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 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1254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8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指导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指导 教案.docx

《大学生就业指导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指导 教案.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 教案.docx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案

哈工大华德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案

最新就业形势分析与展望;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

教学内容:

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就业难”现象及深层次原因、大学生就业政策、2011年就业形势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

剖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深层次原因;结合国家、省、市、及学院在大学生就业所制定和出台的相关促进政策来提升学生面对“就业难”的信心。

采用学院就业先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

(一)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分”;建国初到80年代中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称为“统包统分”模式(“包办婚姻”模式),特点是“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

2、教育体制改革下“双向选择”;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它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改革的重要标志。

它明确指出,对于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制度”。

这项决策为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传统的“统招统分”制度逐步改革,形成了以“供需见面”为主要形式,以“双向选择”为指导目标的就业政策(“自由恋爱”新模式)。

“双向选择”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的结果,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而言:

“双赢”。

3、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自主择业”。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它是“自主择业”就业模式的政策依据。

它明确指出:

改革高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享受国家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单位奖学金的学生),实行在一定范围内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尽管国家已经提出了“自主择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但到目前为止,“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仍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模式,因为“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还需要一个过渡过程。

二、“就业难”现象及深层次原因

(一)由国情决定了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

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在就业上可以概括为“一大、三多、一少”。

“一大”是指我国人口基数大。

尽管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下降,但是每年要新增1000万的人口。

“三多”是指农民工多、国企下岗职工多、毕业大学生多。

“一少”是指就业岗位少。

据统计我国每年正常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大约在1000万左右;每年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力在1700万左右,这样就可以粗略的算出每年过剩700万。

逐年累计,形成“滚雪球”效应,就业压力越滚越大。

金融危机刚过,实体经济受到影响,经济下滑,可提供的就业岗位要缩减。

   

(二)大学扩招增加了毕业生的供应量,也相对加剧了就业难。

   十几年前,在中国高校兴起了“大跃进”,并校风、扩张风导致招生能力成倍的增加。

在校大学生人数与八十年代比增加了15倍,大学扩招之后我们评价利弊。

正面效应在于大学的扩招提升了我们高校的水平,提升中华民族的教育程度,促进了教育拉动消费,促进了教育产业化。

负面效应在于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增大了。

高校贷款高扩招,造成现在高校普遍高负债、高贷款,纷纷陷入了财政危机。

现在我们回头看,发现当时的大学扩招有一个误区,只讲扩招不讲转向,重数量扩张轻内涵增长。

我国七十年代恢复高考的时候,每年录取大学生人数在20万到30万之间,那时叫精英教育,培养的大学生是社会天之骄子。

随着扩招使大学生人数是原来的几十倍,但我们的教育理念依然是过去的精英教育,没有适时转向能力型的大众教育。

严重的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造成了今天的结果。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轨造成大学生就业相对过剩。

   我国过去基本是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三千年前孔夫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教育,五十年代学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搞专才教育、精英教育,这些教学观念在当今仍然挥之不去。

我们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还是按照学科性引导这种评估标准,引导大学校长的热点在招生上为了创效益,在学科建设上为了争名气,很少有关注就业的问题。

现在市场上人才的结构是白领过剩,蓝领短缺,缺乏技能型、应用性人才,而学科型、科研型人才相对过剩。

   (四)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大学生就业呈现“倒金字塔”状况。

现在的人才需求是基层的多,机关的少,呈“正金字塔”形。

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格局却是浮在上面的多,沉到基层的少,呈现“倒金字塔”结构。

大部分学生毕业都愿意留在城市,不想去农村去基层工作。

这是城乡二元化结构造成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学习前苏联的模式,进行城乡分治,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待遇和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所以大学生就不愿意去基层工作。

比如,县城一缺教师二缺医生,但是很多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不愿意去县城,生活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和城市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造成宁可在城里待业,也不去基层创业的情况。

   所以现在无论从社会的角度看、从政府的角度看、从高校的角度看、从大学生自身的择业心态看,都要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和转变。

解决我们高校过去培养人才高分低能的现象和大学生择业上眼高手低的问题。

有健康的就业心态,才能使就业有健康的循环和发展。

三、大学生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含义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就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导向,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对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特点

1、公开性

公开性是指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有方面和环节必须为所有当事人,包括学校、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所公开。

 2、公平性

我国《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

“劳动就业者,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第十三条又规定:

“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

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能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3、公正性

为了体现平等竞争的原则,用人单位应该根据岗位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应聘学生进行认真的考核,建立科学的毕业生考评、录用体系。

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时,应如实反映毕业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身体状况等情况;学生必须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自我情况并提供有关学生成绩和获奖证明,不得篡改成绩或提供虚假证明。

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学校中若有任何一方出现有违平等竞争的行为,他方有权提出异议或拒绝履行就业协议所议定的本方义务。

(三)大学生就业政策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分类,同样可划分为三类:

即大学生就业的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大学生就业的总政策是指规定大学毕业生安置、使用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的各种政策;而基本政策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就业模式、工作机制、工作程序、纪律、各项基本规定以及各种地方政策;具体政策,顾名思义,其内容比较具体,主要指的是关于特殊群体、特殊行业、特殊地区的就业政策。

   1、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总政策

  当前,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总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文件中。

一个是2002年3月4日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19号文件,即《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另一个重要文件是在国办发[2002]19号文件发布之后,2002年10月14日印发的教学[2002]16号文件,即《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这两个文件的内容体现了现在及今后一定时期内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政策精神。

  由此,大学生就业的总政策主要包括:

认清形势、深化改革;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解决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有关问题;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完善尚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政策;整顿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程序;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领导;转变用人机制,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发挥市场作用,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原则规定。

  2、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政策

 

(1)、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机制

 毕业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于是,形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机制: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2)、实行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工作体制。

中央建立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都按照要求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机制。

 (3)、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一是从制度层面解决了非公有制单位聘用毕业生所存在的问题,包括: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等职业学校(大专)毕业生等。

  二是凡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原则上一律面向高校毕业生来进行,坚持“公开公正,择优录用”的原则,在不断提高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素质的同时,拓宽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在中办发[2005]18号文件中,更明确地指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

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国家及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如下政策法规,具体有: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青联发[2003]26号)、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教学司[2001]64号)等。

  (4)、规范就业市场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维护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政策从性质上一般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根据法律制定的一些规定:

重要的有《劳动法》、《合同法》、《人才市场管理暂行规定》等。

国务院各部委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制定的部门规章、重要通知等。

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等。

  各地区或者各学校出台的地方性政策规定:

如《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北京市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等。

国家要求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严格规范各种毕业生招聘会秩序,切实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保护毕业生人身安全。

对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利用招聘进行欺诈、损害毕业生权益的,要及时严肃处理。

  (5)、宏观调控政策。

宏观调控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促进入才结构的平衡而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到基层、到中小城市企业、到农村、到西部等地区去就业的鼓励性措施。

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6月颁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等政策。

值得强调的是这次出台的《意见》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在户籍迁移、偿还助学贷款、考录公务员、报考研究生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优惠措施。

另外,人事部也制定了促进非公有制单位和中小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有关政策规定。

(6)、派遣接收政策。

派遣与接收政策是指在大学毕业生到就业单位报到过程中,国家所制定的一系列原则。

调配派遣对象为:

国家计划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和结业生以及国家计划招收的为地方培养的军队院校毕业生;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和高等院校按照国家下达的就业计划派遣毕业生。

学校根据毕业生就业计划、协议,结合毕业生的具体情况,拟定毕业生派遣方案,经上级部门批准后实施。

此外,还有一些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政策。

如:

社会保障政策、权利维护政策、招考录用政策、就业指导服务政策、大学生当兵入伍有有关规定等,以上这些政策构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政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就业政策涵盖了教育、行政、人事、编制、公安、金融、工商、税务、审计、司法等多个领域,涉及大学生的成长教育、就业指导、求职推荐、职业生涯规划、法律合同、劳动争议与社会保障、自主创业等内容,表明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与政策已经逐步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并且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些制度与政策的出台,对于大学生进一步明确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强化就业素质,提高就业能力、熟悉就业程序、自觉保护个人权益,逐步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必将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2011年就业形势分析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

但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

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第一产业:

2010年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可能达到几百万人,但是相关人才供给有限,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数据,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

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

预计到2010年,人才缺口数字最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

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

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

之所以看到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

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

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差异。

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

再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差异。

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学生能否重视这些就业机会。

  由于扩招和经济衰退等因素,2009年有610万大学生毕业,接近2000年毕业生人数的6倍。

2010年大学毕业人数将上升到约700万。

到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接近760万,达到最高峰。

人事部预测未来几年我国急需八类人才

今后几年中国急需的人才主要有八大类:

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贸易人才和律师。

在八大类中,表现突出的有如下几个专业的人才:

网络人才更加走俏互联网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富翁制造工厂”,网络人才将更加走俏,其中风头最劲、最赚钱的是软件工程师、游戏工程师和网络安全师。

一份最新数据显示,从1996年至2006年,中国需要100多万个软件专业人才,目前尚有10—40万个电脑软件职位的空缺。

中国的电脑动画和特别效果业求才若渴,年营业额超过100亿美元的电子游戏业人才需求更大。

由于中国电子信息网络安全系统较为薄弱,网络安全正成为一门新兴产业,网络安全工程师将成为热门职业。

土木工程、汽车制造、中医药专业受追捧在今年的高校招生中,一向表现平平的土木工程、汽车制造、中医药专业受到了广大考生的追捧。

此前,土木工程总是不温不火。

随着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西部大开发,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导致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增。

经过几年快速成长,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政府也正极力扶持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的发展,将带动零部件制造、售后服务、汽车美容等相关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大量工作岗位。

中医药是中国的传统优势行业。

现代医药技术的发展,将让世人再次领略中医药的风采。

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专业需求旺盛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今年高校招生情况理想,毕业生近年的就业形势也不错。

随着国外企业本土化及国内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加快,高素质营销人才与国际贸易人才将越来越走俏。

广告业“钱”途无量广告已发展成蕴育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甚至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钱”途无量。

专业人士认为,未来的广告人将不是普通的高薪阶层。

21世纪的广告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慧密集型的产业。

今后几年,该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会加大,高校广告专业毕业生的身价也将水涨船高,供不应求。

外语、电子类专业前景依然乐观近几年的高考招生可以看出,外语专业或外语院校的报考热度不减。

由于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乐观。

近两年,国家对通讯基础设施的投资每年都达近2000亿元。

计算机、通讯工程、微电子等电子信息专业人才需求依旧旺盛,毕业生就业形式良好。

设定合理的个人求职目标

教学目标:

并通过职业规划理论进行准确定位,设定自己的目标岗位。

教学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识、确定求职目标

教学目的与要求:

运用职业规划理论的五步骤(知己、知彼、决策、行动、反馈),讲授给学生认清自己“想干什么”——个人兴趣与目标、”能干什么”——个人能力与目标、“环境(学校、专业、家庭、地域)允许干什么”——外界环境与目标,设定个人合理的求职目标(包括:

地域、行业、岗位、薪资等具体子目标)。

重点难点:

确定求职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一、职业生涯理论基础

    

(一)职业生涯规划

 1.职业生涯的涵义

对于生涯这一概念,国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

虽然学者们对“职业生涯”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在本书中,对“职业生涯”仍然采取较为狭义的理解,即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或职业相联系的行为和活动,也就是一生连续从事各种职业的历程。

    2.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职业”(occupation)指一个人的行业、专业或领域。

如教师、医生、职员。

    “职位”(position)是在某一职业中的一个岗位。

如中学语文教师、中学数学教师等专业职位,中学校长、企业经理等行政职位。

   “工作”(job)是在一个特定的组织中,由一个或多个具有一些相似特征的人所从事的带薪职位。

如中学教师、大学教师。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工作和职位的区别:

人们失去或得到工作,组织失去或得到职位。

   “工作”(work),是有目的、有结果,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并持续一定长时间的活动,可以理解为“干活”,如教师的工作是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3.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是指在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人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研究,结合时代特点,确定最佳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预先进行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自我认知、环境认知和各种因素分析,确定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合理可行的计划或安排。

(二)职业生涯相关理论

职业生涯理论按照其发展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别:

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决策理论。

  1.职业选择理论

    职业选择理论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探讨职业行为,重视个体的需要、兴趣、能力、人格等内在因素在职业选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人特性与职业特性相匹配。

代表理论为帕森斯(Parsons)的特质因素论和霍兰德(Holland)的职业类型论。

    

(1)特质因素论

  特质因素论是最早的职业指导理论,也是用于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的经典性理论,最先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提出。

帕森斯明确阐述了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

①应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②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和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前途;③上述两者的平衡。

根据这个理论,职业选择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评价求职者的个性特征;第二步是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第三步就是进行人与职位匹配。

    

(2)霍兰德职业类型论

  20世纪60年代,在帕森斯观点的基础上,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Holland)结合当时的人格心理学概念,提出了职业类型论。

经过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影响最大的理论。

主要原则为:

①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延伸和表现,个人的兴趣即是人格;②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具有相似的人格,因此他们对很多情境和问题会有类似的反应方式,从而产生类似的人际环境;③人可以分成六种人格类型:

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人所处的环境也可以相应地分为六种类型:

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会对相应的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④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与对应,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

  2.职业发展理论

    职业发展理论主要是关于个体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代表理论为舒伯(Super)的终身职业发展理论。

  20世纪50年代起,舒伯以新的方式对生涯发展进行思考,后提出了生涯彩虹理论(见图2.1),该理论很好地概括了人的一生的职业发展历程。

舒伯认为职业发展是人生成长的一部分,除了职业角色外,个人在生活中还扮演着其他角色,有孩子、学生、休闲者、公民、持家者、配偶或伴侣、退休者、父母或祖父母。

他把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为5个主要阶段。

  

(1)成长阶段(0—14岁),生理、心理的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孩子通过与家庭成员、朋友、老师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建立起自我概念,知道了如何看待自己。

  

(2)探索阶段(15—24岁),学习并且初步尝试的阶段。

此阶段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尝试期(15—17岁)。

综合考虑自己的需求、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幻想、讨论并开始做一些尝试性的工作。

②过渡期(18—21岁)。

进入人才市场或寻找机会继续深造,更加现实地考虑工作世界的雇佣机会,力图实现自我。

③试验期(22—24岁)。

选定某个工作领域,相信它可能会是你毕生从事的行业,但还没有做出最后决定。

 (3)确立阶段(25-44岁),选择、安置阶段。

这是大多数人职业生涯的核心部分,是人生的高产期。

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①稳定期(或第二次试验期)。

②前进期。

有些人也许在此阶段会出现职业中期危机,发现自己没有朝着目标前进或者发现了新的目标,因此需要重新评价自己的目标和需求。

 (4)维持阶段(45-64岁),此时个体在自己所选择的岗位上继续前进,有的已达到“功成名就”,有的力求维持已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不再考虑变换职业。

 (5)衰退阶段(65岁以上),属于退休阶段。

精力和体力都在逐渐衰减,工作进展会衰减乃至停止。

此时在家庭中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休闲者和家长的角色最为突出。

通过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个体可以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