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广国在中国共产党银川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5330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广国在中国共产党银川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徐广国在中国共产党银川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徐广国在中国共产党银川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徐广国在中国共产党银川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徐广国在中国共产党银川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广国在中国共产党银川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

《徐广国在中国共产党银川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广国在中国共产党银川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广国在中国共产党银川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

徐广国在中国共产党银川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加快推进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为实现银川跨越式发展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银川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委书记徐广国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银川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主题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组织全市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围绕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银川跨越式发展而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银川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基本经验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圆满完成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银川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实施“兴工强市”方略,强化特色产业支撑,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预计今年达到950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多;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6亿元,是2006年的5.5倍。

工业形成了“一强四优五新”格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建设不断加速;农业“两强四优四新”产业规模日益扩大,都市型农业基础奠定;服务业“三个中心一个目的地”格局形成,空港、陆港建设全面展开,商贸业态转型升级,总部经济、会展业初步发展,运动、休闲城市品牌逐步形成。

发展方式正在转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节能减排力度加大,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4.1%。

两县一市进入“西部百强县(市)”,银川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全国78位,上升12个位次。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配套建设,城市承载力显著增强。

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市中心北移西扩,“三馆两中心”等一批地标式建筑相继建成,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2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2.9%,提高9个百分点。

东南、北部水系全线完工,开展“黄河金岸”田园风光综合整治,新增湖泊湿地125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森林覆盖率达到14%,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居西北城市首位。

“五创”目标全面实现,银川获评“中国十大新天府”。

县城发展各具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新建“塞上农民新居”示范点39个。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成为西北地区行政许可项目保留最少的城市;乡镇(街道)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四位一体”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建立。

组建了铸龙公司等3个投融资平台,成功发行城投企业债券15亿元,中小企业担保融资机制逐步健全。

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改革成效明显,土地流转、集体林权等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入。

司法机关内控机制日趋规范,“执行难”、“打官司难”等问题得到缓解。

诚信建设深入推进。

个体工商户达到6.59万户,私营企业2.34万家。

强化了宁蒙陕甘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在中国与穆斯林国家的交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累计引进到位资金1400亿元。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3%和12.3%。

覆盖城乡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率先在全区实现居民养老保险城乡统筹。

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两基”成果不断巩固。

在全国率先实施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

提出“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并稳步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能力明显提高。

住房保障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92万平方米。

扶贫开发、生态移民进程加快,移民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

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问题逐步解决。

“平安银川”创建深入推进,治安突出问题有效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坚持弘扬先进文化,丰富人文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

荣膺“全国文明城市”。

“贺兰岿然,长河不息”的银川精神得以确立、弘扬,“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城市形象日益彰显,遴选对银川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的大事18件,评定了市徽、市歌、市树、市花、市鸟。

涌现出大批道德楷模和先进模范人物。

“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大型回族舞剧《月上贺兰》荣获多项国家大奖,贺兰山岩画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影响日益广泛,获“城市之间”国际总决赛冠军。

动漫、创意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坚持扩大民主,依法治市,加强民族团结,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

市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支持人大、政协全面履行职能,人大立法质量、监督实效明显提升,政协工作领域不断拓展、作用发挥日益突出。

各民主党派顺利完成换届,党外干部成长实现新突破。

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局面不断巩固。

基层民主建设深入推进。

依法治市工作与人大法律监督职能有机结合,“严格执法年”活动成效显著,“五五”普法高标准完成。

党管武装工作扎实推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通过验收。

坚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教育为主线,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推行党代表任期制,探索了扩大党内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创造性开展了“党建月”活动。

不断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顺利完成县(市)区和乡镇党委换届。

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出多种党组织组建和活动模式,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得到加强。

反腐倡廉力度不断加大,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当行为问责办法》、《进一步加强党务政务公开工作办法》等制度,严肃整治“三不”案件,及时查处大案要案。

机关效能建设富有成效,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

同志们,过去的五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扎实推进,银川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打下良好基础以及离退休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人民团体、驻银部队、武警官兵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中共银川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所有为银川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这五年,是银川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必须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走符合银川实际的发展道路。

五年来,市委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强化推进措施,确立了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的发展定位,走出了一条符合银川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只有把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与银川的实际正确结合,才能不断取得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必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把全市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科学发展上来。

五年来,市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形成了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实践证明,只有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才能凝聚起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五年来,市委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形成了特色经济。

实践证明,一个地区尤其是后发地区,只有找准并发挥比较优势、潜在优势、后发优势,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必须在发展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年来,市委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相发展中站稳脚跟。

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五年来,市委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内生动力,拓宽发展空间,使各项事业保持了持久活力。

实践证明,只有突破传统模式和思维束缚,发展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五年来,市委始终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重点民生问题,让群众更多地分享发展的成果。

实践证明,只有我们时刻想着群众,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各族人民,才能赢得广泛支持,实现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五年来,市委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才能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竞争日趋激烈,东西部差距还在拉大;综合实力不够强,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产业层次有待提升;改革创新任务繁重,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尚未形成;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还不足,与群众需求差距较大;城乡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各级党政组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还需提高,干部队伍思想解放程度和执行力还有差距。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

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奋斗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必须看到,世界经济形势在深刻变化,国家政策在不断调整,银川的基本格局和所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

一定要突出把握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一定要看到银川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总量小,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国内经济如何调整,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大建设、快建设,大发展、快发展,这是银川的基本市情决定的。

片面追求速度不行,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也不行。

没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就难以解决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和完善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就难以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要在认清形势的同时增强信心,从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中看到机遇、抢抓机遇。

要看到,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银川推动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央强调发展实体经济,是我们加快“兴工强市”步伐的重大机遇;中央支持外资到中西部投资,是银川借助外力谋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央明确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将是银川更好地解决扶贫、移民等民生问题的重大机遇;中央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自治区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将是我们发挥银川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重大机遇;自治区提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扎实推进沿黄经济区建设、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步伐,要求我们发挥龙头作用,继续打造“两个最适宜”城市,是银川扩大开放,由区域中心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化升级的重大机遇。

中央和自治区重点支持的许多领域,正是银川下一步重点发展的领域。

错过一次机遇,就会落后一个时代。

我们要按照发展速度不能慢、发展力度不能减的要求,稳中求进、稳中求快、以进保稳。

集中力量、合力攻坚,在每个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以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和“两个最适宜”城市为总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紧紧抓住打造沿黄经济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在经济实力上实现新跨越,主要指标翻一番。

扩大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双翻番,做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龙头。

——在开放带动上实现新跨越,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对内对外开放实现战略新转变,成为重要的物流中心、商贸中心、会展中心和旅游目的地城市。

以对阿为主,全方位拓展开放空间,成为全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对阿拉伯国家开放的桥头堡、连接亚欧的大陆桥和国内企业对阿合作的大平台。

——在城乡建设上实现新跨越,成为区域中心城市。

城镇化、同城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加速,城镇化率达到75%。

新“五创”目标全面实现,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城市。

——在社会发展上实现新跨越,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坚持不要群众不得实惠的经济增长,坚持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实现“双倍增”。

实现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银川。

实现以上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思想引领。

思想领先是最重要的领先,观念滞后是最致命的滞后。

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会有大发展、大成就。

要立足国际化视野定位银川,围绕国家战略定位银川,按照全区部署定位银川,根据人民群众需求定位银川。

强化发展意识,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作为积累财富和后劲的力量源泉,作为解决民生社会问题、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根本保证。

强化忧患意识,正视我市生态环境脆弱、资源能源有限等客观现实。

既要争取国家的支持,更要靠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已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自加压力,负重奋进,顽强拼搏,争先创新。

强化首府意识,做全区发展的龙头,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着眼大局,服务全区,做到思想领先、改革当先、开放抢先、创新争先、发展率先。

——坚持科学发展。

把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全面发展;把统筹城乡与促进区域协调结合起来,实现均衡发展;把经济发展与保障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坚持开放带动。

突破内陆腹地空间限制,获取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在更宽领域扩大内外开放,积极开发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广泛富集全球优质要素,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在扩大开放中加快市场、空间和资源的全面拓展,推进产业、技术和人才的优化配置,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协调拉动,谋求实力、优势和后劲的持续增强。

——坚持改革创新。

只有改革才能有活力,只有创新才能有竞争力。

坚持把改革创新发展贯穿于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和“两个最适宜”城市的各环节、全过程。

向体制创新要活力,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向金融创新要资金,向管理创新要效益,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

坚持“双调双转”,调整经济结构先调整知识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先转变思维方式,为跨越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城乡统筹。

把统筹区域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加快实现主城区现代化、卫星城同城化,城乡一体化。

着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构建功能互补协调、共同繁荣进步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文化融合。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激发文化创造力,拓展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坚持文化与产业经济融合、与城乡建设融合、与社会发展融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把银川打造成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振兴、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

——坚持人才支撑。

人才是最具活力的发展要素,发展是造就人才的最大舞台。

树立人才优先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使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加强适宜人才发展的环境建设,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优化人才结构,激发队伍活力。

——坚持生态优先。

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银川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在西北地区率先走出一条社会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路,为打造国家西部生态屏障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民生导向。

执政靠民心,发展靠民力,活力靠民营,和谐靠民富。

在工作思路上突出为民,在经济发展上突出富民,在改善民生上突出惠民,在社会管理上突出爱民,诚心诚意为百姓谋利益,在建设和谐富裕新宁夏和“两个最适宜”城市的过程中造福人民。

三、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提升整体实力、竞争力上实现新跨越

坚持传统产业存量提升与新兴产业增量扩张“两业并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开放带动、创新驱动转变,突出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力争在转型发展上实现更大突破。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构建大园区。

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和基地扩容提质,高标准建设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全面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现代服务业发达的新型产业体系。

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调优、调强为取向,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做强总量。

坚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

集中力量,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一强四优五新”产业,强力推进能源化工产业,建成国家级大型煤炭、煤化工产业基地;突出发展数控机床、大型铸件、煤化机械、风力发电等主机类装备制造,建成全国知名的机械制造基地和新能源装备制造示范区;推动建立灵武国际原绒集聚和羊绒制品研发、生产、交易中心,建成世界知名的精品羊绒产业基地;提升清真品牌影响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生产基地与集散地;提高发酵及生物制药工艺技术水平,建设在全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发酵及生物制药产业基地;着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装备、葡萄酿酒、家具装饰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力争实现全市工业增加值五年倍增目标。

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按照“两强四优四新”产业发展方向,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突出抓好奶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建成全国优质奶源核心区;提升设施园艺发展规模和档次,大幅提高经济效益。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建有机水稻、葡萄酒庄等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水产、制种、花卉、长红枣等特色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蔬菜瓜果生产基地、清真牛羊肉生产加工基地和西部适水产业基地,建立“全国农产品安全区”。

深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

建立水利建设基金,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和经营水平,引进和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高端化、集聚化、国际化”要求,推动服务业实现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调优。

围绕“三个中心一个目的地”建设目标,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丰富商贸业态,建设区域性生活服务中心;着力打造服务能源“金三角”、呼包银和宁蒙陕甘毗邻地区、面向全国以及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现代服务体系。

推动国际穆斯林商品交易中心等重点物流商贸项目顺利运营,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建设面向阿拉伯国家的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推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促进金融跨越发展。

加快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高标准推进中央商务区和中阿经贸论坛永久会址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打造品牌展会,建成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品牌,强化文化旅游配套服务,建设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休闲目的地城市。

四、加快创新、开放、改革步伐,在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上实现新跨越

创新、开放、改革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泉。

以创新引领发展。

坚持科技引领,突出企业主体,集聚创新资源,推动自主创新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引进消化再创造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抓好重大专项组织实施,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高端化发展。

加强与科研院所、知名企业交流合作,新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加快银川科技园、银川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引进国家级科研机构、科技服务平台,扶持有科研能力的机构和企业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带动各类园区升级,争创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

推动“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形成政府引导性投入持续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快速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

运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让科技引领生活,使城市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更人性化,打造“智慧银川”。

以开放拓展空间。

坚持实施大开放战略,加快近联、远引、外拓步伐,开创更宽领域的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是构建开放大格局,服务全区,辐射西北,联系国内,面向国际。

第一圈层,按照沿黄经济区“六个一体化”要求,促进与沿黄城市带各城市的交流合作,形成以银川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

第二圈层,加强与陕甘蒙等毗邻地区、能源“金三角”、呼包银经济圈的战略协作,逐步构建协调的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提升银川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推动毗邻地区融合发展的能力。

第三圈层,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渝经济圈等区域的交流与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链的跨区域延伸。

第四圈层,全面加强与中东、东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

二是建设开放大通道,建设市内、对外立体交通网络,实施“大公交”战略,畅通覆盖全域的交通圈,构建对接区内外的“三小时经济圈”。

加快兵沟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公路铁路运输中心等交通枢纽建设,推动包兰铁路扩能改造,争取开通银川至其它城市高速铁路列车;加快河东机场三期扩建,提升空港、陆港服务功能,开通与国内更多城市的直达航线以及到阿拉伯、东北亚国家的国际航线,打造空中“黄金通道”,为对外开放“插上翅膀”。

三是营造开放大平台,打造国际空港、内陆无水港,加快申办综合保税区。

培育对阿商品交易大市场,吸引对阿总部,积极发展伊斯兰金融。

依托高校打造阿拉伯国家留学基地和对阿语言培训基地。

坚持把中阿论坛、对阿开放作为最大的优势和品牌来培育。

建设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羊绒制品等优势特色产品出口集散地,推动中阿自由贸易区建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起点承接国际国内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转移,建设对外能源合作新高地;进一步明晰园区产业定位,集聚同类产业,做优、做大产业链。

注重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形成各类型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

加快实施品牌推进战略,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力。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以改革激发动力。

坚持市场化导向,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

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国家支持西部、宁夏发展的政策。

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

建立多样化的投融资机制,提高投融资平台的资本运营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

整合财政扶持资金,市级产业扶持资金在现有基础上翻番,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三减两提高”。

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继续推进街道社区职能转变,强化基层自治功能。

推动社会领域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化管理水平。

五、加快城市圈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实现新跨越

坚持城乡统筹,优化建设布局,丰富文化内涵,突出生态特色,构建城乡融合、多极支撑、组团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圈。

通过同城化发展优化整体格局。

一是科学化布局。

把银川全域作为一个城市整体来考虑,区划一时不能调整,但规划一定要统一,实现城市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

推进主城区由“单核心”向“组团式”发展,合理设置优先开发、重点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