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中的经典.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8494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粹中的经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国粹中的经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国粹中的经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国粹中的经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国粹中的经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粹中的经典.docx

《国粹中的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粹中的经典.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粹中的经典.docx

国粹中的经典

国粹中的经典

国粹中的经典——样板戏

(一)

 

  央视戏曲频道播出京剧音乐大师李慕良先生作品音乐会。

原中国京剧院演出的《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一折由“美丽老旦”袁慧琴饰李奶奶很是成功,饰铁梅的没有看清,演唱也不错的。

这是样板戏中颇为淋漓尽致的一场戏,李奶奶的大段独白跌宕起伏,动人心扉。

先听听唱词:

  李奶奶唱:

  打渔的人经得起狂风巨浪,

  打猎的人哪怕虎豹豺狼。

  看你昏天黑地能多久,

  革命的火焰一定要大放光芒。

  十七年风雨狂,

  怕谈以往,

  怕的是你年幼小志不钢,

  几次要谈我口难张。

  看起来,你爹爹此去难回返

  奶奶我,也难免被捕进牢房

  眼见得,革命的重担就落在了你肩上

  铁梅呀,你不要哭你莫悲伤,

  要挺的住,你要坚强

  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刚。

  李铁梅唱:

  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

  却原来我是风里生来雨里长

  奶奶呀,十七年教养的恩深如海洋~~

  今日起志高,眼发亮,

  讨血债,要流血,

  前人的事业后人要承当,

  我这里举红灯,光芒四放;

  我爹爹像松柏

  意志坚强,

  顶天立地

  是英雄的共产党。

  我跟你前进决不彷徨,

  红灯高举闪闪亮,

  照我爹爹打豺狼,

  祖祖孙孙打下去,

  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

  当李奶奶发现情况危急并告诉刚进家门的李玉和时,李玉和仅来得及对母亲交代任务便被日本宪兵队长鸠山请去“赴宴”。

目睹突如其来的巨变,李奶奶强忍悲痛,对李铁梅讲述了这一革命家庭的悲壮历史。

李奶奶用一大段感人的念白叙述了这个家庭的革命过去。

这段念白如此动人,以至于现在复演此剧每到这一段时,仍能激起观众持久的雷鸣般的掌声。

但是,看过多少版本,还是高玉倩的这段“喷口”最为脍炙人口,样板就是样板啊。

李奶奶在随后的唱词中指出了家史背后的革命意义,她要求铁梅“立雄心树大志,要和敌人算清账,血债要用血来偿”。

传承了象征革命的红灯。

 

今天重看这场戏,唱词的字字句句发人深省,仿佛就是为今天的人们量身定制的一般。

尤其是剧中提及的二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郑州是运动的一个中心。

今天河南人民、郑州人民在传承红灯,传承毛泽东思想的艰难行程中继承革命传统,发挥了更大光荣,他们不愧是二七精神的传人!

  音乐会还由花脸名家孟广禄演绎了一段毛主席诗词《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感谢11频道,在特别的时间给我们送来了特别的精神晚餐。

想起文革多少战斗队取名都是从中而来,尽管这首诗发表已近半个世纪,但是此时此刻读来历久弥新,仿佛感到伟大导师深邃的历史目光就在鼓舞着我们。

奋千钧,澄玉宇,他老人家未尽的事业,作为真正的共产党员,作为深受毛爷爷恩惠的中国草根,我们没有借口去推脱,我们一定尽力去做,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

国粹中的经典——样板戏

(二)  白燕升透露春消息  昨晚偶尔转换按键,看到了央视戏曲频道播出《戏苑百家》建国60年戏曲电影回顾节目,《大银幕的戏曲记忆》第七集,由该频道NO1白燕升大腕主持。

  该节目视频  回顾样板戏部分,白燕升的介绍词很有意思,特别用婉转的话语肯定了“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艺术原则,在60大庆专题节目中这样表述,令人耳目一新呢。

该节目的样板戏部分推介了《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打虎上山“迎来春色换人间”一段,再现童祥麟艺术巅峰的唱舞高难度绝活,小白在介绍中并特别提及该剧的中西合璧音乐伴奏的创新,对杨子荣形象的烘托,这可是旗手同志的沥血制作哦;还有《红灯记》中痛说革命家史一段,小白强调了该剧以经典的艺术处理和革命的内容融为一体,成为难得的艺术经典,未点名肯定了旗手对该剧的许多具体指导,遗憾是介绍整个红剧一段话中特意强调了刘长瑜和高玉倩的艺术成就,因为没有其他唱段出现,袁世海大师不提了,同时只字未提真正的一号主演浩亮,不够客观,其实这是回避不了的史实,浩亮的精湛表演和李玉和光辉的银幕形象是相辅相成的,即使和当时主管京剧革命的领导同志过从甚密,起码也不应该影响到对其艺术水平的评价,因人废戏,燕升此处还是过于慎微了一点呵;《沙家浜》演绎了军民鱼水情和智斗两个唱段,不仅介绍了五大主演及洪雪飞饰演阿庆嫂的秘辛,而且特地谈到了剧本的移植改编过程和1号人物由女易男的背景,就差没有说出旗手在里面所起的作用了,艺术恒久远,样板永流传,现代封资修三十年乱纷纷唱罢,样板戏的光芒终于还是遮掩不住,蓬勃欲出了啊。

  《杜鹃山》和另一出不属于文革出台样板的现代京剧《节振国》的选段额外醒目,《杜鹃山》出唱的是杨春霞饰演柯湘的经典唱段“家住安源”,《节振国》一剧遗少不是很熟,演唱的是节振国(张海涛饰)“实难忘”一段,都是说的旧社会工农群众受阶级和外敌压迫,共产党领导工农革命造反的内容,放到今天改开复辟工农再度沦为被剥削受压迫对象,其针对意义非同小可呵。

能在央视戏曲频道有限节目时段内通过这种唱段介绍方式演绎出来,以中国政治特性分析,其中大有文章呢。

此外这一集还介绍了由今天的过气大腕,当时的出土嫩苗李谷一主演的湖南花鼓戏《补锅》片段,演示了60年代的社会主义农村欢乐生活,传统经典有《铡美案》包拯(裘盛荣饰演)揭露陈世美(马长礼饰演)停妻再娶,欲登龙门的一段对唱,像是上层的意旨,小白的筛选,都似有所指呢。

  样板戏除《奇袭白虎团》由山东省京剧团出演外(因该团前身是志愿军京剧团),均由京沪两地剧团出演,形成明显的“京派”、“海派”风格,京派剧目较重革命历史,海派剧目则兼顾当代,创新性更加明显。

期待小白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正式向青年一代推介海派的《龙江颂》、《海港》和《磐石湾》等剧,让工农形象作为舆论先导,重登人民的舞台。

神话和坦途  央视戏曲频道空中舞台栏目播出北京京剧院在长安大戏院演出的《三娘教子》全本(又称《双官诰》)。

迟小秋主演的三娘王春娥充分调度程派唱腔九曲回肠的凄婉苍凉,演绎了一段耐人回味的接班人培养故事。

演至三娘全家饥寒病痛交加,绮哥登门向改嫁的大娘二娘跪拜求助时的冷遇,不由催人泪下。

这部以青衣应工的悲情剧,确实以程派唱腔来演绎最为贴切。

配角老薛保和绮哥的表演唱段也都出色,演大娘的男旦丑婆子也很出彩,活生生写就了一个利己利到骨子里的市井女人形象。

《双官诰》以一家主仆三代克勤克俭,历尽艰辛和人情冷暖,把定科举方向矢志不移,终于把第三代绮哥培养成为三榜进士状元公,又逢失散一十三年的丈夫也因军功授官兵部侍郎,苦尽甘来的三娘王春娥终于获得丈夫和儿子两项诰封。

原剧名《双官诰》即出于此,可能过于展示名利于教化不利,该剧后改名为《三娘教子》,突出了培养接班人的一面。

  与《三娘教子》表现形式颇为相似的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也是叙说了三代人坚守信念的故事,阶级情、革命义把异姓三人结成了一个红色的革命家庭,同样是悲剧情节,为了一本密电码,奶奶、父亲坚贞不屈慷慨就义,小铁梅在邻居帮助下逃脱日寇监视,找到了柏山上的中共游击队,密电码完整无缺回到游击队手中,抗日之战揭起新的篇章。

《红灯记》也有类似大娘这样的世界观,日本宪兵队长鸠山请李玉和赴宴,就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人生“诀窍”劝导李玉和交出密电码,与日军合作,李玉和以“你这个诀窍对我来说,真好比: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慨然回复之。

诱惑无效,鸠山祭出“发去地狱通行证”的赤裸裸威胁,李玉和针锋相对,“哼!

我干的这一行,你还不知道吗?

我是专去拆你们地狱的!

”真是面对强敌,寸步不让,正气在胸,大义凛然呐。

这里是《红灯记》的“戏眼”所在,用精彩的对白和形体动作,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剪除私有制一心奉公的革命精神和打破旧世界,建立新秩序的“拆地狱”造反本质。

  相比《三娘教子》,这是一个经典的“教化”戏,它教给观众的是什么呢?

一是等待,大娘二娘伪造三东家身亡他乡的信息,席卷家财变卖房产改嫁,三娘及以当时法典规定的法定权利人绮哥没有任何诉讼行为,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是期图通过漫长的科举出身来寄予将来。

绮哥当时五岁,到最低十八岁考中,至少须等待十三年的!

二是自立,不去求助,社会上也没有人帮助,绮哥向大娘二娘登门求助被三娘知晓后,回复的是一个响亮的耳光,注解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诀窍”说;实际上,从绮哥13岁起三娘积劳成疾全家陷于困境到18岁考中,在自立遭遇危机,官府不见赈济,外人没有相帮的条件下,这五年生活是怎样打熬过来,实实难以想象。

三是罪过归于妇人,把薛家败家归咎于大娘二娘张氏刘氏两个见钱眼开好吃懒做的妇人,而不是社会的不公平。

四是希望寄予科举发达,科举是封建社会底层文人进身的唯一仕途,即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以此牢牢束缚住有话语权的“知道分子”的身心,三娘和老薛保对此热衷的很并以此作为唯一目标,并一步步教导小绮哥走向“高考”道路,终于获得成功。

  我们对照现实,看看《三娘教子》的路径好走不好走——家财被夺(先不拘什么原因),不去官府伸冤告屈,牺牲自己的权益,也没有左邻右舍的见义勇为打抱不平,期待13年后高考得中我“书中自有黄金屋”,多么和谐呵;非法得人钱财者一个个吃下定心丸了耶。

别人遭难那是他家的事,自扫门前雪,别管他人瓦上霜,正是这样把社会正义力量分散开,大家埋头自己发财去吧,活不了的子女捡破烂读读书,也就是十来年的艰苦,考中就有活路啦。

现在有些家庭穷困,皆因个例的原因造成,不要怨及社会不公。

只要考中,尤其是中了状元,或者考中一个公务员,生活立马就有翻天覆地的改善了,青年朋友们,大家都来憋足精气神准备高考吧,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就是力量,古往今来一个道理呵。

  按《三娘教子》的路子,原谅诈骗者掠夺者(三娘最后还给了黑钱花光的大娘二娘一人一封白花花的银子呢,所谓以德报怨吧),纺纱织布打草鞋吃饭上学看病,只恐不等参与殿试那天,全家人早就生活无着灰飞烟灭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双官诰》只不过是一个传世已久的神话而已,旧时,它是麻痹读书人的一道麻醉餐;现时,也只能作为励志参考看看而已。

真正要改变生活,要有阶级兄弟帮助,还是要走红灯记的革命造反道路呢。

君不见,李铁梅人生地不熟上山一路有人接应,要是在革命斗争中存活下来,现在最低也享受一个厅局级离休待遇吧?

她要是把红灯传承给下一代二代三代,何用今天铁路工人子弟重遭新三座大山压迫呢?

所以,神话有时可以看看,起码程派的曲折回肠的唱腔,迟小秋的端庄扮相还是颇能带给观众艺术享受的。

但正确的坦途,还是要照着样板戏的路径去走。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是21世纪青年人的混世哲学,拆除私有化的阿鼻地狱才是我们人生奋斗的价值目标。

国粹中的经典——样板戏(三)

样板戏的生命力  余本生长于晋阳古城的文革遗少。

太原人说话满口晋音,常被北京人批驳为“口音太重”,尽管上学后历经中小学导师的普通话斧削,插队时受北京知青言传口教,也知晓了一点“儿化”的京腔规则,但毕竟是吃的山西草料,却去卖京腔外调,总觉得不太地道似的。

七十年代去北京探亲,居然有大院小青年称赞本遗少说话“没有口音,不像山西来的”,当时却曾大大得意了一番。

说不得北京是毛爷爷住的地方,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那是“国语”哎。

当时政治领先,北京在国人心中权重很大,能说一口近乎“京片子”的普通话,也是能力呢。

就和今天会喊两句广东“鸟语”挺流行是一个道理。

  但是,真正指导遗少说好普通话的还是文革流行的样板戏即革命现代京剧。

  《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一场李奶奶有句唱词“血债还要血来还”,唱为“xuè债还要xiě来还”,颇不得解,经查字典才知道是一个字的两种读音,饰演李奶奶的高玉倩老师算是“血”的一字师了。

样板戏六七十年代大行其道,作为普通话的强势推广平台,她最大的改进就是取消了传统戏的“韵白”,并把旧戏中丑行和花旦的京白全部还原成现代普通话台词,就推广普通话而言,无愧“样板”之称。

  样板戏所以久唱不衰流行至今,她的情节和节奏也功不可没。

同旧戏相比,样板戏的编剧创作对情节做了最大程度的浓缩精制,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安排了至少三条矛盾主线即戏剧冲突,节奏鲜明收放自如,丝毫没有老戏的拖沓之感。

像《红灯记》的赴宴斗鸠山、痛说革命家史、刑场斗争,《沙家浜》的智斗、坚持、奔袭,《杜鹃山》的情深如海、砥柱中流、飞渡云堑等场次都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文武相间,高潮迭起,因而环环相套,扣人心弦,再配合名角演绎,得以百看而不厌;不仅如此,样板戏浓缩的剧本给后人提供了宽阔的移植空间,近年根据红、沙两剧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连注水带演绎,都在市场上表现得翻天覆地人气鼎沸,沾了样板戏品牌和原创的光多多。

  样板戏流行的最大因素还是她的唱腔革命,推陈出新。

既有接近“京歌”易学好唱的“临行喝妈一碗酒”、“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大跃进把码头的面貌改”,又有趣味十足的对唱“智斗”、“军民鱼水情”、“怎能忘”(磐石湾),还有专业级的多为主要人物核心唱段的精华篇章如柯湘“乱云飞”、李玉和“狱警传”、江水英“望北京”等,充分体现了样板戏普及、娱乐与提高并重的京剧音乐革命理念。

核心唱段多为二黄导板、回龙、慢板、原板、快板全套板式,放到今天也是专业养成的极好教材范本。

正是有了大众传唱基础,样板戏才得以跨越时代,洗净铅华,至今仍在央视戏曲频道“过把瘾”栏目频频亮相。

样板戏整整影响了5060两个10年的生人,也就是今天40-60年龄段的主流人群,培育了大批的京剧爱好者。

不难想象,没有他们的传唱,今天的京剧要持续这样红火的局面根本就是无源之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样板戏最大的功绩就是把国粹艺术从象牙塔请到了人民大众心中。

当然,样板戏流行至今,和她的革命内容也是密不可分的。

现在演出和传唱较多的样板戏剧目前三甲为《红灯记》、《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其原因一是前两者为抗日题材,智剧为剿匪题材,顺乎当代民意和主流舆论;二是该三剧均系首批推出的样板,分别为中国、北京、上海三大样板团创演,在六七十年代传播力度就较其他剧目强势,历史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首批现代京剧样板另外两部《奇袭白虎团》和《海港》因题材方面的某些原因已经很少上演,其唱段流行度也较差。

其实这两部剧在艺术和题材方面均另有独到之处,遗少另文再谈。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样板戏在人生哲理的生活化、口语化改造方面也是卓有成效的,如阿庆嫂唱词“人一走,茶就凉”,李玉和唱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等,这些话语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经典的俗语,充分证明了样板戏剧本文学方面的生命力。

  所谓文革“只有八个戏”的提法是指第一批推出的五部京剧及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这都是国家正式出过邮票可为佐证的[1]。

其后第二三批相继出台并拍成电影的的京剧还有《杜鹃山》、《龙江颂》、《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磐石湾》、《审椅子》、《红嫂》等,此外还有各个京剧院团正在编订剧本或内部排演的如《决裂》、《蝶恋花》,好像被华国锋首肯的湖南花鼓戏《补锅》、《园丁之歌》都有移植为京剧的行动,准备作为第四批推出的剧目,但因政局变故大多胎死腹中,百花齐放的大好势头被拦腰斩断。

目前杜、平、红三剧尚偶有唱段出演,其他各剧就几近销声匿迹了。

也就是说,在改开年代主流说法打压下,仅仅《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几部戏就使得样板戏热到今天,其艺术价值和不凡的生命力于此可见一斑。

  戏剧曲目,有人唱就有生命;很多人喜欢唱生命力就强;有很多人即使在剧目遭受打压的情况下依然传唱不止那生命力就如野火烧不尽的草根了,源于工农兵普及大众化,相信样板戏就属于这一种。

尽管巴金大师80年代说他一听样板戏就头疼发呆,但是好多人却和大师的感受不一样,这也许就是区分人群“雅俗”,区分象牙塔和大众文化的辩证法之体现吧。

--------------------------------------------------------------------------------  [1]该套邮票志号为“文五”,和文革初期邮票同样是大幅面,目的是利于宣传;票名《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发行于1968年1月30日,全套9枚,一枚总票,另外8枚分别为8个样板戏剧照,面值均为8分;该票新票目前市场价格3500元/套,但难遇全品相佳品。

国粹中的经典——样板戏(四)西曲中唱花犹艳  梨园行有种说好也不好的规矩,就是学戏不能走样,要照着师傅唱念做打的样板去表演,否则不是学艺不精就是离经叛道。

在缺乏音像辅助传授的皇清年代,为保持艺术特别是流派传承,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齐白石大师说得好“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近代有造诣的京剧大师谭鑫培、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那一个不是在改良创新上成的名?

尤其是梅兰芳大胆革新布景和旦角服饰,程砚秋自编剧本自创板式唱腔,都突破了所谓“师门”的限制,奠定了自创流派的基点。

  样板戏的成功就在于她的破旧立新,源于传统却高于传统。

创新了京剧艺术的表现形式,把传统的京剧和西洋音乐结合起来,推出交响音乐《沙家浜》、钢琴伴唱《红灯记》和中西合璧交响乐队伴奏的京剧《智取威虎山》,通过三种不同的形式开拓了京剧艺术的新领域,玩了一把国粹和西洋乐器结合的新境界。

直至今天的舞台上,仍频频有交响京剧演唱会连连登台,并均得到强烈反响,充分说明这种改革至少是被老中青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所接受了,今天的交响京剧应该是步样板戏后尘的继续革命吧。

  交响音乐《沙家浜》没有用样板团的腕,而是由交响乐团自己的歌唱演员演唱,所以唱段风格更近于交响声乐,算是一种特殊的京歌吧,遗憾没有收集到当时演唱者的资料。

交响音乐沙家浜是遗少特别钟爱的一台节目,全曲六场,既保留了京剧的主要唱段,并予以重新配器的交响伴奏,而且另外创作了相当烘托气氛的交响乐曲和合唱唱段,用雄浑的交响乐章演绎了新四军坚持敌后斗争的一段辉煌。

遗少不通音律,但直观地感到这部巨作的艺术魅力绝对不下于《黄河》系列,相信在民族交响音乐史上应该有重要地位。

传统京剧靠“三大件”伴奏,其实是为了匹配当时剧场的音响条件——缺乏扩音设备,全靠演员“叫天”般的嗓音去感染观众,配乐自然不宜喧宾夺主;听过样板团加入西洋乐队伴奏的《智取威虎山》,再去听小剧团的《打虎上山》幕前音乐,明显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以,西洋乐器加入京剧乐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是这个必然确实是通过轰轰烈烈的京剧革命实现的,套用一句经典:

如果没有样板戏的创新,京剧音乐革命不知还要在“三大件”主导的体制下摸索多久呢。

  钢琴伴唱《红灯记》由中国钢琴大家殷承宗担纲伴奏,样板团钱浩梁(和京剧影片不同,演员表没有打成浩亮)、刘长瑜原班主演演唱,中新厂摄制,全套节目共8个唱段[1],优选精华,短小精悍,全剧仅半个小时左右。

与此匹配,钢琴伴唱《红灯记》还单行出过一套两枚邮票。

钢琴伴唱这种艺术形式类似唱段选粹,省略了戏剧过程,以欣赏音乐和伴唱为主,更富有艺术赏析情趣。

该剧选中《红灯记》剧目,而且铁梅的唱段占一多半。

想是《红灯记》本身就是样板队列中以情取胜的一部作品,铁梅唱段旋律高昂,类似旧戏“娃娃调”,和钢琴铿锵的金属音色更为匹配吧。

这也是样板戏中“主要英雄人物”场面小于“次要英雄人物”的唯一一部。

由此可见该剧目的艺术特性体现地更为精彩。

1、都有一颗红亮的心2、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3、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4、穷人的孩子早当家5、浑身是胆雄纠纠6、留下红灯无价宝7、仇恨入心要发芽8、雄心壮志冲云天

当时看这部影片,遗少和小伙伴们欣赏的“热点”有三:

一是刘长瑜姐姐演的铁梅似嗔非嗔的样子,太可爱了;二是李玉和也就是浩亮腮边的两块核桃肉,大家一致公认这就是革命英雄最标准的形象,等于是今天的帅哥标准哈;三是殷承宗如痴如醉的姿态,尽管身着没有三点红的军便装,但还是处处露着不同常人的风格,大家都是在这里首次领略到钢琴这一优雅艺术,该剧普及之功不可没啊!

还有就是弹到“仇恨入心要发芽”那一段西皮快三眼的两次过门,音符多,节奏紧,有个口琴吹得特好的都吹不过来,人家殷承宗小手和小老鼠似地呼啦啦就流水般就走下来了,配着钢琴刚刚的音调,真美啊!

记得这是我们一伙小戏迷当时最陶醉的一段。

  钢琴伴唱打开了京剧创新的另一扇大门,琴音配上脍炙人口的京剧唱段,绝对是高难度组合,当年好多来访的老外都给了特别高的评价。

遗憾的是全盘否了样板戏的创新,艺术大师浩亮历尽曲折韶华不再,小铁梅尽管还能登台却已蜕变为年近七旬的刘奶奶了,一代风华组合已成绝响。

近闻闻殷承宗曾对记者说:

“钢琴伴唱《红灯记》和钢琴协奏曲《黄河》是当年在特殊环境下创作的,当年创作它是为了钢琴这门艺术发挥更大的功能。

钢琴伴唱《红灯记》确实是我当时吸取了京剧音乐精华创作出的钢琴演奏新形式,我对它的重新演奏一直期待着。

”我们也伴有同样的期待,期待革命现代京剧再度唱响21世纪的交响舞台和钢琴音乐会。

国粹中的经典——样板戏(五)海派遗珠  样板京剧首演团基本上由中国京剧团、北京京剧团、上海京剧团三家平分秋色,山东京剧团以《奇袭白虎团》和《红嫂》两剧也算跻身于样板团行列,毕竟其前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历史上最为荣光的呢。

今天上述各团都升格成院,有的还下属若干个团,但是传承有方,创新无法,真的再难看到新推出堪比样板戏这样在剧本、唱段、舞美、音乐上讲究的剧目了。

不过在失望中还有另类,就是上海京剧院近年还是新编创作了《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世》、《廉吏于成龙》三部成功的历史剧,在创新方面与其前辈尚可一比,赞一个!

  上海京剧团在文革期间创作演出了《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磐石湾》、《审椅子》五部现代京剧,其中就囊括了仅有的四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题材剧目,并均属原创而非移植,足见上海京剧团的创作力量之强。

贴近生活和贴近时代,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应该是“海派”京剧的一大特色。

  遗憾人们熟悉的只有智剧一部,其他四剧皆因宣传“阶级斗争”被打入冷宫。

抛开上述原因不论,我们可以从“海龙盘审”四部剧作中领略一回正宗的海派京剧文化。

  海派样板戏的可贵之处是紧贴社会实际,讴歌工农草根这种在旧社会和改开社会被视为“下等人”的平凡生活和高尚精神。

码头搬运工、公社社员、海防渔民成为京剧舞台的主角,确是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据舞台中央的一种颠覆,是京剧走向现代化、生活化的启蒙之作。

  只有社会主义的文学才能真心赞美劳动、赞美建设、赞美工作,因为社会主义的劳动人民“工作着是美丽的”,人与劳动是合一的;而资本主义的文学艺术,从来是没有赞美劳动、赞美工作的,它们赞美的只是丰裕的物质生活和“创富精神”,因为他们的劳动就是为了谋生挣钱,人在劳动中是异化的,所以尽管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大多数人却没有在工作中感受到幸福,而是要到工作之外去寻欢作乐,发泄自己的孤独、痛苦和变态心理,这也是今天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

《海港》用客观笔触描写了码头工人和基层干部对援外物资重要性的认识,把工人的认识提升到现在高级干部的程度而并不显得突兀,说明了工人阶级本就有关心国家大事管理国家事务的内在潜质,只不过今天这种潜质被资本的压榨和等级制度的肆虐而深深地潜藏起来而已。

  《龙江颂》讲了一个老套的牺牲小家保大家的故事。

要在得水独厚的龙江大队分水淹地,以解救后山九万亩受旱良田,大队支部书记江水英和大队长李志田分别代表了集体主义和本位主义,隐藏的地主分子黄国忠在本位主义维护小集体利益的旗号下兴风作浪,险些酿成一起跑水事故。

这样的故事在今天其实仍然具有现实的教化意义——多少建设拆迁引发的群体事件,不就是龙江分水故事利益博弈的重演吗?

只不过眼下是主客易位,多少资改分子以“大局”名义侵吞国资,侵占草根仅有的一点财产;而“破坏建设发展”的则多是敢于向恶势力抗争的工农。

《龙江颂》的时代六亿神州尽舜尧,三十年河东河西,居然蜕变成了几亿阻碍“建设发展”的莠民。

而今天的村干部不乏打着大旗作虎皮欺压村民的基层恶棍和领着村民闹事生非的新义和团首领,私有制鬼火在农村的全面复燃导致了三农领域的积重难返。

《龙江颂》是不好再公演了,剧中“莫教‘巴掌’把眼挡,四海风云胸中装”的社员群体,“喝令九龙东江水,快向后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