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招现代文阅读教师用 1891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1479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7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中招现代文阅读教师用 189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河南中招现代文阅读教师用 189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河南中招现代文阅读教师用 189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河南中招现代文阅读教师用 189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河南中招现代文阅读教师用 189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中招现代文阅读教师用 18911.docx

《河南中招现代文阅读教师用 189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中招现代文阅读教师用 18911.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中招现代文阅读教师用 18911.docx

河南中招现代文阅读教师用18911

父亲的长笛(2018年河南中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

“来来,吹一段儿!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弦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

“唉呀!

别吹了好不好!

烦死人了!

”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里。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

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

“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

”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制止。

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

“小敏,你爸好酷啊,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

“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了!

“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

“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

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

”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

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

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

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

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

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

她对父母很好,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

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

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她吞吞吐吐,说:

“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

”父亲一笑:

“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

”母亲走过来:

“还是闺女疼你呀!

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

”“腿?

没白断?

”她吃惊地问。

“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去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

跟孩子提这些干啥!

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来来,吹一段!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在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

赵文静。

有删改)

7.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4分)

7.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

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

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

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4分)

8.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

请简要赏析。

(4分)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8.示例一:

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

或:

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

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

③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意思对即可。

第①②点一点1分,共2分:

第③点2分。

共4分)

示例二:

①正面(直接)描写。

(1分)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

或:

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

或:

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

(意思对即可。

1分)②侧面(间接)描写。

(1分)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意思对即可。

1分)(共4分)

9.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4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来来,吹一段!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9.她的心理:

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

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父亲的心理:

①为女儿的理解、体贴而欣慰。

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共4分)

10.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一)(共16分)

答案:

10.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

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

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意思对即可。

第①点2分,第②③点一点1分,共4分)

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2018年河南中招)

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

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

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

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

“五四”时期,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

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最集中的体现。

因而要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

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

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

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

⑤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

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

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

(作者:

纪秀生。

有删改)

1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

请逐条概括。

(4分)

11.①我们曾经对汉语有自信,但近现代以来,这种自信产生了动摇。

②为了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有其独特的优点。

④汉语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4分)

1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4分)

12.首先从人们对母语的天然情感和汉语对世界的影响两个角度,阐述我们曾对汉语有自信。

(1分)然后指出近现代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动摇的原因,并列举自信动摇给汉语带来的危机和伤害。

(2分)最后指出重拾汉语母语自信的必要性。

(1分)(意思对即可。

共4分)

13.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

请简述理由。

(4分)

材料一国学大师钱穆说,汉语之美在于“精”。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

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

材料二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

13.材料一:

第④段。

这则材料突出了汉语简练的特点,可以证明“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

材料二:

第①段。

这则材料强调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可以证明母语“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

(意思对即可。

一则材料2分,共4分)

唯有杨柳管别离(2017年河南中招)

①病房里的岳老师和那个小病号互不相识,他们一个是一所学校的语文老师,但那所小学已经关闭多年,岳老师事实上好多年没当老师了;一个是只有七岁的小男孩,三岁就生了骨病,自此便在父母带领下到处求医,学校,他一天都没踏足过。

②在病房里,他们首先是病人,其次,他们竟然变作老师和学生。

四十多岁的岳老师,早已被疾病和疾病带来的争吵、伤心、背弃折磨得满头白发。

可是,【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

虽说从前她只是语文老师,但这里她却什么都教,古诗词、加减乘除、英语单词……

③每当病人和陪护着挤满病房之时,便是岳老师一天之中神采奕奕的时刻——她总是有意无意地提出许多问题来考小病号。

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考试,那简直就像是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而来,找得她通体发亮。

但小病号生性顽劣,只要病情稍好,就在病房里本来跑去,岳老师的问题使他经常答不上来。

比如那句诗,上句是“长安陌上无穷树”,下一句,小病号一连三天都没背下来。

④这可伤了岳老师的心。

到最后,小病号也愤怒了:

“我反正活不了几年了,还背这些干什么?

”小病号问完,岳老师借口去打开水,到了走廊,就开始大哭。

说是大哭,其实并没有发出声音——她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一边走,一边哭。

走到开水房前,她没有进去,而是靠在潮湿的墙壁上,继续哭。

⑤自此之后,岳老师没有罢手,反倒是教他更多,甚至,跟他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

她跛着脚,跟在小病号,给他喂饭,让他喝水,还陪他去院子里,采一朵叫不出名字的花回来。

小病号的病更重了,要转院去北京。

听到这个消息,她夜夜难眠。

⑥深夜,借着走廊里的微光,她坐在长条椅上写写画画。

她要在小病号离开之前,给他编一本教材。

这本教材上什么内容都有,有古诗词,有加减乘除,也有英语单词。

⑦微光映照下的她,让人感慨:

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

死亡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命运,但是你至少要留下抗争的痕迹。

⑧一大早,小病号就要去北京了。

他跟病房里的人一一道别,自然也跟岳老师道别。

可是,那本教材,虽说只差一点点就要编完,终究还是没编完。

岳老师将它放在小病号的行李中,然后捏了捏他的脸,跟他挥手。

如此,告别便潦草地结束了。

⑨几分钟后,有人在楼下呼喊着岳老师。

开始,她全然没有注意,只是呆呆地坐在病床上不发一语。

突然,她跳下病床,跛着脚,狂奔到窗前,打开窗子。

于是,全病房的人都听到喊声,是小病号。

他在院子里扯着嗓子喊出来的竟然是一句诗:

“唯有垂杨管别离!

”可能怕岳老师没听清楚,他继续喊,“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喊了一遍,再喊一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⑩离别的时候,小病号终于完整地背出了那两句诗。

岳老师却没有应答,她正在哭泣——一如既往,她没有哭出声来,而是用嘴巴紧紧地咬住袖子。

除了隐忍的哭声,病房里只剩下巨大的沉默。

似乎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

7、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

请简要概括。

(4分)

7、①岳老师在病房里给从未踏足过学校的小病号上课。

②岳老师在小病号愤怒发问后,不仅教他更多,还给他喂饭,让他喝水,陪他采花。

③岳老师听说小病号要转院,为小病号编写教材。

④岳老师听到小病号离别时背出了诗,大哭起来。

(共4分)

8、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具体分析。

(4分)

8、第一次大哭的原因:

①小病号“反正活不了几年”的话深深刺痛了她。

②为自己只顾教学,忽视了小病号的感受自责。

(2分)第二次哭的原因:

①为与小病号离别而伤感。

②为小病号背出诗而欣慰、激动。

(2分)

9、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9、【A】示例:

从“终年苍白”到“一丝红晕”,抓住脸色变化这一细节,表现出岳老师成为小病号老师后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

(2分)

【B】示例:

“每一天”“一输完液”“马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用,写出了岳老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抓紧给小病号上课的情形。

(2分)

10、本文以“唯有垂柳杨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4分)

10、①暗示文章的主要情节是岳老师叫小病号背诵这句诗。

②奠定了全文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③凝聚了小病号对岳老师的留恋、感激之情。

④诗意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面对厄运,唯有抗争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

(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一点2分,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

(共12分)

宣纸的“前世今生”(2017年河南中招)

①“宣纸制作技艺”于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不少人对其发展演进及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此有必要对宣纸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②“宣纸”二字连用,成为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

“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福,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这种“宣纸”还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蜡之”后才可用的皮纸。

可见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而称的。

③宋末元初,“以蔡伦术为生业”的曹氏一支因避乱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试制和生产。

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之前,皖南山区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促进了当地造纸业的快速发展。

小岭盛产优质青檀皮,而当地的两股山泉一股偏咸,一股偏酸,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咸、捞纸时依赖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处的保障。

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奋,沾着黄山、九华山的秀气,染着巢湖、太平湖的灵气,泾县宣纸开始崭露头角。

当然这时的宣纸还显稚嫩,主要用于装裱托纸等。

还不宜于书画。

④明朝中叶后,宣纸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一种,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

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

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

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

宣纸因其质地绵韧、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润墨性强的独特禀赋,成为书画家们的最爱。

⑤如今,宣纸产地早已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

国内少数地方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

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用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原料,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书画、裱拓用纸。

⑥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经历了上千年岁月,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笈的宣纸,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11、“宣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请按时间顺序加以说明。

(4分)

11、①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

②宋代到明中叶之前,“宣纸”是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纸张,用于装裱托纸等。

③明清时期,“宣纸”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的高级书画纸张。

④如今,“宣纸”是用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原料,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书画、裱拓用纸。

(共4分)

12、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2、作比较。

(1分)把单一用青檀皮造成的纸跟用青檀皮掺和沙田稻草造成的纸作比较,突出后者绵柔度高、润墨性效果好的特点。

(3分)(共4分)

1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13、“相对”示例:

“相对”表限制,准确第说明了皖南山区社会稳定的程度,强调了当地造纸业快速发展的条件。

(2分)

“崭露头角”示例: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说明了泾县宣纸的独特品质开始显示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分)

母亲养蜗牛(2016年河南中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

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时间陪她。

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

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

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

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

她经常将那小铁盒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

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剁碎,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

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有时,为了讨好母亲,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

“奶奶,我想吃蜗牛!

我还想喝蜗牛汤!

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

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

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

“不许存这份念头!

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

”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

“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达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

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

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

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

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

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声。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

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

“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欢悦。

”从此,儿子在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碗儿汤,对儿子说:

“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

我给你做了,快喝吧。

”我狠狠瞪儿子一眼。

儿子辩白:

“不是我让奶奶做的!

”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

我困惑第慢呷了一口,鲜极了!

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

她依然每日将蔬菜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

“我又看到它们了!

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

”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

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8、“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

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4分)

(1)。

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

波澜再起。

(3)。

波澜又起。

8、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②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9、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9、①突出了母亲对蜗牛照料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母亲的特殊意义。

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

10、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分)

10、示例一:

通过人物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

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二:

用人物说话的语气表现人物心理。

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1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1、①表现老人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

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

②表现浓浓的亲情。

母亲爱孙子,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

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蜗牛了。

“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吃蜗牛。

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

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

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2016年河南中招)

①自愈,顾名思义是自己愈合之意。

自愈能力是人体修复自身缺损、维持生命健康的能力。

有些自愈能力是人体原本就具有的,依靠遗传而获得。

而科学家所要追求的是,在人体器官出现病变时,以科学手段遏制病变,使器官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

②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小白鼠身上发现了一种可快速修复组织的特殊基因。

就因为携带了这一基因,本来会长出肿瘤的小白鼠摆脱了“宿命”,不仅没有患上癌症,反而生长迅速,体格健壮。

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大为振奋。

在此之前,这种特殊的基因被认为通常只能在发育的胚胎中起作用,在成年生物体中则会丧失活性。

③“激活”衰老的细胞,重启它们的生长机能,这样的研究并非刚刚出现。

在此之前,这个领域最重大的突破就是培育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但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更加强大,它在成年生物体中也能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

如果把生病的人体比作一台感染病毒的电脑,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所起的作用就像磁盘格式化,即将所有的数据全部清空,一切从生命最初发育的阶段开始;而新发现的这种特殊基因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