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5437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分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分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分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分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doc

《分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doc

淄博唯达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一、总则

1.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风险管理,防范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维护企业稳定,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本制度。

2.各分公司按照“分级控制”的原则,建立“分工明确、上下协同、专业配合、共同防御”的安全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建立安全风险预警和控制工作流程,根据安全风险列别及严重程度,落实预防和应急措施,化解和降低安全风险。

3.各管理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履行部门职责,落实安全责任,认真做好本专业管理范围内安全风险预警和控制工作。

4.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价分级和控制管理。

二、风险点的划分、排查

(一)风险点划分原则

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

例如:

如生产装置、作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

2.操作及作业活动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例如:

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活动。

(二)风险点排查内容、方法

1.内容:

应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辨识,形成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风险等级等内容的基本信息。

2.方法:

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式的结合进行风险点排查。

三、危险源辨识

(一)危险源辨识的内容

应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的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

(二)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应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等方法,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应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等方法,对于复杂的工艺应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或类比法、事故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

四、安全风险评价

(一)风险评价的方法采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

将可能性发生的大小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分别用定性的语言或表明相对差距的分值来表示,然后将两者结合起来,得到形似矩阵的风险程度的表示。

可能性等级分类

级别

分数

可能性

含义

1

4

几乎肯定发生

预计在多数情况下事件每天至每周发生一次

2

3

很可能发生

多数情况每周至每月发生一次

3

2

中等可能

有时发生,每月至每年发生一次

4

1

不大可能

仅在特殊例外情况下发生

后果等级

级别

分数

事故类型

1

4

死亡

2

3

重伤

3

2

轻伤

4

1

记录工伤

危险程度等级

危险程度分类

危险源等级

较高

风险矩阵

几乎肯定发生

很可能发生

中等可能

不大可能

记录工伤

轻伤

重伤

死亡

(二)风险点级别确定按风险点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五、风险控制措施

(一)风险控制是指根据危害评价的结果,选择、制定和实施适当的风险控制计划来处理风险,它包括风险控制方案范围的确定,风险控制方案的评定、风险控制计划的安排和实施。

危险程度分类

危险源等级

控制措施

安全的,暂时不能发生事故的,可以忽略

临界的,有导致事故的可能性,事故处于临界状态,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该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较高

危险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灾难的,会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严重伤亡或财产巨大损失,必须立即设法消除

(二)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包括:

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三)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重点突出人的因素。

(四)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风险;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

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如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实现自动化、遥控技术等。

预防—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确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的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放装置等。

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采用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

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护服、各类防毒面具)等。

联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

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

六、风险分级管控

(一)风险分级:

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应确定相应原则,将同一级别或不同级别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

(二)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Ⅳ级危险源各级机构都必须对其实施管理,Ⅲ级危险源由公司、车间、班组三级对其实施管理,余类推。

(三)应在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七、持续改进

(一)评审

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

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二)更新

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风险信息:

1.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2.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3.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4.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5.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淄博唯达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2017年6月2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