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35677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1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方式

课程导入

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的地球诞生有多少年了吗?

大约46亿年。

她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美丽家园,请大家欣赏视频《美丽中国》。

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高大的山脉、蜿蜒的河流、广阔无垠的沙漠和草原,那这些内容是自地球诞生之时就在的吗?

是与不是我们不能够信口开河,口说无凭,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吗?

出示喜马拉雅山脉的海相生物化石图片,说明这里确实经历过海陆的变迁,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

是什么力量促使其发生变化的呢,根据能量的来源,我们把它划分为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内容: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创设问题情境

 

视频导入

素能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掌握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

3.通过探究地质构造的实际意义,提高地理实践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学生齐读

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请大家学生用三分钟时间阅读课本P29-30,完成辅助学案表格一。

自主探究

交换批阅

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

过渡:

根据自主探究环节,我们知道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又使地表趋于平坦。

结合中国西高东西大致呈三级阶梯的地形,我们可以得出,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内力。

那么它在促使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势必会在岩层中留下一些抹之不去的痕迹,我们称之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概念:

常见的类型:

褶皱和断层

自主探究

褶皱:

1.背斜和向斜

2.区分方法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过渡:

图片展示褶皱构造,提出坚硬的岩层怎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呢?

道具演示。

左右手代表内力作用使地壳运动时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坚硬的岩石也会发生弯曲变形。

仔细观察,弯曲变形有两种形态:

向上弯曲和向下弯曲。

结合动画演示,认识背斜和向斜。

出示两幅图片,辨别背斜和向斜,得出第一种区分背斜、向斜的方法:

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

过渡:

从地貌类型的角度来判断,它们又分别属于哪种地形?

帮助区分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两种概念,得出褶皱形成早期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承转:

背斜一定成山,向斜一定成谷。

不一定,有时也会出现地形倒置。

请大家仔细观察动画演示思考:

背斜和向斜处发生了什么?

形成了什么地形?

原因又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三分钟,并由小组代表发言。

老师使用软管演示并解析:

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出示图片向斜山,并总结褶皱形成晚期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过渡:

由此可见,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可见在野外,我们不能简单的依据地形来以貌取人,判断它属于背斜还是向斜,这样可能会犯错。

出示野外山地图片,引导学生在野外地表可能会有植被覆盖甚至是掩埋与地下,我们也无法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来判断它是早期的背斜山,还是晚期的向斜山。

那么还有什么其他方法来区分背斜和向斜呢?

教师使用课本进行演示,得出:

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

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

课堂小结

 

动画展示

 

道具演示

 

分组讨论

 

读一读

记一记

断层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当岩层受到的压力超过它的承受限度,就会发生断裂,引出断层的概念,并引导找出关键词断裂和错位移动。

出示图片展示断层构造。

过渡:

那么断层又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采用动画演示断块相对下降形成谷地,举例: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采用动画演示断块相对抬升,形成山地。

举例:

陕西华山、江西庐山。

在断裂面附近形成陡崖,可开展攀岩等旅游项目。

图片展示,在断裂线附近,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往往会有河流发育。

总结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断层上升,形成山地,称为断块山。

如庐山、华山、泰山;断层下沉,形成谷地。

如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断层面一侧形成陡崖,如华山北坡大断崖;

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河谷。

多媒体动画展示

 

图片展示

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

过渡:

两种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我们就学习完了,那么学习地质构造有用吗?

请大家阅读课本P32,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并通过对点演练1、2加深理解。

总结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

问题探究

小组讨论

读一读,记一记

对点演练

1.油、气、水密度大小

2.背斜:

天然拱形,结构稳固;不易有地下水渗漏

学生讲解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老师引导

学生总结

当堂达标

承转:

大家对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掌握如何呢?

我们可以通过当堂达标的联系进行检验。

学生到黑板进行板演,老师点评。

质疑反思

在本节课中,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作业布置

虽然本节课所学的内力作用,在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不曾停歇。

它们又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学情分析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1课时)

对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中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上节学习三大类岩石中,学生已经较为熟悉;对于“板块构造”,学生在初中已经有所涉及,所以学生对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等相关概念较为陌生,容易把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混为一谈。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运用实例图片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清差异。

关于内力作用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内容较为抽象,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多媒体动画、书本、软管等道具来演示,加深理解。

关于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学生也缺乏相关的实践体验,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加以辅助练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效果分析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1课时)

在这节课中,对于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这些基础知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对于较为抽象的内容,如地壳运动引起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褶皱,使用道具模拟演示;对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难点内容,则通过观察动画演示、问题诱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对于学习地质构造的意义,则通过具体的问题案例来进行;这样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探究问题本质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地理实践力,突出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分析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1课时)

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

教材介绍了内、外力作用的概念、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教学重点】

1.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3.学习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教学难点】

1.褶皱和断层、背斜和向斜的区分判断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分析

辅助学案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表格一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力来源

地球部的

能。

地球部的

能、能

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

搬运、等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变的

把高山,把洼地,使地表趋于。

补偿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