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村干部的职责定位问题.docx
《浅谈大学生村干部的职责定位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大学生村干部的职责定位问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大学生村干部的职责定位问题
浅谈“大学生村干部”的职责定位问题
近年来,中国高校扩大招生后,大学生人数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发展迫切需求人才支撑,在就业与“求才”的对接点上,党中央顺势而为,决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干部”到岗任职后,个人要发展,要想在农村广袤的天地、广阔的舞台上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展鸿鹄之志,就必须准确把握农村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中的六个“第一信号”,牢记党的宗旨,履行神圣使命,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一展身手,竞展风采。
一、准确把握“第一理论”信号,甘当理论创新的开拓者。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被实践反复证明的人类智慧结晶。
什么叫理论?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理论又充满了政治色彩,而政治与我们每个人是须臾不可分的,任何人幻想超脱政治、不问政治都是不可能的。
纵观历史,中国不论哪朝哪代,它的建立、发展、强盛,到最后走向灭亡,都与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古代就以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为例,公元前356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家商鞅登上了历史舞台。
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商鞅变法首先从农业开始的,以农耕富国,以农业富国,以战争强国,最终横扫六国,使秦国迅速地从一个无足轻重的诸侯国发展成为一个大国、强国,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但秦朝的灭亡又是农民挖了他的墙角。
公元前2,秦始皇在巡游途中去世后,秦二世胡亥夺取帝位,由于胡亥上台后残杀亲属大臣,严酷压迫人民。
第二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敲响了大秦帝国的丧钟。
在陈胜、吴广的影响下,秦朝遍地烽火,不仅是农民起义,被灭掉的东方六国的旧部落也起来反抗,最终将秦王朝送上了历史的断头台。
近代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例,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首先在1928年10月和11月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对中国的革命道路问题,从理论上作了科学的回答。
1930年1月,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中,又一次指明了党的工作要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这样,毛泽东就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井冈山根据地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正是由于这个斗争理论的明确提出,才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这块土地上迅速成长起来,在农民这个群体掩护、保护和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在农业这方经济板块支撑下滋润、生存和发展,才使得中国革命历经了一个又一个险境而化险为夷,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并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那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这些理论博大精深,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法宝。
这些理论都是来自实践、来自人民、来自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创新。
不管你愿不愿意,面对枯燥的理论,“大学生村干部”们在工作岗位上都要沉下身子不断加强学习,只有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与农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我们开展工作起来就有了底气,但这仅是我们工作的最低要求。
要让我们工作起来具有“牛气”,还需要在工作岗位上深入调查研究,善于进行总结归纳,善于进行理论创新,争做理论创新的开拓者。
农村是实践的试验场,也是出理论的前沿阵地,中国的许多理论成果都来自农村的滋润,来自农民的创造。
像目前正在推广的“4+2”工作法就是南阳邓州市探索创新后在全国推广运用的,其基本内容是村级重大事项要经过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和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并对决策事项和实施结果进行公开。
这一方法有效化解了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
其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没有运用之前,农村地区“一事一议”、村务政务公开等已实施多年并取得了成功,这个工作法就是在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功的。
因此,“大学生村干部”们在实践中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才能取得不一样的成果。
二、准确把握“第一改革”信号,甘当改革发展的生力军。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地区酝酿和开始的,30年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组织下按下了鲜红的手印,不经意间吹响了中国大地农村改革的号角,一夜之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席卷全国。
为什么说是“不经意间”呢?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底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制订了第一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建三、准确把握“第一政策”信号,甘当政策落实的代言人。
党在农村的政策,每个时期,党中央都会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实际不断的进行调整和确立。
作为“大学生村干部”,我们要准确把握党在农村的政策,甘当党在农村政策的代言人。
建国初期,党的农村政策是领导人民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农业居于首位。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初步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化。
但由于受“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的影响,1957年以后,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1960年,国务院认真总结“大跃进”以来经济发展的基本教训,立足当时的农村实际,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进一步促进了“三农”工作向着良性轨道发展。
“文革”期间,党的农村政策被“四人帮”集团扭曲,没有主线。
1978年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我国确立了统分结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经济制度,农村土地首先分产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由此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自1982年党中央1号文件关于“三农”问题的具体部署以来,我国的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困难局面。
至1986年,党中央先后连续颁布了5个关于农村发展的1号文件,并确定土地承包责任制坚持15年不变,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极大的刺激了农民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到1997年,《土地延包法》的正式出台,最终为土地承包30年不变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
改革开放对农村土地问题的承包关系予以明确,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更为其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短短30年的时间,中国的gdp在一跃成为世界第七位,达到3000多亿美元,实现了众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长达100多年的原始积累才能达到的目标,在国际舞台上真正拥有了话语权,在当今世界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堪称一个奇迹。
可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能否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检验党的各项政策、措施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标准。
今天,我国的城乡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比较于城市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群众普遍贫困,农民增收困难的“三农”问题引起了中央领导层的关注。
以来,中央连续出台3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进一步阐述了新时期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
12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现在,我们的农民不仅不向国家交纳皇粮国税,还能享受到退耕还林、民政优抚、农村大中型水库移民、粮食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家电下乡、“两免一补”、小型农机具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
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大学生村干部”才要准确把握“第一政策”信号,充分利用自己在最基层岗位工作的优势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老百姓直接了解党和政府的新政策、好政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促使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严格操作,确保不发生克扣、截留、挪用惠农资金的现象发生,真正让群众得实惠,让中央政策不走样,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促进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树立农村政策落实代言人的良好形象。
四、准确把握“第一脉搏”信号,甘当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脉搏是人体正常的生命特征,而要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就需要我们当好一个高明的医生,善于号脉。
具体的讲,一要时刻关注农村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理顺干群关系。
计划生育、林政、国土、民政等涉农部门,都直接和人民群众打交道,作为基层干部必须聆听群众的呼声,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办他们所需,切实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办实事、做好事。
今天的农村,条件仍然十分艰苦,基本的生活条件远远不及城市舒服、方便。
看病难、看不起病的事时有发生,很多的山村没有自己的学校,小孩子每天要到很远的乡镇上学,“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很多实际困难亟待解决。
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返乡农民工急剧增多,若不能妥善解决,不仅会直接影响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给当地社会稳定带来安全隐患。
春节期间,为了了解民情、关注民生,温家宝总理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座客中南海,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关注。
“大学生村干部”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后,首先要对这些焦点的问题有充分的认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创新,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俗话说的好: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只要我们积极为群众谋福利、无私奉献,就能实现我们人生的真正价值。
二要理性对待上访群众,及时化解农村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在基层工作,必须十分注意我们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有时工作做得不够细,有些话说得不到位,或者是群众不明真相,甚至有时因为恶意谣言的蛊惑,极易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而一旦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就容易引发大的矛盾。
现实工作中群众越级上访、赴省赴京上访的事时有发生,严重时甚至以自残、以死相逼等极端方式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张海超事件、上海“钓鱼”执法案一时炒得沸沸扬扬,无不警示着我们,要时刻关注基层动态,关心群众冷暖,察民情、解民忧,“勿以善小而不为”,在群众利益受到侵犯情绪不稳定时,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一次积极的奔走呼号,都会是一道保险丝,一堵防火墙。
准确号脉,化矛盾于无形,既缓和了干群关系,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要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当今农村处处涌动着改革的春潮,群众发展愿望迫切,如何引导群众利用本地资源发家致富,“大学生村干部”大有可为。
举例来说,陈店乡是新县乃至信阳市著名的茶乡,近年来选送的茶样多次荣获茶文化节金奖,春茶上市时,六、七百元一斤的茶叶供不应求,全乡茶叶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
几年前,陈店茶叶二、三十元一斤无人问津,茶园大面积荒芜,群众守着金饭碗喝着白稀饭。
在为民找致富门路上,乡党委、政府一方面聘请专家、学者当技术顾问,常年进行技术指导,提高茶叶科技含量,另一方面引进人才,承包茶园,进口大批先进的制茶机械。
通过整合,陈店乡茶叶品质有了质的提升,商品化程度更高了,市场销路更宽了,群众口袋更鼓了。
同样,在水产养殖、大棚蔬菜、地膜花生等与群众对口的项目上,“大学生村官”都可以号号脉,动动脑,想想法,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一定会大有收获。
五、准确把握“第一优势”信号,甘当干事创业的排头兵。
“大学生村干部”到基层工作,从大学校门走进农村“农”门,根据要求,要在农村工作三年,三年光景,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如果我们本着镀金的思想,三年一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地方不会给你留下什么刻骨铭心的记忆,你也不会给这个地方留下什么让人心动的音符。
三年时间,我们要想把自己的基层工作经历划上圆满的句号,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就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立志创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国家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具体地讲,一要依托自身优势创业。
“大学生村干部”至村任职都是经过层层选拨、优中选优招聘的,他们毕业于不同的学校,拥有不同的专业技术和学识,来自于不同的家庭环境,都是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利用在学校里学习的专业技术,在村里示范引导,如学习种植、养殖的,可以自己搞个示范园,定期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带领村民致富。
如新县陡山河乡大学生村干部罗业政,他就是利用所学知识,租了5亩地,种起了试验田,在他的带动下,许多村民都种植了朝天椒,而且收成很好。
有的大学生村干部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可以利用远程教育网,组织村民收看有用的生产技术知识,指导农民运用科技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二要依托资源优势创业。
“大学生村干部”到村任职后,首先要熟悉当地的自然资源,才能更好的创业。
俗话说:
有山靠山,有水靠水,一个地方,有哪些自然资源适应我们创业发展,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和方向,然后再确定是否投资创业,做到在一个地方创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林则林。
如陈店乡杜湾村村民有种植地膜花生和油菜的习惯,第二批“大学生村干部”、杜湾村主任助理王坚琦,就积极引导、全程指导群众种植地膜花生,使群众的人均纯收入净增240元。
三要依托政策优势创业。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支持“大学生干部”创业的政策,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大学生创办企业优惠贷款等政策,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大好机遇,顽强拼搏,争取有所作为。
现在我们信阳市被确定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大学生村干部”可以带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如新县陈店乡王湾村三槐堂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大学生村干部、王湾村主任助理陈霞带头创办的,现在合作社入社农户35户,年收入达100万元。
四要依托岗位优势创业。
大学生村干部”是基层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岗位平凡而平常,但要在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要针对不同类别的村,确定不同的创业主体。
如交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村,创业主体可放在招商引资上;治安秩序乱、群众安全感低的村,创业的主体可放在推进依法治村、加强民主管理和理顺干群关系上;劳动力丰富、群众思想活跃的村,创业的主体可放在有序引导劳动力走出去就业、有效吸引外出成功人士跑回来创业上。
只有理性地掌握当地的特点,才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就要发挥自己的岗位优势,在农村工作中,既要当好政策的宣传员、讲解员,产业发展的技术员、指导员,又要当好上下联系的通讯员、信息员,农村矛盾的调查员、调解员。
六、准确把握“第一前沿”信号,甘当基层干部的形象大使。
形象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和修养的外部表现,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和评价,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部门、单位,具体到每一个人,无不注意树立良好的形象。
男人玉树临风是形象,女子巧笑倩兮是形象,尊老爱幼是形象,扶危济困是形象。
作为“大学生村干部”,我们在基层工作,首先代表的是党和政府的想象,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能反衬出我们内在的素质。
过去,我们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不够雅,口碑不够好,这都是收“三提五统”和开展计划生育工作造成的。
实行税费改革后,我们的干群关系有了明显改善。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村干部”到基层工作,从一开始就要树立自己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元月,有3位大学生分配到陈店乡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历练与考验,他们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普遍反映机关面貌新了,形象升了,气氛活了,人气旺了。
结合他们的经历,我认为“大学生村干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来树立自己的形象。
一要善于学习,做学习的表率。
毛泽东说过:
“活到老,学到老”,阐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大学生村干部”要力戒自恃清高的自我膨胀和满足,要放低姿态,扑下身子,甘当小学生,除了系统学好理论知识外,还要善于向基层干部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带着问题学习。
农村是个大课堂,处处留意身边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做一个学习型干部,对自身素质与形象的提升大有裨益。
二要勤奋工作,做事业的楷模。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大家都觉得新鲜、好奇,干事富有激情,这正是我们良好的工作开端,但这时我们也要注意克服“三分钟热度”的问题,新鲜感一过,激情消褪了,工作疲沓了,觉得基层工作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少了我一人,不会塌下天,这种思想是极其危险的。
我们要让青春的岁月在激情中燃烧,决不让生命在黯然中悄悄消逝,在火热的建设大潮中,我们要不甘于当一个袖手旁观者,当一个可有可无的局外人,最后沦落为慨叹“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失意者。
搞好每一天的卫生,接待好群众的来访,下乡办一件实事,日积月累,我们的工作成绩就会慢慢显示出来,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村干部”,都是生于80后、90后的人,家庭条件优越,没有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累,再加上进入大学校门深造,学历高,知识面广,总以为自己天下第一,但是到了基层工作以后,我们的工作环境就完全变了,成天面对的是老百姓柴米油盐的杂事,所学的知识和所从事的工作完全不对等。
因此我们到基层工作不能眼高手低,不能好高骛远,要力戒“骄”、“娇”二气,力克“浮”、“躁”之风,扎实工作,争当干事创业的楷模。
三要廉洁自律,做勤政廉政的榜样。
有人会说,作为“大学生村干部”,一不掌权二不掌钱,想不廉洁都没机会,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在工作中我们要严于律己,严格遵守“五禁止、十不准”的规定,要团结同志,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不信谣,不传谣。
“吾日三省吾身”,把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东西解剖解剖,晒一晒,使之常新常鲜,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善于换位思考,多尊重,多体谅,多包容,善待别人。
我们只有做到警钟长鸣,“律己甚严”,才能不致“偶失马前蹄”,才能走出“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的怪圈,真正做廉政为民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