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睢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124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睢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睢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睢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睢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睢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睢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睢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睢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唐睢不辱使命》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唐睢不辱使命》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22  唐睢不辱使命

教学目的

1.积累古文词语:

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背诵课文,了解《战国策》。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古文词语:

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背诵课文,了解《战国策》。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教学设想

    1.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学生乐于接受。

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讲解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只需要对个别词句略加点拨。

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说话人的语气。

可以让学生表演唐雎和秦王的这段对话,以便加深理解。

    2.引导学生从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入手,由此加深学生对文言词语、句式的理解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

    3.在中国历史上,像唐雎这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着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还有很多,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品格。

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战国策,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课文选自《战国策》,那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当时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

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ă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ăo) 挠(náo) 谕(yù)

辱,辱没、辜负。

              使:

派遣,派出。

谓……曰:

对……说。

          易:

交换。

直:

只,仅仅。

                怫然:

盛怒的样子。

布衣:

指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

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抢,撞。

徒,光着。

庸夫:

平庸无能的人。

               士:

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休:

吉祥。

        祲:

不祥。

       于:

从。

若:

如果。

        必:

将要。

       缟(gǎo)素:

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是:

此,这样。

     挠:

屈服。

长跪: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如果跪着则耸身挺腰,身体就显得高(长)起来,所以叫“长跪”。

谢,认错,道歉。

     谕:

通“喻”,明白,懂得。

    以:

凭借。

存:

幸存。

    者:

原因。

    徒:

只。

    以:

因为。

二、整体感知

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1):

出使缘由。

第二部分(2-3):

智勇相争。

第三部分⑷:

折服秦王。

第二步,细读课文,梳理文意:

1.抽学生翻译课文

2.教师评点、强化重点语句的翻译

白话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安陵君说: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秦王不高兴。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

“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

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唐雎回答说:

“不,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

“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说:

“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

“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

”唐雎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秦王说: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说: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

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

“先生请坐!

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我明白了: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总结固趣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背诵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背诵课文,深入理解。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

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

《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但朱东润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认为:

唐雎胁迫秦王之情节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记载。

而鲍彪评价说:

唐雎之使愚矣!

虽抗言不屈,岂终能沮之乎?

今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在学习过程中,认真思考我们对课文的的描写有怎样的评价?

学习之后我们有怎样的收获?

探究生趣

第三步,背诵课文,并深入理解

一、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然后思考:

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是真心吗?

请结合原文分析:

明确: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因为:

⑴“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⑵“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⑶从“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明确: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明确: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二、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思考:

1.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秦王谓4唐雎曰:

“寡人欲5以6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7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8受地于先王而守9之,虽千里不敢易10也,岂直11五百里哉?

三、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思考:

1.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

”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2.第二回合是斗争的高潮,从写作来说是全文重心,因此写得最细最详。

作者写了几层意思?

是怎样写的?

明确:

写了两层意:

第一层,秦王怒气冲冲,施以恐吓。

第二层,唐雎先是反唇相讥。

一“恐吓”一相讥,使矛盾冲突升级。

“秦王怫然怒”一句,笼罩全段。

秦王恐吓: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他公然自称“天子”,全不把一个小国及其使者放在眼里。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背景,委实令人不寒而栗。

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实际上是按兵待敌。

唐雎先是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真是寸步不让。

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两个判断句,断然驳掉秦王“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的诬蔑,于是条件成熟,反攻开始。

先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掉秦王的气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像滚木擂石般对准秦王打过去,以“二人”对“百万”、“五步”对“千里”,不给他一点喘息时间,气氛之紧张,令人屏息。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于是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只有缴械投降。

四、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然后思考:

1.“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面对唐睢的反击不得不屈服。

2.秦王对唐睢的恭维你觉得符合事实吗?

为什么?

明确:

(言之成理即可)

五、背诵全文,然后思考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明确: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

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

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

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秦王:

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

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3.请将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胁。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这是质问。

“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纯属威胁。

话中句句不离“寡人”如何,还偏要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秦王的狡诈骄横之态不言自明。

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与之周旋。

“否,非若是也”,态度沉着明朗。

寸步不让,据理力争: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做一个反问句,并以“千里”对“五百里”提出,就远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一点便宜。

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由“不悦”到“怫然怒”。

这使本来就很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澜,读者顿生焦虑之情,为冲突的后果而担忧。

六、以小组为单位表演编写剧本,师生进行点评:

 

选读课文,现代审视

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

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

    明确:

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

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总结固趣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布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