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研发专家名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8338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力电池研发专家名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动力电池研发专家名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动力电池研发专家名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动力电池研发专家名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动力电池研发专家名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力电池研发专家名录.docx

《动力电池研发专家名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力电池研发专家名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力电池研发专家名录.docx

动力电池研发专家名录

动力电池研发团队

一、天津电源研究所(电子第十八研究所)

1、领军人物

汪继强:

任信息产业部电子十八所副总工程师。

从事电池、燃料电池和相关材料研究。

曾先后主持锂电池、燃料电池等若干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或预研项目的研制任务。

1982-1985年曾公派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新型电池的研究工作。

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

1985年以来,担任十八所副总工程师,先后主持若干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包括863新型贮氢材料及Ni/Mn电池产业化攻关、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锂离子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等。

Ni/Mn电池研究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锂离子电池成果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正在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研究成果

中国天津电源研究所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化学与物理电源研究所。

该所主要研究把化学能、光能、热能转换成电能的技术和电子能源系统技术,现已研制出空间及地面用电源系统以及锂电池、镉镍和氢镍电池、锌银电池、密封铅酸电池、热电池、太阳电池、半导体制冷组件及温差发电器等400多种规格的产品,这些产品已广泛用于各种卫星、尖端武器、工业控制、通信、广播、交通、电子仪器和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其中有100多项分获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该所自70年代便成立锂电池专业技术研究室,是国内最早研究锂电池技术的单位。

研究室技术力量雄厚,始终跟踪国际前沿技术,研制开发了锂亚硫酰氯原电池系列、锂锰原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等多种系列的锂电池产品,有方形、圆柱形、硬币式等几十种规格。

该所研制的锂电池已经在军事和民用方面获得许多应用。

在军事方面,应用在通讯电台、保密机、声纳发生器、各种水雷、地雷引信等作电源。

在民用方面,可用于作记忆储存元件、仪器仪表、便携式电子器件、移动电话、计算机、电子表和电子玩具等的电源。

新近开发的锂离子电池已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上获得应用,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

该所开发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了技术转让能力。

典型产品62mm×55mm×3.9mm,性能达到:

600mAh,135Wh/kg,300次,-20~+550C。

目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系统等便携式电子装置中。

该所已向国内外转让锂电池技术数家,具有建线建厂能力,同时可承接各种特殊要求电源的研制和开发新品任务。

二、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1、领军人物

黄松涛:

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主管投资经营部和离退休办,兼任生物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曾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稀冶所所长,矿冶所所长、开发经营部主任、基建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

长期从事电池材料与有色金属冶金工作,取得多项国家科研成果。

其中,“锂离子电池及其电池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和“黄金洞金矿浮选工艺优化研究与应用”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常务理事。

2、研究成果

北京有色金属研总院长期从事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材料和动力电池产品的研究、开发与生产,是国内清洁能源材料及产品的主要研究单位之一。

主要生产线及产品包括贮氢合金、泡沫镍、氢氧化亚镍、镍氢电池和手机电池等。

1999年12月,以锂离子电池技术入股,与山东潍坊华光科技公司合资成立潍坊华光电池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主要产品为锂离子电池。

有研总院将继续致力于能源技术、能量转换、储氢技术、电池材料等的研究开发。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对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现在已进行了电池材料的中试,并可对电池材料进行连续化生产,经试用,其性能接近国际水平。

该院还对单体电池进行了试生产,并制作了圆柱形系列电池。

其中,AA型的电池容量达550mAh,8865型电池的容量在1330mAh以上,大电流充放电次数达500次以上,另外,该所对聚合物锂电池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三、厦门大学

1、领军人物

杨勇:

教授,博士生导师。

厦门大学“闽江计划”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电子元器件及电能源技术专业组委员、军用物理与化学电源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固态离子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及《科学通报》特邀编辑等职。

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9)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1998),并入选国家人事部等部委遴选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

杨勇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化学、材料及能源学科,研究方向主要为能源电化学,材料物理化学与表面物理化学。

近年研究工作主要侧重在研究新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纳米电极材料、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材料及其电极/电解质固/固界面性能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如AdvancedMaterials、JPhysChemB、Langmiur和ESL等杂志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发明专利等5项。

2、研究成果

厦门大学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基础研究,成功制备了包碳与不包碳的Li2FeSiO4、LiFexMn1-xSiO4、Li2CoSiO4等材料,其中一些材料具有1~1.6个电子可参加可逆反应而显示较高的比容量,如Li2Fe0.5Mn0.5SiO4具有235mAh/g比容量;包碳纳米结构的Li2FeSiO4材料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可用于高功率锂离子电池。

3、重点科研项目

3.1动力电池电极材料及其实用化生产技术

①项目背景:

锂离子电池在3C电子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动工具及其电动自行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应具备安全性能好、价格低及其环境性能好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对混合电动车用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寄予厚望,极有可能在近期实现突破,项目的市场的前景好,利润值较高,例如目前商品化的磷酸铁锂材料的价格高达30万元/吨,但其原料却非常便宜,稳定可靠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是实现高附加值的关键。

②项目的特点和技术指标:

本项目开发的生产流程及工艺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具有原料廉价、路线简单及其工艺参数易控等特点。

部分技术指标:

LiFePO4材料产品预期达到的技术指标:

质量比容量:

~150mAh/g;放电倍率:

0.1C;充放电电压范围:

4.1-2.7V;充放电倍率:

1C;充放电电压范围:

4.1-2.7V;国家标准设置的充放电条件:

300周;环容量保持率:

~90%。

③技术成熟程度:

已在实验室做出批量级的材料样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良好。

④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

可广泛应用于高端电子产品的便携式电源,尤其适合于需要高容量/高安全性电池的电动自行车、混合电动车和电动工具,市场前景广阔。

3.2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及其生产技术

①项目背景:

锂离子电池在3C电子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及电动工具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前所用钴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由于其价格高、有环境污染及其安全性不够理想,将逐步退出部分市场。

而以高容量及高安全性的镍锰系层状电极材料由于其价格低、环境性能好及其安全性高受到业界广泛的重视,目前已有部分高容量电池面世,其发展潜力巨大。

②项目的特点和技术指标:

本技术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有多种体系配方可供选择,选用工艺较为简单,成熟度较高。

技术特点:

(1)可根据实际条件提供可行的工艺技术路线;

(2)电极材料的比容量高、安全性好及其循环性能好;(3)材料的成本可降至现有LiCoO2材料成本50%以下。

部分技术指标:

三元体系LiNi1-x-yCoxMyO2材料产品预期达到的技术指标:

比容量达到145-150mAh/g;充放电倍率:

0.2C;充放电电压范围:

4.3-3.0V或135-140mAh/g以上(充放电倍率:

0.2C,充放电电压范围:

4.2-3.0V);振实密度:

~2g/cm3;按国家标准设置的充放电条件:

100周;循环容量保持率:

~90%;300周循环容量保持率:

~75%。

③技术成熟程度:

实验室在该领域具有10余年的研究工作基础,承接完成过多项国家级重点课题,并且有力量雄厚的研究梯队。

已在实验室做出批量级的材料样品,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良好。

④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

可广泛应用于高端电子产品的便携式电源,尤其适合于需要高容量/高安全性电池的电子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及便携式音像设备)和电动工具,市场前景广阔。

四、复旦大学

1、领军人物

夏永姚:

特聘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新型贮能材料和贮能技术,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在贮能、催化、物质分离、医药、光致和电致发光等领域中的应用及功能材料的量子设计等研究。

现在共发表论文60篇,其中SCI论文50篇,专利18项,特邀参与编书3本。

被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引用1000次以上,单篇引用率达250次以上,获日本电化学会2002年度日本电化学会志优秀论文奖,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吴宇平:

教授,博导,海归优秀人才,锂离子电池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及其新型电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

2003年12月被评为复旦大学“世纪之星”,2004年1月被评为当时复旦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2004年6月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

2、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于2004年8月试生产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容量大于350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高于90%,循环性能达到国家手机电池中要求的标准,加工性能优于国内外市场上的同类产品。

该产品的生产工艺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该工艺独特,成本低,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够保证负极材料产品100%合格的技术,其优良的性能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称赞和认可。

与此同时,通过自主努力,建立了国内高校中唯一的一条高性能锂离子电池中试生产线,并拥有该专有技术。

生产的方形锂离子电池的体积容量高于国内其它厂家。

例如,对于063450方形锂离子电池,容量可以达到1100mAh以上,循环寿命大于1000次,并研制出性能优良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

该中试生产线的建立还有利于评估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性能,并为新型的可充锂电池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五、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中心

1、领军人物

黄学杰:

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纳米物理于器件实验室副主任,固态离子学课题组组长,清洁能源中心常务副主任。

2、研究成果

以物理所二十多年来的核心技术为基础,和联想、地奥等成立了苏州星恒。

2005年中国第一条专门的大容量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生产线在苏州投产,制造的高功率、大容量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成功应用于“超越”系列混合动力汽车、动力自行车和其他重点项目。

物理所-苏州星恒联合承担863计划新材料、纳米专项重点课题以及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课题,参加“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

正在开发的新一代储能电池技术将为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作出显著贡献。

承担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研制的高功率锂离子电池已应用于氢混电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进入示范运行。

六、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研究所

1、领军人物

邱新平: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绿色化学电源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化学系主持“化学研究组”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

电化学和能源化学,负责国家“973”和“863”等多项课题。

在锂离子电池的研究方面在国内已有较大影响,已申请发明专利6项,发表文章30余篇。

2、研究成果

江苏新广联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共同建设了动力锂电池中试基地,已正式进入规划。

邱新平教授带领的研发团队试制出了第一块成品电池,已完成中试,并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检测,可正式实现小批量生产,全面实现产业化生产。

整个项目预计总投资达2至3亿元,预期产出可达10亿元以上。

七、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能源与材料研究中心

1、领军人物

温兆银: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技处处长,功能陶瓷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新能源材料与应用实验室负责人,所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秘书长,上海市能源研究会理事。

目前主要从事固态离子学、固体电化学及各种新型能源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涉及固体电解质、钠硫电池及锂离子电池及其相关材料、陶瓷增殖剂等核能相关的材料与应用研究。

先后负责或参加多项国家攻关、863及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项目等的研制工作。

目前负责国家攻关项目3项、上海市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以及多项横向课题。

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多项成果通过验收或鉴定,申请发明专利10项。

多次获得优秀导师、先进个人称号,并评为2006年度中科院优秀导师。

2、研究成果

能源材料中心主要从事能源相关先进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器件开发,目前已形成了基础研究、高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等多层次的格局。

中心现有燃料电池材料与系统、固态二次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组、热电转换材料与器件研究、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新型光催化材料5个课题组。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特别是千瓦级平板型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锂电池、钠硫电池等高能电池的相关材料及应用等。

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1、领军人物

夏保佳: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碱性蓄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固态离子学会会员、本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微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项目负责人、国家863课题负责人。

自95年以来一直从事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锂镍钴锰氧)和MEMS微型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开发。

2、研究成果

研究课题面向国家需求,瞄准射频与微波系统集成技术和新型能源技术,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

承担了多项国家项目、上海市项目,在微波、毫米波系统集成技术、关键MMIC芯片、微型燃料电池技术、储能材料与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发表论文16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

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锂离子电池实验室

1、领军人物

陈春华:

教授,1964年出生。

1981-1986:

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学士。

1986-1989:

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系,硕士。

1989-1992:

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系,讲师。

1992-1994:

荷兰Twente大学化工系合作研究。

1994-1998:

荷兰Delft技术大学化工系,博士。

1998-2001: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化学技术部,博士后。

2001-2002: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化学技术部,正式雇员。

2002至今:

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教授,博导。

目前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

2、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锂离子电池实验室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的合成和静电喷雾制备薄膜锂离子电池。

研究领域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LiCoO2、LiMn2O4及二元三元复合电极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C、Li4Ti5O12、Si、合金及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电解液阻燃添加剂及防过冲添加剂的研究。

十、德朗能

1、领军人物

高学锋,留日学者,博士。

与日本电池关联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有紧密联系,每年参加日本国内电池研讨年会,了解日本电池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陈瑶,澳籍人士,博士。

与澳大利亚电池材料学界特别是锂电池纳米材料领域学者有密切联系。

通过联合研究和技术交流,可以获得电池材料领域国际发展最新情报。

特别顾问史杭博士和由美国电池业界资深人士组成的紧密合作伙伴K2公司,与美国电池业界和电池应用企业有密切联系。

2、研究成果

上海德朗能电池有限公司是以归国留学人员为主要技术骨干,于2002年成立的圆柱型锂离子电池专业研发生产企业。

与澳州伍伦贡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郑州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于2008年成立了上海交大—德朗能联合实验室,为公司的信息、基础技术来源打下了坚实基础。

公司自2006年开始投入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基本做到与国外同步。

相对于其他厂家自行组装个别电动车试验的行为,DLG已通过K2公司将自己的产品应用到真正北美的汽车上,并在HSTautomovie的网站上有销售。

十一、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2月,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

公司由东圣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合作创建,是北京市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以北京大学雄厚科研力量和东圣投资公司的充足资金和管理优势为依托,在锂离子电池材料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成功地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正负极材料。

经国家电池工业协会指定权威部门的检测及相关用户的使用,其多项指标已达到或超过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进口同类产品。

优质稳定的产品质量吸引了国内外很多优秀电池厂家,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产品远销韩国、台湾等地区。

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现设有六个职能部门和三个项目部,具有为广大客户提供一系列的优质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能力。

十二、811所

811所作为航天高科技行业的专业电源研究所,已在燃料电池氢能领域迈出了一大步。

上海市科委还将该项目列入上海市未来城市战略发展的重大专项课题,并给予了财力支持。

目前,该项目已申请并获得13项国防专利、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初步形成了811所燃料电池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十三、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研究了一种超临界或近临界CO2技术制备聚合物微孔膜的方法。

该方法避免了大量溶剂的使用,直接得到干膜,且微孔结构不会发生变化,溶剂和二氧化碳可循环利用。

得到的聚合物微孔膜,孔隙率大于70%,平均孔径在0.1~10μm之间,机械强度较高,可以用作分离膜或多孔支撑膜,也可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隔膜。

十四、台湾中央大学

台湾中央大学开发了球磨法制备LiFePO4的技术,认为较小粒径(约200nm)的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如较低的电极极化,较高的初始放电容量,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特性。

十五、比亚迪

比亚迪公司研究机构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专业研发管理团队,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共计逾千人,其中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30%以上。

公司研发机构采用完善的现代化科学管理制度,建立了ISO9001、ISO14001、OHSAS18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技术为王、创新为本”方针指引下,拥有强大的研发及生产管理能力,该公司现有的锂离子电池、车载动力电池和铝镁合金生产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

技术中心承担基础机理、锂电池、电芯、高低温电池、二次充电电池、镁合金产品、车载动力电池、压铸工具以及各类配套材料、生产设备、工艺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