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58单元纲要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4032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6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58单元纲要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三年级语文58单元纲要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三年级语文58单元纲要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三年级语文58单元纲要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三年级语文58单元纲要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58单元纲要和教案.docx

《三年级语文58单元纲要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58单元纲要和教案.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58单元纲要和教案.docx

三年级语文58单元纲要和教案

第五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

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

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授课时间:

13课时

一、单元主题:

壮丽的祖国山河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

《古诗两首》《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癇小兴安岭》是精读课文,《东方明珠》是略读课文。

口语交际与习作,都是围绕着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屗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

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三、学生认知水平

1、在识字方面,三年级学生能运用“熟字加减偏旁”、“偏旁置换”、部件拆分与合并”、“偏旁归类”、数笔画、反义话等方法识字,已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但很多都只能说是一种瞬间记忆,需要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中的不断巩固,才能根深蒂固。

因此,教学中还需对已学过的生字进行复习巩固,并形成一种习惯。

如课后及时巩固,隔天复习一次,再隔一个星期再现一次,再一个月后重现,从而达到永久记忆的效果。

但只能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要以采用家长配合、同学互相交流等方式方法。

此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也是增加学生识字量的一种好方法。

2、写字指导仍不可忽略。

中国汉字千变万化,一点也马虎不得。

结构要正确,上下结构千万不要写成左右结构,哪横长哪横短一定要分清楚,出不出头大意不得。

因此,教师对那些容易忽视的地方一定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可通过趣味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印象,如猜谜语、编儿歌等。

三年级已经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要时刻关注他们的书写习惯,注意书本的整洁。

3、在阅读方面,三年级的孩子基本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而且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最喜欢读童话寓言故事,还有很强的表演欲望。

本单元是优美抒情的课文和诗歌,要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美好,快乐的心情,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挑战。

因此,首先就要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运用创设情境,配乐朗读是一种好方法。

4、在字词句段篇的理解上,他们能较好地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能初步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关键词的意思。

通过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不能在头脑中形成文字表达出来。

因此,根据单元主题内容,编排一个与主题内容有关的口语交际是不可缺少的。

5、开始练习习作,要充分肯定和鼓励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多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本单元的22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36个词语。

2.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5.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式理解词语意思,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如:

开、回、出、来、抽出、密密层层、封、严严实实、飞舞、积满等。

6.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围绕“风景优美的地方”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

7.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五、单元知识体系(见单元目标导学)

六、教学整体构思与教学建议

1.整体构思

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和二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本单元时,将新旧两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对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

在进行单元整体回归时,要注意拓宽学生的视野,由本组课文生发出去,不要局限于本组课文。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可以按照“学生预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词句,细读品位──回顾全文谈感受”的模式进行教学,生字词语的教学视具体课文随机而定,可以集中教学,也可以随课文学习。

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课文时,教师不必条分缕析,可以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比较。

2.具体建议

古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

配画、配乐、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师指导古诗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

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

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可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

如,学习内容的选择:

你最喜欢西沙群岛的什么,请你选择读一读,能读出喜爱的感情吗?

学习方法的选择:

你们小组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开展交流、讨论?

你是怎样背出你喜欢的段落的?

练习形式的选择;你是说一说、写一写还是画一画“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第2──5自然段结构、写法相似,根据课文的这个特点,适宜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可以自定段落,自选学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东方之珠”》一文是略读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与同学的讨论交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3课时。

七、课程资源开发

1.利用好网络资源:

教学本单元可以参考的网站有:

(http:

//www.lbx777.com/、http:

//www.chinanansha.com)等。

2.利用好图书资源:

介绍祖国各地名胜古迹、优美风景的系列课外读物是本单元参考的主要书目。

另外,《唐诗三百首》中有许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名句,读一读,背一背,对我们理解本单元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着极大的帮助

3、书目推荐

《徐霞客游记》、《出入山河》、《绿野仙踪》

八、课时分配:

第17、18、19课各两课时,单元主题导学课,单元综合课各1课时,成果展示课2课时,单元作业2课时,矫正课1课时,共计13课时。

课题

21、《寓言两则》

学习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学写10个字。

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课前准备

投影

学生活动

教师导学

个性修改

 

学生交流寓言故事

 

学生探讨这个成语中不理解的字

交流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学生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猜丢羊的原因

 

学生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评议

 

自由读1—4节,思考: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集体交流

 

注意“窿”读轻声。

 

齐读这句话

 

学生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学生读出劝告的语气。

 

猜猜养羊人心里怎么想的

 

同桌分角色朗读。

学生试背对话

 

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

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学生试着表演这个片段

 

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用“从此”造句。

背诵第5节。

 

学生体会寓意

 

学生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学生仿照例子说话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进行评议

 

学生交流通过这篇课文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学生交流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

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

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

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

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

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指导学生书写。

(3)齐读这句话。

(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

引读前两句。

(5)理清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

(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

指名读,评议。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

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

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

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是怎么想、怎么做?

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2)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3)他的想法对不对?

从哪儿读出?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6)“从此”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5)理清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2、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亡羊补牢》这个故事,这节课咱们再学习一篇寓言故事:

南辕北辙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

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

这个人是谁呢?

把它们找出来?

 4、师:

出示:

---虽然---可是---

(1)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

板书:

不解、告诉、诚恳

6、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7、学生进行评议

8、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想象:

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  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  反馈交流

4、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

2、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故事会”

课堂检测

一、我会读拼音,写汉字

   huǐ    diāo    kūlong   pánchan  quàn

  后( )  ( )走  (  )   (  ) ( )告

二、我会填空

  1、《亡羊补牢》的发展顺序是:

(  )羊→(  )羊→(  )羊。

  2、《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   )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    )方。

朋友(    )他走错了,他却(   )。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教后反思

课题

22、《科利亚的木匣》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学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复述。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活动

教师导学

个性修改

 

学生默读课文。

读完后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2)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挖木匣的?

 

学生交流

 

学生理解5步找到箱子的原因。

 

学生讨论:

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

人在变化?

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学生读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

 

学生口头造句

 

学生交流学完这篇课文后明白了什么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科利亚的木匣》。

(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

(找出关键词:

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

读完后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

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思考:

1、默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2)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挖木匣的?

2、交流,相机理解:

(1)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

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2)“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

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3)“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

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

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

“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

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4)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从幻灯演示中,明白了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3、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

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

人在变化?

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

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

”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

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

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

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五、拓展延伸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

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

如:

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

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

如:

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

“算术真有用。

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六、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课堂检测

一、读句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德国法西斯快要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决定把木匣子埋起来。

  2.坑已经挖得深了,还是没有找到木匣子。

  3.科利亚放好了木匣子,盖上土,用脚踩实了,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二、比较下列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然后分别造句。

  突然                                

  果然                               

  仍然                                                              

三、找出下面一段话中用错的字,并改正过来。

  炕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近炕里。

木匣成着个种个样好完的东西,有兵鞋、小爷头、小手据和其他小完意儿。

他放好了木匣,益上土,用脚彩实,还在上面散了一层细砂,兔得被人发现。

  正确的字依次是:

               

四、科利亚为什么最后能找到木匣?

说明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

一切都在起变化

教后反思

课题

23《科利亚的木匣》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学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复述。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活动

教师导学

个性修改

 

学生默读课文。

读完后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2)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挖木匣的?

 

学生交流

 

学生理解5步找到箱子的原因。

 

学生讨论:

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

人在变化?

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学生读句子,理解句子的含义

 

学生口头造句

 

学生交流学完这篇课文后明白了什么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科利亚的木匣》。

(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

(找出关键词:

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

读完后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

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思考:

1、默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

(2)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挖木匣的?

2、交流,相机理解:

(1)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

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2)“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

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3)“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

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

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

“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

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4)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从幻灯演示中,明白了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3、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

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

人在变化?

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

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

”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

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