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施工秩序减少施工噪.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1238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施工秩序减少施工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施工秩序减少施工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施工秩序减少施工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施工秩序减少施工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施工秩序减少施工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施工秩序减少施工噪.docx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施工秩序减少施工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施工秩序减少施工噪.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施工秩序减少施工噪.docx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施工秩序减少施工噪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维护施工秩序减少施工噪

声扰民的通知

【颁布单位】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日期】19960416

【实施日期】19960416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

城市面貌明显

改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市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但是必须看到

,为了进一步增强首都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不断改

善市民居住条件,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繁重。

对此,

市政府要求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施工单位、工程建设单位、其他有关

单位和广大市民,从大局出发,互谅互让,相互支持,妥善解决城市建设

中施工扰民和妨碍正常施工秩序的问题,以保证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顺利

进行。

  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法规规定,现就维护施工正常秩序,减少施工噪

声扰民,特作如下规定:

  一、建设工程所在地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公安交通、环保

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等单位协助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做好工程

周围居民的工作,共同维护正常的施工秩序,以保证城市建设工程的顺利

进行。

在各区、县政府的领导和有关街道办事处的组织下,由街道办事处

、居民代表、派出所、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参加,共同开展创建文明工地

活动。

  二、建设单位要认真做好工程建设的有关工作;施工单位要加强施工

现场管理,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积极创建文明安全工地。

  

(一)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应当对施工方案进行审定,并经工程

所在地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施工方案中应当包括防止或者减轻噪

声污染扰民的措施。

  

(二)施工单位要教育施工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群众利

益,尽力减少工程施工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不便;当地群众要积极支持城市

建设,维护施工单位正常施工。

施工单位和当地群众要自觉遵守《首都市

民文明公约》,建立起相互理解信任,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关系。

  施工单位违反规定,未在施工现场采取防范措施或者未经批准在夜间

进行超噪声限值施工的,由负责批准开工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工,

并按严重违章施工处理,暂扣或者吊销施工许可证。

  三、国家和本市重点工程一般建设项目的土方工程以及按照设计要求

必须连续施工的工程,需要在22时至次日6时进行施工的,施工单位在

施工前必须向工程所在地区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

到工程所在地区的环保部门备案。

未经批准,禁止施工单位在22时至次

日6时进行超过国家标准噪声限值的作业。

  

(一)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当公布连续施工的时间,向工程周围的居

民做好解释工作。

  

(二)开挖土方量10万立方以上或者需连续运输土方15日以上的

深基础作业,由施工单位提出申请,经工程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

核批准后,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发指定行车路线的专用通行证。

  四、工程开工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必须成立群众来访接待处。

待处要认真接待来访的居民,接受并处理关于施工噪声扰民的意见,并于

3日之内给予答复。

  

(一)单位和个人受到施工干扰,可到施工现场的群众来访接待处投

诉。

投诉未得到处理的,可向工程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诉。

对群

众的申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公安、环保、街道办事处等部

门妥善处理,并于10日之内答复当事人。

  

(二)单位和个人对工程所在地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理结果有异

议的,可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

多人申诉同一问题时,应推举

5人以下代表提出申诉意见。

  五、居民以施工干扰正常生活为由,对经批准的夜间施工提出投诉的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向工程所在地的环保部门申请,由环保部门按

国家规定的噪声值标准进行测定。

施工噪声超过标准值时,环保部门应当

确定噪声扰民的范围,并出具测定报告书。

  

(一)凡经环保部门测定,并确定补偿范围和签定补偿协议的,签约

双方应当按照协议认真执行,不得以任何理由违约。

  

(二)建设单位对确定为夜间施工噪声扰民范围内的居民,根据居民

受噪声污染的程度,按批准的超噪声标准值夜间施工工期,以每户每月3

0元至60元的标准给予补偿。

  (三)因各类抢险施工造成噪声扰民的,对附近居民不予补偿。

由抢

险工程所在地的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做好抢险工程周围居民的工作,确

保抢险工程顺利进行。

  (四)建设单位应当在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组织下

与接受补偿的居民签定补偿协议,补偿费由工程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组织

发放。

  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妨碍施工正常进行,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

进入施工现场或者在交通道路上设置障碍,阻止施工车辆正常进出;严禁

向施工现场投掷各种物品或者殴打施工人员、破坏生产设备及其它公物。

  七、依法严肃处理各种扰乱正常施工秩序的行为和责任人。

以各种理

由擅自进入施工现场或者在交通道路上设置障碍、阻止施工车辆正常进出

的,由公安机关强行拆除障碍、将责任人带离现场,并按照《中华人民共

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理;对组织煽动居民扰乱正常施工秩序的

主要责任人,要依法予以处罚;给施工造成经济损失的,要依法赔偿;扰

乱正常施工秩序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八、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城乡建设委员

会负责解释。

 

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标准

北京市建设委员会   

1 总   则   

1.01 为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防治因建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标准。

   

1.02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等有关

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执行本标准。

   

1.03 本标准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工

程、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装饰工程。

2一般规定   

2.01 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有防治扬尘、噪声、固体废物和废水等污染环境的有效措施,并在施工作业中认真组织实施。

   

2.02 施工现场应建立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责任落实到人,并保证有

效运行。

2.03 对施工现场防治扬尘、噪声、水污染及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进行检查。

   

2.04 定期对职工进行环保法规知识培训考核。

3防治大气污染   

3.01 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必须进行硬化处理。

施工现场应采取覆盖、固化、绿化、洒水等有效措施,做到不泥泞、不扬尘。

施工现场的材料存放区、大模板存放区等场地必须平整夯实。

   

3.02 遇有四级风以上天气不得进行土方回填、转运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工。

   

3.03 施工现场应有专人负责环保工作,配备相应的洒水设备,及时洒水,减少扬尘污染。

   

3.04 建筑物内的施工垃圾清运必须采用封闭式专用垃圾道或封闭式容器吊运,严禁凌空抛撒。

施工现场应设密闭式垃圾站,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存放。

施工垃圾清运时应提前适量洒水,并按规定及时清运消纳。

   

3.05 水泥和其它易飞扬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密闭存放,使用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扬尘。

施工现场土方应集中堆放,采取覆盖或固化等措施。

   

3.06 从事土方、渣土和施工垃圾的运输,必须使用密闭式运输车辆。

施工现场出入口处设置冲洗车辆的设施,出场时必须将车辆清理干净,不得将泥沙带出现场。

   

3.07 市政道路施工铣刨作业时,应采用冲洗等措施,控制扬尘污染。

灰土和无机料拌合,应采用预拌进场,碾压过程中要洒水降尘。

   

3.08 规划市区内的施工现场,混凝土浇注量超过100立方米以上的工程,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施工现场设置搅拌机的机棚必须封闭,并配备有效的降尘防尘装置。

   

3.09 施工现场使用的热水锅炉,炊事炉灶及冬施取暖锅炉等必须使用清洁燃料。

施工机械、车辆尾气排放应符合环保要求。

                

3.10 拆除旧有建筑时,应随时洒水,减少扬尘污染。

渣土要在拆除施工完成之日起三日内清运完毕,并应遵守拆除工程的有关规定。

4 防治水污染   

4.01 搅拌机前台、混凝土输送泵及运输车辆清洗处应当设置沉淀池,废水不得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经二次沉淀后循环使用或用于洒水降尘。

   

4.02 现场存放油料,必须对库房进行防渗漏处理,储存和使用都要采取措施,防止油料泄漏,污染土壤水体。

   

4.03 施工现场设置的食堂,用餐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应设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加强管理,专人负责定期掏油,防止污染。

5 防治施工噪声污染    

5.01 施工现场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制定降噪措施。

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可能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向工程所在地的环保部门申报。

   

5.02 施工现场的电锯、电刨、搅拌机、固定式混凝土输送泵、大型空气压缩机等强噪声设备应搭设封闭式机棚,并尽可能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以减少噪声污染。

   

5.03 因生产工艺上要求必须连续作业或者特殊需要,确需在22时至次日6时期间进行施工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到工程所在地的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夜间施工。

   建设单位应当会同施工单位做好周边居民工作。

并公布施工期限。

   

5.04 进行夜间施工作业的,应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噪声,可采用隔音布、低噪声震捣棒等方法。

   

5.05 对人为的施工噪声应有管理制度和降噪措施,并进行严格控制。

承担夜间材料运输的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装卸材料应做到轻拿轻放,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扰民。

   

5.06 施工现场应进行噪声值监测,监测方法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噪声值不应超过国家或地方噪声排放标准。

6内业资料

6.01施工现场的管理资料。

6.02 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组织机构及责任划分。

6.03 施工现场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施工噪声污染的治理措施。

6.04 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检查记录;

6.05 夜间施工的审批手续及噪声监测值。

7 附  则   

7.01本标准未包括的内容,执行其它有关建筑施工环境保护的规定和标准。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环境污染事故、核设施事故、国防科研生产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事故等级划分的补充性规定。

   本条第一款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四条 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配合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参加事故调查处理的部门和单位应当互相配合,提高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效率。

   第六条 工会依法参加事故调查处理,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和依法调查处理。

   第八条 对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中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机关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九条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依照下列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并通知公安机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和人民检察院:

   

(一)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二)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三)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应当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接到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

   必要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

   第十一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第十二条 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三)事故的简要经过;

   (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五)已经采取的措施;

   (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第十三条 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第十四条 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十五条 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第十六条 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

   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第十七条 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

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第十八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值班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受理事故报告和举报。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十九条 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

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二十条 上级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调查由下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的事故。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因事故伤亡人数变化导致事故等级发生变化,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的,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另行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二十一条 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

   第二十二条 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应当遵循精简、效能的原则。

   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第二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第二十四条 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

事故调查组组长主持事故调查组的工作。

   第二十五条 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二)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三)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四)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五)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二十六条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七条 事故调查中需要进行技术鉴定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

必要时,事故调查组可以直接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

技术鉴定所需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期限。

   第二十八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工作中应当诚信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的秘密。

   未经事故调查组组长允许,事故调查组成员不得擅自发布有关事故的信息。

   第二十九条 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第三十条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二)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四)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五)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第三十一条 事故调查报告报送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后,事故调查工作即告结束。

事故调查的有关资料应当归档保存。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三十二条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

   有关机关应当按照人民政府的批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处分。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的批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

   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接受工会和职工的监督。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对事故发生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事故处理的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有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至8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二)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

   (三)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

   第三十六条 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

   

(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

   (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

   第三十七条 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 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