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1856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伤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骨伤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骨伤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骨伤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骨伤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骨伤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

《骨伤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伤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伤科疾病诊疗规范.docx

骨伤科疾病诊疗规范

骨伤科疾病诊疗规范

1、颈椎病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症候诊断

1.风寒湿型:

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

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

脉弦

3.痰湿阻络:

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

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

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病理分型

1.颈型:

枕颈部同,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

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段改变。

2.神经根型:

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实验、压头实验阳性。

颈椎X线示:

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3.脊髓型:

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

椎间隙狭窄,椎体后援增生较严重并突入椎管

CT、MRI检查示:

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4.椎动脉型:

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

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5.交感神经型:

眼睑无力,视物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

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

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6.其他型:

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二、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

急性期患者应首先低枕、仰卧休息3---5天,减少颈部活动。

如患为脊髓型颈椎病,保守治疗无效时,应及时建议手术治疗。

患者在卧床休息的同时,应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1、静脉滴注:

5%葡萄糖250mlivdripqd

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ivdripqd

20%甘露醇250mlivdripqd

地塞米松5mg(递减)ivdripqd

五---七天为一疗程。

2、口服药物:

(1)VB1、VB6等神经营养药物。

(2)、扶他林片每次25mg,每日3次。

痛点明显者:

常用药物有1%利多卡因加强的松龙、维生素B1、B12、5%葡萄糖、丹参注射液,作痛点封闭。

慢性期患者急性期卧床休息5--7天,进行上述治疗,症状基本缓解后,以入慢性期(缓解期)。

1、静脉注射:

①、以颈部疼痛为主

5%葡萄糖250mlivdripqd

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ivdripqd

20%甘露醇250mlivdripqd

②、以眩晕为主

5%葡萄糖500mlivdripqd

天麻素注射液0.6givdripqd

十天为一疗程。

2、口服药物:

(1)、独一味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2)、芬必得每次300mg,每日2次;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1、风寒湿型:

治法:

治以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

蠲痹汤加减。

川桂枝、羌活、威灵仙、秦艽、川芎、当归尾各10g、葛根20g、天麻、炮甲珠各9g、炒神曲12g。

2、气滞血瘀:

治法:

治以疏肝理气,和血化瘀。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川芎、枳实、香附、陈皮、厚朴各10g、白芍、半夏各6g、甘草5g。

丹参15g、地龙12g、夜交藤20g。

3、痰湿阻络:

治法:

治以理气化痰,祛湿通络。

方药:

温胆汤加减。

枳实10g、竹茹10g、陈皮6g、法半夏6g、茯神10g、太子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山药15g黄芪15g、胆南星6g、威灵仙15g、甘草10g

4、肝肾不足型:

治法:

治以滋肾养肝,养阴通络。

方药:

杞菊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24g,山茱萸12g,山药12g,牡丹皮9g,白茯苓9g,泽泻9g,枸杞子9g,菊花9g。

木瓜20g,天麻12g

5、气血亏虚型:

治法:

治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

八珍汤加减。

天麻10g、炙黄芪20、炙甘草12g、潞党参15g、炒白术15g、熟地20g、当归15g、白芍15g、鸡血藤25g。

(三)手法治疗

1.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颈部两侧施揉法、拨法或拿法3~5遍,点按风池、百劳穴。

(2)拨、揉项韧带3~5遍,重点施术于阳性反应物和压痛点。

(3)在两侧斜方肌施拿法、揉法或扌衮法3~5遍,点按肩井穴。

(4)沿脊柱两侧(胸1~胸7)施揉法、拨法3~5遍,点按肩中俞、肩外俞穴。

(5)在肩胛冈下部施揉法、扌衮法3~5遍,点按天宗穴、冈下酸痛点。

2.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揉锁骨下缘3~5遍,点按气户穴。

(2)拿、揉患侧上肢3~5遍,点按曲池、合谷穴。

(四)针灸治疗

以颈夹脊及手足太阳、足少阳经为主。

取穴:

风池、颈夹脊、天柱、肩井、后溪、合谷、外关

(五)拔罐、刮痧治疗

1、肩背部拔罐或走罐,每周1---2次。

2、风池、大椎、肩髃、曲池刮痧,间隔3---6天1次,以皮肤痧退为标准。

(六)理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缓解症状。

1、颈椎牵引(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2、中频、中药熏蒸。

三、注意事项

休息治疗及围领、颈托固定:

颈椎病急性发作或初次发作的患者,要适当注意休息。

病情严重者宜卧床休息2~3周。

四、疗效标准

1、治愈:

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好转:

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未愈:

症状无改善。

五、功能锻炼

1、回头望月:

头颈向左(右)后上方伸展至极限位,好像仰望天空中的月亮一样,之后尽力向该方向牵拉,保持3~5秒。

还原。

2、往后观瞧:

头颈向左(右)后下方伸展至极限位,眼看右(左)后下方(脚跟),之后尽力向该方向牵拉,保持3~5秒。

还原。

3、侧耳贴肩:

头颈尽力向左侧(右侧)屈曲,左(右)耳向左肩(右)方向靠拢至极限位,之后尽力向该方向牵拉,保持3~5秒。

还原。

4、前伸探海:

头颈向左(右)前下方伸探,眼看前下方地面,之后利用头部的自然下垂、下颌的向前探伸,尽力向该方向牵拉,保持3~5秒。

还原。

禁忌症:

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部活动容易出现眩晕者,以及有急性神经根性症状的患者应慎用。

2、落枕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吼所致。

2、急性发病,睡眠后一次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疼痛加剧,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

3、患侧常有颈肌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的改变。

(二)症候诊断

1、瘀滞型:

晨起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活动时患侧疼痛加剧,头歪向患侧,局部有明显压痛点,有时可见筋结,舌紫暗,脉弦紧。

2、风寒型症见颈项肩背部酸痛,局部肌肉僵硬、怕冷,颈椎活动受到限制。

舌质淡,苔薄白,脉多弦紧。

3、肾虚型平时体质较弱,发病较缓慢,症见颈肩部酸痛,活动板滞不利,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

舌质多淡或红、脉多沉细或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

外用麝香止痛膏,奇正消痛贴;

1、独一味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2、活血止痛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3、扶他林片每次25mg,每日3次。

(二)辨证选择口服药物

1、瘀滞型:

治法:

和营通络,活血止痛。

方药:

和营止痛汤加减。

赤芍、当归尾、乌药,续断,川芎、苏木、陈皮各12g、桃仁、没药、乳香各6g、木通15g、甘草3g。

2、风寒型:

治法:

祛风通络、散寒止痛。

方药:

荆防败毒散加减或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柴胡、前胡、枳壳、茯苓各10g、荆芥、防风、桔梗各12g、川芎、甘草6g。

3、肾虚型:

治法:

滋补肾阴,养阴通络。

方药:

用六味地黄丸加味。

熟地24g、山茱萸、山药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各9g、鸡血藤20g、杜仲10g、粉葛根30g。

(三)、推拿治疗

1、基础手法。

(1)在患侧颈肩部施扌衮法、推法或揉法3~5遍。

(2)在颈部两侧施一指禅推法、拿法3~5遍,重点施术于肌肉紧张处。

(3)一手托下颌,另一手扶后枕部,颈部略前屈,下颌内收,双手同时用力向上提拉,并缓慢左右旋转头部3~5次。

(4)点按风池、风府、风门、肩井、天宗、肩外俞、阿是穴。

2、辨证治疗

(1)风寒型:

在颈肩部施擦法0.5~1分钟,患侧为重点,点按风池、风府、曲池、阿是穴。

(2)瘀滞型:

在颈部两侧施推法、揉法或拨法3~5遍,点按风池、后溪、肩井、阿是穴。

(3)肾虚引起者可以按揉肾俞、横擦腰骶部。

三、疗效评定

1、治愈:

颈项部疼痛、酸胀消失,压痛点消失,颈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

2、好转:

颈项部疼痛减轻,颈部活动改善。

3、未愈:

症状无改善。

四、注意事项

1、推拿手法宜轻柔,切忌使用强刺激手法,防止发生意外。

2、患者睡卧时枕头要高低适当,注意颈部保暖,加强体育锻炼。

3、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可通过影像检查以排除骨折,脱位及颈椎病,对于外伤者尤需注意,防止医疗意外发生。

3、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

2、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3、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4、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5、X线检查:

可无明显异常。

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褶皱消失。

肩周炎后期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改变,特备是肱骨近端,重者有类似“溶骨性”破坏的变表现,但通过病史及局部检查很容易与骨肿瘤鉴别开来。

(二)症状与体征:

该病呈慢性发病,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

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

A疼痛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

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

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和肌肉萎缩。

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疼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B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两侧比较。

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

此时肩部肌肉明显萎缩,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而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

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

(三)疾病分期:

1.粘连前期:

主要变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

2.粘连期:

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3.恢复期:

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改善。

(四)症候诊断

1.风寒湿型:

肩部串痛,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

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滑或弦紧。

2.瘀滞型:

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

舌质暗或有疲斑,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3.气血亏虚型:

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头晕目眩,气短懒言,心悸失眠,四肢乏力。

舌质淡,苔少或白,脉细弱或沉。

二、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

1、独一味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2、活血止痛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3、萘丁美酮每次1g,每日1次;

4、芬必得每次300mg,每日2次。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1.风寒湿邪

治法:

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方药:

蠲痹汤加减。

羌活、独活、秦艽、当归、川芎各10g、桂枝、木香、乳香、茯苓、防风、桑枝各12g、海风藤20g、炙甘草9g

2.瘀滞型

治法:

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方药:

舒筋活血汤加减。

当归、川芎、熟地、川牛膝各15g、威灵仙、苍术、陈皮、白芍、木防己、防风、羌活、白芷、茯苓各12g、醋元胡10g、生姜3片。

3气血虚型

治法:

补气养血,通络止痛

方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18g、桂枝12g、当归10g、川芎15g、白芍15g、白术15g、细辛3g、秦艽12g、防风15g、炙甘草10g

(三)推拿按摩

A、基础手法(以右侧肩关节为例)

1.初期(疼痛期)

(1)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①在患侧肩前部施揉法、拿法或拨法3~5遍,点按抬肩穴(肩髃穴下行1.5处,三角肌前缘)。

②沿锁骨下缘由内向外连续按压3~5遍。

③按揉或一指禅推喙肱韧带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3~5遍。

(2)患者健侧卧位,医者位其后。

拿、揉患侧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随后一手点按肩髃穴,另一手点按曲池穴,同时做肩关节外展、内收及旋转动作3~5次。

(3)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在冈下肌、大圆肌处施拨法、揉法或一指禅推法3~5遍,点按肩髃、肩井、肩贞、天宗穴。

(4)患者坐位,医者位其旁。

拿、揉或拨患侧颈肩部3~5遍,以双手虎口环行叩患肢3~5遍。

2.中后期(粘连期)

(1)前屈上举受限

患者坐位,医者位其前。

①一手拇指点按患侧肩关节前方痛点,另一手握住手部,做肩关节屈伸运动3~5次。

②点按抬肩穴(位置在肩部,肩峰下1.5寸,垂臂取之)、尺泽穴。

(2)外展上举受限

患者坐位或健侧卧位,医者位其旁。

①拨、揉肩井至巨骨穴,拿、揉三角肌3~5遍。

②点按肩髃、曲池、合谷穴。

(3)内旋摸脊受限

患者健侧卧位,患肢屈曲内收,医者位其后。

①在大圆肌、背阔肌处施拨法、揉法或一指禅推法3~5遍。

②一手拨、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另一手握患侧腕部做内旋后伸动作3~5次。

③点按肩髎、天宗、肩贞穴。

B、辨证治疗

1.风寒湿型:

搓、揉肩部0.5~1分钟,点按风门、秉风穴。

2.瘀滞型:

摩、揉三角肌前后缘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点按肩髃、云门穴。

3.气血亏虚型:

擦脾俞、胃俞穴0.5~1分钟,点按膈俞、天宗、手三里穴。

(四)、针灸治疗

以阿是穴及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穴为主。

取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为主,

外邪内侵加合谷、风池;气滞血瘀加内关、合谷;气血虚弱加足三里、气海。

(五)、物理疗法

超短波、微波及红外线等温热疗法可改善血液循环,以消除水肿;中频电疗可松解粘连。

三、疗效标准

(一)评价标准

1、治愈:

肩部疼痛消失。

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2、显效:

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

3、有效:

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

4、无效:

症状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

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肩凝证两大主症,故本方案以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为疗效评定的依据。

①肩部疼痛变化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或VAT法评价患者的疼痛百脑汇,进行积分计算

②肩关节活动范围变化

采用《颈肩痛》推荐的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即使用卷尺和旋转测量角度盘测量肩关节内旋和外旋的角度,摸背实验和摸口(耳)实验,将以上4项指标测定结果按评分标准换算。

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

内旋:

肩外展90度,达不到90度者采取最大外展。

肘曲90度,前臂旋后。

将角度盘缚于前臂背面正中,将前臂被动转向中部记录肩内旋角度。

外旋:

准备如上,将前臂旋向头部,记录肩外旋的度数

摸背:

正坐于凳上,反手用拇指端背面触及背中线,尽量向上移动,用卷尺测量指端至第七颈椎棘突之距离,以厘米计

摸耳(口):

正坐,头保持正直,举手屈肘,经头顶摸对侧耳,记录中指尖端触及处。

四、注意事项

1.注意肩部保暖,避风寒。

2.恢复期加强功能锻炼。

五、功能锻炼

A爬墙运动:

立位。

①面对墙壁,肘部伸直,用患侧手自下而上沿墙爬动,感患侧肩关节疼痛后仍尽力向上,达极限位时保持5~15秒后放松。

②侧对墙壁,用患侧手自下而上沿墙爬动,要求同前。

B背后拉手:

立位。

双手置于背后,用健侧手握住患侧腕部,逐渐用力向上或向健侧拉动,感患侧肩关节疼痛后仍用力拉,达极限位并

轻微颤动保持5~15秒后放松。

上述动作5~20个/组,3~5组/次,2~3次/日。

4、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多见于特殊工种或职业,如砖瓦工,网球运动员或有肘部损伤病史者

2、肘外侧疼痛,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

做洗衣服、端茶倒水、扫地等动作时疼痛加剧,常因疼痛而致前臂无力,握力减弱,甚至持物落地,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3、肘外侧压痛,以肱骨外上髁处压痛为明显,前臂伸肌群紧张实验为阳性,伸肌群抗阻实验阳性。

(二)症候诊断

1、风寒阻络:

肘部酸痛麻木,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得温痛缓,舌苔薄白或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湿热内蕴:

肘外侧疼痛,有热感,局部疼痛明显,活动后疼痛减轻,伴口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儒数

3、气血亏虚:

起病时间较长,肘部酸痛反复发作哦,提物无力,肘外侧压痛,喜按喜柔,并见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

1、独一味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2、活血止痛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3、萘丁美酮每次1g,每日1次;

4、芬必得每次300mg,每日2次。

5、0.5-1%的利多卡因注射液2-3ml和醋酸泼尼松注射液12.5mg痛点局部注射,每周1次,共三次。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1.风寒阻络型:

治法:

祛风散寒蠲痹。

方药:

小活络丹加减。

制川乌草乌、地龙、制南星、乳香、没药各5g

2.湿热内蕴型:

治法:

清热化湿

方药:

三妙丸加减。

黄柏、苍术、川牛膝各12g薏苡仁20g

3.气血亏虚型:

治法:

益气养血

方药:

八珍汤加减。

人参12g白术、茯苓、当归各15g、川芎10g、白芍20g熟地18g、炙甘草6g、加生姜三片大枣五枚

(三)手法治疗

1、基础手法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位其患侧。

(1)在前臂桡侧施扌衮法、揉法、拨法或一指禅推法3~5遍。

(2)拿前臂桡侧3~5遍,点按曲池、手三里、尺泽、少海穴。

(3)一手拇指点按肘部痛点,另一手握住腕部做肘关节屈伸旋转运动3~5次。

(4)点按阳溪、肘髎穴。

2、辨证手法

1.风寒阻络型:

在肘外侧施擦法0.5~1分钟,点按风门、后溪、阿是穴。

2.湿热内蕴型:

点按曲池、合谷穴。

3.气血亏虚型:

点按内关、手三里穴

三、疗效标准

1、治愈:

疼痛压痛消失,持物无疼痛,肘部活动自如

2、好转:

疼痛减轻,肘部功能改善

3、未愈:

症状无改善

四、注意事项

1.急性期,避免重刺激。

2.注意保暖,勿劳累。

5、急性腰扭伤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有腰部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

2、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

3、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及硬状,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二)鉴别诊断

1.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腰部功能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腰部叩击试验、姆背伸试验、挺腹试验均为阳性,x线片可协助诊断。

2.腰椎压缩性骨折:

有从高处跌落史或腰部间接暴力史,可伴有腹胀、便秘等症状,X线示椎体呈楔状改变。

3.肾绞痛:

一侧腰背部绞痛,向会阴部放射,可伴有小便困难、血尿、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等症状。

(三)症候诊断

1.气滞血瘀:

闪挫及强力负重后,腰部剧烈疼痛,腰肌痉挛,腰部不能挺直,俯仰屈伸转侧困难,舌暗红或有瘀点,苔薄,脉弦紧。

2.湿热内蕴:

劳动时姿势不当或扭闪后腰部板滞疼痛,有灼热感,可伴有腹部胀痛,大便秘结,尿黄,舌苔黄腻,脉濡数。

(四)病理分类

1、腰骶关节扭伤:

腰骶关节一侧或两侧压痛明显,骨盆旋转试验阳性。

2、骶髂关节扭伤:

多为一侧的骶髂关节处压痛、少数可两侧损伤。

屈曲关节时骶髂关节疼痛明显,骶髂关节分离试验阳性。

3、骶棘肌扭伤:

压痛点在损伤的骶棘肌处,可触及条索壮硬结。

4、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损伤的棘上、棘间韧带处压痛明显。

5、腰椎滑膜嵌顿症:

腰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嵌顿的腰椎压痛明显,腰部肌肉痉挛。

6、腰后小关节紊乱:

腰部疼痛,转侧不利,被动旋转则疼痛加剧,脊柱可有侧弯。

二、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

外用:

扶他林乳剂、701跌打镇痛膏、奇正消痛贴等。

内服:

1、独一味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2、芬必得每次300mg,每日2次。

3、活血止痛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

1.气滞血瘀型:

治法: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

活血止痛汤加减。

当归12g,川芎6g,乳香6g,苏木5g,红花5g,没药6g,地鳖虫3g,三七3g,赤勺9g,陈皮5g,落得打6g,紫荆藤9g。

2.湿热内蕴型:

治法:

活血祛瘀、清热导滞

方药:

大成汤加减。

大黄20g,芒硝(冲服)、当归、厚朴、苏木、陈皮、甘草、川红花各10g。

(三)手法治疗

A、基础手法

1.患者俯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腰背部两侧施揉法、扌衮法3~5遍。

(2)按压或一指禅推腰段华佗夹脊穴3~5遍。

(3)在两侧腰臀部施揉法,重点施术于肌肉紧张处,反复施术3~5遍。

(4)点揉或一指禅推肝俞、肾俞、委中、承山、阿是穴,拨揉环跳穴及周围阳性反应物,反复施术3~5遍。

2.患者仰卧位,医者位其旁。

(1)在患侧股四头肌施扌衮法、拿法或揉法3~5遍。

(2)拨揉或点按手三里、阳陵泉穴。

B、对症手法

1.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腰部屈伸按压法:

患者坐位,医者位其后,令患者腰部前屈,使棘突间隙加宽,同时医者用双手拇指在损伤处点按,再令患者腰部主动后伸以形成对抗作用。

2.腰椎小关节紊乱

腰椎斜扳法:

患者侧卧位,医者一手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臀部,把腰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

3.髂后上棘周围软组织损伤

屈伸按动法(以右侧为例):

患者坐位,医者位其后。

患者腰部向前屈曲,并稍向左旋转,同时医者用双手拇指指腹压住髂后上棘周围痛点,令患者腰部向右后方背伸、旋转,以损伤部位有酸痛为度,反复施术2~3遍。

四)针灸治疗

痛点在脊柱正中线附近者取人中、后溪或腰痛点,痛在脊柱两侧者取手三里附近的敏感点或养老,得气后让患者做前屈、后伸及旋转活动15-30分钟,或以

疼痛消失为度;或者在委中刺络放血。

(五)物理治疗

采用中频电疗以活血化瘀、解除肌痉挛。

三、疗效标准

1、治愈:

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功能正常。

2、好转:

腰部疼痛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