼载之,而能稼穑⑥,是曰五材⑦。
万物之生,于时为春,气为少阳⑧,天道之始,是之谓元⑨;万物之长,于时为夏,气为老阳⑩,天道之通,是之谓亨?
;万物之遂?
,于时为秋,气为少阴?
,天道之宜,是之谓利?
;万物之成,于时为冬,气为老阴?
,天道正固,是之谓贞?
。
【注释】①循环无端:
端:
事物之终与始。
循环无端:
气的运动无始无终。
②春木夏火,秋金冬水:
春天气候温和,万物发生,故言春木;夏天气候炎热,万物昌茂,故言夏火;秋天气候晴肃,万物成熟,故言秋金;冬天气候寒冷,万物静定,故言冬水。
③土为冲气,寄王(wàng)四时:
冲气:
冲和之气。
语出《道德经》。
王:
生。
④五行:
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行。
语出《尚书》。
⑤润下炎上,曲直从革:
润下:
水向下渗透。
炎上:
火向上燃烧。
曲直:
谓木可以弯曲伸直。
革:
变革。
从革:
言金可以熔铸变化而为器。
语出《尚书》。
⑥土兼载之,而能稼穑:
兼:
并。
之:
代词,指水之润下、火之炎上、木之曲直、金之从革四者。
稼穑,耕种与收获。
语出《尚书》。
⑦五材:
金、木、水、火、土五物之材质。
语出《左传》和《考工记》。
⑧少阳:
易卦四象之一,谓春之时阴阳二气之消长,阳尚少,不占主导地位。
然万物正是在春天得以化生发育,故少阳标志天道运行之开始。
⑨元:
大,亦指天地万物的本原。
语出《易经》。
⑩老阳:
易卦四象之一,谓夏之时阴阳二气之消长,阳乃老,即阳的成分多于阴,占居主导地位。
万物正是在夏天得以成长昌盛,故老阳标志天道运行之畅通。
?
亨:
美,通。
指众美所聚,盛大通达。
语出《易经》。
?
遂:
顺利。
?
少阴:
易卦四象之一,谓秋之际阴阳二气之消长,阴尚少,不占主导地位。
然万物正是在秋天得以顺利,故少阴标志天道运行之宜于物。
?
利:
宜,和。
指利于物。
语出《易经》。
?
老阴:
易卦四象之一,谓冬之际阴阳二气之消长,阴乃老,即阴的成分多于阳,占居主导地位。
万物正是在冬天得以最后成就,故老阴标志天道的运行正而不偏、固世不泄。
?
贞:
正而固。
语出《易经》。
【原文】
形而上者①,无声无臭②,是之谓道③;形而下者④,有方有体⑤,是之谓器⑥。
自然之理,是之谓天⑦;主宰万化,是之谓帝⑧。
以二气言⑨,阳灵为魂,阴灵为魄⑩;以一气言?
,气至而伸,气往而屈,皆曰鬼神?
。
一气流行,变通不穷;两仪对峙?
,交错代换?
,是皆谓易?
。
渐长有形?
、为化之渐;消融无迹?
,为变之成,是谓变化?
。
阳动阴静,合一不测;二气消长?
,推行有渐,是谓神化?
。
【注释】①形而上:
与形而下对,指无形无体者。
形而上派生形而下。
语出《易传》。
②无声无臭:
声:
声响。
臭(xiù):
气味。
无声无臭:
指形而上者没有具体的形迹声响、气味可以闻见。
③道:
与器相对,有本体、本原和规律两层意思。
指无形无迹的东西,即形而上者。
语出《易传》。
④形而下:
与形而上对,指有形有体者,为形而上者所派生和决定。
语出《易传》。
⑤有方有体:
方:
方位、次序。
体:
模样、形体。
有方有体:
指形而下者有具体的声臭形迹可以闻见。
⑥器:
与道相对,指有形的事物或名物制度,即形而下者。
语出《易传》。
⑦天:
此指自然。
语出《苟子》。
⑧帝:
此指人事。
谓圣人用自己的作为,将天、地、人沟通起来,使人使物各适其性,各遂其情,各得其所。
语出《二程集》。
⑨二气:
由元气所分化的阴阳二气。
⑩阳灵:
阳气运动之精灵。
阴灵:
阴气运动之精灵。
?
一气:
混饨未分的元气。
?
鬼神:
就人物言,魂为神,魄为鬼;就气化言,伸为神,屈为鬼。
故“皆曰鬼神”。
语出《易传》。
?
两仪对峙:
阴和阳相持相抗。
?
交锗代换:
谓阴阳二气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交替居于主导地位。
?
易:
变易。
语出《易传》。
?
渐长有形:
有形迹的变化。
?
消融无迹:
无形迹的变化。
?
变化:
事物性质和状态的全部改变。
语出《易传》。
?
二气消长:
谓阴阳交互作用,此消彼长,彼消此长,无止息。
?
神化:
神:
动静合一不测;化:
阴阳消长有渐。
语出《张子正蒙》。
【原文】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①,无声无臭,是曰道体②;阴阳之运,消息始终③,生生不穷,是曰造化④。
造化本原,广大精微⑤;进学之始,未易骤窥⑥;夫苟茫然,不知梗概⑦;求端用力⑧,何所底止⑨;列诸篇端,究其名义⑩;终身响望,是为极致。
【注解】①穆:
通默,沉默、静默;已:
停止。
②道体:
与道用相对。
指天道之本体,语出《二程集》。
③运:
运动、转移:
消息:
无而有,有而无,渐无渐有,与消长同意:
始终:
始而终,终而又始,方始方终。
④造化:
创造化育,指气化运动的成物和消物。
语出《淮南子》。
⑤精微:
精严细微。
⑥未易骤窥:
不容易很快看清楚。
⑦梗概:
大约、大概。
⑧端:
端绪:
求端:
寻求造化大理的端绪。
⑨底止:
致其极。
何所底止:
何处(如何)致其极。
⑩篇端:
即《性理字训》之篇首。
名义:
名言之义。
【原文】
情性第二
元亨利贞,自然之理①,是曰天道②;人伦日用,当然之则③,是曰人道④。
天理流行,赋予万物⑤,是之谓命⑥;人所禀受,贤愚厚薄⑦,是之谓分⑧。
古今人物,本本原原⑨,初无或异,是曰理一⑩;亲疏贵贱,贤愚厚薄,万有不齐,是曰分殊?
。
禀于天者,有清有浊,有美有恶,是之谓气?
;受于人者,或明或昏,或粹或杂,是之谓质?
。
天地之心,鬼神之会?
,灵于万物?
,能推所为,是之谓人;动植之类,形气之偏?
,拘于所禀?
,而不能推,是之谓物。
所禀厚薄,所遇盛衰,是曰天命?
;所主邪正,所行是非,是曰人事?
。
【注解】①元亨利贞:
见《造化第一》注。
自然之理:
本来的道理。
②天道:
与人道对,指自然规律。
③人伦日用:
人之伦序及其日之所思所为。
当然之则:
合当如此的法则。
④人道:
与天道对,指社会规律。
⑤天理:
自然法则,与天道意近,与人欲相对。
⑥命:
天之所令。
亦有必然性、命运、命定的意思。
⑦禀受:
承受、领受。
⑧分:
指人所分得于天者。
⑨本本原原:
前一个本字和原字为动词,后一个本字和原字为名词,即本于一本、原于一原。
⑩理一:
宋明理学用语,意谓宇宙间有一个最高的“理”,而万物各自的理只是此一最高的“理”的体现。
“理一”说明古今人物其本原并无差异。
?
分殊:
宋明理学用语,意谓万物虽同出一理,然因其所禀不同,故又万有不齐。
“分殊”说明社会生活中亲疏贵贱、贤愚厚薄的差别的存在的必然性。
?
气:
指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为有生有知的东西赖以存在的基础;气有清、浊之分,美、恶之别。
?
质:
质地、素质;质有明、昏之分,粹、杂之别;质之明与昏、粹与杂取决于气禀(对气的禀受)之清与浊、美与恶,禀气之清者美者,其质明质粹,禀气之浊者恶者,其质昏质杂。
?
天地之心:
谓人居宇宙之中心,兼天地万物之德。
鬼神之会:
鬼神合聚之所。
阴魄为鬼,阳魂为神,人集阴魄阳魂于一身。
?
灵于万物:
谓人贵物贱,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为天下贵。
?
形气之偏:
与天地之心相对,谓动物植物虽有气有生却无知无义,故不能与作为天地之心的人同日而语。
?
拘于所禀:
谓草木鸟兽因得气之偏而致其生存发展受到束缚与限制。
?
天命:
有三义,一指上帝的旨意和命令,二指事物的必然性和人的命运,三指人之先天自然的禀赋。
语出《中庸》。
?
人事:
人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活动,人之所禀所遇虽在天,然期所主所行却在我。
【原文】
禀乎天理,莫非至善,是之谓性①;主于吾身,统乎性情,是之谓心②;感物而动,分乎善恶,是之谓情③。
心具五常④,不虑而知,是曰良知⑤;身备万善,不学而能,是曰良能⑥。
口鼻嘘吸,思虑谋划,气之神也,是之谓魂⑦;耳目聪明,记忆辨别,精之灵也,是之谓魄⑧;心体虚明,能知能觉,是之谓灵⑨。
性之所能⑩,无有不善,质之所能?
,有善有恶,是皆谓才?
;心之所之,趋向期必,能持于久,是之谓志?
;心之所发,思维念虑,欲有所为,是之谓意?
。
【注释】①性,一般指人性、天性、本性等。
此专指无有不善的天地之性或本然之性。
语出《二程遗书》和《朱子语类》。
②心:
人的意识和人的思维器官,为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主宰,故宋懦张载有心统性情之说。
③情:
情感或情欲,性之感触于外物而心动者,谓之情。
情有善恶之分。
④五常:
仁、义、礼、智、信。
⑤良知,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
⑥良能:
天生具备的实现道德理想和扩充道德善性的能力。
⑦魂:
指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与魄相对。
此指阳气的神妙作用。
⑧魄:
指依附于人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与魂相对。
此指阴精的神妙功能。
⑨灵:
跳舞降神的巫。
此指魂魄的合称,意谓人之心体的思维认识功用,有聪明、灵巧之意。
⑩性之所能:
禀乎天理之性而具的才能,天理之性无有不善,故其才亦无有不善。
?
质之所能:
禀乎气质之性而具的才能,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故其才亦有善有恶。
?
才:
通材。
材质,才能。
此指禀乎天理之性与气质之性而具的才能。
才与性相依存而不可分,性有善恶,才有高下。
?
志:
志向,意志,心之所注所期的抱负与理想。
?
意:
意见,意念,意向,心中的思想与谋虑。
【原文】
禀命之元,具爱之理,为心之德,其端恻隐①,是之谓仁②;禀命之亨,具恭之理,为心之敬,其端辞让③,是之谓礼④;禀命之利,具宜之理,为心之制,其端羞恶⑤,是之谓义⑥;禀命之贞,具别之理,为心之觉,其端是非⑦,是之谓智⑧。
人伦事物,当然之理,公平广大,人所共由,是之谓道⑨;道之界辨,精密有条,各止其所,确然不易,是之谓理⑩;道得于心,蕴而不失,是之谓德?
;道著干事,积而有成,是之谓业?
。
真实无妄,始终不息,表里不杂,天之道也,是之谓诚?
;循物无违,四端百行,必以其实,人之道也,是之谓信?
。
静而未发,无所偏倚?
,为性之德,是之谓中?
;发必中节,无所乖戾?
,为情之正,是之谓和?
。
性之所存,中而不偏,天下之理,皆由此出,是曰大本?
;情之所发,和而不乖,古今人物,所共由之,是曰达道?
。
【注释】①恻隐:
哀痛,对别人的不幸表示怜悯,是人与生俱来的四端之心之一。
②仁:
古代懦家的一种道德范畴,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孝、悌等内容,其核心是“爱人”。
语出《论语》、《孟子》。
③辞让:
谦让,辞己而让人,为人与生俱来的四端之心之一。
④礼:
泛指等级制的社会道德规范。
此指人伦关系中的恭敬行为。
语出《论语》和《孟子》。
⑤羞恶:
知耻知辱,耻己而勿憎人之恶,为人与生俱来的四端之心之一。
⑥义:
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
是儒家提倡的行为准则,语出《论语》和《孟子》。
⑦是非:
是其正而非其误,是其善美而非其恶丑,是人与生俱来的四端之心之一。
⑧智:
聪明、智慧,指人们辨别是非、判断善恶的能力。
是儒家提倡道德规范。
⑨道:
指人道,即人类社会的规律和做人的最高准则。
⑩理:
道理、天理。
指道之运行的不可改易的规律、法则。
?
德:
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
指道在人身上的表现,为人所得以然者。
语出《道德经》和《管子》。
?
业:
事业、功业,谓人践道履德而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
诚:
自然界和人事社会的最高道德法则乃至宇宙的本原,此处用以表示天道其体不二、其用无息的特性。
语出《中庸》和《孟子》。
?
信:
信实、信用、守信,懦家提倡的道德规范之一,与仁、义、礼、智一起,构成五常之道。
此表示人道的实而不违、信而有征的特性。
语出《论语》和《孟子》。
?
未发:
喜、怒、哀、乐之情未被激发出来。
不偏不倚:
不喜不怒,无哀无乐,无过无不及。
?
中:
儒家伦理概念,指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在未被激发的时候所具有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状态。
?
中节:
即中理中道,符合恰好之道理——度。
无所乖戾:
不存在丝毫的违道背理的情况。
?
和:
儒家的伦理概念,言感而遂通者,即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一旦被激发出来,则中理中道,中乎节限。
?
大本:
言天命之性,言道之体,为对“中”的赞美。
?
达道:
言循性而行,言道之用,为对“和”的赞美。
【原文】
万善之本,全体具焉,是曰大德①;全体之分,片善存焉,是曰小德②。
方其静也③,统宗会元④,万有毕该⑤,是之谓体⑥;及其动也⑦,泛应酬酢⑧,随事发见,是之谓用⑨。
理义所根⑩,体统所系?
,事所由出,是之谓体?
;声色所形?
,简册所载,杂而有伦?
,是之谓文?
。
【注释】①大德:
大节,谓道的完满体现。
语出《论语》。
②小德:
小节,谓道的部分体现。
语出《论语》。
③方其静也:
谓心未应物,故静。
④统宗会元:
如支庶之统于宗子,如血脉之会于元首。
⑤万有毕该:
万事万物所具之理尽而全。
⑥体:
与用相对,指形体、形质、实体,引申为本体、语出《荀子》和王弼《老子注》。
⑦及其动也:
谓心之应物,故动。
⑧泛应酬酢:
如舟之泛水以应物,如宾主之导饮敬答。
喻心物之相感相应。
⑨用:
与体相对,指功能、作用、属性,引申为现象。
语出《荀子》和王弼《老子注》。
⑩理义:
理就物言,物之所以然,即在物之理;义就人言,人之所当然,即应物之义。
?
体统:
百骸之体,众脉之统。
?
体:
指事物的根本,引申为宇宙的本源或本体,语出《庄子》和王弼《老子注》。
?
声色:
音律、象貌,泛指事物的现象。
?
杂而有伦:
错杂而有条理、伦序。
?
文:
本与质相对,质指实朴的内容,文指华丽的形式。
此指各种文体或文书,如诗、书、礼、乐等,为所以载道的依托(文以载道)。
【原文】
天则之常①,叙而有法,是之谓彝②;德行之常③,久而不易,是之谓庸④。
心涵万理,虚灵洞彻,是曰明德⑤;事物准则,极其纯粹,是曰至善⑥;充养刚大⑦,配乎道义,是曰浩气⑧。
人之一心,神明不测,具此众理,而应万事;寂然不动,此理固存,感而遂通,非由外铄⑨;仁包四者⑩,该乎万善?
,求仁得仁,斯一以贯?
。
【注释】①天则:
自然之准则、法则;天则之常:
指天道或自然规律。
②彝:
常、常理。
谓自然世界之常道或理则。
③德行:
心所得、身所行;德行之常:
指人道或人事规律。
④庸:
儒家伦理概念,含二意,一指用,天道之运用;二指常,不易之定理。
此谓人伦世界之常道或理则。
语出《论语》和《中庸》。
⑤明德:
明乎心之所具众理以应万事万物。
语出《大学》。
⑥至善:
最高的善,谓事理之纯粹性与终极性。
语出《大学》。
⑦刚大:
刚谓不可挠,大谓无限量,刚大指浩气盛大流行之貌。
语出《孟子》。
⑧浩气:
浩然之气,指一种高昂无畏的精神状态,由内心逐步积累道义而成。
后世以浩然之气象征高风亮节和天地正气。
语出《孟子》。
⑨非由外铄:
谓理非自外至,而为人心所固有或固存。
⑩仁包四者:
谓仁是众德之总名,它已把义、礼、智、信等诸德目的内容包含在自身之内。
?
该:
全,备;该乎万善:
具备万有之善。
?
斯一以贯:
一仁贯通众善。
【原文】
学力第三
修道明伦,以觉乎人,是之谓教①;未知未能,必效诸人,是之谓学②;己知己能,必熟诸人,是之谓习③。
洒扫应对④,诗书六艺⑤,收其放心⑥,养其德性,是曰小学⑦;穷理正心⑧,修己治人,知必周知⑨,成不独成,是曰大学⑩。
事事物物,研穷其理,表里精粗?
,欲无不察,是曰格物?
;心所觉悟,推诣其极,全体大用?
,欲无不明,是曰致知?
;身所践履,百倍其功,变移气习?
,弗笃弗措,是曰力行?
。
通乎动静?
,主一无适?
,是之谓敬?
;贯乎始终,不息不杂,是之谓一?
。
【注释】①教:
教诲。
指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②学:
学习,仿效。
与教对。
指未知未能者模仿、效仿已知已能者。
语出《论语》和《孟子》。
③习:
温习,复习。
与学对。
指温故知新,习以为常。
④洒扫应对:
洒水、扫地、应接、答对。
指日用伦常活动。
⑤诗书:
指《诗经》和《书经》(《尚书》)。
六艺:
一指六经,即《礼》、《乐》、《书》、《诗》、《易》、《春秋》;二指古代学校的六种教学内容,即札、乐、射、御、书、数。
⑥放心:
恢复、收回已经丧失之良心或本心。
⑦小学:
古八岁就学,学习诗书、六艺等基础知识,目的在求己立已达,并为就大学准备条件。
语出《大戴礼》和《白虎通》。
⑧穷理正心:
考究、穷理义理,中立、立定其心。
语出《大学》。
⑨周知:
遍知、全知。
⑩大学:
古十五岁束发就大学,学习义理之类的大学问,目的在求立己立人、成人成物,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语出《大学》和《白虎通》。
?
表里精粗:
谓事物之现象与本质、外壳与内核,在表为事迹之粗,在里为义理之精。
?
格物:
格:
来也;物:
犹事,理也。
格物:
接触事物以获得事物(即物穷理)。
语出《大学》。
?
全体大用:
具众理之体,应万事之用。
?
致知:
致:
推极也;知:
识也。
致知:
谓虚以生其明,思以穷其隐。
语出《大学》。
?
气习:
气禀、习俗。
?
力行:
努力从事,尽力去做。
?
动静:
指静而存心,动而应物。
?
主一:
专于一心或一事。
?
敬:
宋理学家道德修养方法,也称主敬,指使自己的思想专一而不涣散,不为外物所牵引。
语出《二程遗书》和《朱子语类》。
?
一:
指字宙的本源和万物的普遍本质。
语出《道德经》和《淮南子》。
【原文】
发己自尽,是之谓忠①;推己及物,是之谓恕②;善事父母,是之谓孝③;善事兄长,是之谓弟④。
仁义忠正,常本手寂,是曰主静⑤;幽隐细微,必谨其几⑥;是曰慎独⑦;蒙昧之时,育其纯一⑧,是曰养正⑨;器识之偏⑩,推致其极,是曰致曲?
;学问无穷,必究其理,是曰博文?
;检束有要,必循其则,是曰约礼?
;恭敬奉持,全其天理,曰尊德性?
;警觉操存,反其昏妄?
,曰求放心?
。
物格知至,声入心通,洞彻无疑,是曰知言?
;主敬集义?
,勿忘勿助?
,刚大无惧,是曰养气?
。
【注释】①忠:
指尽心竭力地去做。
②恕:
指推己及人以至及物。
③孝:
指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行为。
④弟:
同悌,指敬爱兄长。
⑤主静:
古代道德修养准则之一,指以虚静恬淡为人行事。
语出《道德经》和周敦颐《太极图说》。
⑥谨:
审也。
几:
将动而未动。
⑦慎独:
即当独处而无人觉察时,仍谨慎小心地按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语出《大学》和《中庸》。
⑧育其纯一:
培育其纯一之资质。
⑨养正:
养其本心之正。
⑩器识:
气量、度量和见识、见解。
器识之偏:
谓人之气禀及后天习染不同,故其善端所发,或偏于仁,或偏于义,或为君子,或为小人。
?
致曲:
充扩、推极其善端,发现、辨明其偏曲所在。
?
博文:
广泛博览,以增长学问、究明事理。
语出《论语》、《孟子》。
?
约礼:
以礼法来约束和检查自己的言行。
语出《论语》、《孟子》。
?
尊德性:
以恭敬奉持的态度对待吾人所受于天之正理。
语出《中庸》。
?
反:
同返,返回、收回。
昏妄:
昏愦、放逸。
?
曰求放心:
见《情性第二》“收其放心”注。
语出《孟子》。
?
知言:
即通过言辞而察知其真意。
语出《孟子》。
?
集义:
经常积累正义,事事裁判合宜。
?
勿忘勿助:
不可忘集义之事,不可助气之长。
?
养气:
气:
浩然之气。
养气:
养我至大至刚之浩然之气。
语出《孟子》。
【原文】
勇之所存,坚实强劲,不屈于物,是之谓刚①;刚之所发,奋决果敢,见义必为,是之谓勇②。
操而不舍③,是之谓存④;顺而不害,是之谓养⑤。
义理之心,因困而作,是曰动心⑥;气质之性,习险而矫,是曰忍性⑦;获胜其私,物欲净尽,是曰克己⑧;善反其初,天理流行,是曰复礼⑨。
为学之要,存乎立志;持志之道,存乎敬义;主敬立本,精义致知;交养互发⑩,内外无违;沉潜玩索?
,践履不已;日新又新,圣贤可?
。
【注释】①刚:
刚劲坚强。
语出《论语》。
②勇:
勇迈敢为。
语出《论语》。
③操而不舍:
秉执而不放弃。
④存:
保持人的本心而不舍弃,以之安身立命。
语出《孟子》。
⑤养:
培养人的善性而不人为破坏,以之安身立命。
语出《孟子》。
⑥动心:
即由忧患而起忧患意识。
语出《孟子》。
⑦忍性:
指坚忍其性。
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故当坚其善的方面,忍其不善的方面。
语出《孟子》。
⑧克己:
即克除、战胜私情己欲,不使其胡乱发作而干扰、影响人之心性发展。
语出《论语》。
⑨复礼:
即复返人性之初,使人的言行举止与礼相合为一而不背礼违礼。
语出《论语》。
⑩交养互发:
进学和涵养、知和敬相互发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
沉潜:
谓本心深而不露,沉而不浮。
玩索:
以娱悦求觅,寓教于乐。
?
:
企足而及。
【原文】
善恶第四
天命不已,于穆不已,其赋于人,为性之善,是曰天理①;喜怒哀乐,声色臭味,感物而动,易流于私,是曰人欲②。
知觉之发,原于性命③,是曰道心④;知觉之发,生于形气,是曰人心⑤。
无为而为,天理之宜,是之谓义⑥;有为而为,人欲之私,是之谓利⑦;物我兼照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