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8848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

 

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茂腔、高密扑灰年画;省级十三项,分别为:

“红木嵌银漆器”、“诸城派古琴”、“核雕”、“聂家庄泥塑”、“柳疃丝绸”、“景芝酒酿造工艺”、“潍坊刺绣”、“秃尾巴老李的传说”、“高密剪纸”等;市级共六十项.

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60项)

一、民间文学(8项)

仓颉造字的传说寿光市;庄农日用杂字临朐县;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诸城市;云门献寿的传说青州市;梁祝的传说诸城市6;方山爷的传说昌乐县;常山雩泉的传说诸城市;黑龙沟的传说诸城市

二、民间美术(8项)

杨家埠木版年画寒亭区;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市;高密剪纸高密市;聂家庄泥塑高密市;潍坊核雕潍坊市;高密半印半画年画高密市;昌邑剪纸昌邑市;鸟字头字画诸城市

三、民间音乐(4项)

诸城派古琴诸城市;龙虎斗打击乐青州市;城孟疃民歌诸城市;汉王山民歌诸城市

四、民间舞蹈(4项)

小章竹马昌邑市;高密地秧歌高密市;月宫图寿光市;昌乐大葛狮子昌乐县

五、戏曲(2项)

茂腔高密市;临朐周姑戏临朐县

六、曲艺(2项)

东路大鼓(安丘派)安丘市;东路大鼓(诸城派)诸城市;诸城竹板快书诸城市

七、民间手工技艺(18项)

潍坊风筝潍坊市;潍坊嵌银工艺潍坊市;景芝酒酿造工艺安丘市;柳疃丝绸工艺昌邑市;潍坊刺绣工艺潍坊市;潍坊仿古铜工艺潍坊市;红丝砚制作工艺临朐县;青州石雕工艺青州市;黑陶制作工艺安丘市、诸城市;高密菜刀制作工艺高密市;高密大红纸制作工艺高密市;诸城邱家庄条编工艺诸城市;安丘花磕子工艺安丘市;潍城小磨香油工艺潍城区;寒亭猪鬃加工工艺寒亭区;坊子白酒酿造工艺坊子区;云门陈酿工艺青州市;昌邑白酒酿造工艺昌邑市

八、消费习俗(9项)

临朐全羊宴制作工艺临朐县;高密炉包制作工艺高密市;景芝三页饼制作工艺安丘市;烧肉制作工艺诸城市、安丘市;高密大蜜枣制作工艺高密市;昌乐马宋饼制作工艺昌乐县;诸城汉王山刘罗锅辣丝制作工艺诸城市;七姐妹年糕制作工艺安丘诸城杠子头碗碗大火烧制作工艺诸城市

九、岁时节令(2项)

二月二龙抬头寒亭区诸城财神节诸城市

十、民间信仰(1项)

寒亭盐神节寒亭区

十一、文化空间(1项)

祭舜大典诸城市

十二、游艺(1项)

安丘五棍棋安丘市

潍坊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一、民间文学(5项)

二郎神担山的传说

李清照买书

状元与貔子精

范公井的传说

敞口山楂的传说

二、民间美术(1项)

青州根雕艺术

三、民间音乐(1项)

青州挫琴艺术(筑琴)

四、民间舞蹈(1项)

芯子灯

五、曲艺(1项)

青州满族八角鼓

六、民间手工技艺(4项)

青州红丝砚技艺

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

青州府花边大套

清真酱牛肉制作技艺

七、民间信仰(1项)

云门山庙会

八、传统医药(1项)

李氏艾灸疗法

九、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1项)

青州花

 

剪纸

 

桃核雕刻

柳疃丝绸(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疃丝绸的产生

  传统的柳疃丝绸,与中国的家蚕绸不同,是特指用野生的柞蚕丝为原料织造的茧绸。

山东东部山区自古以来盛产野蚕,但从汉代到明代,仅仅是被历代统治者视为反映国家太平的祥瑞而已,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明代末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山茧的价值逐步被发现,茧绸的织造由之出现。

明万历年间的《莱州府志》的货物类就有了“山茧绸”的记载。

但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原因,山茧绸的发展和传播异常的缓慢。

近代栖霞人孙钟澶《山茧辑略》载:

“山茧之用,自汉至明,谓之祥瑞,终未能畅行,降至清初,文明日启,齐东一带,乡间有以此制线代布者。

”就是对这一史实的真实描述。

  昌邑的柳疃居于胶潍平原,濒临渤海,并不出产山茧,那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茧绸的生产中心呢?

这在《山蚕辑略》中同样能找到答案!

“……我栖自嘉庆初年以纺车纺线而盛行焉。

至十七年大凶,乡人或纺线,或织绸,以易有无,而赖以生活者益众。

其线名曰山线,织出之绸有二种,其次者曰小绸,亦曰黑绸。

高者曰大绸亦曰白绸。

山西昌邑俱到桃村安庄收买小绸,至张家口、西口兑换羊皮、口蘑等,否则或贩卖于乌兰查布盟。

大绸销行南地并北京。

”可见昌邑柳疃丝绸的传来与当时昌邑柳疃籍的商人在胶东贩卖丝绸有关,因为丰厚的商业利益,昌邑柳疃一带的商人由异地坐庄,逐步开始了本地织造。

 

柳疃丝绸的发展

   柳疃丝绸的原料最初来源于胶东半岛的牟平、海阳、栖霞、莱阳和鲁中南山区的日照、诸城、莒县、沂水等地山区,后来辽东半岛的柞茧也源源运来。

清朝道光年间,柳疃的丝织业日益兴盛,用茧绸品种逐渐增多,质量不断改进。

当时织出的名牌产品就有南山府绸、明丝绸、老宽绸二十码、五十码、大黄绸、小黄绸、一六绸等,这些品种用料精良,配丝合理,美观大方,朴实耐用,深受商人和用户欢迎。

他们根据市场需要,又进一步完善工艺,漂炼压光后,使柳疃丝绸外观美丽,手感柔软,穿着舒适。

在此同时,织造业主还利用染布工艺,开始了丝绸的印染。

  1845年,瓦城的赵连运首先来柳疃开设了“福盛店”茧庄(复兴店前身)。

龙池的齐恩明也开设了“广盛店”。

时隔不久“双盛合”、“公聚栈”、“合盛栈”等十几处丝绸商号相继开设营业。

继此柳疃丝绸商号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

  这些丝绸商号将购进的原料,发放四乡农户,有缫有织,再根据加工工日费用和产品质量优劣等级,于月底或季末结算帐目。

这样农户可做无本的家庭手工业,以补农业不足。

而商号也不用上缫丝和织绸设备即成为丝绸产品的厂家。

逐步确立了一个社会加工、工贸相联的生产形式。

建立起了一个丝店、机户和机匠三位一体的生产体系。

机匠受雇于机户,出卖劳动力,机户则根据丝店的来料和要求,加工出需要的丝绸产品,而拥有较大资本的丝店,则用放料取货,以货出售的方式,从事商业经营。

这种产销相联的经营方式对柳疃丝绸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到清末民初,柳疃柞丝绸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此时以柳疃为中心的数百个村庄,几乎家家织机声,村村有半屋(半地下室机房)。

这时胶济铁路修起,内陆与沿海诸港口的沟通,使胶鲁接壤腹地的柳疃成了一个繁荣商埠,各地的商人云集而来。

清代王元廷《野蚕录》对当时柳疃的繁荣有着详细的记述:

“今之茧绸,以莱为盛,莱之昌邑柳疃集,为丝业荟萃之区,机户如林,商贾骈陛,茧绸之名溢于四远。

除各直省外,至于新疆、回疆、前后藏、内外蒙古,裨贩络绎不绝于道,镳车之来,十数里衔尾相接。

”可见当时柳疃已经成为衔接我省各地经济的枢纽之地。

   1902年,清政府为便于丝绸交易、货币汇兑、信函交流,在柳疃领先设立了邮政局。

邮政局的设立,使柳疃的白银交易更趋活跃,成了昌邑县金融活动中心。

《野蚕录》记载:

“其银价比邻境恒低一二百文,邻境之购银者,无不唯柳疃之是趋,以区区一市镇,而有炉房八家,其输入者可知矣。

   民国时期,柳疃镇已成为山东山茧绸的主要生产基地。

1916年,柳疃商务会在街北小龙河上,树有“万善同归”石碑,仅碑阴所刻捐款的商号、炼房、店铺就有140余家,足见当时柳疃丝业的发达和商贸的兴旺。

1933年版《现代中国实业志》载:

“山东主要产绸产地,为昌邑、栖霞、牟平等县,均共有织机六七千架,每年织茧绸一百余万匹,全省总产量约达一百五十余万匹,约占全国茧绸总产量百分之八十。

“另,民国二十一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资料汇编》载:

“(昌邑)织绸木机在前十数年繁盛时期,约有一万余架,工作人员数达十万左右,出品约六十万匹,总值约四百万元。

”可见昌邑所产又占此百分之八十的百分之六十还要多。

此时期,柳疃丝绸畅销本省,也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还远销亚欧诸国。

一些当年在异国背绸包袱的华侨说:

“在国外向家乡写信,地址只写中国柳疃即能邮寄到家。

   1914年,《胶州湾》(日、田原天南著)载:

“柞丝绸是山东著名的物产……柞丝绸的主要产地,是莱州府下的昌邑柳疃(潍县东北40公里),柞丝绸的原料,粗品使用辽东半岛的安东、宽甸、凤凰城、岫岩、怀仁等县的柞蚕丝,精品使用山东省内胶东和鲁中南的柞蚕丝,其价低廉,富于持久力……。

昌邑下的柞丝绸年交易额约一千万两。

出口方面从前主要是印度,其后是澳大利亚、新西兰。

销欧洲大陆法国最早。

近来英国、美国也需。

日本就不待说了。

其用途作为服装面料,现在飞艇、汽车也开始应用。

近来法国、意大利又进口山东的柞丝原料,用其织绸,名曰“里昂山东绸”和“意大利山东绸”,来贩卖销售,但其价格低廉方面无法和山东绸比。

”通过日人的这段叙述,可见柳疃绸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声誉。

柳疃丝绸的衰落

   大约从1916年起,柳疃的绸业开始出现衰退,《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称其原因有五:

“一是外国人造丝涌入,日本人造丝避关偷运我省沾化、利津、羊口、下营,再销往内地。

二是俄国闭关拒绝外货输入,我即失去洋国外市场。

三是受南洋各岛日英属地复行重税,暗示抵制。

我销货市场顿形疲滞。

四是辽宁柞茧原料被日攫取,失去柞茧原料基地。

五是织绸技术不改良,再加施浆过多,质量下降。

   柳疃柞丝绸向为出口大宗,当地乡民赖以织绸手艺生活者不下数万人。

为使丝绸销路“东山再起”,昌邑柳疃以及周边双台、龙池、南逄一带的行商,背起绸包,远赴南洋等地推销丝绸。

往返跋涉,带回国外市场信息,同丝绸商号和织户共同研讨改进丝绸工艺来提高产品质量。

官方也引起了重视,首先准予免税。

故虽在残喘危机着急际,仍可支持生产。

1920年“东海关税务司以昌邑茧绸销路日滞,曾呈准农财两部,通令各海关,昌邑茧绸凡出口者一律免税”(1929年6月《山东工商极》第一期)。

至1924年,又经东海关呈请批准,“前项茧绸运往本国在内地销售者亦一律免税”(同上)。

延至1926年“张宗昌督鲁,创设货物税局,复经工商等据情呈请奉令核准援案免税,故当次时代民众虽呻吟于军阀铁蹄”蹂躏之下,而柳疃丝绸业“犹能延兹生命”。

“且此项茧绸在昌境并非有工厂制造,其从事工作者多系一般贫民老妇幼女之家庭工艺,念保护民生,奖励特种工业,国府已有专条,为此恳请转呈政府准予援照成案,豁免昌邑茧绸统税”(上为原载1929年10月《山东工商报》公牍7-8页,陈鸾《呈山东省府》)。

1933年,美国举行“芝加哥百年进步纪念世界博览会”,美国总统胡佛宣言邀请世界各国出品参加。

柳疃绸参加展出,并获殊荣。

但衰败之势,难以挽回。

   这一时期的品种主要有:

34宽单丝绸、25宽单丝绸、215宽双丝绸、32宽单丝绸、12宽双丝绸、15宽双丝绸、16宽单丝绸、16宽双丝绸、195宽单丝绸、195宽豆纹花绸、土大绸和捻线绸等。

 

柳疃丝绸的织造工艺

茧绸的织绸机具与工艺与传统家蚕绸的机具基本相同,纺织机具分主机和附机。

主机:

历史上用脚蹬手扔小木机,也叫扔梭木织机。

主要部件:

机楼子、黄瓜、压轴、盛筐、蚂蚱腿、倒桩、将军轴、元宝轴、座板、机身、盛匙子、小压刀、幅张、脚踏板、机耳子、比廷、梭等。

用这种机织绸,一般5-6天可织50码老宽绸一匹,快者4天一匹。

扔梭木织机一直沿用至1957年。

附机:

人力织绸,附机简陋。

可分子、撑撑、牵床、拧穗车、打毂辘车等部分。

络子,过去一直是人工手摇撑撑车进行绾丝,几百年来无改进。

工序:

人力织绸,主要经过配丝、药丝、漂丝、络丝、牵机、刷机、作穗、织造等工序。

配丝,把丝线进行调配顺色,使丝粗细和色泽大体一致。

药丝和漂丝,把调配好的丝放在药缸中浸泡,再拧净晒干,缕好。

络丝,把丝轱辘在撑撑上,再均匀地摇在子上。

牵机,按经的总头数把丝牵在一起,到一定长度再拾绞。

刷机,给牵好的经线上浆。

作穗,把纬丝拧成穗子或打成栌梏。

上述完毕,即可上机,经纬交织成绸。

织绸要把好三关:

一绞口(开绞),二水口(穗子的干湿度),三饭口(松紧)。

几百年来,柳疃织绸的经验:

“不织稀,不织欠,不织底漏和反线”“大成色,好边道,底漏差梭也不要”。

   从发展、兴盛到衰落,柳疃丝绸经历了约200余年的风雨。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传统的柳疃丝绸重新获得了新生,延续至今.十笏园

  十笏园为中国北方园林建筑。

始建于明代,又名丁家花园,位于潍坊市胡家牌坊街,面积2000平方米。

因占地小,喻若十个板笏之大,故名。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潍坊十芴园 十笏园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陈兆鸾(清顺治年间任彰德知府)、郭熊飞(清道光年间任直隶布政吏)曾先后在此住过,后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作私邸,修葺了北部三间旧楼,题名砚香楼,开挖水池,堆叠假山,始成私人花园。

十笏园是整个丁宅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该建筑群落除“文革”中被毁的后花园外,现存的建筑面积一万零四百平方米,古建筑房屋200余间,其中仅十笏园中的大小建筑就多达34处。

  十笏园既是一处著名的古代园林,又是文物陈列馆所,曾为潍坊市博物馆原馆址所在地,异彩纷呈的文物分批轮流陈列,使这座名园更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游记》高老庄就是在十芴园拍摄。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

  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原杨家埠风筝厂),建于1986年5月,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风筝厂。

风筝场是集风筝生产、年画印刷与民俗旅游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大观园,产品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银奖”、“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优秀产品奖”、“国际风筝博览会金奖”等多项大奖。

杨家埠风筝,内容祥瑞吉利、有鸟、兽、鱼、虫风筝,有版式、硬翅风筝,有串式、软翅风筝,杨家埠人制作的350米龙头蜈蚣风筝,被称为“世界风筝之最”,戏曲人物,无不栩栩如生,年年有余、招财进宝、榴开白子更是反映了劳动人们的欣欣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

杨家埠大观园的风筝作坊、年画作坊、风筝年华陈列馆、明清民俗陈列室、明清古典铺一条街、婚俗民俗表演以及新开展的住农家屋、随农家俗、吃农家饭、民风民俗游,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成为潍坊市与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纽带。

杨家埠大观园以民风民俗为主体、年画风筝为主导、游客参与为时尚的庆新春过大年活动,以其独特的民风民俗,浓郁的乡土气息,吸引了来自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赞同

 

潍坊古属齐鲁之邦,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齐文化发祥地之一。

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区域内现已发现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和遗像等不可移动文物3400多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500处。

潍坊历史上名人荟萃,大舜、晏婴、郑玄、孔融、贾思勰、苏轼、欧阳修、范仲淹、李清照、赵名诚、郑板桥、陈介祺等,留下了大量诗词、书画、碑刻等历史文化遗产。

  潍坊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自明清以来,民间手工艺制作形成规模,潍坊以“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而闻名遐迩,获得了“南苏州,北潍县”之称誉。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有享誉海内外的潍坊风筝和全国三大年画之一的杨家埠木板年画,有被誉为民间艺术“三绝”的高密扑灰年画、民间剪纸和聂家庄泥塑和潍坊布玩具、潍坊刺绣、潍坊仿古铜,有早在20世纪初就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金奖的嵌银红木漆器,还有多姿多彩的民间烟火,以及各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绚丽的民间工艺制品、淳厚的乡风民俗,构成了潍坊地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潍坊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先后有“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茂腔”、“诸城派古琴”、“潍坊核雕”等13个项目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潍坊仿古铜铸造技艺”、“潍坊刺绣”、“东路大鼓”、“小章竹马”等35个项目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丘花磕子”、“红丝砚制作技艺”等114项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9人。

  潍坊市区和青州市为历史文化名城。

高密市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扑灰年画之乡”和“中国扑灰年画保护基地”,“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0年,寒亭区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杨家埠被评为“国家民俗文化遗产村庄”,杨家埠木版年画被国家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全国试点项目。

杨家埠民俗大观园成为“全国56个最具有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和“山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潍坊先后有《乡土瑰宝》、《风筝的学问》、《潍坊年画研究》、《潍坊工艺美术大观》、《守望精神家园》、《古风遗韵》等30余种研究专著相继问世,“潍坊文化三百年研究”“潍坊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先后被文化部立项为全国重点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为有效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储备。

  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于2006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保护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被山东文化厅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山东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青州隆重开馆。

该馆是山东省第一家,也是全国第一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近年来,青州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同时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已有5项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项列入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规划建成的山东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以“保护、传承、研究”为主题,按照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分类方式,结合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共划分人生礼俗、民间习俗、传统医药、传统美术、手工技艺、综合演艺“六个”展厅,每个展厅达180平方米,该博物馆以收集实物为主,采用形象化、立体化的展示形式,收藏和展示了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

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开馆,将对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青州市的文化旅游事业,加快生态文明新青州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场古老而传统的婚礼庆典仪式,一个齐鲁古老文化的小小缩影。

始于周朝的安丘婚礼,反映着古朴而纯真的齐鲁先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凸显了齐鲁先民最深层的文化心理。

安丘多姿多彩的婚礼习俗已被列入潍坊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程规范礼俗彰显文化内涵

据《安丘县志》、《安丘风物志》载,安丘的婚嫁礼俗自周朝初期就已形成,且礼俗规范,程序繁多,传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至今仍保留了一些原生态的婚俗民风。

传统的安丘婚嫁过程共由6部分组成,即纳彩(请媒人说亲,女方同意后,男方送“雁礼”。

)、问名(男方派人问女方生父之名,女子本人名、排行、出生年月日时,也送“雁礼”。

)、纳吉(预测婚期是否吉顺)、纳征(向女方送聘礼)、请期(送结婚日期)和迎亲(迎娶新娘)。

在传统的安丘婚俗中,婚礼规格是很高的。

兴安街道庄头村92岁的老人马墨斋告诉记者,传说周朝初期,周公定礼时把结婚当天的婚礼规格定得非常高。

周武王曾有令,结婚当天,男的赐上大夫之衔,女的赐娘娘之份位,中大夫以下百官让路。

自隋朝开始,婚娶都用状元仪式。

清末科举制度废除,但直到建国前,结婚时仍用状元仪式,新郎披红簪花,新娘凤冠霞帔,蟒袍玉带。

据说知县老爷路遇花轿,还要停立道旁让路。

“天上双星渡,人间六礼成。

”从这一古老的婚联中,我们可窥知,安丘自古至今婚俗之盛。

细节鲜活生动寓意吉祥美好

在关于安丘婚俗的介绍中,许多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无限向往。

先来瞧瞧陪送嫁妆吧!

送嫁妆俗称送缘房,不论抬的挑的都用红绳捆着,并贴上红色封条,箱柜里放上钱币表示吉庆。

送嫁妆最讲究缝制被褥,找一个三六九的好日子,请几位父母双全的人帮忙缝制。

被褥的四角缝上籽棉,要九个籽的棉花,寓意久久长远,并用红绳串上栗子、枣、花生果、铜钱缝在被上,寓意早生子、早发财。

再来看看洞房的布置吧。

粉刷墙壁后,要挂画子、贴花屏、剪纸花,“凤凰穿牡丹”、“麒麟送子”、“富贵有余”,都是充满吉祥的寓意。

同时,还要把亲朋好友送来的贺幛都一一镶在房内。

此时,房内贴的挂的五彩缤纷,床上铺的华丽喜庆,好不活泼热闹,让人眼花缭乱。

还有婚礼这天早上的情景。

这天,喜主家有吃面条的习俗,同时还要送给亲邻、近族特别是老人吃。

寓意长长久久,免灾长寿。

新郎揭开新娘的红盖头之后,还要坐在堂屋正中,一口咬住两个馒头,叫做“咬福”。

演变从粗犷纯真到文明健康

从最初奴隶社会的粗犷童真式开放,发展到封建社会中晚期的成熟系统的封闭,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明健康,安丘婚俗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备的过程。

安丘多彩的婚礼场面,表现了安丘人民真诚好客、讲究礼仪的齐鲁文化风格,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虽然在民间仍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情节在流传,但其表现出的吉祥、喜庆、隆重、热烈的风格依然充满魅力。

送缘房、抬花轿、拜家堂、坐新床、闹洞房,这些原汁原味的婚礼习俗,向人们展示了安丘这一方水土独有的婚俗民风,但无论如何演变,所变化的是习俗更加健康时尚,永远不变的是亲朋好友对新人新生活的美好祝愿。

过程规范礼俗彰显文化内涵

据《安丘县志》、《安丘风物志》载,安丘的婚嫁礼俗自周朝初期就已形成,且礼俗规范,程序繁多,传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至今仍保留了一些原生态的婚俗民风。

传统的安丘婚嫁过程共由6部分组成,即纳彩(请媒人说亲,女方同意后,男方送“雁礼”。

)、问名(男方派人问女方生父之名,女子本人名、排行、出生年月日时,也送“雁礼”。

)、纳吉(预测婚期是否吉顺)、纳征(向女方送聘礼)、请期(送结婚日期)和迎亲(迎娶新娘)。

在传统的安丘婚俗中,婚礼规格是很高的。

兴安街道庄头村92岁的老人马墨斋告诉记者,传说周朝初期,周公定礼时把结婚当天的婚礼规格定得非常高。

周武王曾有令,结婚当天,男的赐上大夫之衔,女的赐娘娘之份位,中大夫以下百官让路。

自隋朝开始,婚娶都用状元仪式。

清末科举制度废除,但直到建国前,结婚时仍用状元仪式,新郎披红簪花,新娘凤冠霞帔,蟒袍玉带。

据说知县老爷路遇花轿,还要停立道旁让路。

“天上双星渡,人间六礼成。

”从这一古老的婚联中,我们可窥知,安丘自古至今婚俗之盛。

细节鲜活生动寓意吉祥美好

在关于安丘婚俗的介绍中,许多生动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无限向往。

先来瞧瞧陪送嫁妆吧!

送嫁妆俗称送缘房,不论抬的挑的都用红绳捆着,并贴上红色封条,箱柜里放上钱币表示吉庆。

送嫁妆最讲究缝制被褥,找一个三六九的好日子,请几位父母双全的人帮忙缝制。

被褥的四角缝上籽棉,要九个籽的棉花,寓意久久长远,并用红绳串上栗子、枣、花生果、铜钱缝在被上,寓意早生子、早发财。

再来看看洞房的布置吧。

粉刷墙壁后,要挂画子、贴花屏、剪纸花,“凤凰穿牡丹”、“麒麟送子”、“富贵有余”,都是充满吉祥的寓意。

同时,还要把亲朋好友送来的贺幛都一一镶在房内。

此时,房内贴的挂的五彩缤纷,床上铺的华丽喜庆,好不活泼热闹,让人眼花缭乱。

还有婚礼这天早上的情景。

这天,喜主家有吃面条的习俗,同时还要送给亲邻、近族特别是老人吃。

寓意长长久久,免灾长寿。

新郎揭开新娘的红盖头之后,还要坐在堂屋正中,一口咬住两个馒头,叫做“咬福”。

演变从粗犷纯真到文明健康

从最初奴隶社会的粗犷童真式开放,发展到封建社会中晚期的成熟系统的封闭,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明健康,安丘婚俗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