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机遇挑战与对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1366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机遇挑战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科学社会主义机遇挑战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科学社会主义机遇挑战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科学社会主义机遇挑战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科学社会主义机遇挑战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机遇挑战与对策.docx

《科学社会主义机遇挑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机遇挑战与对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社会主义机遇挑战与对策.docx

科学社会主义机遇挑战与对策

科学社会主义机遇挑战与对策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机遇;挑战;对策?

?

  [摘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科学社会主义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学科建设方面,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科学社会主义迎来了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机,也是一个发展最困难的时机。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努力加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的建设,培养信仰坚定、基础扎实、学风正派的研究队伍,加强国际交流,以便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国际影响。

?

?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0)02-0035-07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已经发展了160多年。

160多年来,社会主义先后发生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制度、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转变,可谓高潮迭起。

160多年来,社会主义也曾遭遇过一次又一次挫折,先后出现过几次低潮。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既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如何进一步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每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

  

  1.国际范围内的社会主义研究日趋活跃。

  冷战结束后,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但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却处于热潮之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在世界各地又普遍开展起来,出现了新的复苏迹象。

如在法国举办的“国际马克思大会”,自1995年9月召开第一次大会以来,每3年一次,至今已召开了5次。

这些大会讨论的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与苏东剧变”(1995)、“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1998)、“当代资本主义问题”(2001)、“帝国主义战争、社会战争”(2004)、“替代全球主义、反资本主义――为了一种世界政治的选择”(2007)。

除国际马克思大会外,冷战后在拉美发起的一年一度的“圣保罗论坛”、美国曾举办的“社会主义学者国际讨论会”、2001年巴西劳工党为主的拉美左派组织了一年一度的“世界社会论坛”,2004年开始发起的一年一度的“世界左翼论坛”以及在俄罗斯、古巴等国召开的国际学术讨论会,都在讨论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人类未来发展等问题。

参加这些大会的学者都力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超越冷战时期的对立思维,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探讨苏联东欧剧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的有关重大前沿问题,分析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历史命运,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展望社会主义和人类历史的未来。

  2.国外学者对社会主义的研究更加深化,研究领域逐渐扩大。

  冷战结束以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研究发生了两点明显的变化:

一是从过去单一学科的专题研究转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二是从过去的独立研究转向整体的研究。

有许多学者以苏东剧变为契机,结合冷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新变化以及新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社会主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进行重新认识。

在这种重新认识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点,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思想上一场新的大讨论,参与这场大讨论的不仅有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和政要,还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政要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政要,大讨论的范围已经涉及社会主义研究的各个方面,如它的起源、演变、内涵、实质、目的、价值、手段、时代特征、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以及社会主义的未来等。

  3.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化,各种社会主义运动和思潮蓬勃兴起。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共产党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党际高层交往日益频繁,相互关系获得新发展。

地区性的共产党和左派会议经常性地召开。

如共产党、工人党雅典会议和圣保罗论坛会议。

与此同时,今天在发达国家蓬勃兴起的新和平运动、生态运动、环保运动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反全球化运动、反战运动一起,成为除共产党之外的批判资本主义的另一种政治力量,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另外,面对人口爆炸、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贩毒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诸如生态社会主义、女权社会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潮,这些思潮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批判,并对未来社会主义进行构想,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内涵,拓宽了社会主义研究的理论视野。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

  苏东剧变之后,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古巴五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经受住严峻考验,坚守住社会主义阵地,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

在社会主义百花园中,拥有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格外光彩夺目。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经济高速增长。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属于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二是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总额和外汇储备均居世界第一。

三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生活已由贫困至温饱步入小康。

30年来,中国把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4000万人,为世界反贫困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是政治发展成就突出。

30年来,中国不断摸索自己的道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发展模式,中国人民的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保障。

五是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和正在走的“和平发展”道路,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

“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P9)取得这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背景下走出了一条新路,为社会主义摆脱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为一些国家的探索和对历史经验的反思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

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社会主义仍然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5.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为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出了新课题。

  目前,整个世界正在遭受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危机使人想起了马克思,位于德国西南边陲特里尔市的马克思故居一时成为旅游热地;危机使人重读马克思,马克思的《资本论》在经历长时间的沉寂之后,一度成为德国的畅销书;危机使人想起了社会主义,许多人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救市计划”称之为社会主义计划,认为美国等国“已经跨越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红线”。

危机也使一些人试图用社会主义方案替代现有的资本主义,有的学者认为,美国这次金融风暴导致的经济危机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失败,美国从哪方面讲都逃不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结局。

西方有些学者甚至在讨论美利坚合众国(USA)是如何演变成美利坚社会主义合众国(USSA,theUnitedSocialistStatesofAmerica)的。

我们相信,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化,还有更多的人会从社会主义中寻找解决此次金融危机的出路。

这客观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

  

  尽管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1.社会主义尽管出现了某些复苏现象,但总体上仍然处于低潮。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制度由15个国家缩小为5国,陆地面积由占全球的24%缩小为占7%,共产党数量由180多个减少为现在的130多个,党员人数也相应减少。

苏东剧变之后,这些国家大致效法民主社会主义实行以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市场经济,都转向了资本主义。

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明显减弱。

可以说,以苏联东欧剧变为标志,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挫折,全球近95%的国家选择了非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处于低潮阶段,客观上对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形成了挑战。

  2.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对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出了新挑战。

  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预测整个21世纪世界究竟会发生那些变化,但就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来看,在21世纪,“西强东弱”、“北强南弱”、“资强社弱”的格局暂时无法改变。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科技革命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新进程、政治格局的新变迁及世界多样文明的新冲突的确会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挑战。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类之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依赖增强,人类社会的全球性问题也在日益增多。

如维护世界持久和平问题,消除饥饿和贫困问题,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和发展问题,合理利用资源、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打击恐怖活动、制止走私贩毒问题,防治艾滋病问题,加强科技开发利用的国际合作问题,推动人类在教育卫生等领域进步问题等等,都是当今人类社会正在面临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关系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或多或少大都同资本主义有着密切联系,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也不能依赖于资本主义,而必须依赖于社会主义。

而社会主义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理论上的创新。

  3.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图谋并未消除,对宣传社会主义形成一定的挑战。

  冷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日益尖锐,意识形态领域内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令世界赞叹,也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价值观倍感冲击。

西方一些敌对势力总是想方设法遏制我们,一直对我实施“西化”、“分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其渗透破坏活动组织越来越严密,方式越来越多样,企图搞垮中国共产党、瓦解社会主义制度、搞乱社会主义中国。

国内也出现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共产党、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

如何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如何做好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4.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研究内容被分解。

  从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几本《科学社会主义》教材来看,原来教材中的内容十分丰富,高原教授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分为21章,赵明义教授编写的《科学社会主义》分为22章,到90年代,高放教授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只剩下了5章内容。

[2]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区别,主要是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学科进一步分化,建立了许多新的学科。

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学科的许多研究内容被其他学科划走,或者成为其他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如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阶级理论、民主理论、专政理论,被政治学学科划走;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统一战线理论被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划走;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被宗教学划走;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被民族学划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阶级、阶层问题被社会学划走;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建设被经济学学科划走;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被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划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逐步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但现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又增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二级学科,专门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这样一来,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就只剩下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等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内容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挤压。

  5.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范畴正在逐步被替代。

  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内容在遭受挤压的同时,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研究范畴被替代。

如“剩余价值”被“利润”所取代,“两极分化”被“贫富收入差距”所取代,“阶级”被“阶层”所取代,“私有制”被“非公有制”所取代,“私营经济”被“民营经济”所取代,等等。

还有一些概念被逐步放弃,如“专政”因其含有暴力色彩被许多国家共产党所放弃,也被许多共产党放弃。

在这些概念和范畴被逐步取代的同时,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也逐步淡出了学术研究的视野,如“暴力革命”这个被称为无产阶级革命一般规律的原理,因其显得不合时宜而从许多教科书中消失。

这一切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除了规范自身的研究内容外,还需要从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等角度寻求新的突破。

  6.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队伍被分化。

  伴随着学科的分化,原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队伍也发生了分化。

有许多以前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教授先后被调剂或充实到政治学、社会学、行政学、党史党建、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担任学科带头人,有部分教师也相继转了行。

现在,虽然有很多人还在继续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但绝大多数人并不在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招生,全国高校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越来越少,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因为找不到对口专业,也相应转入其他研究领域。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队伍的萎缩,影响了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7.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

  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都有本科生或本科专业,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完整培养系列,而且发展相对比较稳定。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普通高校中还有一些学校设有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培养本科生。

后来,这些学校的本科生招生逐渐停了。

中国人民大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系,先是改成国际政治系,后来又改成国际关系学院。

山东大学原来有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后来也一直在萎缩,现在还招少量学生。

华中师范大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原来以培养科学社会主义专业人才为重点,现在研究重心转移到政治学和农村问题的研究。

原来一些师范院校的政教系还开设“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课程,有些学生因为听此类课程走进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队伍中。

但198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之后,本科生不再开设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课,因而不再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教育。

这样一来,科学社会主义专业难以招到本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因为社会需求减少而转向其他研究领域,从而造成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

  

  三、加强科学社会主义学科?

そㄉ韬腿瞬排嘌?

的对策

  

  面对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和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科学社会主义必须抓住难得的机遇,迎接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1.抓住有利时机,高度重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

  当前,我们要特别注意对以下问题的研究:

  第一,加强对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

一是要着眼于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如它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目的、根本价值、实现手段、基本特征以及它的制度安排,等等。

二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全球问题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三是要着力探讨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及社会主义的出路与未来,设计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方案。

  第二,加强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1](P11)目前,我们必须重读马克思,弄清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到底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

在同各国实际的结合中如何遵循?

  第三,加强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

一是要认真总结《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科学社会主义在与不同国家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民族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着力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二是要加强对不同类型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历史经验的比较研究,总结不同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三是要加强对前苏联东欧国家剧变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研究,因为这些国家在融入全球化、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与我们是相似的,他们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四是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的研究,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将中国经验上升为理论,开拓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第四,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

党的十七大以来,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科学命题反响热烈,研究踊跃,形成了一些共识。

但仍有一些难点疑点问题亟待解答。

比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底在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如何开辟的?

它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各个阶段的发展有何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与当今世界上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和流派有何区别?

这个理论体系到底有哪些内容,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它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共性或普遍性,又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即个性或特殊性?

毛泽东对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到底有何贡献?

这个理论体系与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是何关系?

这个理论体系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到底产生了何种影响?

如何提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实效?

等等。

  第五,进一步加强对涉及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动权?

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如何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这些重大课题能否认真解决好,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

  2.凝练学科方向,加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的建设。

  学科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平台。

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发展经验。

但目前,学科建设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学科平台。

从1984年第一批学位审核至今,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只有18个学位点,其中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学科博士点13个。

相比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位点29个,政治经济学学位点35个,科学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最薄弱的一个学科。

因此,当前应着眼于国务院学位办等新的文件精神,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增设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

二是着力改变学科研究方向的混乱局面。

从目前各个学科点的情况看,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的学科方向五花八门,存在着因人设方向的现象,这已成为本学科建设的重要障碍。

当前,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研究,正确处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划清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边界,凝练本学科的方向。

三是从整体上加强对本学科的建设。

既要把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做一个整体来建设,又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当做整体来研究,避免出现宏观研究不足、微观研究与其他学科冲突的现象。

  3.整合学术队伍,培养一支信仰坚定、基础扎实、学风正派的研究队伍。

  加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键问题在于培养学科建设人才。

学科发展的过程实质是人才质量提高的过程,其核心是学科带头人素质。

学科带头人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所在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直至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而学科建设水平状况决定着学科带头人成长的学术研究环境的优劣。

学科的影响力往往是由学科带头人的影响力决定的。

学科建设是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其建设水平取决于是否拥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但学科带头人个人的成功,在组织建制上,必须依赖于学科建设,基础在于学科,没有良好的学科平台,难以成就事业,学校也就难以形成人才高地。

目前,特别需要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

  要高度重视科学社会主义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当前尤其要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

应当加强对科学社会主义拔尖人才的重点扶持,扩大他们的学术影响,使他们逐步成为在国内叫得响、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理论大家。

应当加强对那些崭露头角的学术新秀的重点培养,利用现有平台并创设新的平台,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熟悉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精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中青年拔尖人才。

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强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吸引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要着力打造学术创新团队。

学术队伍团结协作精神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动力。

大量的事例表明,一个学术群体能否形成了和谐、合作的整体,是学科建设取得成效的前提。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更需要学科成员之间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学术民主、人际关系和谐、道德规范、创新能力强的学术集体。

  4.加强国际交流,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国际影响。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在高度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同时,对我国的发展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与这种需求相比,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成果的对外介绍和交流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思想学术的声音在世界上还比较微弱,国际社会不但了解得少,而且还存在很多偏见和误解,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很不相称。

  我们应当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向世界,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多种途径向国际社会广泛深入地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和经验,进一步扩大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影响。

  我们应当强化国际舆论平台上的“中国话语”,抓住一切可能机会、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各种手段,向世界“说明中国”,破除国外人士因不了解中国而对中国的“误读”,消除他们因偏见而形成的“误解”,增进他们对中国更多的“了解”,进而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

  我们应该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学者的国际对话,吸收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国外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

我国学者尤其是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学者应该加强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和对话,使重要的学术会议有中国的声音。

同时,我们也应当制订规划,向国外系统翻译一批优秀的研究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著作,不断扩大我国社会主义研究成果在世界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8.

  [2]赵明义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增订本)[C].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1983;高原主编.科学社会主义[C].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高放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ScientificSociali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