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3834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2.docx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2.docx

高三语文专题检测12

专题检测(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诗)

(时间:

90分钟 满分:

90分,每题6分)

1.(2013·安徽黄山七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剑客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1)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剑客形象?

请做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的能力。

阅读时,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般来说,注意诗的题目“剑客”,注意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综合运用的描写手法,如本诗中的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一定要结合诗句概括出形象的特征、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答案:

塑造了一个精心学艺、豪侠仗义、充满自信的剑客形象。

十年,剑客呕心沥血磨出一剑,而这柄锋利无比的剑却还未试过锋芒。

现在遇到了“君”,剑客马上来个毛遂自荐,请您看看我的宝剑,天下哪有冤屈和不平,我将奋勇上前。

一个满怀豪情壮志、带着侠义正气的剑客形象跃然纸上。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先明确概念,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如文学创作中各种叙述、描写以及讽刺、夸张、象征、比喻、对比、借代、拟人、排比、对偶、层递等方式。

后结合诗句赏析。

诗中运用了比喻、托物言志等手法,结合诗句具体赏析即可。

答案:

“剑客”是诗人自喻,“霜刃”即剑之锋芒,比喻自己的才能,自己寒窗苦读十年,真才实学还未施展,宏图大志未能实现,但愿有朝一日能够大干一番。

诗人托物言志,借此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兴利除弊的人生理想。

2.(2013·江西南昌高三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日杂诗

[清]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①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注】 ①玉漏:

玉做的计时器。

(1)这首诗写夏末秋初之“凉”,别开生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注意分析诗中字、词的含义时,首先要考虑此字在原句中是否运用了表现手法,若有,一定要指明,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扣住感情作答。

此题“凉”运用了手法即感官角度,因天气变凉,作者先从枕席上感受到,同时又希望梦中依旧清凉,这就写出了“凉”给作者“惬意”之感。

答案:

先写自身的触觉,身下枕簟凉爽宜人;再写好雨送我入梦,梦境依旧清凉,奇妙地写出了“凉”的惬意。

(2)“万荷叶上送秋来”和周邦彦《苏幕遮》中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相比,在描写角度上有何不同?

分别写出了荷叶的什么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作答此题要从写作角度入手分析有何不同。

答案:

陈诗从听觉角度来写,周诗从视觉角度来写。

陈诗写出了雨打在荷叶上所形成的声势,周诗写出了荷花在雨水晒干后亭亭玉立的风姿。

3.(2013·山东潍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请赏析颔联中“生”“满”两字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炼字。

炼字要注意看每个字所涉及的对象,从诗歌中看“生”与“满”均在写景的句子中,对写景设境有好处,从此考虑答题就稳妥了。

答案:

“生”即生发,阵阵凉意从松林、月光中生出,弥漫整个山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色的清冷。

“满”即充满,清风鸣泉交相呼应,萦绕耳际,以动衬静,精妙地写出了山中的幽静。

(2)对尾联中诗人表现出来的心态,有人认为是焦急,有人认为是平和。

你认为是哪一种?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文思想内容。

本题看似探究题,实则是情感问题,诗中内容体现在一个“待”字上,在等待时是“急”还是“平和”,关键是把诗文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合理区分,相应寻找属于个人观点的佐证内容。

答案:

观点一:

焦急。

诗歌前三联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时间的推移,夜色已深;故人期而未至,“孤”字更流露出诗人的焦急心态。

观点二:

平和。

诗歌前三联描写了一幅静谧清幽的山中美景,表现了诗人心境的闲适;故人期而未至,诗人抚琴等待,足见诗人心态的平和。

4.(2013·汕头市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北山①

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 ①北山:

即钟山,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1)请分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①能够点明“拟人化手法(或化静为动)”;②能够结合诗句分析,应扣住“翠绿的泉水”;③能够答出效果:

“生动传神”的效果;或者答“表现出作者对北山春光的喜爱之情”。

答案:

“输”字用了拟人化(化静为动)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

(2)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此题首先要注意诗的背景,此诗作于王安石晚年隐居之时,同时“坐久”、“细数”、“缓寻”、“归迟”等词,可见隐居生活的从客、悠闲,同时隐约中又能感觉到做为政治家的王安石的内心的忧愁。

答案:

①诗人悠闲地数着落花久坐,又慢慢地寻着碧绿的春草回家。

②“坐久”“归迟”表现出诗人的从容不迫,悠闲自得。

③“细数”、“缓寻”则暗含了一种百无聊赖的闲愁。

5.(2013·天津和平区高三质量调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首联写了哪些意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了“春江”之水(暗含江边之“堤”);写了“密树”(点出堤上之“柳”);写了(听)啼莺。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案: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

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今昔盛衰的伤感之情。

与尾联形成呼应。

(3)简析“雨香飞燕促”中“香”字的妙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能力。

解答炼字题,一般分两步:

一、解释该字的意义,这是鉴赏的基础;二、鉴赏该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并与下句“风暖落花轻”相呼应。

6.(2013·江西省重点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写暑热的?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诗歌手法并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此题要求熟练掌握诗歌手法,作答时从描写“暑热”的词句入手。

答案:

①比拟(或拟人)。

暑旱难耐,清风也无能为力,落日插上翅膀飞上高山;②对比(衬托)。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里的“天”注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汉”(指银河)干涸,这与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

或者首联东风无力与落日酷热形成对比(或以东风无力衬托落日酷热);③虚实结合,诗人由现实中的“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传说中的清凉世界,突出了暑旱之苦。

(答出两点即可。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具体诗句作出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作者思想感情及观点态度的能力。

前四句主要是写暑旱酷热,抒发诗人苦于暑热,憎恨“热”、“天”之情;后四句意为尽管昆仑有积雪,蓬莱常遗寒,诗人也不忍心舍弃天下,独自一人前往,重在抒发诗人愿与天下共苦难的豪情,显示其博大的胸襟。

7.(2013·银川、吴忠部分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

(1)~

(2)题。

马诗

[唐]李贺①

此马非凡马,房星②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 ①李贺:

祖先为唐皇室后裔,后家道衰落。

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科考。

②房星:

天马之星,是天上的星宿。

(1)请你用三个词语概括诗中马的形象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马”的形象特征:

①出身高贵或非同寻常(“非凡马”“房星”);②怀才不遇或境遇不好(“瘦骨”);③素质一流(“铜声”)。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托物言志。

借素质一流却境遇不好的“马”的形象来抒发自己才华超群却不被重用的怨愤之情。

②虚实结合。

“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化虚为实,将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形象描绘出诗人恰似这匹瘦马,虽才情卓绝却景况凄凉的现状。

③夸张。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一句中,马虽“瘦骨”却“带铜声”,用夸张的手法着力表现马的剽悍无比,素质超群。

这匹马也是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诗人的写照。

(答出两点即可)

8.(2013·长春第二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

(2)题。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①

元好问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②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注】 ①本诗写于正大五年戊子(1228年),金将领完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

②百年:

代指人生,这里指诗人自己。

(1)请分析诗歌前两联描摹雨景的精妙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听觉与视觉相融合,首联先写雨前树声、蛙鸣,后写大雨突至的画面,引人入境,动人心魄。

②侧面烘托,颔联借长江的浪涛和天地合围的情形来侧面烘托出大雨磅礴的气势。

(从修辞的角度答出比喻或夸张,分析合理亦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通过描绘大雨气势磅礴、雷霆万钧的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突然而至的大雨的欣喜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对金击败蒙古军的喜悦之情。

9.(2013·石家庄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琴茶

白居易

兀兀①寄形群动内,陶陶②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

【注】 ①兀兀:

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

②陶陶:

和乐貌。

③渌水:

琴曲名。

④蒙山:

茶名。

即蒙山茶。

(1)诗歌的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总起全诗,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

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

这两句直接抒发感情,引出颔联、颈联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作铺垫。

(2)诗中描写了作者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之情,也表达了自己一生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怀。

②颔联、颈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

③尾联表达了作者一方面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

10.(2013·广东湛江高三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唐]钱起

泉壑带茅茨①,云霞生薜帷②。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注】 ①茅茨:

茅屋。

②薜帷:

薜荔墙帷。

(1)诗的颈联“闲”“迟”两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运用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写了这里的鸟与花。

白鹭早早的休息,只一个“闲”字就充分说明了这里的幽静:

鸟儿少有人打扰,便可过着悠闲舒适的生活。

秋花迟迟不肯落下,说明这里的环境适宜它们生长,可久驻枝头。

写鸟、花意在突出书斋环境的清幽雅致、清新宜居。

答案:

“闲”和“迟”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白鹭的悠闲和山花的迟落,突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衬托出诗人闲适和喜悦的心情。

(2)结合诗句内容,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诗题中我们就不难看出这是一首邀请朋友赴约的诗歌,诗人着力刻画他的书斋的清幽雅致,意在表达对杨补阙的盛情,期待他能如期来访,而这些主要是通过对书斋周围景物的准确、细腻的描绘来实现的。

答案:

前三联写了书斋附近幽静清新的美景,突出了诗人欣喜愉悦的心情,尾联写家童打扫着满是松萝的小径,突出表现诗人对友人来访的期盼(或“邀约的诚意盛情”)

11.(2013·湖南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第二句中的两个“自”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

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答案:

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2)请结合全诗,赏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对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

“孤舟”写出了作者旅途的孤寂。

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也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

答案:

以景作结,“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

12.(2013·福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①桃花红似锦,生憎②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 ①不分:

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分”,一作忿。

②生憎:

犹言偏憎、最憎。

(1)结合第一联和第二联,请简要分析作者送别路六而内心悲愁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诗从“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不接着写相逢和送别,而突然插入“更为后会知何地”。

四句蕴含了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后会无期的悲哀。

答案:

要点:

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后会无期。

(2)诗中的风光是明艳的,而作者偏说“不分”、“生憎”,此系运用何种手法?

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人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乐景衬哀情。

答案:

乐景衬哀情。

本诗通过红火的桃花、洁白的柳絮等意象描绘剑南的无边春色,反衬出作者送别友人时的无尽哀愁。

(若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13.(2013·武汉市五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箫关①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②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 ①箫关:

古关塞名。

②幽并:

指幽州和并州。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一个“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明林中空空,一片萧瑟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荒僻之感。

诗人还以寒蝉凄切的鸣叫声,进一步烘托边塞的萧条荒僻。

三四两句,一方面从戍边将士“出塞入塞”中,暗示这秋高马肥的季节,边塞形势紧张,一方面又从萧关内外处处是黄芦枯草的凄清环境描写,来显示将士守卫边地的艰苦。

答案:

一个“空”字,以蝉鸣反衬出桑林的静寂,呈现出了边关的孤寂,一个“寒”字,以塞外满目的枯草映衬出了边塞的悲凉。

二字的运用表现了边塞将士战斗生活的艰辛。

(2)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试简析作者对这两种人的态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

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并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

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答案:

作者对保卫边防,浴血奋战,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对只尚空谈而游手好闲的“游侠儿”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14.(2013·苏、锡、常、镇四市情况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刘长卿在前两句之中巧妙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