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五年级科学课教学计划
年级
.五.年级
科目
科学
每周节数
2
总课时数
32
周次
时间
授课内容
课时
总课时
一
8.25————8.28
学生报到
二
8.31————9.4
种子发芽实验
(一)
(二)
2
2
三
9.7————9.11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蚯蚓的选择
2
4
四
9.14————9.18
食物链和食物网
做一个生态瓶
2
6
五
9.21————9.25
改变生态瓶
维护生态平衡
2
8
六
9.28————10.2
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
2
10
七
10.5————10.9
公休
八
10.12————10.16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的反射
2
12
九
10.19————10.23
光与热怎样得到更多得光与热
2
14
十
10.26————10.30
期中考试
十一
11.2————11.6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评价我们得太阳能热水器
2
16
十二
11.9————11.13
地球表面得地形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得地形变化
2
18
十三
11.16————11.20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土壤中有什么
2
20
十四
11.23————11.27
雨水对土地得侵蚀
探索土地被侵蚀得因素
2
22
十五
11.30————12.4
河流对土地得作用
减少对土地得侵蚀
2
24
十六
12.7————12.11
我们得小缆车
用橡皮筋作动力
2
26
十七
12.14————12.18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测量力的大小
2
28
十八
12.21————12.25
运动与摩擦力滑动与滚动
2
30
十九
12.28___________1.1
运动与设计设计制作小赛车
2
32
二十
1.4____________1.8
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课题一: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师:
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
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授后小记
课题二:
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二、配备实验装置
三、猜测实验结果
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授后小记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2.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3.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汇集实验组获得的数据和对照组获得的数据。
教学难点:
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
汇集数据、得出结论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哪个同学愿意说说记录了哪些数据?
”
二、探究内容:
1.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
2.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扩展与思考。
的条件。
三、全课总结。
师生评价各小组的数据记录。
四、课后拓展。
继续观察绿豆的生长并做好记录。
授后小记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2、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教学材料用具:
蚯蚓、解剖盘、培养皿、玻璃板、纸板或书、湿布、棉签。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你是在什么环境中采集到蚯蚓的?
采集来的蚯蚓主要分布在容器中的什么地方?
这与光线有关系吗?
根据你的经验和初步判断,提出的问题是。
二、作出假设
三、制定计划
四、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授后小记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学会正确使用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等词语描述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
建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的概念,并会画简单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
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参与我们课堂活动的嘉宾是蚜虫、瓢虫、麻雀、蜜蜂、花、树叶(出示这些动植物的图片,并依次显示图片)这些动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食物关系?
二、探究过程:
预设:
花——蜜蜂——麻雀树叶——蚜虫——瓢虫——麻雀
预设2:
这几条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到动物结束。
(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三、拓展与思考:
授后小记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积极地参与讨论做一个生态瓶的活动,共同协作制作一个生态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设计一个生态瓶的建造方案。
能在课后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
科学知识:
知道池塘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制作一个生态瓶的过程
教学准备:
1.池塘生态系统的挂图、投影片或视频资料。
2.学生分组:
大饮料瓶、剪刀、泥沙、自然水域的水、水生生物等,活动手册。
3.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大的饮料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池塘生态系统。
二、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
三、做一个生态瓶。
四、课后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用什么材料来建造生态瓶?
授后小记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1.经历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能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2.经历添加动物或植物后,引起生态瓶变化的原因分析活动。
3.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生态瓶,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得好,然后选择下面两个实验中的一个进行实验活动。
二、向生态瓶里添加动物的实验。
三、向生态瓶里添加植物。
四、讨论。
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生态瓶里动物和植物的生长?
请大家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思考这个问题。
授后小记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2.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草原上的鹰、兔。
3.能够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沙尘暴生成的原因。
4.为维护生态平衡,明确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研究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师:
草原上生活着鹰、兔、草,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
(生自己到黑板上绘食物链)
三、分析自然现象师:
请你分析一下,下面这种情况可能是什么引起的?
(课件)
四、课外作业师:
请同学们收集有关野生动物和植物的一些资料。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光
1、光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
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
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
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3、关于“光源”的教学
4、影子的特点
5、授后小记
2、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3、整理我们的记录
4、日影观测仪
授后小记
3、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光是直线传播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
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过程
1、引入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
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
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4、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
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教学过程
1、导入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3、运用光的反射
4、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授后小记
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
凸镜医生带的额镜:
凹镜
光的路线图光的路线图
5光与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
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教学重、难点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过程
1、导入
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授后小记
5光与热
假设: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记录我们的数据:
授后小记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
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
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授后小记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
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
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
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教学重、难点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授后小记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
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
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教学重、难点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三、观察地形图
四、拓展延伸
五、课后活动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授后小记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
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四、总结延伸
五、课后活动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授后小记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
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四、课外拓展活动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
形成原因是什么呢?
授后小记
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
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三、土壤和生命
四、课外拓展活动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授后小记
第五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
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四、课外拓展活动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
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第六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
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四、拓展延伸
五、课后作业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授后小记
第七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
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
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四、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