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资知识点整理简答辨析题思维导图笔记中学辨析题简答题分章节整理24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5301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资知识点整理简答辨析题思维导图笔记中学辨析题简答题分章节整理2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学教资知识点整理简答辨析题思维导图笔记中学辨析题简答题分章节整理2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学教资知识点整理简答辨析题思维导图笔记中学辨析题简答题分章节整理2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学教资知识点整理简答辨析题思维导图笔记中学辨析题简答题分章节整理2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学教资知识点整理简答辨析题思维导图笔记中学辨析题简答题分章节整理2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资知识点整理简答辨析题思维导图笔记中学辨析题简答题分章节整理24页.docx

《中学教资知识点整理简答辨析题思维导图笔记中学辨析题简答题分章节整理2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资知识点整理简答辨析题思维导图笔记中学辨析题简答题分章节整理24页.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资知识点整理简答辨析题思维导图笔记中学辨析题简答题分章节整理24页.docx

中学教资知识点整理简答辨析题思维导图笔记中学辨析题简答题分章节整理24页

第一章:

辨析题(第一章第一节)

1.教育对人的发展总是积极的。

(教育的功能)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的功能按照作用的方向,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也就是说教育对人的影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并不总是积极的。

所以题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社会属性)

【参考答案】此题说法正确。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其中相对独立性包括三方面,分别是:

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口诀:

(永历继长,相对民生)

3.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的概念)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并不是能够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除了教育之外,人类的其他活动也影响人的发展,如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休闲活动、日常生活等的影响或显或隐地与人的发展相关。

这些活动与交往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培养人,只是间接地自发影响人的发展。

4.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教育的概念)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由此可知,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辨析题第一章第二节

5.杜威继承和发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

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

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杜威)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杜威的教学过程思想:

他继承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

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

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杜威深刻地批判了旧教育的主要观点:

“消极地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法的划一。

杜威反对设置广泛的课程。

杜或将探究的反省思维活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处于令人不安和困感的情况,检查自己的目的与困难

(2)提出问题,使情境中的困难和行动障碍更加明确起来(3)通过观察、搜集事实、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5)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形成结论。

辨析题第一章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6.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①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规律与特有的社会功能,它一经产生、发展便将形成和强化其相对独立性。

②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也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教育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

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作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7.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二是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8.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三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能起决定作用。

因为教育不能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动力,它只能在政治经济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辨析题第一章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9.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遗传素质具有先天的相对稳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可塑性。

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而逐渐发生变化,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减弱趋势。

10.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环境(学校教育))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

教育,从逻辑上既是特殊的实践,又是特殊的环境。

由于这种特殊性,使得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因此,题干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辨析题第一章第四节

1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教育目的确立依据)

【参考答案】

(1)此观点错误。

教育目的的确定除了人自身的发展需求这个因素以外,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此外,不同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也应该作为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1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统一概念。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参考答案】

(1)此说法错误。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来的,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二者是普遍遇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反映了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共同要求,培养目标则体现了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13.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有关教育目的理论)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①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②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辨析题第一章第四节

13.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全面发展的教育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全面发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生“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也不能理解为人人都要发展成为一样的人。

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

人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具有鲜明个性的。

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强调某一方面。

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14.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美育)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主要是:

通过音乐、美术、文学教育和其他各种审美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一种艺术活动技能,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种形式。

辨析题第三章第四节

15.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结构)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普通高中属于这一范畴。

辨析题第三章第一节

16.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意义)

【参考答案】

(1)此题说法正确。

(2)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因此,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也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途径。

17.教学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学的一般任务)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教学的一般任务有: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⑤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其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务的实现都是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进行的。

1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工作的意义)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教学不仅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在内的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能、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9.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教学的一般任务)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而且还要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辨析题第三章第二节

20.总的来说,学校课程内容主要是由间接经验构成。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间接性规律)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学校教育中教给学生的经验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所以学校课程内容主要由间接经验构成。

21.教学具有教育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教育性规律)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①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内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递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统起来。

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②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知识是思思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水平的据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要防止两种极端傾向。

22.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发展性规律)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①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

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③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

④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⑤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

(3)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23.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发展性规律)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授之以鱼”指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授之以渔”指教师传授给学生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在说明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能力,而不再一味强调只传授给学生知识。

24.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双边性规律)

【参考答案】

(1)此说法错误。

(2)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只要服从教师,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的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而是应该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25.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高低成正比。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发展性规律)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高。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并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并不相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的。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4)因此,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高低并不是成正比的。

辨析题第三章第三节

26.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我国目前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所谓“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时应用各种直观手段,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和已有经验,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获得生动表象;同时引导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行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规律和原理。

(3)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

不要为直观而直观,避免直观的形式化、庸俗化。

辨析题第三章第五节

27.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概念)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辨析题第七章第三节

28.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中学德育的内容)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型,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的教育。

辨析题第七章第四节

29.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培养提高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标志。

②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

提高道德认识、陶治道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3)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开端。

30.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参考答案】

(1)此说法错误。

(2)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31.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当个体对某-道德准则有了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会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

当认识继续深人,达到坚信不疑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会经常发生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这时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表现为不一一致

32.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过程的关系)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

二者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

33.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比如,中学生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可能会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这就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辨析题第八章第二节(中学课堂管理)

34.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和正式群体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如果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出于成员之间在利益、爱好、信仰方面相似,引导得好,对班级群体可以发生积极作用。

如果它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不一致,则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会成为破坏性的力量。

二、简答题

第一章第三节(教育的基本规律)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参考答案】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环境(学校教育))

【参考答案】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

(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

(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第一章第四节(教育目的)

4.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参考答案】

(1)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2)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

(3)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4)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劳动技能的形成。

总之,美育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教育功能,它与其他各育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个性和才能全面和谐发展的完美的人,是美育的目的。

第一章第五节(教育制度)

5.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建立学制的依据)

【参考答案】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第二章第一节(课程概述)

6.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课程类型)

【参考答案】

活动课程的特点是: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也有说法认为,活动课程的特点包括:

(1)主体性:

重视、尊重学生主动精神,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乡土性:

以学生所在社区的课题为题材;(3)综合性:

打破了传统学科框架,以生活题材为学习单元来组织实施;(4)经验性:

主要是通过学习者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获得经验,促进发展。

7.简述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

(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学科中心课程)

【参考答案】

(1)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

(2)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3)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第二章第二节(课程设计)

8.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课程内容—教材)

【参考答案】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教材是直接反映教学内容的,所以在内容上一定要准确无误。

同时各学科教材还必须体现一定思想性,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科教学中,力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

(2)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教材体现为传授知识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所以编写教材时既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顺序,还要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

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教材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易懂性。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所以教材内容的叙述要简明、准确、生动,标题、结论要醒目,字体大小、用词要适当。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读懂教材。

(4)理论与实践统一。

教材既要有理论,又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

教材要结合实际材料来论证理论。

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学习既学会了理论,又能较好地应用理论。

(5)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搜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6)教材应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时恰当地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增强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克服学科中心主义倾向。

9.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课程的内容—教材)

【参考答案】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10.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的内容—课程的文本形式)

【参考答案】

(1)课程计划;

(2)课程标准;

(3)教材。

11.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课程的文本形式—课程计划)

【参考答案】

(1)课程计划的含义: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内容:

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