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
科学学科三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3.1.1我们周围的土壤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到室外亲自观察土壤,能发现土壤中生活的各类“居民”,如蚂蚁、蚯蚓等。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3.会观察土壤,并能描述、记录、交流自己在户外观察土壤的结果。
教材分析
重点
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难点
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具
一块新鲜的泥土地、小铲、放大镜、木棍、盛土容器、记录纸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
板书课题
二、探究
关于土壤,我们知道些什么?
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
组织学生提问
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
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筛选
想亲自看一看吗?
组织学生讨论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前往观察,在观察现场进行实地教学。
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什么。
组织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师及时提示不要惊吓小动物更不要伤害它们。
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情况。
三、回顾与解释
今天我们走进了我们周围的土壤,认识了土壤里面的“居民”。
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土壤。
二次备课
明确学习对象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
知道土壤里有什么。
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点。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总结本课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土壤的热情。
教
学
后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3.1.2了解土壤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材分析
重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难点
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具
三种土壤样本、杯子、水、搅拌棒、纸巾、漏斗、纱布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土壤可以孕育成千上万的生命,它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今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土壤(板书课题)
二、探究
你们采集的土壤里面又哪些物体?
鼓励学生观察后尽可能多地用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
教师小结:
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做下面的实验,你看到了什么?
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有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
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三种土壤中颗粒的大小。
教师小结三种土壤的名称。
教师将事先准备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边观察边阅读、比较。
这三种土壤有什么不同?
如何比较?
组织学生预测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渗水性。
注意保持三个变量的不变。
组织学生做实验。
组织学生将结果与预测相对照,巩固科学探究的方法。
调查家乡的土壤可以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三、回顾与解释
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农作物?
为什么只有这些农作物?
二次备课
激发学习兴趣
认识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认识土壤的成分。
研究土壤的种类、构成、特点。
了解本地土壤的类型。
培养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认识到不同的土壤适种的植物不同
教
学
后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3.1.3肥沃的土壤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一些改良的方法。
4.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教材分析
重点
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难点
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具
小铲、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蔬菜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植物喜欢在什么样的土壤中生长知道吗?
什么是肥沃的土壤呢?
今天一起来研究
板书课题
二、探究
通过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你会发现什么?
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引导猜测:
动植物对土壤肥力是否产生影响?
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肥沃的表土层的形成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出示树上的图并用投影仪打出来。
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教师小结形成过程。
你们想亲自看看表土层的形成过程吗?
我们可以怎么做?
解释:
腐殖质
讨论肥料袋的制作方法。
有同学想把动物放在里面,估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你们想用什么动物?
为什么?
应该如何观察?
三、回顾与解释
提制作肥料袋的要求:
能长期观察并记录。
二次备课
激发兴趣
明确研究内容
引导发现土壤有肥沃和不肥沃的差异
亲手实验,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认识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养成长期观察的好习惯。
教
学
后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3.1.4土壤的保护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
2.会做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
3.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如乱砍森林,乱丢废旧电池,滥施化肥等。
4.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重点
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难点
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教具
查阅资料、泥土、草皮、水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回忆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内容。
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二、探究
1、提问:
你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
2、出示图片:
大自然、田野、花园……
3、土壤给动植物提供了生长的条件,动植物有回报吗?
小结:
土壤给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动植物也给土壤提供了养分。
4、看插图,提问:
人类有哪些活动会破坏土壤?
5、这些活动为什么会破坏土壤呢?
6、简单补充、介绍。
你还知道还有哪些破坏土壤的行为?
7、做下面的实验,想一想,当森林被砍伐、植物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7、人类的活动既然会破坏土壤,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三、回顾与解释
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呢?
二次备课
了解土壤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了解人类活动对体让的破坏。
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
教
学
后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3.2.1果实和种子
含2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用解剖的方法,利用放大镜对种子进行观察比较。
能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能找出种子的相似之处。
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种子的构造和传播方式
知道种子萌芽的条件
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应该珍惜生命,不损伤一草一木。
教材分析
重点
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具
镊子、小刀、放大镜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
上节课老师请你们把种子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谁愿意给大家来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种子。
教师小结:
很多植物会开花结果,种子藏在果实的里面。
果实就是种子的家,它们保护着种子不会受到伤害。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果实和种子。
板书课题。
二、种子的传播方式
教师朗诵儿歌《蒲公英》
蒲公英,开黄花,花儿落了把伞打。
小白伞,长长把,风儿一吹上天啦。
落到哪儿,哪儿安家,明年春天又开花。
要求:
边听边思考,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种子的传播方式?
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
汇报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归类。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
植物的传播方式。
三、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谈话:
同学们,种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你们想知道吗?
根据你们的经验,大家猜一猜:
种子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猜想,并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
提问: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里面呢?
种子这么硬,怎么把它拨开来呢?
谈话:
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用水泡过的蚕豆种子,下面就请大家把蚕豆种子拨开,观察蚕豆种子里面有什么?
边观察边把看到的情形画在记录纸上。
学生观察。
教师巡视,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
为了观察得更清楚,适时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
指导学生观察蚕豆种子里面的每个部分,并适时提出一些问题:
这是什么?
像什么?
……
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可将部分学生画的图贴在黑板上。
提问:
其他种子里面是不是也和蚕豆种子一样呢?
拨开其他一些种子看看,里面有什么?
学生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四、小结:
花生、大豆、葵花子的种子和蚕豆种子的结构是很相似的。
其他种子里面基本也是这样的。
开展研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谈话: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种子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如果把这些种子放在泥土里,是不是都能长成植物呢?
你们觉得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学生分组讨论,把自己的猜想记在活动记录上。
汇报交流。
各组选择自己认为种子萌芽必须具备的条件,设计实验。
汇报交流,教师适当指明实验汇总必须注意的地方。
各组完善实验方案,课后继续进行实验。
第二课时
一、交流实验结果
谈话:
上节课我们猜测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同学们回去根据自己的猜想都做了实验,请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吧。
学生汇报交流。
提问:
在实验过程中,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继续交流。
教师小结。
二、思维拓展
谈话:
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已经知道了种子萌发的条件,你们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我们能研究的问题吗?
学生分组提问,把提的问题记录记录下来。
汇报交流,删除目前无法研究的问题。
各组选择自己想研究的一个问题,设计实验。
汇报实验方案,大家一起完善。
教师介绍观察种子萌发的方法之一。
三、课后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亲手种植一株植物,并精心培育,直到它们产生自己的种子,并记好观察日记。
二次备课
教
学
后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3.2.2根和茎
含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根和茎的不同形态及其功能。
2.能通过实验探究根和茎的作用。
3.能照顾好自己栽种的植物,做好观察日记。
教材分析
重点
认识根和茎的形态与作用。
难点
区分直根和须根。
教具
一株有根、茎、叶的植物、瓶子、红墨水、菠菜、仙人掌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直接揭题
板书课题
二、探究
1、植物的根相同吗?
组织学生小组内将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摆在一起进行比较。
2、有哪些不同?
将植物的根画下来,不同的地方用彩笔画出来。
全班交流、比较。
3、为什么植物的根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想一想
听学生猜测。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4、植物的茎相同吗?
引导学生交流各种形态的茎。
5、茎有什么作用?
学生猜测、设计实验
三、回顾与总结
1以上都是猜测,都没有经过事实验证的,我们必须都要——————?
(做实验)
2布置实验要求、观察任务。
二次备课
区分直根和须根。
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
学
后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3.2.3叶和花
含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比较叶子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
2.能对“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如何散失的”、“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对比实验。
3.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知道花的构造与各部分的功能。
4.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是靠绿叶制造的。
5.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教材分析
重点
认识叶和花的构造与功能。
难点
理解植物是怎样自己制造“食物”的。
教具
各种形态的叶子、两株相同的植物、花(油菜花)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
二、探究
观察一片树叶的正反面,比较有什么不用?
引导观察更多的树叶,比较她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用之处。
引导学生将带来的树叶分分类。
探究叶子在植物生长的作用。
a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预测
b组织学生谈论应该如何比较。
c引导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做?
需要注意有哪些条件必须保持相同?
哪些条件不同?
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做更多的对比实验。
你仔细看过花吗?
说说
将你们带来的花画下来。
集体交流所观察到的花
8、教师根据学生的绘画介绍花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出示一朵百合花,问学生:
你能在这多花上面把它的各个部分找出来吗?
指名认花的各部分。
组织学生认一认所带来的花的各个部分。
10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
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组织学生说。
三、回顾与总结
1、这一个单元,我们研究了植物各个部分的构造和作用,谁来说一说?
2、安排全班进行种植交流。
二次备课
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
能对研究过程与结果、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
认识花的构造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教
学
后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3.2.4植物和我们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自己的种植经历总结植物一生经历的几个阶段和生命周期的长短,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组成部分及其名称。
2.能够通过调查,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3.愿意为保护花草树木尽自己的力量。
教材分析
重点
在“种植物”经历的基础上感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
识别我们食用的是哪些部分。
教具
教
学
过
程
一、总结学生的种植活动和植物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1.谈话:
大家的种植活动已经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也有了收获,先请在各小组交流种植的收获。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对长期坚持种植观察的同学要给与积极的表扬。
4.教师出示番茄的整株植物图片,学生指认各部分并总结各部分的形态和功能。
5.教师总结植物的生命周期。
二、认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1.谈话:
有人说,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大家说说一天的生活中哪些方面离不开植物。
2.就“吃”方面展开重点讨论,各小组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近日所吃的植物,认一认吃的是植物的那一个部分、哪些植物的哪些部分被我们食用了。
3.小组活动并大组汇报。
4.谈话:
除了“提供食物”以外,植物对人类还有哪些方面的贡献?
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查找的资料,然后大组交流。
6.教师适当总结。
三、总结
1.谈话:
这个单元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
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懂得爱护植物,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次备课
教
学
后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3.3.1认识固体
含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固体。
2.能够按物体的形态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4.知道不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差异。
5.知道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6.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混合的固体分离。
教材分析
重点
知道固体的性质。
难点
通过辨析物体的形态来认识固体。
教具
文具盒、石块、笔、胶水、水、果汁、等固体液体。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关于固体和液体你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写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们想研究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二、探究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许多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事情,出示固体和液体。
2、出示面粉、水。
提问:
如果往水里逐渐加面粉,并笔挺地搅拌,当搅不动是,面粉是固体还是液体?
教师示范操作。
(注意:
烧杯里的水不要多,面粉一点地放,放入面粉后要不停地搅拌)
3、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制定目标
4、提醒学生组好记录填在活动记录表上。
5、组织汇总,进行比赛,看哪一组研究的项目最多。
6、在生活中有关固体分离的离子很多,你能举例吗?
看图:
固体的分离。
8、让我们想办法把混合的固体分离。
怎样把黄豆、绿豆、玉米面分离?
设定时间3分钟。
9、老师拿出筛子大家想想。
三、回顾与总结
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了哪些收获?
二次备课
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入新课的教学
学会区分固体和液体。
会研究固体的性质。
会做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教
学
后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3.3.2把固体放到水里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
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教材分析
重点
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难点
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教具
小树枝、食盐、小碟、不同颜料、热水。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性质,又有哪些相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探究
1.现在请同学们把带来的固体集中在组内,先预测它们放在水中的状况,把预测的结果记录在书后《活动记录》第85页上。
2.(出示高锰酸钾固体)你能让这个固体在眼前消失吗?
2.把高锰酸钾放入水里,并不断的搅拌。
3.小结:
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的现象叫做溶解。
4.分组实验开始
5.出示投影(第51页上的图)。
他们在干什么?
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6.老师这里有一些泥沙水我们该怎么过滤呢?
7.(出示五颜六色的树枝)这是老师亲手做的,你们想知道这么漂亮的树枝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8.教师讲解。
三、回顾与总结
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了哪些收获?
二次备课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引导学生理解固体和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溶液的结晶现象。
教
学
后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3.3.3认识液体
含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是不同的。
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性质。
教材分析
重点
知道不同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难点
认识液体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教具
一杯油、一杯水、一杯蜂蜜、一杯牛奶、记录表。
小天平、量杯或同样的小烧杯,水、蜂蜜、油等,记录表。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刚才有几位同学给大家猜了个谜
语,老师这儿也有一个谜语,想不想
猜?
“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
2、学生猜。
3、谈话:
①水是什么状态的物体呢?
②像水这样的液体你还知道哪些?
③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几种液体,你能辨认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液体吗?
4、学生辨认。
5、汇报辨认结果。
6、小结。
7、提问:
你还想怎样来研究这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8、揭题。
二、探究
1、你们打算怎样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来进行研究呢?
请各组先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可以每一组选择一个或两个研究主题,然后考虑一下需要用到哪些材料,研究的方法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学生实验研究。
5、汇报实验结果。
6、小结。
7、谈话: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做“你猜,我猜,大家猜”。
8、介绍游戏规则。
9、教师示范。
10、学生玩游戏。
11、评价、小结
三、回顾与总结
1、提问: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呢?
2、学生回答。
3、本课总结
4.作业:
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对液体作更深入的研究。
二次备课
描述所知道的液体的性质
研究发现液体的其他性质
游戏“你猜,我猜,大家猜”。
教
学
后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3.3.4把液体倒进水里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意识到把液体倒进水里,可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2.知道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
3.会比较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
教材分析
重点
借助水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难点
了解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教具
水、蜂蜜、油、记录表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说说液体有哪些相同的性质。
有哪些不同的性质。
2、你还想知道关于液体的更多性质吗?
想知道什么?
二、探究
1、老师这里有食用油和蜂蜜两种液体,下面我们就分别把它们倒进水里,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2、把食用油或蜂蜜倒进水里有两种实验方法,请你们想想,可以怎么做?
3、做实验时我们还要注意什么才能使研究方案科学化。
师注意引导。
4、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每种方法的实验结果,食用油或蜂蜜是沉在水下还是浮于水面。
5、根据同学们的讨论,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领取所需用具进行实验。
6、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你们怎么做的?
得出什么结论?
7、为什么油总是浮在水面上,蜂蜜总是沉在水下呢?
师适时引导。
8、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在水下。
9、和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
果汁、色拉油、蜂蜜、洗手液这四种液体是否溶于水?
10、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
11、请各小组进行实验,注意实验步骤科学、规范。
12、谁汇报实验结果:
把这四种液体分别加到水里,搅动几下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13、有的液体溶于水,有的液体不溶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
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于水的液体也会发生变化。
14、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或分离的例子。
15.你能说出液体分离的例子吗?
三、回顾和总结
1、提问: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呢?
2、学生回答。
3、本课总结。
二次备课
认识不同液
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
学
后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3.3.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