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材选编的基本标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8693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文教材选编的基本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语文教材选编的基本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语文教材选编的基本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语文教材选编的基本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语文教材选编的基本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文教材选编的基本标准.docx

《论语文教材选编的基本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文教材选编的基本标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文教材选编的基本标准.docx

论语文教材选编的基本标准

论语文教材选编的基本标准

  内容摘要:

选文章编语文教材的根本标准应该是历史公认的名篇,要做到便于传承文化;便于编写教材;便于统一考试;便于学习者作横向比较和交流切磋,其目的是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科学,效率更高,考试更科学,学生学得更丰富,更有干劲,更有热情。

  关键词:

语文教材选编标准

  

  在几千年的语文教材编写史中,绝大多数时候采用文选制,古时候的四书五经、《千家诗》《文选》《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抄》不说,就是建国以后的60年除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改革开放之后部分地区《作文》《阅读》分科外,基本上采用的是文选制。

实际上,即使是分科教材,《文学》、《阅读》教材的主体也是选文,《作文》也少不了选文作范例。

选文标准过去提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现在提文质兼美。

现在标准里的“质”大致相当于过去的“思想内容好”,“文”大致相当于过去的“语文文字好”,“适合教学”应该隐含在其中。

因此两者的内涵大致差不多。

这种选文标准很容易仁者见仁,各随所好。

先说“质”,有的强调爱国,有的强调个人自身修养,有的强调法律意识,有的强调道德培养,有的强调时代的热门话题,很难一致。

再说“文”,“好”字不便于作标准,它缺乏客观性,缺乏唯一性,理解起来很容易具有多样性,操作起来更可能千差万别。

  我认为选文章编语文教材的根本标准应该是历史公认的名篇,这样就不会有当前标准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岁月的淘洗中哪些文章是第一流的,哪些文章是第二流的,哪些第三流,每一类中哪些是最好的,哪些略次,哪些再次,都有定评。

这个定评,是经过长期的历史考验的,一时一地的定评不足为信。

时间至少应该百年以上,空间至少应该是整个汉族地区。

实际上,每个时代有哪些好文章,各种文体有哪些好文章,历史早有定论。

翻一翻历史,就知道语文教材要选哪些文章。

百余年来,坚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梁启超说:

“至于教授国文,我主张仍教文言文。

因为文言文有几千年的历史,有许多很好的文字,教的人很容易选得。

白话文还没有试验得十分完好,《水浒》、《红楼梦》固然是好,但要整部的看,拆下来便不成片段。

”施蛰存教授认为语文教育改革,“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来编,选的篇目必须是适宜中学生读的、众所公认的名篇,然后固定下来,十年八年不变,这样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念书,一提起那些文章,大家都读过,使全国的青少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语文水平。

”施蜇存的“众所公认的”实际意思就是历史公认的,他说:

“要选那些经过历史考验的,文言文要选老文章,就是过去的人都读的,历代传诵的名篇;白话文也一样,解放后的文章都不能选,没有经过历史考验的不能选做课文。

  现在还有很多人怀念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教材,为什么?

因为当时的文学教材按历史顺序编,选的都是精品,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他们读过,从中获益。

可惜这套教材内容太多,没有试验足够的时间,就中途而废了。

  根据这个标准,外国文学作品不宜选作精读精讲教材。

外语文章当然也有精品,但它不是汉语的精品,而是外语的精品,汉语母语教育应该学汉语语言形式方面的典范作品。

如果我们学习英语,那就可选英语精品作为英语教材,学法文,就可选法文精品作为法语教材。

我们现在是学汉语,应该学的是汉语精品,外语精品最多只能作泛读内容,供了解历史、开阔视野、丰富见闻用。

  根据这个标准,白话文不宜选作精读精讲教材。

白话文是今天的人每天都在用的语言,不管你学问大还是学问小,不管你年老还是年少,也不管你是文盲还是知识分子,每天都是用这种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有的用口,有的用笔,区别如此而已。

这种语言没有难度,一般不用在课堂花时间学。

白话作品可用作泛读教材和作文范例教材。

  选历史公认的名篇,有很多优点,现简述如下:

  

  一.便于传承文化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既有自然科学的发明创造,也有社会科学的卓越建树,这些成果都能代表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需要我们传承下去。

其中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靠汉语(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语文”)一科来传承,历史和哲学方面的成就一部分要语文来传承。

文学方面,包括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六朝骈文、唐宋散文、明清小说,史学方面,包括左传、战国策、国语、资治通鉴和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四史领头的二十四史,哲学方面主要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先秦的有孔、孟、荀、老、庄、韩、墨、孙等,秦以后有《论衡》、《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同时还应该包括各朝各代其他重要思想家的作品。

这里面的精华需要语文学科传授给我们的后代子孙。

当我们确定了“历史公认的名篇”这个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之后,我们就能够确保把我们文化中的精髓教给我们的青少年,这样,优秀的中华文化也就能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按照过去的标准编教材,编者为了体现自己的风格,为了不与别人雷同,自然也就编出了篇目很少相同的教材来了。

在这些不同的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是历史公认的名篇,承载着优秀的中华文化,这一点不能否认。

但更多的不是名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与别人不同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所谓的“独特”的风格。

  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精华本来是确定的,是唯一的,而现在各种语文教材都只涉及到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是极小的一部分,那么整体的中华文化该由谁来传承呢?

如果不是让全国的青少年都来学习它,那么,就只能让极个别爱好者来传习它,或者根本没有爱好者,这样,过不了几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将要断流,后果不堪设想!

到那时我们的语文课怎样向历史交待!

  

  二.便于编写教材

  

  用这个标准选文章,不会因为选编者的个人爱好和水平不同而有太大差异,不会出现“选文可此可彼”的情况。

因为定评摆在那里,内行人都知道。

你编教材如果选的不是一流中的上等作品,那么学生、家长、语文老师、专家学者都不会认可的。

当前最好是全国用一套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来编,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青少年学的是同样的内容。

如果要百花齐放的话,基本课文不能“放”,因为定评摆在那里,大家的选文是一样的,要“放”就放在对文章编排的思路上,对文章处理的方式上,对文章教学的方法上。

组合方式不同,学习速度有快慢之分,学习效果有优劣之别,也能够体现出教材的质量。

香港就是这样。

香港的中国语文教学纲要附有教材全部篇目,那里虽有多套语文教材,但教材篇目是完全相同的,只在编排方法和练习上有所不同。

  用这个标准选文章,可以根据语文课时的多少而定,有多少课时就选多少佳作,保证青少年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学到的是最好的汉语作品。

因为历史上公认的名篇差不多按名次排定在那里,有学100篇文章的时间我就选最前面的100名,有学200篇文章的时间我就选最前面的200名,当前这种非精品也占领教材占用学生宝贵时间的教材局面将得到改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语文教材实行审定制,不同版本的教材面貌越来越不同,有时甚至完全不一样。

本人曾就新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教材最初版的人教版和苏教版进行过比较,结果是:

两者的相同篇目共有60篇,它们是:

  紫藤萝瀑布论语十则济南的冬天观沧海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山市散步金色花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黄河颂最后一课木兰诗社戏两小儿辩日狼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影台阶苏州园林桃花源记陋室铭核舟记望岳春望三峡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游山西村藤野先生我的母亲雪海燕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赋过零丁洋水调歌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沁园春?

雪敬业与乐业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范进中举陈涉世家破阵子孔乙己变色龙热爱生命威尼斯商人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

  平均每册有10篇相同。

其中21篇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上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相同的篇章太少。

用不同教材的学生所接受的语文教育的内容差得太多,程度也差得很远。

因教材的原因而导致结果悬殊,在科技和物质都很发达的今天来说是很不应该的。

  如果标准变为“历史公认的名篇”就没有这种困惑了。

因为“历史公认的名篇”的标准是客观的,明确的,不会因为个人主观爱好的不同而变化,这样不同风格的人编出的教材基本内容是相同的,都是历代传诵的精品。

  

  三.便于统一考试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科特点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使学生增长知识,修养性情,提高能力,丰富见闻。

考试的根本功用是检查教学效果,分别考生水平的优劣,促进教学在原有基础上向健康科学发展。

教学与考试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教什么考什么”,考试内容是从教学内容中分类随机选定的,这样考试能够检查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发展,教学能够为考试服务,两者相互促进,不断完善,共同提高。

  而我们的实际情况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开始是全国统一教材、统一考试。

其间,有人就认为考试从书上出题太容易,不能分出考生水平的高低,于是后来的高考就极少直接从课本上出题,强调所谓能力,从课外找材料,这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坏的引导作用,教学于是倒向考试,变成了“考什么教什么”,“考试大纲”上在哪本书上举例子,老师就在哪本书上挑内容讲,上一年高考考了哪个典籍,今年老师就教哪个典籍,教学再也没有自己的主心骨,再也没有稳定不变的内容,于是变成了高考的影子,高考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低头哈腰,一步不离,完全忘记了教学应该能够促进青少年成长,使他们知识、能力、智力、修养、见识、境界等等都能有相应提高的职责。

在学生心目中上课就是做题,学习就是考试。

语文课变得单调枯燥,面目可憎,令人生厌,无可奈何去上课,上课的内容没有考,上了也没多少用处,不上也没多少害处。

于是语文课就变得可有可无、随心所欲、不可捉摸了。

  语文教材实行审定制以后,慢慢地教材百花齐放的局面开始了,先是初中教材有很多套,接着高中教材也开始多起来。

稍后高考权利下放,大部分省区是自己出题,于是教材和考试就出现了一种热闹纷乱的现象。

学校和地区有选择教材的权利和自由,于是同一省区的不同学校和地区便用了不同的教材,这给考试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上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时上海有三套教材,S版、H版、全国统编教材,1995年三套教材只有11篇课文是相同的,于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只得作出中考三原则的规定,即“考共性、考基础、考能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采取“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做法,有的只教11篇课文,这就使得全市的语文教学和中考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省区各自出高考题,试题的篇幅、难度、覆盖面、测试的重心、评分标准就各不相同了,不同地区的考生就不便于横向比较了。

两个考生同样是85分,但实际水平也许相差很远。

  这样的考试不是最好的考试,因为它不能检查教学效果的好坏,不能分别考生水平的高低,不能引导教学走上正确的科学的道路。

这样的教学也不是最好的教学,因为考试不屑于从其中出题,说明教学内容不是最重要的内容,不是最有价值的内容。

  如果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选文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那么情况就一样了。

名篇值得一考,考试只用从其中选题就行。

大家的教学内容基本一样,只要考书上的东西,都没有超过大家的学习范围,这样就能做到“教什么考什么”,考试内容从教学内容中选出来就行了。

这样,考试就能比较考生水平的高低,能检查教学效果的好坏,能促进教学健康发展。

  

  四.便于学习者作横向比较和交流切磋

  

  把同样的中国文化编进基本相同的语文教材,由于内容相同,使用不同教材的青少年,不管在西北边陲,还是在东南沿海,彼此在一起谈论语文的时候便知道自己哪里学得好,别人哪些地方比自己强,这样就便于学生交流切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而过去,由于基本课文相同的极少,再加上老师随其所好的自由发挥,使用不同教材的学生他们所获得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是截然不同的,差距是非常悬殊的。

他们在一起谈论语文的时候共同语言极少,因为你的教材重视李白,我的教材重视杜甫,你的教材重视韵文,我的教材重视散文,大家说起来对彼此的内容都很陌生,仿佛是来自不同文化的少年,而实际上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

由于语文教材内容的不同,使他们缺少共同的话题,本来学习的是共同的汉语,在一起谈论时却缺乏共同的语言,不知我们的教材编者作何感想!

  如果语文教材选文真的做到了以“历史公认的名篇”为标准,把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将更加科学,效率将更高,考试将更科学,学生将学得更丰富,更有干劲,更有热情,中华文化也将顺利传承,那将是一个令人神往、令人兴奋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作文入门序言[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C].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江明.语文教材的建设与思考?

D?

D首届全国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

语文出版社,1998.

  [4]黄光硕.语文教材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

  

  肖建云,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