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书简.docx
《狱中书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狱中书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狱中书简
永昌六中语文组集体备课标准教案(修订稿7份)
备课组:
八年级组主备人:
张迎霞
课题名称
每天诞生一次、列宁格勒的树、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
备课时间
6.8
授课时间
6.13
备课组长签字
张迎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章太炎其人。
2、学习文章书面语、口语、文言词语交融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比较中简单鉴赏不同作品的写作特色。
2.品味文中的形象性、抒情性语言,积累文中格言式句子,辅助写作。
3.学习正确对待时间和人生的积极态度
。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本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
2.帮助学生摘取关键词句,鉴赏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教学难点
以积累格言名句为目的,简要探讨文中的哲理性句子,品味其内涵
授课类型
新授
教法与学法设计
自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媒体设计
无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及学法指导
个案修订
激情导入: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总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
他们所指的“东西”实际指的是“事情”。
“事情”这个词可以分为两部分。
“事”是“事件”,“情”是“抒情”。
很多文章并不局限于写“事件”,而是重在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感受和感悟。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我们注意从这两个方面来欣赏。
一、预习检测
1、简介作者的生平与作品。
周涛:
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生于1946年3月,祖籍山西,在京发蒙,1955年随父迁徙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语系。
出版诗集、散文集四十部。
曾荣获第二届、第三届、第七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全国诗集、散文集奖,鲁迅文学奖及多种奖项。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兰州军区创作室副主任兼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
3. 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
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二、自主探究:
4.研读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
(1)在本文中“诞生”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
(速读课文,讨论概括。
)
明确:
“诞生”的含义在第4段说道:
“其实早晨并不新鲜,新鲜的是生命在醒来时的感觉。
”概括可知,“诞生”就是生命在每天醒来时的新鲜感觉。
“新鲜”意味着“诞生”。
那么“诞生”的表现也就更容易找到,在后面的5~16段中充分地展开了“我”在新的一天“诞生”之后的活动。
(2)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与《日历》相比两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有何异同?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教师小结:
从我们对“诞生”的含义和表现以及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反复比较中可以知道,本文的第一个独到之处就是用“诞生”这一动词来展开阐释,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好奇、感恩、热爱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合作探究
5.分析比较本文的写作特色。
与《日历》相比,在《每天诞生一次》中,形象性和抒情性体现在:
①用语形象、新鲜、充满感情。
②取材平凡,贴近生活,作者把要表达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放置在一个人们熟悉的生活情节中。
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法使文章生动富于表现力。
二者相比,两篇各具特色,《日历》重在情理交融,而后者更体现平中见奇,平中见情,平中见理。
6.品味积累文中的格言式句子。
比如《每天诞生一次》倒数第3段中“一切的一,譬如昨日死;一的一切,譬如今日生”,把昨日和今日又一次巧妙地和死亡与生命结合起来,一切可以在昨日归于结束,也可以在今日从每一个细小的微不足道的“一”开始。
在大家的有感情的朗读和感受表达中我们更好地把握了这两篇哲理性的文章,同时大家也可以将这样的探讨延伸到课外,看看还有哪些文章也是用了独到的手法来写生命和时间的。
阅读一番,并与这两篇做个简单的比较,写成200字的短文。
同时在课外阅读中尝试养成摘抄格言的好习惯,学习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
四、点拨梳理。
今天,我们将《日历》与《每天诞生一次》比较,从思想内容、写作特色、哲理格言的多方面进行学习,了解相似题材的异同之处,体会了同中的异和异中的同。
课后,大家可以继续实践,在比较中出真知。
1.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
我们远离战争、饥饿和寒冷,战争的残酷、恐怖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你们知道生活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下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
今天我们走进《列宁格勒的树》,去看看被围困了900天的列宁格勒城的人们在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刻,宁愿冻死也不砍伐一棵树的壮举,让我们的灵魂接受一次洗礼,去感受一下人性的光辉吧。
2.介绍时代背景。
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火炮妄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遭到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德军迅速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化为泡影。
于是,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
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残酷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
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21万余人。
3.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踉跄(liàng qiàng) 冻馁(něi)
不堪回首 战云密布 阴云惨淡 魔剑高悬 座无虚席
4.探究课文。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说说最使你感动的语句有哪些,找出来细细读一读,品一品,讨论交流:
哪些细节、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
(2)重点讨论分析课文的第4自然段。
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一下当时的场景。
本段写了悲惨的一幕,但作者没有对这一情节进行过多地描写、渲染,只交代了三个必要的细节,小棺材、冻馁而死的孩子、旧铺板。
他追求的不是煽情,而是以叙述来说明问题,我们同样被打动了。
看来,打动人心不光靠描写、渲染的手法,叙述同样能产生感动的效果。
(3)作者一边进行冷静地叙述,一边又在叙述中进行对比,请同学们说说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一方面是如此严酷的饥寒,“人们卖房屋,变卖首饰,变卖家具,卖一切可卖之物,只为换取一点可怜的口粮和棉毯”;另一方面却是:
“在最艰苦的900天内,列宁格勒城里的人们,没有为生计砍伐过一棵树”“没有谁去砍树生火取暖。
”
(4)光有这样的对比似乎还不太充分,因而作者在此基础上,又采用了议论、抒情的手法加以补充,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
(把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是怎样的人们?
那是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起了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5)能用《日历》里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他们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
(6)900多个日日夜夜啊,人们生活在饥寒交迫中,即使一个又一个离家失所的人冻死在街头,人们也没有砍伐一棵树来取暖,人们何以把树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生命是无价的,但并不代表它是最宝贵的,正如裴多菲在诗中写道: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树的绿色是被围困的人们心中的希望,唯一的精神寄托。
正是这一片绿支撑着他们熬过900个苦难的日子。
(7) 同学们知道老山兰的故事吗?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们的钢铁战士血洒南疆,誓守国土,在炮火硝烟中,日夜陪伴我们战士的,就是绿色的兰花,战士们取名“老山兰”。
他们把从阵地上采撷来的兰花栽在废弃的空罐头瓶里或栽在阵地前沿的土里,甚至栽在了钢盔里。
战士们精心呵护着它们,那墨绿色的叶片给炮火硝烟中的战士们带来丝丝生活的慰藉,绿是生命,是和平,是希望,多少人为了心中的那片绿挺身而出。
和平年代,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绿,人类与绿色应和谐相处。
想想战争年代的那些人们吧!
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摧残眼前的这片绿呢?
请爱护眼前的一草一木吧,我们将会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和力量。
5.阅读比较、探究
如果以《列宁格勒的树》为材料,你会如何接着写《每天诞生一次》或《日历》呢?
试动笔写写看。
[参考答案]在《列宁格勒的树》的故事里,可以找到上述两篇文章的种种影子,包括共同的、不同的方面。
如果与《日历》接,可以放在保存岁月的最好方式是把岁月变成永久的诗篇之后,或者放在书写每一天的日历那段之后。
如果与《每天诞生一次》接,可以接到扑向崭新的太阳那句之后,也可以接到篇末。
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接写方式,比如也放到《日历》的篇末。
此项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互相解读这几篇课文,并不在一定要写成完全融为一体的一篇文章。
还有,可以引用故事的基本素材,也可以只引用片段,还可以打乱顺序,比如从剧院天天开演说起。
还要指导学生在叙述故事时不要原文照抄,内容要适度,文字要与主篇接近。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
比如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图片,音像等。
课件使用目的:
让学生感受列宁格勒保卫战,领悟列宁格勒的人们在坚苦卓绝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2.配乐朗诵课文中的精彩对比片段。
课件使用目的:
让学生初步体会列宁格勒人民的人性光芒与人格的高贵
3.时代背景的介绍,课堂上提到的老山兰的故事。
课件使用目的: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三)教学资料要求
1.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图片,音像等。
2.介绍时代背景。
60多年前,德国法西斯出动70万大军、1200架飞机、1500辆坦克和12000门火炮妄图一举拿下这座城市,却遭到苏联军民英勇顽强的抵抗,德军迅速占领列宁格勒的企图化为泡影。
于是,希特勒下令严密封锁该城,企图以断水、断粮等手段征服列宁格勒,从而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期。
面对险恶的处境,300多万英雄的列宁格勒军民没有屈服,他们顽强抵抗,依靠在拉多加湖上开辟的“生命之路”,传奇般地战胜了饥饿的威胁,挫败了德军的罪恶计划。
列宁格勒保卫战紧紧拖住并消灭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为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的辉煌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残酷的战争也使列宁格勒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
据材料记载,列宁格勒在围困期因饥寒交迫致死的人多达64万人,死于德军炮火空袭的有21万余人
永昌六中语文组集体备课记录表
备课组:
课题(备课内容)
闲话章太炎
备课日期
2012年6月8日
参加教师
七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主持人
张迎霞
主讲人
张迎霞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评议记录:
记录人签名:
年月日
永昌六中语文组集体备课标准教案(修订稿7份)
备课组:
语文组主备人:
张迎霞
课题名称
闲话章太炎
备课时间
6.8
授课时间
6.13
备课组长签字
张迎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章太炎其人。
2、学习文章书面语、口语、文言词语交融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真研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会文章所刻画人物的个性,领悟作者对章太炎先生的敬仰之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坚持信仰,做一个正直方达的人。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章太炎其人其事,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名士气”。
2.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
授课类型
新授
教法与学法设计
自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媒体设计
无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及学法指导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鲁迅先生的老师,鲁迅先生曾为他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者,并世亦无第二人:
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他是谁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章太炎。
二.预习检查。
1.检查生字读音。
檄文蟊贼诟骂轶事
伺候怠慢侃据案大嚼
2.简介章太炎先生。
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
后改名绛,号太炎。
浙江馀杭人。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鲁迅称赞他为“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
3.作者介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谈了章太炎先生的几个方面?
重点谈的是哪个方面?
明确:
革命经历,国学,史学,经学,医学,名士气
2.读了课文,你如何理解“闲话”二字?
“闲话”即从容不迫,不慌不忙地说说。
四.再读课文,合 作 探 究。
1.文中写了有关章太炎的哪几件事?
试着概括这些事。
明确:
自称医学第一拟痛哭国门
扇柄坠大勋章见袁世凯
痛咒袁贼挥杖驱逐宪兵
洞穿野心钱砸袁奴
纵酒骂袁以致误车
书“死”明志留友复食
2.这些事情体现了章太炎什么样的个性气质?
(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通过故事感悟人物形象。
不畏权贵 嫉恶如仇
名士气富贵不淫 威武不屈
天真率直 蔑视世俗
五.精读课文,感受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具有书面语、口语、文言词语交融的特色。
请画出相关的词语加以说明。
六.课 堂 小 结
本文凭借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语言,通过典型的事例再现了一代儒宗章太炎的任情率性、藐视世俗、威武不屈的名士气,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人格的伟大,我们也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做一个正直放达的人!
八、作业设置
请你以“闲话XXX”为题,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
要求:
100字左右,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不畏权贵 嫉恶如仇
名士气富贵不淫 威武不屈
天真率直 蔑视世俗
教学心得及反思
永昌六中语文组公开课评课记录表
讲课人
张迎霞
课程
闲话章太炎
班级
7.3
评课时间
6.14
地点
语文教研室
主持人
赵吉刚
评课人员:
评课记录:
评定等级:
永昌六中语文组公开课个人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突出高效教学的原则,从课堂预习到学习交流展示,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组按照好中差搭配,同组异质的原则,兼顾学生兴趣爱好的异同组织小组,实现了优等生带动后进生的目标。
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
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
结合五环节高效教学模式,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情,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让自己的思路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
课堂活动以自学展示为主线,以读为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由的感悟和体验。
课堂既有预设又有先成,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教师由教者转变成为有经验的组织者和引导着;二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民主、提倡开放,重视学生的个性表现,学生学得主动动,学有所获。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未能合理安排和把控时间,最后设计的对语言的赏析和小练笔未能完成;个别后进生在展示时未能照顾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