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docx
《江西省赣州市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赣州市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1
赣州市2017学年度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的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在孔子时代,所谓“诗”通常指的是“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而“诗”的涵义要远远大于我们今天的文体概念,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
因此,《诗经》称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
从总体上看,“兴”“观”“群”“怨”说充分体现了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相统一的特色。
其中的“兴”和“怨”偏重创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
“兴”是指眼前景物或者人事对主观情感的触动生发,“怨”则是不满情绪的宣泄。
“观”与“群”取自不同的视角,主要关注诗的作用和意义。
“观”是俯视或置身局外的观察;“群”则关涉人与人之间的共处、互动与交流等诸多方面,是社会、心理、伦理及情感等各种关系的多维聚合。
汉代孔安国将其解释为“群居相切磋”。
孔安国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人若在社会丛林里生存,就一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磨合、切磋制约的关系。
宋代朱熹则将“群”注为“和而不流”。
朱熹关注到了“群”的另一面,即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又不苛求自己与别人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意义相近。
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
他认为,诗是必须服从于“礼”的,也就是说,人要以“礼”来约束个人的性情,所谓发乎情,止乎礼。
学《诗》可以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
这便是“兴于诗,立于礼”。
“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
从深层次上看,“群”与“礼”二者在某些方面也有交集,二者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礼”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因为无视别人的存在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之中;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
同时,我们不要忽视“群”“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个体生命自主性、独立性的一面。
人就是在自我意志与外在现实间复杂关系的交错扭结中存在的,除了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之外,还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
(2月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的统一,如“兴”“怨”偏重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观”“群”则主要关注诗在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作用意义。
B.在《论语》中,孔子高度概括了诗的功能。
其中,“兴”是指情感的发端,“怨”是不满情绪的宣泄,“观”是观察,“群”是社会、心理等关系的多维聚合。
C.孔子时代所说的“诗”与今天所说的“诗”并不完全相同,前者通常指“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其涵义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D.《诗经》被称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因此要了解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就要研读《诗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孔子所说的“群”,孔安国的阐释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即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B.“礼”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即重视周围人的存在;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
孔子认为诗必须服从于“礼”。
C.孔子“兴于诗,立于礼”这句话告诉我们:
学《诗》可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要以“礼”来约束个人性情。
D.“群”与“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深层次上看,二者在某些方面有交集,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都有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既要“群居相切磋”,又要“和而不流”;不仅要有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还要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
B.朱熹所注的“和而不流”,其意义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相近,是指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不苟求与别人的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
C.我们每个人既不要忽视“群”“群居相切磋”的一面,即个体生命的自主性、独立性;也不要忽视“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磨合、切磋制约。
D.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与“群”相比,它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
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
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注之与语。
安进曰:
“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
”太祖问曰:
“吾欲取金陵,何如?
”安曰:
“金陵,古帝王都。
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太祖曰:
“善。
”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
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
“四人者何如?
”对曰:
“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太祖多其能让。
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
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
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援兵至,陈友定败去。
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
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
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
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帝曰:
“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
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
如此者,未有不亡。
卿言甚当。
”又论学术。
安曰:
“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帝曰:
“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
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
”安顿首曰:
“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
御制门帖子赐之曰: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时人荣之。
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
“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曰:
“闻之道路。
”帝大怒,立黜之。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如:
到,往,引申为“接见”。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拨:
治理
B.后坐事谪知桐城坐:
因为
C.帝尝御东阁御:
主掌
D.视诸儒最旧 视:
与……相比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
“耆”意为年老。
“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
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
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安学养丰厚。
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陶安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
B.陶安擅长政治投机。
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C.陶安深谋远虑。
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
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5分)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
“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杂诗六首(其一)
宋·刘挚
四序若转毂,万物变秋风。
萧骚檐边月,赫赤江上枫。
寒鸱坐晴屋,阴虫凄暮丛。
灵凤杳何许,寂寂朝阳桐。
【注】刘挚,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多次被贬谪,后流放新洲,含冤而死。
8.试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萧骚檐边月,赫赤江上枫”。
(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悲”情?
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宫殿之高的两句是“,”。
(2)陶渊明《饮酒》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句是“?
”。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
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赤之茧(日)安部公房
日暮时分,人们赶回自己的居所,而我却无家可归,只好继续在房子与房子间狭窄的夹道中漫无目的地往前走。
街上房屋鳞次栉比,却没有一个容许我栖身的地方,这到底为什么呢?
……我又开始念叨着这个早已重复了千遍万遍的疑问。
靠着电线杆,我发现旁边有一截被人落下的绳子。
我突然产生了上吊自尽的想法。
绳子斜着眼睛盯着我的脖子,一边说道:
兄弟,休息吧!
的确,我也想休息啊,但是却不能休息。
因为我还没找到能够让自己满意的,我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
夜幕每天都会降临,人们每天都会休息,为了休息就必须有一个家。
看来我应该也有一个家才对。
猛地,我发现自己也许从根本上误解了什么。
说不定我不是没有家,而仅仅只是忘记了拥有家这个事实而已。
没错,就是这样。
比如……我在偶然路过的一座房子前停下了脚步。
很可能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心里想着。
于是,我鼓起了勇气,走,去敲门——
半开着的窗户里探出了一张亲切的女人的笑脸。
希望的微风涌进我的胸膛,我的心脏化作一面舒展着的旗帜在风中飘扬。
我也堆起笑容,绅士般地点点头。
“对不起,请问,这里是我的家吗?
”
那女人转瞬间板起了脸:
“啊?
你是谁?
”
我莫名其妙地语塞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向她说明。
我是谁?
在此时此刻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可是,怎样才能让她明白这一点呢?
我有点自暴自弃了。
“不管怎样,如果你认为这里不是我的家,请拿出证据来。
”
“啊……”女人脸上流露出恐惧的神色,这让我感到有些恼火。
“没有证据的话,就可以看成是我的家了。
”
“可,这是我的家啊!
”
“那又怎样?
是你的家,不见得就不是我的家,是吧?
”
代替回答的是女人冷若冰霜的面孔和随即关闭的窗户。
啊,这就是女人笑靥的真实面目。
难道某种东西属于他人,就不能同时地为我所有吗?
从刚才那个女人表情的转变之中,我已经充分地感受到这一荒谬论调的本质。
但是,为什么一切都是别人的,而不是我的呢?
哪怕至少有一个既不是我的,也不是别人的东西也好啊!
我时常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施工现场和材料堆置场的水泥管就是我的家。
但那也正逐渐地成为他人的所有物,最终完全地被占有,从我的眼前消失,丝毫没有顾及我个人的感受与意愿……或者说,在他人干涉下,那些水泥管彻底地转变为与我的家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
那么,公园的长椅呢?
当然很棒。
如果那里真的是我的家,如果没有人拿着棍棒赶我走的话……没错,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可是他却对我这样说道:
“喂,起来!
长椅是大家的东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东西,更不可能是你的东西。
”
日暮时分,我不停地往前走。
房屋……不曾消失,不曾改变,伫立在地面之上纹丝不动的家家户户。
在那之间是一条不断变化着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裂隙——夹道。
我不停地往前走。
我还没有理解自己之所以没有家的缘由,因此我还不能把自己吊死。
啊!
是什么东西缠住了我的脚?
若是吊颈的绳子,请不要这么心急地催促我嘛!
不,好像是具有粘性的丝线。
捏着线头拽过来一看,线的另一端在鞋子的破洞里,随着我的扯动一点一点地往外冒。
这玩艺真奇妙!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用上双手不断地把丝线拉出来。
紧接着,更加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身体渐渐地偏向一侧,无法与地面保持垂直的状态了。
是因为地轴倾斜,引力方向改变了吗?
啪的一声,鞋子离开我的脚掉落到地面上。
我终于明白,那是我的一只腿短了一截。
在抽出丝线的同时,我的腿变得越来越短。
不知所措的我茫然地单脚站立在原地,在我的掌心,已经化为丝线的我的腿同样不知所措地独自蠕动起来,顺溜地从我的指缝间滑落,自行地开始分解,像一条蛇似地紧紧地缠绕着我的身体。
在左脚全都脱落之后,丝线自然地转移到了右脚。
不久,丝线就像一个口袋裹住了我的全身,即使如此,身体的分解也仍然没有停止,从腹部到胸口,再从胸口到肩膀,丝线依序地脱落,再从内部加固整个口袋。
最后,我消失了。
只剩下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物的茧。
啊,这下总算可以休息了。
夕阳把空茧染成耀眼的赤红色。
这才是我的家,确确实实地,谁也无法干扰,谁也无法妨害的,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家。
然而,拥有了这个家以后,能够入住的我却已经不存在了。
茧内,时光永远驻留在相同的时刻。
外边天黑了,里边也依然还是黄昏,残留在内部的晚霞还在不间断地闪动着赤红色的光芒。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没有家,是因为“我”不能准确地理解“家”的含义。
B.由于看到“女人”亲切的笑脸,“我”心中充满希望,心情愉悦,与后文构成对比。
C.小说写“水泥管”和“公园的长椅”,实际是为了说明“我”自私而狭隘的思想。
D.文中两次写到“日暮时分”,以此来烘托悲凉的氛围,并衬托“我”的悲惨遭遇。
E.结尾写“我”变成“赤茧”,照应标题,写出“我”在经历艰苦追求后的欣喜结局。
(2)小说第一段的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女人”是怎样的人?
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
请简要分析。
(6分)
(4)结合文本内容,试探究小说中存在的象征意义或寓意。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材料一
据《解放网》报道,上海学生熟悉的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要在英国出分册了。
昨天,记者向华东师大出版社核实,《一课一练》数学分册英国版已经在翻译中,有望于今年暑期出版。
而《一课一练》英国版的起因,则是上海学生在全球PISA中取得的好成绩,让英国教育界决意“取经”。
近年来,虽然反思中国应试教育的声音依然不时传来,但是中国的基础教育似乎已逐渐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和推崇。
尤其是12月3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了2012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结果。
数据显示,上海中学生的数学、阅读、科学能力均为世界第一。
数学成绩方面,上海学生平均分是613分,英国学生仅为494分。
其中,上海学生数学素养的平均成绩为600分,比第二名高38分。
这一权威的评估结果在西方引起轰动。
就在今年1月,华东师大出版社与英国著名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签订协议,将推出《一课一练》数学分册的英国版,名字定为《上海数学一课一练》。
目前,这套书正在翻译过程中,有望于今年暑假正式出版。
“把‘上海数学’放进书名里,就是因为英国方面非常重视上海在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方面的教育经验。
”华东师大出版社社长王焰表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辅分社社长倪明透露,《上海数学一课一练》共有11册,分别对应英国从小学到初中的11个年级,将以原书中题目为基础,进行适当改变,但不会降低难度。
该书将以原书中题目为基础,根据当地教育的需要,由既熟悉国内教材、又对英国教育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团队,负责翻译与改编。
1993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一课一练》,并在1999年将品牌做大,覆盖一至十二年级全部学科。
《一课一练》曾三次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在其全盛时期,开学前的销售量曾高达280万册左右,还曾创下单册的销售数超过在校学生数的奇迹。
目前,上海学生平均人手一册《一课一练》。
目前,《一课一练》系列共有七十多个品种,拥有由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组成的百余人编者团队。
(节选自《东方网》,2月28日)
材料二
上海学生熟悉的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要在英国出分册了。
昨天,记者向华东师大出版社核实,《一课一练》数学分册英国版已经在翻译中,有望于今年暑期出版。
而《一课一练》英国版的起因,则是上海学生在全球PISA中取得的好成绩,让英国教育界决意“取经”。
事实上,多年来,中国已经逐渐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学生的基础教育模式,尽管这种模式有它的问题和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去年2月下旬,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女士率领英国教育代表团专程来沪“取经”,探访福山外国语小学、建平中学西校、上海中学,了解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学生数学成绩出众的原因。
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所长、原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与英国教育代表团就“PISA2012上海领先与上海中学数学有潜质学生培育”这一话题进行了交流。
(节选自《新闻晨报》,3月3日)
材料三
2月底,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要在英国出分册的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关注。
在中国父母热捧各种国外教材、国外课程的当下,中国教辅《一课一练》却能出口到英国,这个现象值得思考。
由于学校办学模式不同,升学评价体系不同,走出国门的教辅读物无疑是受到肯定和欢迎的教辅精品。
事实上,《一课一练》已经雄霸上海教辅书市场20多年。
王焰说,好的教辅应该承担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处事态度、传播科学知识等4个方面职能。
经过教学研究,精心挑选习题的教辅,可以让学生做比较少的题就能掌握核心知识,对减轻学生负担是很有利的。
“《一课一练》相较于国外的教辅,主要区别在于它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得每个孩子都能稳步前进,这正是国外所缺乏的。
”
王焰同时表示,常修常新是教辅保持活力的关键,且必须不断创新。
即使教材没有变动,《一课一练》也是一两年做一次小修改,三年大修订一次。
从秋季开始,《一课一练》针对书中的难点题目,请名师录制了微视频,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解题过程,“网上一课一练课堂”也已上线。
(节选自《中国新闻出版报》,3月3日)
材料四
有舆论认为,教辅读物走出国门,这是给饱受诟病的教辅读物正名。
在国内被质疑为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的教辅,现今被国外引进,我们不应对国内基础教育妄自菲薄。
而其实,教辅读物的问题,不是其该不该有的问题,而是太过泛滥,以及学生们都必须采用。
国内的教辅读物走出国门到国外,不太可能复制国内的模式,其在国外市场的运作,可以让我们看到国外教育和我们的不同。
客观而言,教辅读物对部分学生,是有一定价值的,这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辅导读物,在国外书店和超市,我也曾看到有学科辅导书籍,但不像国内那么多,学生选购也不踊跃。
国内则不同,教辅读物则成为学生的必备品,由于教辅需求旺盛,利益可观,不少出版机构都进入教辅市场,导致教辅读物鱼龙混杂。
(节选自《熊丙奇博客》)
(1)阅读材料一,试概括说明材料传递的重要信息。
(5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新闻内容的异同点。
(6分)
(3)阅读材料三,说说教辅书《一课一练》的特点。
(6分)
(4)结合四则材料,请你依据教辅资料的使用经历,就教辅泛滥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的溢美之词,似乎变本加厉起来,动辄便称作什么“家”,这还不够,前边或者后边还要加上“学者”“教授”的称谓。
B.有人认为应该把保本的和不保本的理财产品用不同的名称具体地加以区分,让金融产品实至名归,才能维护市场的稳健和发展。
C.周朝灭亡商朝,不像一些书籍上写的那样名正言顺,周武王当时心里头虚,于是就拜访当地的长者,请教商朝灭亡的原因。
D.在这样黑暗悲惨的社会里,人人都想在生活的现状里开辟一条新道路,沙俄社会崩溃的声浪,真是空谷足音,不由得不让人心动。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菲律宾一家民间机构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菲律宾民众认为困扰菲国的腐败和贫困问题在总统阿基诺上台以来的三年里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
B.从温暖的春季到炎热的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病原微生物滋生迅速,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预防马铃薯、四季豆、野菜等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C.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最为前沿的技术之一,其发展将扩展人类的能力边界,对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乃至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D.报告显示,尽管美国加州房地产市场在里因为美元的升值而疲软,但由于受中国买家的推动,使外国人购买加州房屋的增长比例与往年基本持平。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 , , , , ,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①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
②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
③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
④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
⑤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
⑥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
A.②⑤③⑥①④ B.②⑤③①④⑥ C.⑤③⑥②④① D.⑤③②⑥①④
16.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要求:
语意连贯,合乎逻辑。
(5分)
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维系等价交换行为的基础和纽带,如果没有它,交易成本就会显著提高,交换将无法正常健康地进行;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和谐友爱的社会秩序赖以维持的根本要素,没有诚信作保,个体就会变成彼此分离的一座座孤岛。
诚信建设需要制度保障和引领,离不开每一个普通人的自觉努力。
是最普通的你我,能在一言一行中彰显诚信之美。
17.阅读下面材料,并按要求答题。
(6分)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联合制定并下发《关于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出庭受审时着装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法院开庭时,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不再穿着看守所的识别服出庭受审。
《通知》下发后,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正装或便装出庭受审,既不需要其主动提出申请,也不需要任何机构或个人批准。
《通知》具体规定,法院到看守所提解在押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的,看守所应当将穿着正装或便装的在押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移交人民法院。
《通知》下发后,因监管需要在看守所内穿着识别服的在押刑事被告人或上诉人,应在看守所内将识别服更换为正装或者便装。
(1)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2分)
(2)对新闻内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