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三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5128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三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语文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三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语文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三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语文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三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语文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三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三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三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三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三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三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

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

《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

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

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

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

《礼记》说:

“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

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

《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

“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

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C.《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

D.《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尊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

C.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

D.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本题共3小题,共13分)

易水不寒

卢世龙

(1)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

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2)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

世间孤胆锄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

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3)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

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

然后,春夏之季,慢慢溶化。

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4)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

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5)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

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

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6)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

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

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

如同一个小小的“!

”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

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

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

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

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

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地踩出大串印痕,它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

有砂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绊人跌撞。

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

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

原来,水是有的。

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湫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

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①,积成汪。

(7)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

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

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

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

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

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8)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

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扑来。

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

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

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

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

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9)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10)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11)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

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12)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

遂问,这是易水河吗?

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

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

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湫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1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

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

4.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7)段作者写自己认不清楚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

B.作者对鉍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C.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D.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描,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5.文章第③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6.在文章第⑪段里作者为什么说“易水不寒,心寒”?

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4分)

 

二、古诗文阅读(51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5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完整的记传体史书。

B.《左传》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D.《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俗称“春秋三传”。

8.下列带“之”的各句均选自课文,若按用法分类,哪一项正确()(3分)

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9.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分)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17分)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

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

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甚奇之,与交结。

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

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

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

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日:

“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

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

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又诘偃:

“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

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

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偃穷诎,服罪当死。

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

军问:

“以此何为?

”吏曰:

“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

”军曰:

“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弃繻而去。

军行郡国,所见便宜④以闻,还奏事。

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

“军无横草⑤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

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

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

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

②繻,用作通行证的帛。

③传,凭证。

④便宜,利益、好处。

⑤横草,使草倒下。

⑥孤于外官。

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B.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C.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D.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表示一般的调动官职,在此处表示提拔之意,与“迁”相似。

B.“擢”,提拔、选拔之意,现常用于表达人才出众。

用“擢第”以作科举考试得中。

C.“辞”,此处表示托辞。

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

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

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D.“属”,此处表示写作。

通“嘱”时,可表示托付、看。

现多用于生辰属性。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他去长安上书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不会再返回。

B.徐偃受命在国内巡视风俗民情,他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案,办案过程中,徐偃理屈词穷,故被百姓唾弃。

C.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

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不欲内属,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4分)

(2)军自请: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塞上曲送元美①

[明]李举龙

白羽②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注】①元美即工世贞(字元美),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

②白羽:

羽书,又名羽檄,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运用比喻,以“霜”喻“白羽”,既形容乌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还暗示形势

逼人。

B.次句运用拟人,以“胡烽不断”比拟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立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不

言中。

C.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

D.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既衬托情意,暗示时间,乂与下文“征人”看月相

照应。

E.后两句承上面来,写军士出征应战,节奏由舒缓变急促,内容从战事转抒情,豪放中有

缠绵。

16.三、四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任选做四题)

1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每空1分,共8分)

(1)《诗经•卫风•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是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典故,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写平时生活,没有尘俗杂事来打扰,有更多的时间属于自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采薇》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著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兰亭集序》中,表达作者不赞同当时流行的道家生死观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赋》中引用诗句表现作者政治理想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7)《赤壁赋》中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一个人做事情,只要尽力了,即使不成功,也没有什么后悔的。

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说:

“_________,_________,其孰能讥之乎?

 

卷语言及表达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初春的校园里,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②他似乎天生就是要吃作家这碗饭,写起文章来文不加点,轻而易举,真是叫人佩服。

③我摸索捏陶技艺多年,直到最近才领悟目无全牛的境界,可以随心所欲,不再受形象拘束了。

④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⑤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⑥文艺演出的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A.②③⑤ B.②④⑥C.①④⑥ D.①③⑤

19.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感世事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寸步优游知远近”选择最合适的下联()(3分)

A.一生坎坷知冷暖 B.世事艰辛识人心

C.一生坎坷晓高低 D.人事沧桑见冷暖 

20.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听说好友小李的母亲病了,小赵打电话给他说:

“家慈的病好些没有?

我有一个朋友是医生,要不我们一起带她老人家到我朋友所在的医院去看看吧?

B.中秋节到了,李兵提了一盒月饼去拜访他的高中班主任王老师。

王老师说:

“小李,师生之间就不要这么客气了!

可是却之不恭,我也只好笑纳啰!

C.王教授新近出版了一部学术专著,他给他的研究生李惟一送了一本,并在扉页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一句题词:

“爱徒李惟一惠存”。

D.在校运会总结会上,班主任刘老师激动地说:

“这次校运会我们班的女生表现优秀,在很多项目上摘金夺银,真是‘须眉不让巾帼’,可喜可贺!

21.余光中先生说:

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

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

请任选一个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

要求: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4分)

【例】墨:

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鸿尘舒

2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有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

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4分)

生活是一门学问。

一般青少年很少有人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因为只有成年了才会懂得生活的真谛。

懂得生活真谛需要有丰富多样的生活经历,有了生活经历,就一定会生活体验和认识,进而也就会懂得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①不是成年了就会懂得生活真谛。

②                      。

③                      。

四、作文(60分)

23.请就下面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老师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参加劳动,看到脚手架上悬挂着一副标语: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老师问学生:

“这八个字有什么含义?

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D【解析】“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理解错误。

2.C【解析】“不要袭用别人的说也,观点不能与人雷同”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不要总是袭用別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发扬创造精神”错,不符合文意。

3.D【解析】“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有助于”。

4.A【解析】A.“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错,无此含意。

5.①表现古代易水河水清澈透明、富有生机的特点;

②表现古代易水滋养“水草游鱼”,养育“大地生灵”的作用;

③与后文易水“断流”“沧桑不堪”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每点2分,共6分)

6.①易水如今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满目苍凉,不似英雄时代的易水;

②易水河床干枯,只存纤毫,失去了所承载的人文精神。

(一点2分,2点4分)

7.A【解析】编年体。

8.B

9.D【解析】共有五条理由。

10.①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②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

11.A【解析】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

本题可用排除法,首先“徙为太常丞”表示变动官职的意思,排除BD。

在看AC两句,C项断句太多了,有些地方可不用断开,所以A更好。

1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

A徙,无提拔之意。

1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B文中未提到他被百姓唾弃。

14.

(1)边境不时有警报,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在前面开路。

(2)终军主动请求说:

“希望领取长绳子,一定要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朝廷。

【参考译文】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

年轻时喜好学习,凭着广博善辩、会写文章,在郡中闻名。

十八岁时,选为博士弟子。

到郡府接受遣送,太守听说他有奇才,召见了终军,认为他确实奇异,与他结交。

终军告别大守离郡,到长安上书论事。

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很特别,拜终军为谒者,供职宫禁中。

当初,终军从济南出发,进入函谷关,守关官吏给终军一个帛边做的符信。

终军问:

“要这干什么?

”官吏说:

“作为返回时的符信,回来要用这来合符的。

”终军说:

“大丈夫西游进京,最终也不会返回合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