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色素分离过程中如果滤液细线触及石油醚,会缩短得到四条色素带的时间
15.下图表示人体某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的部分变化曲线(体细胞核DNA含量为2N)。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a段核DNA复制
B.b段出现23个四分体
C.d段染色体的数目减半
D.e段不含姐妹染色单体
16.若将果蝇精巢中某个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DNA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然后该细胞在非同位素标记的环境中进行了某种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有的无放射性,则该细胞(染色体正常分配)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及形成该现象的原因是
A.有丝分裂,在分裂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
B.有丝分裂,在细胞分裂前期由细胞两极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
D.减数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了着丝点的分裂
17.下图是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已知该地区10000人中有1个白化病患者,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1号携带白化病基因的可能性是1%
B.3号和4号生一个肤色正常女孩的可能性是3/4
C.10号所患的两种遗传病,其致病基因来源于2号
D.12号与一个正常女性结婚生出患白化病的后代的概率是1/303
18.减少植株之间的叶片相互遮挡可提高玉米的产量。
玉米茎叶夹角是由多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如玉米茎叶夹角由A(a)、B(b)、C(c)三对基因控制,且基因型为aabbcc植株的茎叶夹角度数为x,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茎叶夹角度数减小y。
不考虑环境因素,现要通过自交培育最适合密植的植株,则适合做亲本的植株中茎叶夹角最大为
A.x-yB.x-2yC.x-3yD.x-4y
19.豌豆是二倍体植物,取自然状态下的一株高茎豌豆(DD)和一株矮茎豌豆(dd)进行杂交,得到的F1在幼苗期经低温诱导使其发生变异并发育至成熟,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F1进行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
矮茎=35:
1
B.经低温诱导和秋水仙素诱导豌豆幼苗发生变异的原理相同
C.F1经低温诱导所发生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且这种变异可以镜检
D.F1经低温诱导得到的豌豆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20.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
现有四种纯合子的基因型分别为:
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①和③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
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②杂交所得F1代的花粉
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
D.若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均为蓝色
21.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
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B.F组可以分离出S和R两种肺炎双球菌
C.F组产生的S型肺炎双球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A、B、C、D四组
22.下图是遗传育种的一些途径,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若要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图示新品种小麦,可选图中E→F→G的育种方法
B.H→I、J→K都必须用到与G过程相同的技术操作
C.由F1→F2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D.图中的遗传育种途径,A→B所表示的方法具有典型的不定向性
23.右图A、B、C代表不同的种群,已知A和B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C作为食物来源。
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太清楚A和B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A和B在一起还能进行自由交配,则他们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
B.A和B的关系只有是竞争关系
C.若A和B仍然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共同的基因库
D.A和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了它们朝着一定方向进化
24.右图表示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相对含量的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处生长素相对含量最多,体现出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图示结果可说明生长素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a处产生的生长素可运输到b处,但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D.b、d两处生长素相对含量相当,对细胞所起的作用也相同
25.右图是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变化曲线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b段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造成的,且不消耗ATP
B.bc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Na+内流造成的,也不消耗ATP
C.cd段膜电位变化的原因是Na+外流、K+内流,此过程消耗ATP
D.引起b时刻膜电位变化的因素一定是局部电流
26.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
B.甲处的某种激素可提高下丘脑神经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
C.食物过碱可引起甲处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
D.下丘脑神经细胞、甲、乙三部分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下丘脑神经细胞
27.为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作用,分别测定狗在正常情况、阻断副交感神经和阻断交感神经后的心率,结果如右表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脏搏动减慢
B.对心脏支配占优势的是副交感神经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
D.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可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28.下图为长跑运动员长跑时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浓度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曲线表示胰岛素的含量变化,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B.4h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持续增强
C.随着曲线b的上升,血糖浓度不升反降
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29.右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生产者和B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B.①②④⑥⑦为CO2形式,③⑤为有机物形式
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
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
30.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假设每种生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比例相同,每条食物链的能量传递效率均为10%),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除图中所示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中有5条食物链,只有一种生物处于第三营养级
C.若鲫鱼增重1kg,至少需水草15kg
D.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绿藻大量增殖,会持续提高鲫鱼的产量
高三年级考试
生物试题2016.1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共5个题,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50分。
31.(10分)下图为真核细胞结构及细胞内物质转运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细胞中的⑤,制作的临时装片中的叶片要随时保持状态;观察④,需用染液作为专一性染料。
除④⑤外,图中双层膜包被的结构还有(填序号)。
(2)若该细胞为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则细胞中不应该具有的细胞器是,图示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
若该细胞为人体的唾液腺细胞,细胞核内转录产生的mRNA经一系列加工后穿过转运到细胞质中,唾液淀粉酶初步合成经内质网加工后,通过运输到中进一步加工成熟。
(3)多数生物的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
下图所示的某mRNA部分序列中,若下划线“0”表示的是一个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则该mRNA的起始密码子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4)如果控制某肽链合成的基因中失去了一段碱基序列,结果控制合成的肽链反而变长了,其原因可能是该基因转录的mRNA上。
32.(8分)下图表示温度、光照强度对大豆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请据图回答。
(1)温度为15℃,光照强度为4Klx时的光合速率小于光照强度为10Klx时的光合速率,其原因是光照强度为4Klx时光反应产生较少,影响(CH2O)的生成;此温度条件下,光照强度为5Klx时的真正光合速率是________mg/(cm2·h)。
(2)温度为25℃时,植物叶片先暗处理1h后,再在12Klx的光照条件下光照2h,光照后与暗处理前,1cm2叶面积上的重量变化是。
(3)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大豆是否适宜温湿环境中生长,让大豆和玉米间行种植进行实验,请分析完善实验设计(实验条件符合要求):
①将该大豆种植园均分为两块,分别标为A组、B组,其中B组为实验组。
②,对两组进行相同的栽培管理。
③在玉米生长的不同时期,分别测量A、B两组大豆的。
④如果,则说明他们的设想是正确的,原因可能是间作玉米能提高环境的,提高大豆的胞间CO2浓度等。
33.(11分)甲型H1N1流感病毒表面有一层脂质包膜,膜上有糖蛋白突起,是引起冬季流感的主要病原体,患者常表现为畏寒、发热、头育、全身酸痛、乏力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侵染人体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使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从而引起人体免疫功能降低。
(2)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经摄取处理后,病毒表面的糖蛋白突起被传递给细胞,刺激该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在免疫学上称作。
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细胞免疫发生作用,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该过程:
流感病毒→→靶细胞裂解死亡。
(3)研究表明:
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其一方面通过神经支配,使,减少散热;另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进产热,从而引起发热症状。
此时,体温调节中枢细胞的膜内电位为。
发热时,体表与外界温差增大,体表散热增多,皮肤内感受器兴奋,继而引起畏寒的感觉。
(4)全身酸痛是由于流感病毒影响了机体呼吸机能,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增多造成的,该物质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浆中等离子发生作用,以维持血浆PH值的相对稳定。
34.(9分)下表是某河流干涸后,群落经历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中,部分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
回答下列问题: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艾蒿(株/平方米)
5
10
6
3
1
1
白杨(株/100平方米)
0
1
2
4
8
8
鼠(只/100平方米)
0
1
2
4
8
16
(1)判断该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的依据是。
从第3年起,艾蒿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
(2)白杨林的出现既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创造了,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由于鼠对捕鼠器有记忆,重捕获的机会减少,则所得数据比实际结果。
几年后,鼠害日益猖獗,有效降低鼠种群密度的措施有。
(4)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第6年植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有关情况。
图中数据表示各部分有机物中的含碳量,单位kg/(hm2·a)。
若将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折合为葡萄糖进行计算,已知1kg葡萄糖储存的能量为1.6×104kJ,该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00hm2,则第6年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
⑤中的“不可利用”部分是指中的含碳量。
35.(12分)图甲所示为家兔体内物质B的形成过程,基因G与H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图乙表示家兔的两条性染色体X、Y,其中同源部分(图中I片段)上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非同源部分(图中II1、II2片段)上的基因不互为等位基因,且家兔的某种抗病性状受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D控制。
请回答:
(1)据图甲分析,家兔体内能产生B物质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两只不能产生B物质的家兔杂交,F1全都能产生B物质,则两亲本对物质A的合成情况分别是。
F1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能产生B物质的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3)若家兔的雌、雄个体均有抗病和不抗病类型,则控制该抗病性状的基因不可能位于图乙中的片段,具有该抗病性状的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
(4)控制家兔毛色的基因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其显隐性未知。
一对毛色正常的家兔交配,产下多只家兔,其中一只雄兔的毛色异常。
假定这只雄兔能正常生长发育,并具有生殖能力,后代可成活。
为探究该兔毛色异常的原因,用上述毛色异常的雄兔分别与其同一窝的多只雌兔交配,得到多窝子代。
请根据实验结果预测原因。
①如果每窝子代中毛色异常兔与毛色正常的兔比例均为1:
1,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亲本中的一个基因发生突变的直接结果,因为。
②如果不同窝子代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窝子代中毛色异常兔与毛色正常兔比例是1:
1,另一种是同一窝子代全部表现为毛色正常兔,则可推测毛色异常是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