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8725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法.docx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法.docx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法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答题技法

【深圳2006—2010年文学作品阅读题概况】

2006年:

《爱,有时是一种错误》,叙事散文,878字,选自《厦门文学》2006年第1期,18分,共7小题。

2007年:

《今夜看萤去》,抒情散文,783字,选自《中学生阅读》2005年度佳作,15分,共4小题。

2008年:

《一生的戒指》,叙事散文,755字,选自《青年文摘》2008年第3期,13分,共5小题。

2009年:

《大唐柳色》,抒情散文,1074字,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14分,共5小题。

2010年:

《天上的星星》,叙事散文,1094字,选自《读者》2009年第23期,13分,共5小题。

【知识链接:

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区别】

叙事散文,一般包括以记事为主或以写人为主两种:

以写人记事为主,不排斥适当的直接抒情,但大量的是寄情于事,寄情于人。

记叙散文所记叙的事件往往是较单一和完整的。

它所表现的人物中,必须有一个是最主要的。

抒情散文,以直抒情感为主,虽然不排斥一定的写人记事,但往往是借人、借事来抒情。

它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用跳跃的方式,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各种人、事融在一起。

它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可以不是单一、完整的。

抒情散文与叙事散文比较,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不以记人叙事为主,而以抒发情感为主;记人写事,描写事物,意在依据这些对象,抒发作者的情感。

2、文章结构按作者感情的发展来安排,一般没有贯穿全篇的完整故事情节,而是依据抒情的需要组织层次结构。

3、常用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表达丰富而又含蓄的激情,引起人们广泛的追思与联想,产生感情的共鸣。

4、语言优美,富有文采,隽永耐品。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特点】

1、选文基本来自当时的流行期刊,富有时代气息。

2、篇幅在700—1100字之间,比较短小。

3、都是含蓄隽永、文质兼美的散文。

4、分值稳定在14分左右,题量在4—5题。

5、考点比较稳定,有章可循。

【深圳中考文学作品阅读常考考点答题技法举例】

1、整体感知类考点:

2010年第13题:

理清选文思路,请将“我们”活动的相关内容按顺序填写在下面的空格处。

(2分)

2010年第16题:

作者在选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2009年第13题: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2008年第17题:

读完本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顶针称作“一生的戒指”。

(3分)

2007年第16题:

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分)

考点解说:

阅读中的整体感知,就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阅读材料中某种内容的大意。

这类题是一种“大众化”的阅读题,它的身影可以说是无卷不在。

“归纳内容”,这是对整体感知最基本和最直接的考查方式。

本文的鉴赏要忠实于文本本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是读者与文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只有知道文章的大意,才能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该项的设题多放在第一题或第二题,这说明它在阅读过程中的基础性。

归纳内容的对象更多的是全文,同时也有就某一段而言(如2010年的第13题)。

☆答题技法:

整体感知题考查的,是看考试能否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所以“整体”实际上是对材料进行全面的提炼,其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摘录法:

即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将其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

这种方法既适用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答题的题目,又适用于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

(2)拼接法:

即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这种方法适用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面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

组合的视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之上、文章或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之上。

如2009年第13题,答案就是“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品格节操;感叹现代人无法进入唐人境界。

”其中划横线的短语就来自原文。

这种方法适用于很多概括性考点。

(3)自拟法:

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概括的最重要方法。

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简述故事情节、给文章加上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

答题时应进行要点综合式的概括,进行分步分层的概括,进行突出重点,突出主体的概括。

如:

深圳2010年,2008年,2007年的题目。

都适用于此法。

☆得分关键: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记住:

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即得分点。

(2)概括文章内容需进行如下认知活动:

一是阅读,二是取舍,三是浓缩,四是检查。

检查概括的结果是否能代表原文内容,是否反映原文主旨。

概括的结果只有既抓住了文章重点,保留原文主要内容,又变得简明扼要,才是成功的概括。

2、鉴赏性考点(鉴赏词语或句子)

2010年第14题:

☆答题技法:

可从

(1)写作手法(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衬托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3)感官角度:

听、视、嗅、触、味觉,(4)句式,(5)语言风格等几方面入手。

要举出例句说出其表达效果。

语言修辞的效果是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意蕴等;常用句式有长句短句、骈句散句,其效果是错落有致、音节和谐、便于诵读、琅琅上口;常见风格有豪放、婉约、清新、质朴、浓郁、飘逸、冷峻、雄奇、幽默等,其效果是符合作品的意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抒发情怀,彰显审美个性等等。

除了答出这些语言特征外,还要答出语句包含的思想感情(跟中心有关)。

☆答题模式:

鉴赏词语:

语境义+修辞特点+表达的情感(结合中心)

分析句子含义:

联系上下文+修辞特点+跟主旨的关系(结合上下语段或全文,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开掘语句在文中的内涵,注意点睛、总括、过渡等作用,悟出句子的哲理或者情感。

3、“作用”类考点

(1)标题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行文的线索;引导读者对整体进行思考;(形象)地体现文章的主题。

(2)末端的作用:

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3)不管问哪个位置的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结构上:

总起全文、引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线索

内容上: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引用诗词的作用:

增强文采;抒发的情感(跟中心的关系)

总之,答题时,要增强三种意识:

一是原文意识,题目中“无一字无来由”,要不厌其烦地搜索原文,养成在原文中圈点勾画的检索习惯;二是审题意识,审题要准确全面,防止顾此失彼,防止旁逸斜出;三是要点意识(即得分点),不管是照搬,摘要,概括,还是改写,都能言必有据,要依据要求和赋分,分点作答,科学地预测自己所答文字的含分量。

【文学作品阅读递进训练】

第一部分:

牛刀小试

一、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记叙文)

我是个乡下孩子。

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

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部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

在递给我两罐咸菜后,又兴奋地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

我惊讶地问母亲:

“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

”母亲很认真地说:

“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

”我摩挲着那盒营养液,嘟囔着:

“那么贵,又借钱了吧?

”母亲一笑:

“没有!

是用手镯换的。

”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天晚上便被送进了医院。

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

回到学校,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然道:

“那营养液还真没有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

”我使劲儿点着头。

  一个炎炎夏日,正在读大学的我收到一个来自家里的包裹单。

我急匆匆赶到邮局取邮包,未及打开那个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格外严实的小纸箱,一股浓浓的馊味扑面而来,屏着呼吸打开才发现里面装的是5个煮熟的鸡蛋,经过千里迢迢的邮途,早已经变质发臭。

心里禁不住埋怨:

也不动动脑子,这么大的城市,什么样的鸡蛋吃不到?

大热天的,还那么老远从乡下寄,肯定要坏的。

  很快,母亲让邻居代写的信飞至。

原来前些日子家乡流行一种说法,说母亲买5个鸡蛋煮熟了给儿女吃,就能保平安。

母亲在信中一再嘱咐,让我一定要一口气吃掉那5个鸡蛋……

  读信那一刻,我心里暖融融的,仿佛母亲就站在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吃下5个鸡蛋。

放暑假回家,母亲问我是否坏了,我笑着说:

“没有,我一口气都吃完了。

”于是,我看到母亲一脸的幸福,阳光般的灿烂。

  毕业前,我写信告诉母亲我处女朋友了,母亲十分欢喜,很快寄过来一条围巾。

当我拿给女朋友时,她不屑地说:

“多土啊,你看现在谁还在围它?

”女友说得没错,城里女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围着这种围巾的。

  后来,我跟女友的关系越来越淡,最后只得分手。

那日,我问她:

“那条围巾呢?

”“那破玩意儿我早就扔了,你要,我可以再给你买一打。

”我当然没有要一打,只是心里充满了悲哀,为母亲那条无辜的红围巾。

  后来我和妻恋爱时,我送给她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跟母亲那条一模一样的红围巾,并且告诉她是母亲买的。

妻很珍惜。

  后来,母亲曾自豪地跟很多人说:

“一条围巾,一下子就帮儿子拴住了一个好媳妇……”看着母亲那一脸的喜悦,我当然不能告诉母亲,这个媳妇不是用她那条围巾拴住的……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知道母亲是爱我的,而我能给母亲的最大安慰就是——让母亲知道正是这爱成就了儿子人生幸福,所有这三件事的真相我决定永远不告诉母亲。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写的三件事。

(运用“整体感知类”考点答题技法作答)

2、文章开头说:

“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参考“作用类考点”答题模式具体作答)

3、认真阅读第二段,揣摩加点词语,通过合理想象,简要描述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

(阅读全文后对母亲的形象有了整体感知再作答)

4、幸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可感的。

文章最后一段说:

“母亲成就了儿子的幸福”,请问这“幸福”在文中具体指哪几个方面?

(对全文的内容作概括)

5、文章所写的三件事,如发生在你身上,你会告诉母亲吗?

为什么?

(开放性试题)

二、生存的地方(小说)

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

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

“我就在这里了。

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

”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

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

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

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

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

老友因劳累而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

尤其当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

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

“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

”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

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

“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

2.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一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

引出下文什么内容?

3.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

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5.走人生的路就像在大海上漂泊。

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三、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散文)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②“再见!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④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

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⑤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

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⑥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⑦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

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⑧我不曾搬迁户,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

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

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⑨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

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

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滑、诡诈?

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呢?

1、结合全文内容,请依次写出文章中的“你们”所指代的内容。

2、作者写作此文时与送儿子上小学已相隔多年,文中有一处插叙点明了这一点,请找出来。

3、第⑤段中,写孩子是“欢然的”而“我”却“落泪”了,这是为什么?

4、第⑨段中有两组反义词,请写下来,并说说作者这样正反对举有什么用意。

5、作者在第⑥—⑨段的叙述中变成了第二人称,这有什么好处?

6、作者在第⑥—⑩段中接连发问,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7、面对文中母亲发自肺腑的呼声,作为孩子的你,该做些什么呢?

第二部分:

驰骋疆场

四、花落枝头(散文)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

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

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

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

“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

”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

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

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

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

如今看去,果真如此。

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B)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

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

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

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

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

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

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

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

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

躺在地上,它还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

它放心了,落而无憾。

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

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

人常说:

开花结果。

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

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

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

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

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

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

“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

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

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归纳主旨】本文通过描绘石榴花花开花落的壮丽场景,以物喻人,赞美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理清思路】花开花落——花落壮丽——思绪

1、结合语境,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第1段中划线的语句。

2、阅读第4段,体会作者描写石榴树花与子并生枝头壮观景象的作用。

3、阅读第5段,简要说说落花“内在的美好情操”具体是指什么。

4、“落花辞书虽无话,别倩黄鹤告诉春”,结合上下文内容,简述落花会委托黄鹤向春天说些什么。

五、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散文)

①喧嚣在暮色里沉淀,不久,村庄就沉沉睡着了。

灯一盏一盏地熄了,星星一粒一粒地稠了。

夜色让一切都沉沉睡熟,让一切生灵都沉入到睡梦中去了。

②但总有一些东西在夜晚是醒着的。

③那是我十六七岁时的一个春天,我家刚刚搬到村南头新盖不久的新居里。

那是一座土屋,墙用新泥搪过,地用榔头狠命地砸捶过。

有一天我弯腰在床底下潮湿的纸箱里找书,看见床底下的地上钻出一根鸡蛋粗的白色树芽来。

我没理睬它,心想床底下的东西难道还会成就出什么气候。

第二天早上起床伸手去床里边摸衣裳的时候,我在衣裳下摸到一个又光又滑的东西,不由大吃一惊,定下神来一看,竟是那棵树芽,白白的,嫩嫩的,顶梢拳头一样没展开的地方,裹着一层滑腻的胎液。

一夜竟长得比我的床还高了,这鬼东西,我睡着了,村庄睡着了,它却醒着。

如果不理睬它,说不准有一天一觉醒来,我会发现自己已经浑然不觉地睡到了它长成的树上去了。

④我钻到床下扳掉了它。

我知道,它是那棵泡桐树根绽出的新芽。

那是一棵高大的泡桐,原来就长在我放床的地方,盖房时嫌它碍事,就把它锯了,生怕它会长出树芽来,又挖地六七尺,刨出它深藏的树根,这样才觉得踏实。

没想到它还会靠那些残根冒出树芽来。

在那座老屋里,在那张床底下,我曾一次又一次扳倒过许多冒出的苍白树芽,直到几年后,当我扳得有些心烦意乱时,它才终于不再冒出新的树芽来。

我想它还是终于睡着了,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着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

⑤前年老家的那座土屋坍塌了,家里人也没理睬它,想不到我以前放床的地方竟长出一棵树苗来,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

我大吃一惊,本以为已经十多年了,它已经睡熟再不会醒来了,但它依旧醒着,几滴残雨几缕风又让它长成一棵树了。

⑥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生长着,并悄悄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⑦泥土是不会睡着的,灵魂是不会睡着的,时光是不会睡着的,在我们沉沉睡着的时候,它们还醒着。

⑧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归纳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一株一次次遭人摧折又一次次生长出来的泡桐树,表达了对顽强生命力的礼赞,以及对充满活力的世界的哲学感悟。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

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3—5):

详写一株百折不挠、生命不绝的泡桐树。

第三部分(7—8):

升华中心,再次点题。

12.阅读全文回答:

文章开头从村庄的沉睡写起,有什么好处?

13.文章第⑤段中的“大吃一惊”,除了具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外,还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4.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原句:

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生长着,并悄悄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15.文章最后说:

“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从时刻“醒着”的“一些东西”身上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迪。

六、家园如梦

夜很深,也很静。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

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单薄的树枝,嗓音很底,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

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学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独卧寒山。

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溉我的一生。

  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

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

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采摘三月莓。

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趟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

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右的古枫树——鸟的天堂。

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地爬上树去为我取鸟蛋,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

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屋外蜿蜒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

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是一种折磨。

  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处还是生活。

生活就是生生死死。

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

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

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