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正建筑论文范文参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1848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正建筑论文范文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天正建筑论文范文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天正建筑论文范文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天正建筑论文范文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天正建筑论文范文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正建筑论文范文参考.docx

《天正建筑论文范文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正建筑论文范文参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正建筑论文范文参考.docx

天正建筑论文范文参考

建筑毕业论文如何写

建筑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

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

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

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

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

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

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

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

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

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

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

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

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

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

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

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

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

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

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

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

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

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

文、表、图互不重复。

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

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

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

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

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

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

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

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

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

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

又如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

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

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这。

建筑类毕业论文范文

论长江中下游地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及应用摘要:

气候是影响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应有不同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即适应气候的地域技术。

本文将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特征,从建筑布局、建筑遮阳、空气间层的保温隔热、室内空间组织、围护结构等来探讨该地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力图降低建筑能耗,创造建筑微气候,并从地域技术,构造设计上来创作适应该地区气候的住宅建筑。

关键字:

住宅建筑;构造设计;地域技术;节能。

1、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纬度大致在北纬30°~32°,属于气候过渡地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夏季气温较高,持续时间长达3~4个月,太阳辐射强度大;冬季较冷,时间长达2~3个月,相对湿度较大,季节风旺盛。

该地区住宅建筑的保温隔热还没有一个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住宅室内热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冬季室内阴冷潮湿,最冷月份室内平均气温只有4~6℃;夏季闷热,最热月份室内气温高达32℃左右,特别是在顶层及西晒房间显得十分闷热难受。

在正常情况下,相同体积、相同材质、相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相等,其根本的区别只在于热量在形体中分布情况。

建筑并不同于一般的形体,它已经有一个普通的形体转化为了有生命力的空间形态,需要有采光与通风,这就必然需要有门窗,而太阳热辐射就会通过门窗传入室内,怎样既保证室内采光通风,又能够尽可能的有效阻止热辐射。

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就必须知道该地区一年四季太阳的运行规律,分析该地区生物气候特征,采用合适的建筑造型,以及建筑朝向,并采取有效的建筑遮阳措施。

2、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气候和地域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地域关系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节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63年,v·奥戈雅所著的《设计结合气候:

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概括了60年代以前的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将满足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冷、热、干、湿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研究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认为建筑设计应遵循气候→生物→技术→建筑的过程。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较大地影响了以后的建筑设计,例如70年代德国适应气候节能建筑研究。

印度的柯里亚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方法论。

从生物气候学角度出发,结合地域气候条件进行设计设计者用来表达地方主义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也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

长江中下游地区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技术为适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征,必然要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空间形态。

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在自然通风的情况下,要使室内气温低于室外气温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外墙及窗户的隔热性能。

根据建筑的隔热机理,太阳辐射投射到建筑外表面时一部分立刻被反射出去,另一部分被吸收。

被建筑外表面吸收的热量一部分向室内传递,另一部分以长波辐射和空气对流的形式向室外散发。

建筑论文,工学论文,免费论文,中国论文网->投射到建筑外表的太阳辐射最终散发到室内和室外。

显然,散发到室外的热量越多,传递到的热量就越少。

因此增大建筑外表的反射有利于减少传向室内的热量。

因此对于夏季高温时间长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筑外墙体通常采用白色粉刷或浅色饰面来达到外墙反射隔热的效果。

从图上还可以看到,最终要使得传向室内的热量少还应该减少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即在外围护结构中设置隔热层,隔离室外热量向室内传递,这样一来建筑外表吸收的热量将大量聚集在外表面,促使建筑外表面温度升高,进一步提高了建筑外表面与环境之间的温差,有利于向室外散热。

窗户的隔热性能问题一直是外围护结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主要是怎样改善及防止空气渗透。

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言,要解决的是窗户隔热的问题。

在夏季满足自然采光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使阳光滞留在户外,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双层玻璃窗,使用中空、隔热和反射玻璃等,但空气间层一般只在20mm左右,并不能有效的达到隔热的目的,要达到40mm才有一定的效果,这就使得空气间层的压力变得更小,采用的玻璃就必须有更大的强度,这就势必提高造价。

如果在空气间层填充反光材料,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3、建筑布局及内部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为舒缓夏季酷热的气温。

建筑的总体布局上就应该紧密的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在建筑的布局上应舒展开敞,有较大的窗洞开口,有利于自然通风。

采用较深的门廊和遮阳板有助于导风与降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住宅建筑的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的空间环境更加的重视,住宅设计中的"大厅小卧"的概念为适应现代住宅观的变化应运而生,它反映了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是住宅设计进步的一个象征。

4、构造设计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根据不同的地域气候特征,构建一套相应的建筑构造设。

求论文《建筑CAD》

CAD在土木工程设计应用中的优劣探讨

摘要:

当前,CAD在土木设计中应用广泛,本文详细分析了CAD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情况,对CAD在土木设计工作中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定的见解。

关键词:

CAD;土木设计;优势;劣势

一引言

二CAD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CAD技术最早应用于汽车工业,随后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及普及,逐渐扩展到其它领域,包括土木工程领域。

在土木工程领域,它包含工程设计中采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分析、计算和绘制图形的全过程。

我国在土木工程中使用CAD技术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开始阶段,主要依靠外国引进的通用或专用图形软件包在屏幕上做交互式图形设计,与结构计算与分析没有结合,参与者主要是长期与计算机打交道的专门人员,到八十年代末期,由于较高性能的廉价计算机的普及,土木工程CAD才有了真正的发展和较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CAD技术在我国土木工程上的应用和发展。

土木工程CAD的应用包含以下方面:

1)建筑与规划设计:

用于绘制建筑、规划类图纸,如建筑施工图、效果图,规划效果图,桥梁的造型设计等,其软件有天正建

建筑专业论文怎么?

建筑专业论文怎么写

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五个不到位,即设计不到位、施工不到位、监理不到位、检测不到位、验收不到位。

这五个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质量。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单位、招标代理单位、施工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等,特别是行业企业、行业从业人员、行业专家,大家共同努力,为提高行业信誉,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尽一份力。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现状问题1概述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行业。

从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到广大建设单位、行业从业人员,均认为在现代建筑中,智能化系统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

根据本人多年来专职从事这个行业的实践和体会,本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概括起来说有五个不到位,即设计不到位、施工不到位、监理不到位、检测不到位、验收不到位。

五个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从目前已建成的工程项目看,能够达到功能要求的,建设单位满意的较少。

这需要广大从业企业、从业人员及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努力。

2设计不到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主要是建筑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

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

(1)建筑设计院专业配套,人才济济,但主要集中于建筑、结构、水、电、暖五个专业,能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人员缺少。

目前从事智能化设计的人员主要是从电气专业转行而来,虽然两者有所相通,但专业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更何况智能化技术并非专一,有建筑设备监控、通信、计算机网络、布线、安防监控、防盗、门禁、停车库管理、公共显示、电视、广播音响、多媒体会议、机房工程等。

本身又涉及到弱电系统的各子专业,要有这么广泛知识面的设计人员十分困难,而且这些人员要懂技术,还要熟悉设备产品。

虽然有的设计院领导重视智能化系统设计,抽调设计人员组建专职的建筑智能化设计研究所,但要完全符合工程设计要求也做不到,以致设计院的设计图纸及设备材料表达不到施工招标的要求,更谈不上能指导施工。

如果由电气专业设计人员兼设计智能化,则施工图质量问题更严重。

(2)系统集成商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大大多于建筑设计院,且大多对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技术比较了解,对设备产品也比较熟悉。

问题在于这部分人员走出校门后未经设计培训,对建筑设计不够了解,施工图设计质量较差。

而且由于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水、电、暖各专业均由设计院设计,系统集成商只搞智能化设计,与各专业配合困难。

本人曾受建设单位委托,审阅过几家系统集成商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均存在较大的问题。

从严格意义上说,系统集成商并非勘察设计单位。

但他们取得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专项设计资质,成为专项设计单位,也有建设口主管部门发的出图章。

其实与建筑设计还有很大差距,这些企业甚至对校审也无规定,我至今未见到过系统集成商设计项目完整的校审单,在图签栏中签字的校对、审核、审定人甚至可能连图纸也未看过。

系统集成商企业领导对参与施工招投标投标文件比较重视,对于设计目的也想从建设单位中取得施工标,所以对设计并不重视。

(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依据主要是国家现行标准规范和建设单位的投资情况、功能需求。

目前国内关于智能化系统技术的规范很多,但我认为这些规范功能论述较多,做什么谈得较多,但怎么做不够具体。

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手头缺少一本类似《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这样一册工具书。

目前国家现行智能化系统技术设计规范并非覆盖智能化技术的子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技术、一卡通技术、公共显示技术、系统集成、机房工程等均缺少相应设计规范。

(4)根据有关部门规定,建筑设计施工图必须经具有审图资格的审图公司审查,经审查合格才能取得施工许可证。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经审图公司审查的极少,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一方面部分工程项目在土建施工开始后才进行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由系统集成商设计的工程项目施工图更不会送审;部分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如果送审也由于审图公司未配备相应智能化设计审图人员以致走过场。

施工图设计质量未得到有效监督。

(5)建筑设计一般有三个阶段: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前两个阶段一般要经规划部门、建设部门组织的评审。

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未与建筑设计一道委托,以致滞后未参加评审。

部分工程项目智能化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但由于参加评审者为有关主管部。

建筑类论文参考文献

[1]刘柏茹.导线测量的精度控制探讨[J].硅谷,2009,(05).

[3]陈正耀.导线测量的计算与应用[J].北方交通,2009,(05).

[4]姜华根.双点导线测量[J].科技资讯,2009,(15).

[5]王汉存.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差方法浅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11).

[6]焦建新,沈荣林,闫玮.全站仪测量导线中的错误分析和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7]王海明.全站仪坐标导线测量的平差方法[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09).

[8]孟令涛.城市导线测量一体化程序设计[J].现代测绘,2009,(04).

[9]黄艳立,高怡.全站仪导线测量数字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4).

[10]张小诺,李彦阳.导线测量严密平差定权方法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1]熊法堂.导线测量粗差浅析[J].人民长江,2000,(05)

[2]景德广.导线测量中错误或粗差的分析[J].测绘技术装备,2003,(02)

[4]吴家乃.导线测量中粗差的查找[J].工程勘察,1981,(02)

[5]陈章明.检查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J].引进与咨询,2000,(04)

[6]黄林.论导线测量粗差的判断[J].地矿测绘,1996,(02)

[7]蔡群.关于粗差含义及其多样性的探讨[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8]宁卫远,焦利伟,刘艳玲.导线测量粗差判定方法的探讨[J].中州煤炭,2004,(06)

[9]陈玉平,胡奎.井下大压力巷道导线测量方法探讨[J].矿山测量,1998,(02)

[10]H.H.斯列涅夫斯基,B.H.卡拜斯基,刘志源.导线测量中的坐标连测问题[J].矿山测量,1980,(03)

求建筑工程系标准毕业论文范文

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五个不到位,即设计不到位、施工不到位、监理不到位、检测不到位、验收不到位。

这五个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质量。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单位、招标代理单位、施工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等,特别是行业企业、行业从业人员、行业专家,大家共同努力,为提高行业信誉,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尽一份力。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现状问题1概述十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行业。

从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到广大建设单位、行业从业人员,均认为在现代建筑中,智能化系统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现状存在着很多问题。

根据本人多年来专职从事这个行业的实践和体会,本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概括起来说有五个不到位,即设计不到位、施工不到位、监理不到位、检测不到位、验收不到位。

五个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质量和技术水平。

从目前已建成的工程项目看,能够达到功能要求的,建设单位满意的较少。

这需要广大从业企业、从业人员及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努力。

2设计不到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主要是建筑设计院和系统集成商。

无论是设计院,还是集成商,在从事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均存在各自的弱点,以致由于设计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

(1)建筑设计院专业配套,人才济济,但主要集中于建筑、结构、水、电、暖五个专业,能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人员缺少。

目前从事智能化设计的人员主要是从电气专业转行而来,虽然两者有所相通,但专业之间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更何况智能化技术并非专一,有建筑设备监控、通信、计算机网络、布线、安防监控、防盗、门禁、停车库管理、公共显示、电视、广播音响、多媒体会议、机房工程等。

本身又涉及到弱电系统的各子专业,要有这么广泛知识面的设计人员十分困难,而且这些人员要懂技术,还要熟悉设备产品。

虽然有的设计院领导重视智能化系统设计,抽调设计人员组建专职的建筑智能化设计研究所,但要完全符合工程设计要求也做不到,以致设计院的设计图纸及设备材料表达不到施工招标的要求,更谈不上能指导施工。

如果由电气专业设计人员兼设计智能化,则施工图质量问题更严重。

(2)系统集成商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大大多于建筑设计院,且大多对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技术比较了解,对设备产品也比较熟悉。

问题在于这部分人员走出校门后未经设计培训,对建筑设计不够了解,施工图设计质量较差。

而且由于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水、电、暖各专业均由设计院设计,系统集成商只搞智能化设计,与各专业配合困难。

本人曾受建设单位委托,审阅过几家系统集成商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均存在较大的问题。

从严格意义上说,系统集成商并非勘察设计单位。

但他们取得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专项设计资质,成为专项设计单位,也有建设口主管部门发的出图章。

其实与建筑设计还有很大差距,这些企业甚至对校审也无规定,我至今未见到过系统集成商设计项目完整的校审单,在图签栏中签字的校对、审核、审定人甚至可能连图纸也未看过。

系统集成商企业领导对参与施工招投标投标文件比较重视,对于设计目的也想从建设单位中取得施工标,所以对设计并不重视。

(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依据主要是国家现行标准规范和建设单位的投资情况、功能需求。

目前国内关于智能化系统技术的规范很多,但我认为这些规范功能论述较多,做什么谈得较多,但怎么做不够具体。

智能化系统设计人员手头缺少一本类似《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这样一册工具书。

目前国家现行智能化系统技术设计规范并非覆盖智能化技术的子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技术、一卡通技术、公共显示技术、系统集成、机房工程等均缺少相应设计规范。

(4)根据有关部门规定,建筑设计施工图必须经具有审图资格的审图公司审查,经审查合格才能取得施工许可证。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经审图公司审查的极少,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一方面部分工程项目在土建施工开始后才进行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由系统集成商设计的工程项目施工图更不会送审;部分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如果送审也由于审图公司未配备相应智能化设计审图人员以致走过场。

施工图设计质量未得到有效监督。

(5)建筑设计一般有三个阶段: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前两个阶段一般要经规划部门、建设部门组织的评审。

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未与建筑设计一道委托,以致滞后未参加评审。

部分工程项目智能化设计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但由于参加评审者为有关主管部门,如。

求建筑施工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结合施工现场的特定条件,采取由浅基到深基的施工步骤,对不同体量的承台制定不同的浇筑方案和技术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泵送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升,消除了冷缝现象。

在承台中间设置棋盘式高低水平施工缝,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题词高层建筑基础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施工缝养护海口市交行大厦主楼地下3层,钢筋混凝土筏形基础承台板厚3,00m,平面48.80m*48.80m,承台混凝土量为6360m3。

商住楼地下2层,承台板厚1.80m,混凝土量为1817m3。

地下车库承台板厚1,00m,混凝土量为2319m3,承台中段设后浇带1道。

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抗渗等级S6,总量10496.00m3。

1施工方案

(1)为保证相邻已有建筑安全,先施工商住楼、车库基础,后施工主楼基础,这样承台施工由浅入深,同时也降低了商住楼、车库的基坑降水费用。

(2)主楼承台分两层浇筑,每层厚1.5m,商住楼承台一次浇筑,承台中心水平位置埋设①50冷却循环散热水管,距承台底300mm至承台表面向上1叨mm埋没50垂宜散热水管,间隔6000肋21双向均匀布置,即采用内散外蓄综合养护措施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升值3车库承台以后浇带分段一次浇筑至标高。

(3)混凝土由现场搅拌。

砂、石计量采用HP—800和风—800自动配料机各2台。

混凝土输送采用HBT—60输送泵,管径①125,输送能力16。

58IJ/h3同时采用吊斗容量为1m3的四23—B塔吊1台吊运部分混凝土,以免浇筑过程中产生冷缝。

2保证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措施主楼及车库承台采用“红水河”525R普通水泥,商住楼承台采用“三鑫”425R普通水泥o2,2减少水泥用量为减少水泥水化热,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值,在满足设计和混凝土可泵性的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