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下册单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4248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一下册单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版高一下册单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编版高一下册单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编版高一下册单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编版高一下册单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一下册单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docx

《统编版高一下册单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一下册单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一下册单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docx

统编版高一下册单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统编版(2019)高一下册第一单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B.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C.罔民而可为也D.非回能之,愿学焉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

风乎舞雩

A.如会同,端章甫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良庖岁更刀,割也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所见无非牛者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C.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D.为之踌躇满志

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居则日:

“不吾知也!

”B.未之有也

C.异乎三子者之撰D.技经肯綮之未尝

二、其他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三、语言表达

6.下面是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阐述的关于“美”的来源的框架图,请把该图转换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

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

其意义又不止于此。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

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

“夫鲁,坟寡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

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

“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

其城薄以卑②,其池狭以浅,其君恶而不仁,大臣伤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

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

”田常忿然作色曰:

“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

而以教常,何也?

”子贡曰:

“臣阅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今君忧在内。

吾闻君三封面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

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

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③焉,则交日疏于主。

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巨,求以成大事,难矣。

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隙,下与大巨交争也。

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

故曰不如伐吴。

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故,下无民人之过,弧主制齐者唯君也。

”田常曰:

“善。

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子贡曰:

“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钟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

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②卑:

矮小。

③不与:

不在其中。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B.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C.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D.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指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

“门弟子”指孔子门下的学生。

B.“二三子”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诸位”“你们”。

文中是孔子对自己门徒的称呼。

C.“甲兵”本来指铠甲和兵器,后来也泛指装备、军事。

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

D.“大夫”,古代官名。

先秦诸侯中,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明大夫”指贤明的大夫。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了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的特点。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赞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12.阅读全文,说说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坚以新,士选以饱以:

连词,而且

B.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封:

受封赏

C.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过:

过错

D.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存:

使……保全

五、小作文

14.《论语》中曾多次论及君子的修养,如:

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不器;君子坦荡荡;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其中,你最看重哪一种品质?

请结合《论语》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字设题。

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

第一步,把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

题中A项,“向”通“响”,译为“作响”,“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的意思是“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

B项,“涂”通“途”,译为“道路”,“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的意思是“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

C项,“罔”通“网”,译为“张开罗网陷害”,“罔民而可为也”的意思是“可以做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的事呢”;

D项,无通假字,“非回能之,愿学焉”的意思是“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

故选D。

【点睛】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2.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针对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应结合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具体的语境,分析活用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例句,“风”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吹风乘凉”,“风乎舞雩”的意思是“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

题中A项,“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穿着礼服”,“如会同,端章甫”的意思是“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B项,“树”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种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意思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

C项,“岁”是名词用作状语,译为“每年”,“良庖岁更刀,割也”的意思是“好厨子每年换一把刀,因为用来割肉”;

D项,“衣”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穿”,“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意思是“五十岁的人可以穿锦缎的衣服了”。

故选C。

【点睛】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

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3.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题中A项,“无非”,古义:

没有不是,今义:

只;不外乎;

B项,“爱”,古义:

吝惜,舍不得,今义:

爱护、喜欢;

C项,“童子”,古义: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

男孩子,泛指儿童;

D项,“踌躇满志”古今义都是“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故选D。

【点睛】

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4.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根据特殊句式的特点来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特殊句式,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分类选择。

题中A项,“居则日:

‘不吾知也’”的意思是“平日里说:

‘没有人了解我’”,“不吾知也”中“吾”是动词“知”的宾语,按现代汉语应放其后,却放其前,是宾语前置;

B项,“未之有也”的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代词“之”是动词“有”的宾语,按现代汉语应放其后,却放其前,是宾语前置;

C项,“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意思是“和他们三人的志向不同”,介词短语“乎三子者之撰”是“异”的状语,按现代汉语应放其前,却放其后,是状语后置;

D项,“技经肯綮之未尝”的意思是“我的刀从不去碰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技经肯綮”是“未尝”的宾语,按现代汉语应放其后,却放其前,是宾语前置。

故选C。

【点睛】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

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

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

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见”“……见……于”“于”“为”“为……所”“受”“受......于”;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定语后置是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是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动词后作补语。

5.

(1)(如果)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2)因此,后代没有传述下来,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

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3)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词中重点字词:

(1)千乘,一千辆兵车;摄,夹;师旅,军队;因,接着;饥馑,饥荒。

(2)是以,因此;传,传述;闻,听说;王,王道。

(3)以,用;遇,接触;视,看;行,活动。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6.“美”从哪里来?

中西方哲学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由儒家和道家构成的中国哲学产生了“物我一体”的美学观,而由唯心论和唯物论构成的西方哲学则产生了“物我对立”的美学观。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做好此类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图形的构图特点,二是将所给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首先要细读题干,根据题干提示准确把握图表中的内容,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拟写答案。

本题中该框架图展现的是“‘美’的来源”,细读框架图可以发现,对于“美”的来源,构成体系不同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各自有着不同的认识。

作答时分别将框架里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构成体系以及美学观点准确、清楚地描述出来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点睛】

框架图转换思路:

整体把握图片,结合题干要求确定叙述对象及叙述中心。

读懂框架关系,理解每层点的具体内容。

特别注意箭头横线或框线,它们提示着发展的趋势、走向或范围;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作用。

确定叙述顺序,注意箭头横线的箭头或框线以及横线上的词语。

适当增补字词,组织语言叙述。

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不能被遗漏。

7.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转变风气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解答此题,应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第一空,根据前面的语句可以分析此处要写的是“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第二空,这一句是对前面一句的总结概括;第三空,与前面的“在个人,改变气质”对应。

8.B

9.C

10.A

11.

(1)因此您对上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难了。

(2)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

12.①鲁国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鲁国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

②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

③田常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田常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田常国家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田常的攻劳都不在其中。

13.C

【解析】

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

题中,“臣”是“请往使吴王”的主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君”是“因以兵迎之”的主语,二者意义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

句意:

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

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故选B。

9.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C项,“文中‘甲兵之事’意为‘准备作战武器’”错,原文“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的意思是“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可知“甲兵之事”在文中指“打仗的事”。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题中A项,“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错,原文“故移其兵欲以伐鲁”的意思是“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可知是想转移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并非亲自带兵,选项曲解了“移”的词义;“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于文无据。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题中重点字词:

(1)上,对上;骄,使动用法,使……产生骄纵;下,对下,恣,使动用法,使……放纵无羁。

(2)虽然,虽然如此;加,开赴;去,撤军;之,进兵。

12.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回归原文,按照题干要求,如本题“说说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有哪些”,锁定答题区域,结合文本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归纳,语言要简洁准确。

从“其君恶而不仁,大臣伤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可分析出“鲁国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鲁国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从“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可分析出“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从“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

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可分析出“田常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田常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田常国家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田常的攻劳都不在其中”。

1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

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题中C项,“过:

过错”错,“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的意思是“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过”应译为“非难”。

故选C。

【点睛】

解答文言文断句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

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参考译文: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

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

“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

”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

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

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

子贡就出发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

“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

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矮小,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

您不如去攻打吴国。

吴国,它的城墙高大而厚实,护城河宽阔而水深,铠甲坚固而崭新,士卒精良而精神饱满,可贵的人才、精锐的部队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守卫着它,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

”田常顿时忿怒了,脸色一变说:

“你认为难,人家认为容易;你认为容易的,人家认为是难的。

用这些话来指教我,你是什么用心?

”子贡说:

“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

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

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的有反对你的呀。

现在,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你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攻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国君的关系会一天天地疏远。

这样,对上,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

国君骄纵就要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要争权夺利,这样,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

象这样,那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

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

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得胜利,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的只有您了。

”田常说:

“好。

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

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

”子贡说:

“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

”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子贡一挺身而出,就使鲁国得以保全,使齐国产生内乱,使吴国被打败,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

14.君子是有修养的,有修养的人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是有自己人生之准则与底线标准的,是可以独处一地而又能自得其乐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这不是君子吗?

在《论语》开篇,孔子就说到了这一点。

别人不了解我可以,我还是应当了解别人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可以自得其乐,可以享受孤独,但我不能无视别人的存在,了解别人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也是君子修为的一个途径。

【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微写作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求熟知《论语》论及君子的修养的相关语句,然后选择最看重的一种,先亮明观点,而后围绕观点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具体阐释,注意字数限制。

文段可采用总分式写作结构,开头用一句话引出话题,提出观点,“君子是有修养的,有修养的人是能够耐得住寂寞的,是有自己人生之准则与底线标准的,是可以独处一地而又能自得其乐的”,围绕观点选择相关语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紧扣观点对这两句具体阐释自己的理解,“我可以自得其乐,可以享受孤独,但我不能无视别人的存在,了解别人是为了自己的提高,这也是君子修为的一个途径”。

【点睛】

微写作成文注意事项:

(1)全面审清题意。

审清题干和提示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重点、篇幅等。

尤其重要的是弄清其涉及到的是哪方面的能力。

(2)把握材料。

微写作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常常是创设某种情景,让考生依情景作文;提供一个场景,让考生进行描述,抒发感情,或发表看法,提供一段寓言故事,让考生提炼观点加以论证;提供一幅或多幅漫画,按要求作文;摆出某种现象由此提出问题让考生写评论,谈看法,不论是何种形式,都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同时能跳出材料,领悟内涵,理解题外话,真正洞察材料所暗示的中心,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

(3)内容要精悍。

微作文重在突出某一单项能力,因此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某项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就要求内容要精悍。

(4)注意体裁特点。

描写性的微作文往往是描绘一个特定的场景、描写人物某方面的片断等,写好这类文段,就要围绕中心描绘出最集中、最精彩的场景或人物片断,达到“特写镜头”的效果,体现“精彩”二字。

说明性的微作文,或要求介绍画面,或说明某种事物,或介绍某种方法,或简述某个过程等,写好它关键在于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再围绕这个特征,适当地动用几种说明方法,处理好说明顺序,做到条理清晰。

议论性的微作文常常是结合材料,谈看法、谈感想、谈体会,不外乎从材料中的一个角度或一个方面锤炼出观点,在文中这个观点必须鲜明,不宜大而杂,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