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1968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明清时期,我国不断遭受西方殖民者侵扰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封建制度衰落B、明清时期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C、西方资本主义兴起D、明清时期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

2.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

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3.《贞观长歌》是我国当代著名电视剧,塑造了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开国功臣魏征、房玄龄等杰出人物形象。

下列有关虚拟景象,有可能出现在该电视剧中的是()

A.唐太宗聚精会神阅读《西游记》

B.御书房里悬挂着《清明上河图》

C.宰相房玄龄用楷书撰写政事奏折

D.魏征高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在于()

 A.郡、县与诸侯国的区域大小不同

 B.郡守、县令与诸侯的权力不同

 C.郡守、县令与诸侯王的产生方式不同

 D.郡、县与诸侯国的作用不同

5.著名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最早出现在()

A.西周B.战国C.秦朝D.西汉

6.《后汉书》载:

西汉时,诸侯王“官职皆朝廷为署,不得自置”。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壮大皇族力量B.保证诸侯利益

C.加强中央集权D.笼络王侯人心

7.《汉书》记载: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为此,西汉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郡县制B.三公九卿制C.部分恢复分封制D.三省六部制

8.2013年4月26日凤凰网历史频道登载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的文章指出:

“科举制度自宋以后,越来越寻求地区的分布平衡,每一小县份都会有人进入科举系统,甚至于最后进入中央的管理系统。

”科举制的这种发展状况()

A.体现了选拔官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B.实现了中央官员地域来源的平衡性

C.保持了官僚集团的地区平衡性                 

D.实现了国家权力对全社会的开放

9.南宋时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其规定:

官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已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

实行回避制度,主要目的是()

A.防止官员贪污腐败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D.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10.江苏连云港尹湾出土的《集簿》载:

西汉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前后的东海郡“县、邑、侯国卅八:

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

材料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是(  )

A.“推恩令”彻底废除了分封制B.东海郡是当时最大的郡

C.侯国与郡是平行的地方行政单位D.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

11.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工部尽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

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部门执行。

这种制度最可能出现在()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12.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3.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

这说明(  )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相位望隆重,皇帝也礼让三分

C.丞相中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

14.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15.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

A.分封制的实行B.察举制的实行

C.郡县制的实行D.科举制的实行

16.史载,有一个叫韩南老的人,考中了进士,很快便有人来向他提亲,他作了一首绝句表明自己的态度:

“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

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材料最能说明()

A.该人表明了自己拒绝的态度B.该人知识渊博,但家境贫寒

C.该人把学业看的比婚姻重要D.科举制度造成的人生悲剧

1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一察举制一九品中正制一科举制”的历程。

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对应的是()

A.“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18.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

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

——摘自《明史刑法志》

“凡官吏受财者,计赃科断。

”“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卖买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

——摘自《明律·职制律》

“凡牧民之官失于抚字,非法行事,激变良民,因而聚众反叛,失陷城池者,斩。

——摘自《明律·兵律》

“山东布政使储蜒、张海,按察使刘本等坐纵盗诛。

——摘自《明史·成祖本纪》

材料二:

朱元璋说:

“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

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摘自《明太祖实录》

(1).材料一反映出明初吏治有何特点?

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二反映了朱元璋的思想认识是什么?

其吏治措施有何积极作用?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材料三“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

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

(2)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对于这些观念,你怎样评价?

(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材料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生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开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新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21.材料一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

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一一摘自《文献通考》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一一摘自《朱子语类》

(1)依据材料,概述两则材料对宋初改革的不同评价。

你认为影响对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不同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2)有人说,这一时期通过改革形成了“政治新格局”,你是如何理解的。

全面评价该格局带来的影响。

22.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是全人类的政治发展趋势,是近代以世界各国的政治主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古典民主没落到现代民主萌生,中间长达千余年,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国家先后建立。

但由于国情差异,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特点。

材料三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华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

……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简析形成图一、图二两种不同政治体制的原因。

两种政体为近现代社会政治文明留下的共同的有益借鉴是什么?

(2)若对材料二中造成西方各国政治模式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应从哪些角度思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宪政体制的突出特点。

(4)根据以上材料,你对民主发展历程有何认识?

23.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

“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足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清朝政治体制的演变:

1850年代

初步确立了近代海关制度,主要由外国人操纵,即所谓的“洋关”

1860年代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1901年

清廷宣布设立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清廷下令停止武科举,将新军体制推向全国

1903年

清中央增设“商部”并开始制定各项商律,陆续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

1905年

清廷成立“学部”,从此,教育行政从礼部中独立出来

1908年

清廷公布《各省咨议局章程》,之后,各省代议机构一子议局成立

1910年

中央代议机构——资政院成立

1911年

清廷颁行内阁官制,内阁设立总理大臣、协理大臣及外务、民政等10个部。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材料二中的“任何人”是指什么人?

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

并列举古代雅典为后世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民主运作方式?

(3)阅读材料三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晚清政治发生了哪些变化?

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变迁?

参考答案

1.C

【解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结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明清时期,我国虽处于封建制度衰落时期,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但综合国力与西方差距不大,因此A、B、D都不是主要原因。

15世纪至17世纪被西方史学家称之为“扩张的时代”。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西欧各国先是新航路的开辟,接着便是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我国也不断遭受西方殖民者侵扰如:

1553年葡萄牙入居澳门,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2.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关键信息“西汉初年,马匹少”、“汉武帝初,马匹大量增加”,分析、认知,可知,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称“文景之治”),至汉武帝时代,社会较为稳定,经济也得到较快发展,马匹量自然增多。

可知:

BCD三项的归因,没有依据,具有片面性。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汉代经济的发展·汉初“文景之治”及影响

3.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

A项错误,《西游记》属于明清小说;B项错误,《清明上河图》属北宋张择端的风俗画;D项错误,“大江东去浪淘尽”出自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因此C符合题意。

考点: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的绘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

 4.C

【解析】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产生,而诸侯王则由分封产生,并且是世袭的,郡守与县令则不可世袭。

5.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指的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指的是推行郡县制,地方长官全部由中央任命。

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故选B。

考点:

郡县制

点评:

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6.

C

【解析】

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材料表明,西汉时,官吏的任免权在中央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7.C

【解析】从材料中的“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可知,西汉统治者认为秦速亡的原因是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为避免重蹈秦覆辙,西汉统治者部分恢复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

8.C

【解析】

试题分析:

科举制是选拔官吏的制度,“寻求地区的分布平衡”表明,科举制的发展注重官吏来源的地区平衡性,故C项符合题意。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体现了选拔官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是这一制度实施的意义,不是“寻求地区的分布平衡”的结果,A项错误;通过科举制选拔上来的各地官吏,未必都能进入中央政府成为中央官员,B项错误;任何一种通过能力选拔官吏的方式,都具有国家权力对全社会开放的特征,如军功爵制度,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9.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涉及到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回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所以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南宋回避制度

10.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该题考查西汉的地方管理制度。

西汉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实行的政治制度是郡国并行制度,侯国是分封制的结果,郡下包括县、邑、侯国,说明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即D.当时仍然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题意;故,正确ABC答案选D;而ABC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承秦制·西汉“郡国并行”制

11.D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皇帝直接安排六部进行赈灾工作而无宰相出现其中,这说明宰相已被废除,此事应发生在明清时期,故答案选D,ABC三项时间与题意不符。

综上,本题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与军机处

12.B

【解析】

试题分析: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A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和决策机构,只是供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C错误;D也与史实不符;故选B。

考点:

明朝的内阁制度。

点评:

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制的主要区别:

(1)性质不同:

前者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后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2)权力不同:

前者只有提供意见,后来有票拟的权力,但没有决策权和行政权,决策权和行政权掌握在君主手里;后者是直接的权力机构,掌握实际的行政权。

(3)作用不同:

前者只是顾问和内侍机构;后者与首相共进退,共同掌握行政权,处理国家大事。

13.B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信息看,汉代初年,丞相权力较大,文帝求情后赦免申屠嘉一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故选B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君相矛盾

14.D

【解析】略

15.C

【解析】

试题分析:

官僚制度是制度上的创新。

西周建立的政治体制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

贵族拥有传统的世袭权力,宗法血缘关系制约着政治权力的分配。

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的职官任命制和俸禄制,摆脱了宗法制的约束,以军功赐爵否定了世卿世禄制度。

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度是顺应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需要产生的。

官僚制度也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体制。

因此,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君主专制(最后的决定权归君主)、中央集权(郡县集权于中央)、官僚制度(流动性择优雇用)是秦开创的大一统君主中央集权体制的三大要素。

考点:

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点评:

贵族政治下,贵族拥有自己的封地,世代享有特权,实行世袭制的传承方式。

官僚政治下,官员由中央任命,没有封地,衣食俸禄,官位不能世袭,属于“流官”。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政治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化。

16.D

【解析】

试题分析:

从诗中看,该人中举时已经73岁了,这一点足以说明了科举制度造成的悲剧,答案选D。

ABC三项都不符合题干的意思。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名师点睛】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在社会呼吁公平、公正,“考碗”之风日盛的今天,选官制度尤其显得重要,在今后复习中要特别关注。

命题的角度往往以科举制度的内容、作用入手,考查其历史进步性;可以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联合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沿革、特点及其评价。

同时,考生还应结合世界史上的其他国家的选官制度进行横向联系,以此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17.A

【解析】

试题分析:

科举制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开始于秦朝,隋炀帝设进士科,唐朝以后逐渐完善。

A项的表述符合科举制。

B说的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C说的是商周时期的世官制;D说的是汉朝的察举制。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18.

(1)特点:

明初统治者注重用法律制度重惩赃吏;对执法犯法的官员加重其刑事责任;注重用严厉的刑法惩治擅权失职之人。

(6分)目的是要督促百官忠于职守,维护和提高封建国家官僚机构的统治效能。

(2分)

(2)朱元璋认识到封建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会危及政权的巩固,应当严惩。

(2分)积极作用是在一定限度内缓和社会的矛盾,促进社会安定。

(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材料可直接概况出明初吏治的特点,即是明初统治者注重用法律制度重惩赃吏;对执法犯法的官员加重其刑事责任;注重用严厉的刑法惩治擅权失职之人。

而目的是要督促百官忠于职守,维护和提高封建国家官僚机构的统治效能。

材料“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蠢害百姓的,决不宽恕”可看出,朱元璋认识到封建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会危及政权的巩固,应当严惩。

其吏治措施积极作用是在一定限度内缓和社会的矛盾,促进社会安定。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朝吏治

19.

(1)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文学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

(3分)

(2)风气:

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

观念:

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2分)

评价:

一方面有利于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另一方面读书实用、功利主义,产生读死书,死读书现象。

(2分

(3)宗法制;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

(2分)

(4)科举制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官吏,提高官员素质;科举制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科举制具有公平性,有利于调节社会秩序;科举制也有局限性。

(3分

【解析】略

20.

【解析】略

21..

(1)材料一认为宋初的改革使社会安定,战祸平息;材料二认为它造成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溃败,北宋灭亡。

因素:

评价者的立场不同、史学素养不同、占有的史料不同等。

(8分)

(2)“政治新格局”是指确立了“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

评价: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但也导致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

(7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在做此题时首先一定要明确宋初改革指的是宋初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系列措施。

材料一中的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是以天下晏然。

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足以证明材料一认为宋初的改革使社会安定,战祸平息。

材料二中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足以证明材料二认为它造成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溃败,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

(2)宋初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系列措施,通过改革形成了“政治新格局”是指确立了“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新的政治格局。

全面评价该格局带来的影响就是指既要看到该格局带来的积极影响,又要看到该格局带来的消极影响,该格局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是指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该格局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是指导致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是北宋中期就已经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危机。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宋初改革•“政治新格局”

22.

(1)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4分)重视权力的相互制约(2分)

(2)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社会发展道路;三是原有历史传统。

(4分,三选二即可)

(3)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相互制衡。

(2分,答“三权分立”即可)

(4)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民主建设不是恩赐,它有赖于公众的积极参与;民主的形式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