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十中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练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9827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庆十中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安庆十中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安庆十中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安庆十中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安庆十中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庆十中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练习.docx

《安庆十中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庆十中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练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庆十中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练习.docx

安庆十中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练习

安庆十中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练习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份

历史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25*2)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2.“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

这说明(  )

A.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3.韩非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

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

”这些思想(  )

A.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B.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    D.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

4.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5.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

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

秦汉谥号的废立表明,当时(  )

A.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                        B.大一统王朝的权威加强

C.谥号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D.统治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

6.朱之瑜(1600~1682)称:

“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

”颜元(1635~1704)认为:

“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

”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

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B.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

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7.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

朱熹的这一做法(  )

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8.王阳明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

由此可知王阳明(  )

A.注重道德实践    B.提倡心性修养     C.强调重义轻利    D.批判虚假说教

9.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认为:

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是(  )

A.程颢                    B.陆九渊                 C.朱熹                    D.王阳明

10.王夫之指出,为民为公,乃千古之法的精义所在,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属“私”。

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

由此可知,两人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

A.体现鲜明的民主共和精神                    B.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

C.质疑和防止君权过于集中                    D.都有新阶级力量的推动

11.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

这表明李贽(  )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

C.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            D.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

12.清代小说《红楼梦》不但文学造诣高,同时也留下许多当时观察社会生活的材料。

书中写道:

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

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

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

根据这段故事呈现的现象可以推断(  )

A.追求神仙成为士人普遍风气                B.社会上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存

C.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                D.儒家礼教地位低于释道传统

13.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

“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人物的恩惠更大。

”对该项发明阐述最准确的是(  )

A.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炸毁了封建骑士阶层

C.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D.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14.《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功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反映的农学思想是(  )

A.因地制宜            B.多种经营             C.商品生产            D.重农抑商

15.“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体现了我国(  )

A.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B.古代科学的实用性特点

C.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D.古代宗教迷信色彩浓厚

16.从明代开始,小说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

其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

B.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条件

C.科举制度发展到八股取士阶段,诗赋在科考中失去了市场

D.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反映

17.“诗仙”李白的诗狂放炽烈,想象丰富,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而“诗圣”杜甫的诗则更多表现凝重与沉郁,这主要是因为(  )

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            B.李白出身地主,杜甫出身农民

C.李白与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        D.李白和杜甫的艺术创作水平不同

18.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

”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

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  )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王献之

19.宋以后是戏曲的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

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

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材料表明(  )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20.著名古希腊研究专家邦纳说:

“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

”下列思想可以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知识就是力量”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真理是时间的产物”                          D.“经验是一切可靠知识的母亲”

21.古希腊某著名哲学家提出“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这位哲学家是(  )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22.15世纪学者曼内蒂说:

“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有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

然后人们接受了它并使之更美丽、更荣华与更典雅”。

据此可知,曼内蒂(  )

A.倡导宗教信仰自主性                            B.表达了新兴阶层的价值取向

C.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开创了人文主义思潮最高峰

23.16世纪欧洲有人宣称:

“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这些宗教观点(  )

A.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

C.强化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D.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

24.这场运动“让人们反思神权政治和贵族君主制度的合理性,它引导人们先是反对贵族等级制度,继而质疑乃至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是欧洲(也包括美国)得以建立现代民主制度的思想基础。

”该运动(  )

A.掀起了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C.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教庭的迷信        D.促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苏

25.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

“三权”是指(  )

A.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                    B.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C.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                    D.监察权、考试权、行政权

二、材料阅读题

26.(18分)儒家学说虽经多次变衍,但其基本宗旨仍一脉相承,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代,民本主义的凤凰扬起它强劲的双翼。

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

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从逻辑关系看,前者是后者的哲学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政治延伸。

——摘自白晨曦《天人合一:

从哲学到建筑》

材料二对于唐代儒学的兴盛,有两种现象可供讨论:

①时为秦王的李世民于秦王府设文学馆,广引南北硕学名儒十八人为学士,赡给丰足,轮番供值;即位之后,又精选天下文儒之士如虞世南、褚亮、姚思廉等,引入内殿,讲论经义,商讨政事。

当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朝境内习儒谙经蔚为风气。

②高丽、百济、新罗等,亦遣派子弟请入国子学随名儒晓习经籍。

由于新罗等在各方面都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西方汉学家常视之为唐朝的微型翻版。

在19世纪西方影响传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据白寿彝《通史》、王家范《大学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民本主义在儒家学说中的体现。

(6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阐述:

①“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出现的条件。

(6分)②“高丽、百济、新罗等,亦遣派子弟请入国子学随名儒晓习经籍”的影响。

(4分)用一句话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分)

材料一黄宗羲的政治学说以“二帝三王”之美好时期为逻辑起点,然后揭露和批判“三代”以降诸多“为天下之大害”的暴君统治,最后以恢复“三代祖治”为救世之道作为逻辑终点黄宗羲仍是一个追求纲常世界的儒者,他的政治思想仍是儒学之民本思想。

他不仅直接参与了维护这个纲常世界的政治实践,而且还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学术努力。

然而,尽管他不否定君主制,但他毕竟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揭露和猛烈批判;尽管他不否定皇权,但他毕竟主张民权的最大化,把皇权限定在最小化的程度上。

如果说黄承羲的哲学思想是对七百年宋明道学的修正,那么,他的政治思想就是对两千年民本思想的深层次开发。

材料二卢梭说,尽管他的学说所要彰显的根本原则是人民主权,即民主,但民主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谋得“全体最大的幸福”,这种幸福“可以归结为两大主要的目标:

即自由与平等”。

他不仅抽掉了君权的道德基本基础,而且也抽掉了君权的理性基袖。

卢梭从学理上赋予了人民一项根本的政治权利人民主权。

他的学说是“必须是”的理性判断,这种理性判断不仅改变了法国的现实,而且也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黄宗羲、卢梭政治思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二者不同的原因。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二者政治思想的意义。

(7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近代以前的14个世纪里,对于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用以造福人类的技术方面远远胜过欧洲,可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而不是在发展起来呢?

这一问题随后被学术界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对于明清时期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探索,但至今仍然难以有定论。

——摘编自邵军鹕《从“李约瑟难题”到文化自信》

围绕材料,结合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指的是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指的是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主张仁、礼的儒家,因此正确的顺序是道、法、墨、儒,选择D项符合题意。

2.【答案】A【解析】材料汉代董仲舒借鉴庄子“天人合一”的观念,改造儒家思想,反映出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黄老之学在汉代的地位,故B项错误;C项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儒家主要关注人际关系,故D项错误。

3.【答案】B【解析】题目中并未出现君臣关系的主张,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时期道家的思想主张,根据题目中“韩非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得出:

韩非子对道家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故B项正确;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人物,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中的思想主张与题意不相符,故D项错误。

4.【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应对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B项是这一变化的影响,故B项错误;黄老之学的过时,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但不是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5.【答案】D【解析】“谥号是贵族享有的特权”与材料“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秦汉谥号的废立”,同样是大一统王朝,态度截然相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号”,它主要是对生前事迹的品评,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是不敬,于是废了谥号”,结合所学,秦实行法家思想,通过行政命令维护皇帝的权威。

“西汉时期又恢复了这一制度,除刘邦谥号‘高皇帝’外,其余皇帝谥号中大都有‘孝’字”,汉以来实行黄老之学、儒家思想,重视皇权的正统性,对先代的总结品评,以及忠孝观念的奉行,故D项正确。

6.【答案】B【解析】通过题干可知,朱之瑜和颜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抨击程朱理学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故A项错误;通过朱之瑜“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和颜元“(程朱理学)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可知,二人都抨击程朱理学的不务实和无益于社会,其本质意图在于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故B项正确;通过题干可知。

朱之瑜和颜元主要目的在于宣扬“经世致用”思想,与“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二者宣扬其“以民为本”的思想,故D项错误。

7.【答案】C【解析】题干中未提及《家礼》和《增损吕氏乡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扼杀,故A项错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且应该是整体、系统的理学成熟,不只是朱熹的具体做法而已,故B项错误;题干中“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推知朱熹使理学世俗化,故C项正确;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应该是乡村的具体操作实施,朱熹的做法只是为乡村自治铺垫而已,故D项错误。

8.【答案】B【解析】王阳明提出“……自然知……自然知”等等,不是强调注重道德实践,故A项错误;王阳明强调的是“……自然知”和“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体现提倡加强内心的修养,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义和利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批判虚假说教”,故D项错误。

9.【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宋明理学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格物致知”得知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故B.D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得知朱熹的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使得四书五经成为儒家经典,故A项错误;故C项正确。

10.【答案】C【解析】盂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制,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启蒙思想勾画未来社会发展蓝图,“王夫之”等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但未达到未来社会发展蓝图的程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君主虽位尊权重,其意志仅一人之义”“害怕这个国王暴虐地执行法律”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王夫之”所处的时代没有出现新阶级力量,故D项错误。

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表明,李贽反对世俗,崇尚自由和个性的释放,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李贽对待理学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李贽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故C项错误;“至道无为”是道家理念,故D项错误。

12.【答案】B【解析】追求神仙是部分士人的风气,不能代表普遍,故A项错误;“贾敬热衷追求神仙”、死后“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贾珍回家后,再按服丧守孝之理办理后事”分别体现了道教、佛教和儒学的影响,故B项正确;“贾敬热衷追求神仙,却因误服丹砂丧命”、“死时,独子贾珍出了远门,家人只好作主,先请人将遗体移往尼姑庵安置”体现了佛教、道教的并存,看不出尼姑社会地位已经高于道士,故C项错误;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低于释道传统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3.【答案】D

14.【答案】A【解析】根据“顺天时,量地利”可知材料反映了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思想,不能体现多种经营,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与商品生产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商业发展的态度,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故D项错误。

15.【答案】B【解析】根据“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可知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故A项错误;天文学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体现了古代科学的实用性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利用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并非迷信,故D项错误。

16.【答案】A【解析】明朝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小说属于世俗文学,适应了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故A项正确;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条件不是明代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小说的发展繁荣不能说明诗赋就没有市场了,故C项错误;明清小说并不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反映,故D项错误。

17.【答案】C

18.【答案】C

19.【答案】D【解析】关羽被帝王加封称号反映了统治者的倾向,但不能说明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关羽在道教中的地位,不能体现儒道佛合流,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及佛教对关羽的神化,不能体现市民文化的需要,故C项错误;关羽被加封的称号中突出了“忠”、“义”等观念,说明统治者借关羽来强化忠义等思想,戏剧在社会上发挥了教化功能,故D项正确。

20.【答案】B【解析】题目中并未牵涉知识的作用,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相符,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真理和时间关系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并未牵涉经验和知识的关系,故D项错误。

21.【答案】A

22.【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人对世界的意义,不涉及宗教信仰自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5世纪……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人们接受了它并使之更美丽、更荣华与更典雅”,新兴的资产阶级与中世纪不同,他们反对禁欲主义,突出了人的意义,故B项正确;材料“人们接受了它并使之更美丽、更荣华与更典雅”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故C项错误;人文主义的高潮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故D项错误。

23.【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该材料否定了传教士、神父、教皇的权威,而不是否定民众的宗教信仰,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的表述可知,该宗教观点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这样就否定了传教士、神父、教皇的权威,从而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故B项正确;题干是否定了教皇的权威,而不是强化了其权威,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宗教改革,而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故D项错误。

24.【答案】B【解析】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智者运动,材料体现的是启蒙运动,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故B项正确;打破了民众对罗马天教庭的迷信是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促成西方人文精神的复苏是文艺复兴运动,故D项错误。

25.【答案】B

26.【答案】

(1)孔子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学说;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6分)

(2)侧重阐述①,条件:

贞观之治的出现;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求贤若渴,延揽人才;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士人对功名的追逐。

(6分,写出3点即可)

侧重阐述②,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