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631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

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1、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定,“市赋(市场交易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

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修道路,偕度量,一称数(统一斤两称数)”。

这材料反映了(  )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

C.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D.齐国通过会盟成为霸主

2、“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3、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四周皆有高大的围墙。

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其规模大,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

这反映了当时()

A.市和坊交织在一起的现象B.市场具有封闭性的特征

C.加强了对商人的户籍管理D.长安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4、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朝晚期()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①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5、徐光启在《海防迂说》中说:

“厉禁之后又负其资而不偿,于是倭舡至而索负,且复求通;奸商竞不偿,复以危言撼官府,倭人乏食,亦辄掳掠。

”徐光启认为解决倭患的主要方式是()

A.严惩“奸商”B.厉行海禁

C.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D.安抚和镇压并用

6、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

由此可见当时()

A.商品销售的专业化B.城市经济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手工业生产分工细D.城市经济活动不受官府限制[]

7、日本学者加藤繁说:

“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以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江南地区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商业从农业、手工业中的分离D.城市商业空间的拓展

8、西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代表民间的贤良文学,就西汉以来的财政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辨论。

会后政府颁布法令,改酒业官营为向卖酒者征税,又下令罢关内铁官,部分地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反映出当时()

A.盐铁官营不利于国家统一B.政府抑商政策发生异变

C.官省经济由影张转向收敛D.民意左右着政府的决策

9、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当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

据此可知,司马迁()

A.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B.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

C.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D.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

10、“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这材料中描绘的这种经济现象出现在()

A.西汉B.隋唐

C.北宋D.元朝

11、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D.奢靡风气瓦解传统伦理

12、北魏时洛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并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确的是(  )

A.北魏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B.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

C.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

13、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

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14、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

“(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

”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

“(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

C.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15、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

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B.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D.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16、“大同薛氏三兄弟,乔家大院的主人……由商而官展玉泉……盐商祭酒杨继美,崇尚仁德李明性……票号始祖雷履泰……金融大亨贾继英,豪门国戚孔祥熙……”该歌谣反映了()

A.晋商经营具有典型的家族性特征B.晋商经营多元化且官商勾结

C.晋商分布广泛,经营遍及中外D.晋商恪守职业道德,长盛不衰

17、明清小说《拍案惊奇》中描写了一位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

这一现象所产生的影响是()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制约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C.扩大了手工业品的市场D.不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下列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朝民间的海外贸易走私情况较为严重B.明朝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朝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朝政府倭寇猖獗,故限制与日本的贸易

19、明嘉靖后期,国家出现银荒,隆庆元年(1567),首次颁布《户部库藏钱法》:

“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

”此举说明:

()

A.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承认白银的货币地位B.明政府法令的目的是限制白银的使用

C.政府注意规范商业经营形式D.政府意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20、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

……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这材料主要反映出(  )

A.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B.依靠官府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

C.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初期,货币大体因循秦制,仍用黄金和半两钱。

黄金在汉代虽作为重要货币使用,但因其制作不易,价格昂贵且数量毕竟有限,政府令民交纳的算赋、口赋、更赋等皆用铜钱计。

国家和私人铸钱,二者并存,互为补充。

“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道,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故吴、邓钱布天下”。

汉武帝时,先后进行了5次币制改革,最终由国家垄断铸钱业,禁止私人经營。

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目的,不是出于市场流通的需要,而是出于敛财和打击商人。

——李恒全《试述汉代官营手工业中的商品生产》

材料二明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可以区别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374年以前的铜钱时期。

第二时期是从1375年至1435年的纸钞时期。

发行宝钞之始,即严禁以金银和实物进行交易。

到1394年,连铜钱也收缴禁用,宝钞成为唯一的合法流通货币。

第三时期是1436年至16世纪20年代的银钱钞三币兼用时期。

第四时期……白银正是在纸币崩溃而铜钱功能不足、供应也不足的情况下,上升为主导货币的。

比较而言,纸钞附加的政府信用最大,铜钱次之,称量白银则不附加政府信用。

而社会的选择是,白银第一,铜钱第二,纸钞不用。

因而,明代发生的白银成为主导货币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社会在经济意义上对政府说“不”的变化,是经济规律瓦解政治强制的变化。

——赵轶峰《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前期货币制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朝相比明朝货币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2、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材料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

材料三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3)根据材料三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

面对商品经齐发展的状况,朱政府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市场交流的商品,最初以各地土特产为主,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产品和手工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商品。

……由于不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农户不能生产盐、铁等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市场的供应;同时,封建国家征收货币的制度也促使农民与市场发生关系。

……这种以农民家庭手工业形式出现的商品生产与农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但农民从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不在盈利,而在于纳税和维持生计……不仅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在时间上无法截然分开,生产过程中延长劳动时间和投入的人力资源也可以不计成本。

在个体小农经济中,这种作为农业副业的商品生产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雷震《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特点简论》

材料二王家范认为,在自然经济中,农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是抵消费;中小地主也是“节俭型’’消费,大部人的消费水平很低。

那幺,是谁支撑起城市商业的繁荣?

主要是国家开支的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和奢侈性消费,是畸形病态的消费结构,在表面繁荣下,生产者却日益贫困,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怪象……。

中国城市是朝廷控制的政治中心,都市为官僚、皇室提供生活、消费和娱乐,农村只起供养作用……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都被消费了,没有剩余财富转化为资本,……这样,商品经济始终未得到充分发展,不能从根本上完成瓦解自然经济的历史使命。

——任世江《商业:

城市的繁荣与农民的贵困化》

(1)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并说明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生产“实际上只是一种交换价值生产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

(2)据材料指出“社会怪象”的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