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的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4928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设计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的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程设计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的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程设计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的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程设计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的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程设计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的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设计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的设计.docx

《课程设计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的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设计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的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设计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的设计.docx

课程设计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的设计

课程设计——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的设计

一、主要仪器设备:

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示波器、万用表

二、设计要求

1设计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随动系统原理结构图如图5-1所示。

要求在大惯性轮为负载时,其性能指标为:

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σ%≤20%

Ts≤60ms

2、调节器部分元器件参数

(1)测量电位器:

·高精度长寿命塑料电位器WDD65S-2;

·阻值1KΩ,功率2W,电气角度340°;

·机械转动角度360°无止挡;

·线性度0.5%;

(2)直流力矩电机(型号SYL-1.5)

·转子绕组绝缘电阻不小于100兆欧;

·转子绕组经受耐压500伏/1分钟;

·静摩擦力矩(组装式)≤0.0294N.m;

·空载启动电流0.18安;

·转子直流电阻(20°C)27欧姆±10%;

·连续堵转力矩0.147N.m-5%;

·连续堵转电流≤0.9安;

·连续堵转电压约20伏;

·空载转速约800转/分;

(3)测速电机(型号:

70CDY-1)

·灵敏度1伏/弧度/秒;

·波纹电压1%(20转/分时波动峰值对平均值);

·每转波纹频率33周/转;

·线性度1%;

·最大运行速度400转/分;

·直流电阻230欧姆(20°C);

·静摩擦力矩300g.cm。

 

三、数据测试及记录

原系统各环节各参数测量记录

1、给定电位器传递系数Kp的测量

将给定电位器从零度角旋转一定的小角度Q,并用万用表测量记录下此时电位器的电压U1;在角度Q的基础上,再使电位器旋转角度Q,并用万用表记录下此时的电位器电压U2;依次增加电位器的角度,记录当时的电位器电压Up,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旋转角度Q

0

π/18

π/9

π/6

2π/9

5π/18

π/3

7π/18

4π/9

π/2

-π/18

-π/9

电位器电压Up(V)

0.01

0.73

1.41

2.10

2.80

3.49

4.20

4.91

5.57

6.28

-0.68

-1.40

△Up

0.72

0.68

0.69

0.70

0.69

0.71

0.71

0.66

0.71

0.68

0.72

表中△Up=Up(n+1)-Up(n)其平均值为△Up—=1/11(0.72+0.62+0.69+0.70+0.69+0.71+0.71+0.66+0.71+0.68+0.72)=0.70

而电位器传递系数Kp=△Up/△Q=0.70×18÷3.14=4

 

2、功率放大器特性测试

使用30欧姆的电阻作为假负载,使输入信号为幅值不变的正弦波,并逐渐提高频率,记录下不同频率下功率放大器输出端的电压幅值(示波器监测输出波形),记录数据如下表:

输入信号电压峰峰值为Vin=6.56v(保持不变)

时间(ms)

8.67

7.67

6.67

6.57

6.47

6.37

6.27

6.17

6.07

电压(V)

9.52

8.40

7.60

7.50

7.44

7.36

7.20

7.12

7.04

功放级的传递系数为Ke=Vout(低频段)/Vin=9.52/6.56=1.45

 

3、执行电机和测速电机各参数测试

采用过度过程法测电机参数,测试时应将反馈电位器脱开,测速电机则联在一起测试:

(1)执行电机和测速电机死区电压测试:

将稳压电源置于最小档,和上开关K后,慢慢增大电压到电机刚刚开始转动,读下此时的电压值U1,将电机起始位置放在几个不同的角度,重复实验;将输入电压反极性重复以上步骤,就可以得到两个方向死区电压的平均值和最大值,记录数据如下表:

起始位置

0

π/6

π/3

π/2

顺转电压(V)

1.40

1.45

1.44

1.39

平均值

最大值

逆转电压(V)

1.45

1.50

1.44

1.49

1.45

1.50

(2)电动机时间常数的测定

在带大惯性轮的情况下,在稳压电源启动并稳定后,利用开关K作为阶跃输入,在DF4211示波器上观察得到的指数曲线,如下图:

 

即可读出过渡时间Ts=3Tm,记录得数据如下表:

带大惯性轮

输入电压(V)

2

3

5

过渡时间(ms)

105

120

136

平均值(ms)

120

根据公式Tm=1/3Ts有Tm=40ms=0.04s

 

(3)电动机传递系数Km的测定:

直接利用直流测速发电机测量转速,而该测速发电机的传递系数为Kt=1,所以电动机的传递系数可以用以下公式求得:

Km=Ut/Kt/Ua=Ut/Ua

实验测得的数据得下表:

Ut(V)

54.9

12.25

5.56

Ua(V)

26.3

6.48

3.10

Km

2.10

1.90

1.79

Km的平均值

1.93

4、将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位置随动系统,其原理结构图如下图:

图1

由以上实验数据有,图中Kp=4,K1,K2都可以有自己设计,此时我们取K1=K2=1,而Ke=1.45,Km=1.93,Tm=0.04,即可得以上的系统为如下图:

图2

即可有原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11.194/(0.04S2+S+2.7985)

将此系统在MATLAB6.5软件上仿真可得

原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波形

图3

观察此波形可得出其超调量σ%=3%,过渡时间Ts=500ms,

 

其传递函数的伯德图如下:

图4

在这设计中,我们采用PID校正来对原系统进行校正,使其校正后的系统能够达到所要求的性能指标。

从该系统的伯特图和仿真波形来看,要求校正环节能够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以及校正后系统的伯特图在wc处的斜率为-20dB/dec且小于-40dB/dec并具有较宽的频带。

原系统的伯特图在wc处的斜率小于-20dB/dec,这就需要我们所加的PID校正环节的微分环节处于低频段以使校正后的系统波特图在wc处斜率为-20dB.积分环节处于高频段,使其幅频特性曲线在高频段下降很快以增强系统对噪声的抑制能力。

使1/T1和1/T2落在原系统波德图wc的两端并尽量使校正后系统的波德图的wc大一些.

加校正环节后的框图如下:

图5

 

校正环节的电路图:

图6

其中,Rp=5k.

校正后的仿真得到如下波形如下图:

从仿真波形来看,校正后的系统基本满足要求的系统性能指标,

即σ%=10.9%≤20%

Ts=46ms≤60ms

图7

.校正后的伯德图如下图:

其中相角裕量Pm=84.8,幅值裕量为无穷大

图8

 

四、实验过程及结果描述

经过前几天的数据测试及其计算得出了校正环节各参数,测量这些参数是根据其基本系统结构图测量出来的各个环节的参数,并经过整理得出了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11.194/(0.04S2+S+2.7985)

经过软件的仿真,可得出其阶跃响应曲线,当然此时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的响应速度不符合设计要求,所以我们利用PID(比例-积分-微分)环节对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静态性能都进行调整,使其能达到设计要求,即:

超调量σ%<=20%,调整时间Ts<=60ms.设计的PID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如下:

G1(S)=(S+2)(1.5S+150)/S

将此环节加入到系统中,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5,将此加入校正环节的系统进行MATLAB仿真,得到了如图7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由图可得其阶跃响应曲线符合设计要求,其超调量σ%<20%,其过渡时间Ts<60ms。

既而将此校正环节进行电路参数,并按照PID环节设计出了电路图如图6,将此电路图在PROTEL99上进行PCB电路板制作,按照电路中的各参数购买各种元器件,制作了一块PID校正环节的电路板。

电路板制作好后,结合原实验箱上的原系统,进行阶跃响应曲线测试,但结果并不如MATLAB软件中仿真效果那么好,得到的数据如下图:

(1)输入Ui=1.04V时的波形如下:

Uo=1.04Vσ%=0﹪,Ts=180ms

 

(2)输入Ui=2.02V时的波形如下:

Uo=2.02V,σ%=0﹪,Ts=280ms

 

(3)输入Ui=2.98V时的波形如下:

Uo=2.99V,σ%=0﹪,Ts=390ms

 

可由以上阶跃响应曲线得出,实际电路中,原系统经过所设计PID校正环节的校正,也并不能达到设计所要求的性能参数,实际电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实验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说明所设计的校正环节还不够正确,所设计的校正的环节虽然在MATLAB软件中仿真能达到设计要求,但是没考虑到实际电路中的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但具体什么原因将在下面的实验结果分析中具体分析。

五、实验结果分析

首先,我们先从开始测原系统各环节参数开始分析。

我们测量的第一组数据是给定电位器传递系数Kp的测量,在此次测量过程中,电位器处于不同的角度上,用万用表进行多次测量电压,最后取其平均电压,每两组数据之间的电压差值都差不多,且取了十多组数据取其平均值,所以这样的一个数据测得误差不会太大,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小,所以次组数据是比较准确的。

在这下一步,我们测量的是功率放大器的传递系数Ke,其值是输入信号在低频段时,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比值。

在测量此组数据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多次测量,在不同的时刻进行测量,曾经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结果,有的时候测得的结果Ke非常小,竟然小于0.01,这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经过多次调节功放平衡调节旋钮,最终得到相对正确的结果,输出波形也较为正确,此时计算其结果可得功放的传递系数为Ke=1.45,但是我觉得此传递系数还是存在相当大的误差,不管是人为造成的,还是仪器造成的原因。

测量完功放传递系数,原系统的下一级就是电机环节各参数的测量。

在此环节的参数测量上,我们首先测的是电机时间常数Tm。

测量电机时间常数Tm是在带大惯性轮的情况下,利用开关作为阶跃输入,并根据示波器上输出电压波形的指数曲线来读出过渡时间Ts=3Tm,改变输入电压,使之分别为2V,3V,5V,测量出这三种情况下的输出波形曲线上过渡时间Ts的值,我觉得在这环节上,根据一定读数方式,误差不会太大,所以此组数据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接下来测量电机传递系数Km,在测量此组数据时,测量了三组电压值不一样时的电压比值,但其结果相差较大,然后取三组数据的平均值,其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竟达0.4,所以我认为这测量过程中,必定存在什么其他元素的影响,使得不同输入电压下,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比值存在如此大的偏差。

综合以上的分析,在数据测量这块上,有两个地方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即功放传递系数Ke和电动机传递系数Km,这两组数据直接影响到校正环节设计加入原系统中后的校正效果,所以也可能是校正后达不到实验设计要求的原因之一。

在原系统各环节的参数计算完全后的几天时间里,我们运用实验箱上的运放电路进行了校正环节的设计,尽管有的电路参数达不到精确的要求,但其电阻电容的值基本上已经近似达到了实验要求。

在这样的条件下,对原系统进行校正,但根本就达不到实验设计要求,接入校正环节后,电机转动甚至是连续转动,或者是振荡,使得系统到不稳定……由于这样的情况的出现,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检查自己的连线是否正确,也在适当的改变着校正环节的各参数,就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发费了我们将近一周的时间,我们始终不相信在MATLAB的仿真成功的校正环节,怎么在实验箱上无法实现……于是我们也想到了EWB软件的仿真,由于刚刚开始接触该软件,其中很多功能都不知道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EWB软件有了个大概了解后,运用其对该系统进行了仿真,在这软件中仿真可得其原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

图9Ts=324.519ms

将设计的校正环节加入系统后,再一次进行仿真,得到的结果却是振荡的波形……但是在MATLAB软件中仿真是符合实验要求的啊,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对校正电路参数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但是还是一直是使系统不稳定。

由于MATLAB软件中的仿真效果成功,我们还是制作了一块PID校正环节的电路板,并在实验台上进行测试。

实验测试结果如实验结果描述中的那样,达不到实验要求。

由于时间问题,在实验验收后,我们在EWB软件上继续重新设计校正环节,总结了上一个PID的校正环节,PID环节给原系统又加入了一个积分环节,使得原系统变成了三阶系统,系统的稳定性就更难掌握。

于是我们就直接设计了一个微分环节即比例微分环节,该环节的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图10

加入以上微分环节后仿真的结果如上图,效果远比加入PID校正环节要好。

虽然还是没严格达到实验设计要求。

六、实验总结与心得体会

在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学完后,并在大三上学期接触了一定的专业课——《自动控制原理》基础上,在这个学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做了这个课程设计实验,这是一次时间比较长的课程实验任务,需要一个系统的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