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564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部编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部编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部编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部编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ocx

《部编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 教案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ocx

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学期教学设计教案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知道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了解明代经济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识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通过物种的引进、商帮的出现探究明代的社会经济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虽然增强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性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虽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

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曾经听过、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小说?

它以一种网络语言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

那些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后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明朝的建立

1.图片展示

2.学生读教材“明朝的建立”一目,归纳明朝建立的概况。

3.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提示: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目标导学二:

朱元璋强化皇权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朱元璋强化皇权”一目,明确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提示:

(1)中央组:

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地方组:

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3)军事组: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4)特务组: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2.教师提问: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提示: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材料展示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学生思考: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提示:

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

4.“宋濂请客”的故事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

“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

吃的什么菜?

”宋濂如实回答。

朱元璋高兴地说:

“说的全对,没有骗我。

”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宋濂见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5.历史与现实:

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

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师生共同总结:

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名誉权等。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

目标导学三:

科举考试和经济的发展

1.展示《举子看榜图》

2.科举考试开创于哪个朝代?

完善于哪个朝代?

提示:

隋朝。

唐朝。

3.明朝科举考试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有哪些?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提示:

(1)原因: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2)①科举考试题目来源:

“四书”“五经”。

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

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被录取。

③考生答卷格式:

采用“八股文”的形式。

4.展示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抨击过八股文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

“八股原是愚笨的产物。

——鲁迅

提问:

两则材料说明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八股取士扼杀了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目标导学四:

明朝经济的发展

1.学生阅读课本后列表归纳明朝经济发展的成就。

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成为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2.多媒体展示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的图片;展示丝织品、瓷器的图片等,使学生直观感受明朝经济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朱元璋采取的措施的确达到了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目的,但不少措施如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需要以此为鉴,带领同学们思考现代社会应创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才能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机构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

其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要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

“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郑和下西洋

1.人物介绍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

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

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

2.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3.教师提问:

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提示:

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4.教师提问:

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

提示: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5.思考讨论:

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

提示:

(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2)明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3)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4)统治者的支持。

6.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一目,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

目的

宣扬国威和换取海外的奇珍

起止时间

1405—1433年

次数

七次

主要人物

郑和

出发地点

刘家港

到达地区

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意义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7.图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或一个标准足球场。

8.课外探究:

课后收集资料,将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作比较,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9.教师明确:

郑和下西洋——

(1)时间早、规模大、范围广。

(2)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10.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提示:

(1)郑和的远航,连接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

(2)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目标导学二:

戚继光抗倭

1.阅读教材“戚继光抗倭”一目,了解倭寇的含义。

提示: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

鸳鸯阵

材料二: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与大猷均为名将。

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

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

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提示:

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提示: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

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提示:

(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

(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提示: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戚继光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个人武艺绝伦,谋略过人,不但是一个军事家,而且还是理论家。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向他们这种高尚的精神和高深的智慧学习。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巨著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

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